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2021-01-07 門捷列夫網

眾所周知,學習與記憶是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重要特徵,人類優越於其他動物的重要原因是具有更強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機體的免疫系統在識別「自我」與「非我」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地,它們也存在著記憶,即免疫系統能夠在很長時間甚至一生之中記住它們所遭遇到的病原體,這是免疫系統的一大特徵,稱為「免疫記憶」。

顧名思義,免疫記憶是指機體在初次感染病原體後對其識別並做出應答,同時記住該病原體,當機體再次遭遇同一病原體時,機體會快速激發起更強烈的細胞與體液免疫應答,從而清除入侵的病原體。免疫記憶在機體抵抗外源病原體的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人類與自然界各種病原體抗爭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所發現的疫苗接種防治病原體的方法,正是通過誘導免疫記憶來實現的。因此,是否能夠誘導有效的免疫記憶就成為疫苗接種成功與否的關鍵。此外,免疫記憶在機體對抗腫瘤的過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器官移植過程中,免疫記憶可加重機體的病理損傷。因此,正確調控免疫記憶的形成及強弱對機體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免疫學家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科學難題。

公元前43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修西得底斯(Thucydides)首先記載了「免疫記憶」現象,其在描述瘟疫時寫到:「同一個人絕不會受到同一病原體的兩次攻擊。」公元303年,我國晉代科學家葛洪在其著作枟肘後備急方枠中記載了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狂犬病,即把狂犬殺掉,使用含有狂犬病毒的犬腦漿塗於被狂犬咬傷處,治癒後不再發病。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已開始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即將來自感染天花的恢復期患者的痂皮製成的粉末接種到健康人鼻內來預防天花。由於接種「人痘」存在感染天花的危險,且病死率高,因此未能得到推廣。直到公元1798年,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發明了「牛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從而最終導致天花的滅絕,這是人類史上徵服疾病最輝煌的成績。

疫苗接種在人類預防和控制傳染病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而疫苗接種的理論基礎是免疫記憶。直至今日,最成功的那些疫苗主要是根據經驗而開發出來的,而對其潛在的免疫學機制卻知之甚少。因此,隨著現代免疫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人們對免疫記憶形成機制的深入研究,將會促進更多有效的疫苗被開發出來,從而在人類徵服愛滋病、慢性肝炎、結核、瘧疾、腫瘤等方面取得最後的成功。

免疫系統在一生中如何記住病原體?免疫記憶的細胞與分子機制是什麼?免疫記憶細胞是哪些細胞,其分化發育如何?免疫記憶如何長期維持及免疫記憶細胞如何長期存活並在機體內定位於何處?為何在再次免疫應答時記憶細胞能夠更快更強地做出反應,其內在的分子機制又是什麼?免疫應答時為什麼保護性免疫在有些感染中是長期存在的,而在其他感染中是短期的?何時免疫失敗,而且該如何解釋?這些問題吸引著免疫學家很多年,而且這些核心問題的答案正開始出現。儘管已有研究證明固有免疫細胞之一的自然殺傷細胞也具有記憶細胞的特徵,但目前研究表明,免疫記憶主要是由記憶性CD4+T細胞、記憶性CD8+T細胞以及記憶性B細胞來介導的。關於這些記憶細胞分化發育相關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的研究,就成了研究免疫記憶如何形成的重點和難點。

記憶性細胞的確定主要根據以下幾點來判斷:表型、功能特徵及長期存活。人記憶性T細胞表達CD45RO而不表達CD45RA。記憶性T細胞又可根據趨化因子受體的表達情況及效應功能特點分為效應型與中樞性記憶性T細胞,效應型記憶性T細胞不表達CCR7,具有效應功能,而中樞型記憶性T細胞表達CCR7,不具有效應功能,但在抗原刺激後可增殖並分化為效應T細胞。

因此,關於記憶性細胞及其各種亞群的鑑定是研究熱點和難點。由於CD4+T細胞包括Th1、Th2、Th17、Th9、Tfh等各種亞群,因此這些細胞相應的記憶性CD4+T細胞的分化發育如何被調控將是重要的,也是一大研究難點。關於記憶性T細胞的分化模式一直存有爭議,目前認為主要包括線性分化模式、不對稱分裂模式與自我更新分化模式,在不同的病原體感染條件下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化模式。TCR信號強弱、抗原刺激強弱與時間長短、共刺激信號、細胞因子、初始T細胞數量、表觀遺傳修飾是影響記憶性T細胞產生與性質的關鍵因素。固有免疫系統,包括各種DC亞群與模式識別受體的功能特性、NK細胞,可影響T細胞與B細胞免疫應答的強度、時程與質量,從而進一步影響記憶性細胞的分化發育,因此固有免疫系統調控記憶性細胞的產生將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CD4+T細胞是記憶性CD8+T細胞產生的重要調控因素,其內在的機制雖然已取得一些進展,包括TRAIL介導的細胞凋亡、CD27信號、T唱bet下調、染色質重塑、TLR3配體作用等,但是仍未完全弄清,也是一大研究難點。目前研究表明,IL-7與IL-15均是記憶性CD4+T細胞與記憶性CD8+T細胞長期維持的重要因素,而記憶性B細胞長期維持的決定因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骨髓基質細胞既可以調控初次免疫應答的強度,也在記憶性CD4+T細胞的骨髓定位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就提示基質微環境可能在記憶性細胞在各種組織中的定位與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將來的研究除了明確各種記憶性細胞優先的組織定位外,還需弄清相應的哪些基質微環境在其中發揮作用、其機制是什麼。近年來研究表明轉錄因子可調控記憶性細胞的產生,例如轉錄因子FOXO3a在人中樞性記憶性CD4+T細胞的存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提示調控記憶性細胞分化發育的關鍵轉錄因子的發現將是一個新的方向,也是一大研究難點。

目前臨床上所廣泛應用的疫苗大多是通過誘導體液免疫產生抗體來發揮作用,相信隨著人們對免疫記憶形成機制的進一步解析,作用更加全面且更加有效的疫苗將被開發並用於正在影響或將要影響人類健康的各種疾病的治療;而且正確地調控免疫記憶的形成可在治療慢性感染與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與器官移植中發揮相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Sci Immunol:特殊細胞幫助免疫記憶的形成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輔助T細胞在針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這些免疫細胞的特定亞群的作用以前尚不清楚。如今,來自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表明,T濾泡輔助(Tfh)細胞的壽命比以前認為的要長得多,並有助於長期免疫的形成。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雜誌上。
  • B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記憶
    在最初的免疫反應中,複雜的GC結構大約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形成。在脾臟中,抗原特異性B細胞和T細胞活化幾天後,在T細胞帶和原代B細胞濾泡的邊緣,觀察到增殖的B細胞小團。快速擴張的B細胞克隆似乎將天真的B細胞推向初級卵泡的邊緣。幼稚的B細胞在新發育的GCs周圍形成一個覆蓋帶,初級卵泡變為次級卵泡。
  • 巨噬細胞也會有免疫記憶嗎?
    巨噬細胞也會有免疫記憶嗎?先天性免疫細胞是第一波識別人體內異物的細胞,它們發現異常之後,會激活適應性免疫細胞,激發更強烈的免疫反應。但在我們一般的認知裡,先天性免疫細胞並不具有記憶功能,而這些細胞們主要負責識別微生物所特有的各種危險信號,並來者不拒地一併啟動我們的免疫系統。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短時記憶的信息有些會加工處理,有些會進行編碼。沒有編碼的信息會被遺忘,編碼的信息會變成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信息會永久地保存。在整個記憶模型中是從外部信息到感覺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時記憶這麼一個記憶過程。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在接受到中間神經元發送過來的指令後,這些神經元會形成一個協調的環路。1953年,一名代號為H.M。的年輕人躺上手術臺,接受一場賭博式的手術——為了治療癲癇,他同意外科醫生切掉他的部分大腦。從治療癲癇上看,手術進行得很成功,但這場手術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PNAS:研究揭示輔助性T細胞如何幫助機體建立免疫記憶
    2019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免疫系統中的殺手T細胞對於對抗病毒感染至關重要。它們中的一部分叫做記憶細胞,一旦感染被控制之後它們就一直存在,旨在對抗下一次相同病毒的再次感染。它們是目前基於T細胞的疫苗和免疫療法的研究熱點。
  • 免疫系統的記憶訓練
    除此之外,免疫系統中被稱為T細胞的特殊細胞在淋巴結中被激活,隨後會分裂和增殖。 同時,這些細胞將獲得某些功能,使它們能夠摧毀其他細胞,例如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此外,它們還產生一些被稱為細胞因子的蛋白質,用以阻止病原體的繁殖。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9月16日,地中海大學的Rosa Cossart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即可以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集合"(neuron assembly
  • 大腦免疫系統如何影響你的情緒和記憶
    原創 AustinPerlmutter 阿爾茨海默病隨著對COVID-19的關注,免疫已成為新聞和對話中的一個固定話題。是的,免疫是抵抗感染的關鍵,但實際上免疫還有著更大的作用。事實上,它在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等疾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抑制長效抗體反應,但仍可能通過病毒特異性記憶T細胞實現免疫記憶
    儘管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而且這種免疫可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但這對於研製出有效疫苗的前景來說是個好消息,研製出的疫苗在理想情況下應該能產生某種免疫反應,從而保護人體免受再次感染。CD8+ T細胞、CD4+ T細胞和B細胞在清除大多數病毒感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康復後產生的T細胞和B細胞記憶在保護宿主在再次接觸時免受嚴重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科學突破:記憶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
    在老鼠探索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老鼠海馬(大腦中形成新記憶的區域)中特定神經元的活動。當一隻動物第一次被放置在跑道上時,它不知道該做什麼,左右遊蕩,直到遇到糖水。在這些情況下,當老鼠注意到牆上的一個符號時,單個神經元被激活。但在多次體驗之後,老鼠對這條軌跡變得熟悉起來,並記住了糖的位置。
  • SARS-CoV-2感染6個月後的體液免疫記憶和細胞免疫記憶
    舉報   2020年11月4日,洛克菲勒大學Nussenzweig團隊在bioRxiv上上傳了對抗體免疫記憶
  • Immunity:研究揭示人為什麼會有免疫記憶?
    2019年6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自然殺傷細胞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們的作用是檢測感染病毒的細胞並摧毀它們。當檢測到感染時,一小部分最有效的殺傷細胞被識別出來並有選擇地擴張--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一個團隊現在首次證明了這一點。這可能代表了一種簡單且進化古老的免疫記憶形式。
  • 感染新冠後獲得保護性免疫可持續8個月 免疫記憶差的人容易再次感染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免疫反應會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這是正常的。這就是免疫反應的作用。它們的第一階段是加速,在這種神奇的擴張之後,最終免疫反應會有所收縮,並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研究人員發現,病毒特異性抗體確實在感染數月後持續存在於血液中。重要的是,人體還有一種叫做記憶B細胞的免疫細胞隨時待命。
  • 新冠患者遭遇細胞因子風暴阻礙長期免疫形成 只因記憶B細胞產生得...
    8月19日發表在《細胞現在》(Cell now)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發展長期免疫,因為據觀察,受感染的患者只能產生很少的B細胞,而這類細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需的。 「我們看到許多研究表明,對COVID-19的免疫力不會持久,因為抗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 輕度COVID-19後體內新冠病毒免疫記憶持續
    大多數感染者經歷了輕度症狀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但尚不清楚這是否可以誘發持久的免疫記憶,從而有助於免疫。我們對輕度COVID-19康復患者進行了縱向評估,以確定他們是否產生並維持了多層次的SARS-CoV-2特異性免疫記憶。康復患者產生了至少持續3個月的SARS-CoV-2特異性IgG抗體,中和血漿、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
  • 揭秘腦損傷後大腦如何保持記憶功能
    一項研究檢測了一種名為toll樣受體4 (TLR4)的免疫受體對正常大腦和受傷大腦記憶功能的影響,結果發現,該受體對未受傷和受傷大腦的興奮性的影響,與細胞通路有很大的不同。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TLR4在正常、未受傷的大腦中調節記憶功能的新機制。這項研究在老鼠身上進行,發表在《大腦、行為和免疫》雜誌上,有可能導致旨在限制腦損傷後記憶缺陷的治療方法。
  • 陳根:交織著「記」與「忘」的記憶,是如何發生的?
    一方面,一些恐懼、痛苦的記憶的贅餘會對生活造成負擔,比如對於創傷後應激障礙者來說,這些負擔會反覆傷害其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記憶的丟失更是許多疾病的首要症狀,其嚴重程度可以下追到飲食起居都無法自理,比如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記憶隨時發生,而遺忘也如影隨形。從「記」到「忘」,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 美研究者在鼠腦中注入螢光劑見證記憶如何形成
    【環球網綜合報導】看不見摸不著的記憶,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美國研究員最近就親眼見證了這一神奇的過程。據香港《東方日報》1月27日報導,美國葉史瓦大學的研究員向老鼠腦細胞中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分子注入螢光標記,該分子對記憶的形成極為重要。隨後,研究員刺激老鼠腦部海馬體的神經元。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
    導語: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人類發展到今天,醫學、生物學已經相當發達,但人體有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功能,卻仍無法認識清楚,比如記憶從哪裡來?能否複製記憶?記憶是過去的經歷在大腦中的反映,是信息儲存中心,相當於計算機的硬碟。不僅人有記憶,動物也有記憶,甚至部分植物也有記憶本領。按照認知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長期記憶、短時記憶和瞬時記憶。長物的記憶即長時記憶,是大腦受到刺激後,能保持一分鐘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大腦受刺激後,留在大腦中的印務低於一分鐘的記憶;瞬時記憶也稱為感覺記憶,保留在大腦中的時間不會超過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