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突破:記憶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

2020-10-18 寒非說科技

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使記憶迅速消退隨時間推移而長久存在的記憶的神經過程。長久的記憶是由大腦的神經元團隊協同編碼完成的。

為什麼你能記住多年未見的兒時好友的名字,卻很容易忘記剛剛認識的人的名字?換句話說,為什麼有些記憶在幾十年裡保持穩定,而另一些卻在幾分鐘內消失?

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老鼠的研究,確定了強大、穩定的記憶是由一組「團隊」神經元共同編碼的,這樣為記憶提供了冗餘,使這些記憶能夠持續一段時間。這項研究對於理解大腦損傷後(如中風或),記憶可能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小組開發了一項測試,以檢測老鼠在了解和記憶一個新地方時的神經活動。在實驗中,一隻老鼠被放置在一個方形籠子裡,大約1米5長,側壁是白色的。沿著籠子側壁不同位置標記了獨特符號——例如,靠近右側的加號和靠近一面牆中心的斜線。糖水(老鼠的食物)被放在籠子的兩端。在老鼠探索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測量了老鼠海馬(大腦中形成新記憶的區域)中特定神經元的活動。

當一隻動物第一次被放置在跑道上時,它不知道該做什麼,左右遊蕩,直到遇到糖水。在這些情況下,當老鼠注意到牆上的一個符號時,單個神經元被激活。但在多次體驗之後,老鼠對這條軌跡變得熟悉起來,並記住了糖的位置。隨著老鼠變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多的神經元因為看到牆上的符號而被同步激活。老鼠根據每一個獨特的符號來識別自己的位置。

為了研究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研究人員讓這些老鼠在長達20天的時間裡遠離記憶軌跡。休息之後,當老鼠回到軌道上時,那些已經形成了由更多神經元編碼的強大記憶的老鼠很快就記住了任務。雖然有些神經元表現出不同的活動,但當分析大群神經元的活動時,老鼠對軌跡的記憶是可以清楚地識別出來的。換句話說,使用一組神經元使大腦有冗餘,即使一些原始神經元停止活動或受損,仍能回憶起記憶。

想像一下,你有一個漫長而複雜的故事要講。為了保存這個故事,你可以把它告訴你的五個朋友,然後偶爾和他們聚在一起,重新講述這個故事,互相幫助,填補一個人忘記的空白。此外,每次你重新講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帶新的朋友來學習,因此有助於保存和加強記憶。類似地,你自己的神經元互相幫助來編碼記憶,這些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

記憶是人類行為的基礎,任何記憶損傷都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為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記憶力喪失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重大障礙。此外,由幾種疾病引起的記憶喪失,尤其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幹擾最基本的日常活動,包括辨認親戚或記住回家的路。這項研究表明,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記憶可能會衰退得更快,因為記憶是由更少的神經元編碼的,如果這些神經元中的任何一個失靈,記憶就會丟失。這項研究表明,有朝一日,設計出能夠促進更多神經元參與記憶編碼的治療方法,可能有助於防止記憶喪失。

多年來,人們都知道,當你練習一個動作越多,你以後就越有可能記住它。從上述研究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因為你練習一個動作越多,編碼這個動作的神經元數量就越多。傳統的記憶存儲理論假設,要使記憶更加穩定,需要加強與單個神經元的連接。該研究結果表明,增加編碼相同記憶的神經元數量可以使記憶持續更長時間。

參考期刊:

Walter G. Gonzalez, Hanwen Zhang, Anna Harutyunyan, Carlos Lois. Persistence of neuronal representations through time and damage in the hippocampusScience, 2019: Vol. 365, Issue 6455, pp. 821-825 DOI: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
  • 腦科學日報: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記憶是怎麼形成的?
    1,Nature:類腦晶片核心材料獲突破!閱讀連結:2,《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近期發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麻省理工學院(MIT)蔡立慧教授團隊首度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
  • 免疫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因此,正確調控免疫記憶的形成及強弱對機體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免疫學家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亟待解決的科學難題。公元前43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修西得底斯(Thucydides)首先記載了「免疫記憶」現象,其在描述瘟疫時寫到:「同一個人絕不會受到同一病原體的兩次攻擊。」
  • 關於記憶的形成與衰退,你至少需要知道這些
    為什麼記憶最終會逐漸模糊?讓我們來看看一下記憶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當你在做某件事時,比如撥打一串電話號碼,這件事會被轉化成電脈衝信息並在神經元網絡中快速傳播。該信息首先會被傳送到短時記憶裡,在那裡,短時間內信息可以被任意提取,從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然後它通過海馬體等腦區被轉移到大腦的長時記憶中,最終被運送到大腦中的幾個存儲區域。
  • 科學學習,你了解大腦是「如何記憶」的嗎?
    大腦是非常神秘的人體器官,對大腦的研究一直是備受關注的,那麼大腦到底是怎樣工作的,我們了解這些科學,對於我們有效的學習,科學的學習,準確記憶,記憶輸出都至關重要。第一,大腦是如何存儲記憶的呢?大腦中,記憶系統的核心部位有三個:內嗅皮層、海馬體和新皮層。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系統假想成一個具有自我思想的電腦。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記憶的分類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和程序性記憶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前瞻記憶和回溯記憶根據記憶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記憶可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陳述性記憶只對某一特定事件和客觀事實知識的記憶,陳述性記憶包括有關認知對象,事物的特徵,以及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等信息,可以用語言進行描述和傳授。主要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內容。
  • 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在接受到中間神經元發送過來的指令後,這些神經元會形成一個協調的環路。1953年,一名代號為H.M。的年輕人躺上手術臺,接受一場賭博式的手術——為了治療癲癇,他同意外科醫生切掉他的部分大腦。從治療癲癇上看,手術進行得很成功,但這場手術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醒來之後,這名年輕人儘管認知和語言能力一切正常,卻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
  • 一直被誤解……最新《科學》看清「致病」蛋白如何幫助記憶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項有關「澱粉樣蛋白」的研究。這種名為CPEB的蛋白與RNA結合,調控RNA翻譯為蛋白質的過程,當它們聚合形成的澱粉樣蛋白時,幫助海兔維持長期記憶。 後續在果蠅、小鼠等神經系統更複雜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在果蠅中的版本稱為Orb2)也會發生自我聚合。
  •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
    導語:記憶是如何形成的?為啥有的人能瞬間記住大量數字?人類發展到今天,醫學、生物學已經相當發達,但人體有一些再平常不過的功能,卻仍無法認識清楚,比如記憶從哪裡來?能否複製記憶?記憶是過去的經歷在大腦中的反映,是信息儲存中心,相當於計算機的硬碟。不僅人有記憶,動物也有記憶,甚至部分植物也有記憶本領。按照認知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長期記憶、短時記憶和瞬時記憶。長物的記憶即長時記憶,是大腦受到刺激後,能保持一分鐘以內的記憶;短時記憶是大腦受刺激後,留在大腦中的印務低於一分鐘的記憶;瞬時記憶也稱為感覺記憶,保留在大腦中的時間不會超過30秒。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大腦中的記憶構建模塊。       所謂的 「神經元集合」是指大腦內在特定活動中可以被重複共同激活的一組功能上相關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共同組成神經網絡,在記憶存儲和提取時,神經元可按時空次序依次被激活。而人類一直無法真實的觀察到這個奇妙的過程。
  • 遺忘的科學: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消失?
    我能記下日常用品的價格和一些重要的事,但朋友們偶爾會提到多年前的談話或事件,那些陳年往事我就幾乎記不起來了。最近有件事讓我對自己的記憶又產生了懷疑。我媽媽已經70多歲了,按說她的記憶力應該比我差,她偶然提到了我大學室友來家裡和我們一起過感恩節的事。但是我對這件事竟毫無記憶。我真的以為我媽媽可能是編出來的,直到她給我看了我們倆在我家廚房裡一起烤餡餅的照片。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2017 年 4 月 7 日發表於 Science 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想法可能大錯特錯: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其實是同時形成的,只是前者一直保持沉寂而已。 這項由麻省理工大學開展的記憶鞏固研究中,老鼠被迫在人按下開關時對特定經歷做出反應,該研究讓此前關於標記和激活特定「記憶細胞」的研究進入了更深層次。
  • 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操控記憶的時代可能已經不遠了
    在去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利根川進的實驗室又揭示了記憶痕跡如何在大腦海馬產生,然後上傳、存儲到大腦皮層的詳細過程。對記憶保存細節的解析,為扭轉記憶失敗或記憶過於活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原理上,這項研究揭示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那些在創傷後壓力症(PTSD)中變得過於活躍的細胞,」澳大利亞昆士蘭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主管Pankaj Sah說,「某種程度上,發現這些非常完整的記憶可以如此離散,實在是令人意外。」  第一次有關人類記憶形成和儲存的實驗性證據要追溯到1953年。
  • 秦虹雲:請幫我留住「逐漸消失的記憶」
    記憶是個奇妙的話題。我們偶爾會抱怨孩子學習總是轉眼就忘;而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的能力逐漸減弱;或者話到嘴邊卻卡殼,一下子想不起來。如何理解「逐漸消失的記憶」,今天請跟隨秦虹雲副主任醫師一起來探討。
  • 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過程
    最新視頻顯示老鼠大腦中的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研究人員稱,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老鼠大腦中記憶的真實形成過程,視頻中顯示老鼠大腦螢光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
  • 家庭領讀人 | 科學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越是怕忘記越記不起來日常學習、工作需要記的事情不少如何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訓練提高我們的記憶力呢?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說過「天才是 99% 汗水和 1%的靈感」,所謂的汗水就是學習上的努力付出。但是在付出汗水的過程中,為什麼有人收穫滿滿,有人卻事倍功半?因為在學習的道路上還需要你學會記憶。記憶是由大腦掌管,多年來,我試圖從教育學、心理學、腦科學、哲學去尋求答案,現在我加入到北京市學習科學研究團隊,在努力點亮學習過程的黑箱。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Science】MIT研究長期記憶神經迴路,海馬體和新皮層記憶同時產生
    這表明長期的情景記憶(特定事件的記憶)被存儲在海馬體外。科學家認為這些記憶存儲在新(大腦)皮層中(neocortex),大腦的這一部分也負責認知功能,如注意力和規劃。神經科學家已經開發了兩個主要模型來描述記憶是如何從短期轉化為長期的。
  • 研究顯示:記憶形成需雌激素參與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在你開始閱讀本文時,你的大腦就開啟了一系列複雜的化學步驟,以形成記憶。但這段記憶能保持多久,很可能取決於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據《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7月30日報導,一些科學家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女性受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症和記憶力衰退的影響尤其大。在美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近三分之二是女性。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完全揭示學習和記憶的基本機制,但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記憶形成都需要雌激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