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的科學:為什麼有些記憶會消失?

2021-01-07 讀芯術

全文共1823字,預計學習時長5分鐘

圖源:Google

我記性很差,但也沒有很嚴重啦。我能記下日常用品的價格和一些重要的事,但朋友們偶爾會提到多年前的談話或事件,那些陳年往事我就幾乎記不起來了。

最近有件事讓我對自己的記憶又產生了懷疑。我媽媽已經70多歲了,按說她的記憶力應該比我差,她偶然提到了我大學室友來家裡和我們一起過感恩節的事。但是我對這件事竟毫無記憶。我真的以為我媽媽可能是編出來的,直到她給我看了我們倆在我家廚房裡一起烤餡餅的照片。

那些記憶都去哪了?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憶像捕獸夾,而另一些人的卻像金魚一樣遊蕩?

記憶的產生依靠三個主要的過程:編碼、整合和提取。這三個階段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忘記一些事情。

編碼與注意力密切相關,記憶力差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反映。我們總是會忘記自己剛認識的人的名字,坦白地說,那是因為他們說的時候你就沒有注意。你可能在想你下一步要說什麼,或者他們讓你想起了誰,或者那天晚上你要吃什麼。

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果就是關鍵的那一點信息——他們的名字——沒有足夠深入大腦,無法儲存在記憶中。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你上課、談話或看書的時候。如果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你就不會記得它。

整合記憶是指將處理過的短期記憶中(只有30秒左右)轉化為長期記憶。有時候這種情況是通過重複來實現的——重複一個名字足夠多次,直到最終記住它。

還有一種情況是,事件和某種情緒聯繫緊密,這種情緒可以幫助你鞏固記憶。例如,大多數人都清楚地記得911事件發生時他們在哪裡,因為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日子,恐懼和壓力等情緒高漲。這些感覺,以及相應的應激激素,會讓注意力更加集中。

圖源:PM Images

在大腦中,前額葉皮層處理短期記憶,而長期記憶的鞏固則發生在海馬體,儘管大腦的其他部分也參與其中。例如,情感記憶也會激活杏仁核,恐懼的情緒便由這裡產生,也是大腦的喚醒中心,它使記憶嵌入得更深,逗留時間更長。最後,長期記憶從海馬體轉移到大腦最上層的新皮質,這裡的存儲能力更強。

記憶的最後一部分是提取,也就是當你想回憶起以前曾記住的某些東西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記憶會被拉回,重新激活儲存記憶的海馬體和新皮層中相同的細胞。經常被回憶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強烈——這是情感記憶更為頑固的另一個原因;你更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它們。

海馬體是鞏固和提取記憶的關鍵環節,海馬體內的細胞死亡是造成記憶喪失的罪魁禍首。細胞死亡可能是因為痴呆症、嚴重抑鬱、酗酒,甚至是正常的衰老。然而,科學家們發現,海馬體中也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尤其經過鍛鍊以後效果顯著,這可能會抵消該區域的一些細胞和記憶的喪失。

不過,記憶丟失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存儲問題。就像電腦一樣,你的大腦只有有限的空間和處理能力。為了給新的記憶騰出空間,那些不經常被回憶的、可能並不太重要的舊記憶(比如我和前室友共度的感恩節)開始衰退。

這是通過大腦細胞之間的連接(被稱為突觸)的斷裂而發生的,這些連接是在你學習某些東西或有新經驗時形成的。你越頻繁地激活記憶,這些突觸就越強大,記憶也就越容易回憶起來。但是,如果你忽略了某段記憶,這些連接就會被剪掉,為新的連接騰出空間。

圖源:Google

除此之外,智慧型手機似乎正在改變我們的記憶。今年初,安吉拉·拉什布魯克為Elemental寫了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講述了拍攝的照片是如何削弱你對事件本身的記憶的。如果你專注於拍照或起草Instagram的文字說明,你就不會關注事件本身。

她寫道,你也可能「下意識地依賴攝像機來『記住』它」。然而,照片本身可能會在以後激發你的記憶,最終幫助你在看到這些照片時回憶起某些事情。實質上,你已經將自己的記憶卸下了一部分,把他們放到手機裡了。

希望你的iCloud帳戶比你的大腦有更多的存儲空間。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3歲前的記憶都在腦中消失了,為什麼會這樣?
    就說記憶這玩意,有些人天生記憶力驚人,可有些人卻是很容易忘事。當有人問你,你還記得自己三歲以前的事嗎?你在默默的思考之後,會發現,自己最多能想起的是小學時候的一些片段,而關於沒有上學之前的事,基本都不記得了。這時候,有一些細緻的人就會懷疑自己這到底是怎麼了?怎麼會不記得三歲沒有上學之前的三歲之前的事呢?難道三歲之前的記憶消失了?
  • 大腦為什麼會遺忘 關於大腦遺忘機制目前仍無標準答案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把遺忘看作是記憶的一個小故障。不過日前《自然》增刊《自然展望-大腦》上刊發的一篇名為《記憶中被遺忘的部分》文章裡提出,過去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記憶的喪失並不是被動的過程,而更像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在不停地主動遺忘。不過,目前這些觀點都還只是假說,還需要進行大量實驗來驗證。
  • 你三四歲前的記憶去哪裡呢?人類的幼年記憶為什麼會丟失?
    瞬時記憶就是人耳、眼等瞬間感受到的記憶,只在大腦中停留不到一秒鐘,只有被注意到,才會進入短期記憶。短期記憶保留時間通常不到一分鐘,只有經過重複複述,大量的刺激後,才會進入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如果長時間沒有使用,也會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遺忘,變成模糊零碎的記憶。你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長時間沒有使用會忘記,就是這個原因。
  • 從倫理學視角看記憶和遺忘
    人們忘記承諾、忘記結婚紀念日或親朋的生日常常會受到責備,而將這些銘記於心則會備受稱讚。儘管人們通常認為記得是值得稱讚的,遺忘是要受到指責的,有時也恰恰相反。例如,若我只記得他人對我造成的傷害,卻不記得我曾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就可能導致我對他人的行為變本加厲。那麼,這裡的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是應該受到責備的,因為記憶在不公正地反映事態。
  • 科學突破:記憶是如何形成和消失的?
    換句話說,為什麼有些記憶在幾十年裡保持穩定,而另一些卻在幾分鐘內消失?這項研究對於理解大腦損傷後(如中風或),記憶可能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2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為了研究記憶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研究人員讓這些老鼠在長達20天的時間裡遠離記憶軌跡。休息之後,當老鼠回到軌道上時,那些已經形成了由更多神經元編碼的強大記憶的老鼠很快就記住了任務。雖然有些神經元表現出不同的活動,但當分析大群神經元的活動時,老鼠對軌跡的記憶是可以清楚地識別出來的。
  • 人類為什麼會丟失3歲之前的記憶?原來是大腦被動了手腳
    筆者-小文 大部分人對於消失後的記憶都很模糊,3歲以前的記憶更是只有零星的片段,而對於缺失記憶這種現象,很多人以為是自己記性不好,亦或是消失後記憶系統不夠完善,相比起成人,小孩子對於記憶這件事不夠重視。
  • 高效記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人類記憶認知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 ...教你「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和「費曼學習法」(附記憶軟體清單)
    另一部分記憶球會一直呆在儲藏室,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這個過程,就叫做遺忘。當然,並不是所有我們經歷的事物都會形成短期記憶,還有一些可能基本上會被直接忽視掉。與時間對抗,不讓記憶球消失:方法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制定的複習計劃。形成了短期記憶之後,別被儲藏室的「工作人員」清理:我們需要弄明白大腦是怎麼選擇要記住什麼的。
  • 遺忘曲線——揭秘人類記憶存儲的奧秘
    文/元小元人類遺忘曲線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注意到有些人記憶事物的能力和記憶的時間遠超常人,他們的學習能力也非常贊,只要是學習過的東西基本上都能記憶很長的時間,可是自己明明很努力的看甚至背誦,默念,嘗試去理解為什麼還是會很快忘記呢?
  •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有些事情似曾相識?說出來你不一定相信
    導語: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有些事情似曾相識?說出來你不一定相信小菲某天正在和閨蜜聊天,閨蜜說著想吃冰淇淋並且去買了幾個回來,小菲就說她想吃閨蜜買的東北大板,閨蜜很奇怪小菲怎麼就知道你?其實仔細回想起來,很多人都會碰到像小菲這種情況,總覺得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好像在夢中或者之前就已經發生過了,似乎是自己不小心遺忘了,現在突然間想起來一樣。大家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靈異事件,在科學上,這叫既視感。
  • 你為什麼會健忘?你的記憶,可能正被免疫細胞吞噬
    來源:環球科學小鼠海馬體中的小膠質細胞(紅色)我們的記憶並不完美。你可能會記得上周末晚餐時你在與誰交談,卻想不起談話的具體內容。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谷巖表示,早前的研究已經表明,突觸在記憶的形成與存儲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而小膠質細胞在早期發育中清除突觸,因此他和團隊感興趣的是:小膠質細胞與記憶是否存在潛在的聯繫?「我們想知道,小膠質細胞是否可以在成人的大腦中修剪突觸,」谷巖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想了解記憶喪失和突觸的消失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 記憶是怎麼產生的?如何和遺忘作鬥爭?
    記憶是「人在腦中對個體經驗的積累和保存的心理過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思想、情感以及活動,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並非完全消失,其中很大一部分作為經驗被保留,然後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再恢復,這種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反映過程,就是記憶。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但也有例外,如學習後間隔一段時間後測得的保持量比學習後立即測得的保持量多,這種現象稱記憶恢復,是海馬長時程增強作用的體現,隨年齡增長而消失。(2)在質的方面,由於每個人知識和經驗不同,人們存儲的經驗會出現以下變化:①內容簡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細節將逐漸趨於消失;②內容變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義;③內容變得更加具體,或更為誇張和突出。
  • 為什麼我們會失去孩童時期的記憶?
    為什麼我們失去了自己作為嬰兒時的記憶為什麼連一個當時三歲的孩子都能銘記在心的事,在若干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也無法準確回憶起來?很久以來,諸如此類的疑問一直困擾著人們,這就是「嬰兒期失憶(Infantile Amnesia)」。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篇論文也許能夠解釋這種奇特的記憶現象。
  •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
    長大後會失憶嗎?人類6歲之前的記憶,為何會在腦海中消失?人類從童年到青年,中年,老年,這漫長的一生中會發生許多的事,可有許多事我們都已經忘記了,即使能回憶起來的片段也是模糊的。特別是6歲之前的記憶,特意去回想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吃力,甚至會產生「這真的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嗎」這樣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記憶在重新辨認的過程中產生了偏差。記憶的能力早期人類沒有紙幣,只能靠打繩結來記事,直到文字被發明,我們才有了源遠流長的文明。記憶和人類社會是相伴相生的,可以說如果沒有記憶,人類文明也將不復存在。
  • 秦虹雲:請幫我留住「逐漸消失的記憶」
    很多有喝酒習慣的人,不吃飯,就是澱粉類攝入不足,導致維生素類缺乏,慢慢影響大腦的正常運轉,出現一種特徵的記憶障礙,遺忘綜合症的一種,和老年痴呆的記憶障礙不同,很典型的一個症狀就是剛說的事情過後就忘,近事遺忘;因為記憶困難,大腦其它方面的功能正常,他就會虛構,就像放電影一樣說另外的事情,或編造一個故事,填補記憶空白,很快他又會忘記,又重新編造一個不一樣故事,我們稱之為「虛構」。
  •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記憶的遺忘是有規律性的
    在英國期間,他受到英國聯想主義的影響;在巴黎的一家二手書店裡,他買了一本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受其啟發,他開始實驗性地研究記憶。這個機會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生活和當時新心理學的發展。1885年,他出版了《記憶》一書,該書後來成為實驗心理學中的經典著作,使他出名。
  • 記憶奧秘?小朋友有些英文單詞可以記住,有些卻怎麼也記不住呢?
    在日常生活學習或科學研究中,記憶經常被提起,人們總是試著用實驗或計算去解釋它。一時之間,情緒、情感和感覺在我們的意識中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當我們記不起它們,認為它們從此消失的時候,它們其實並沒有真的消散或被破壞,而是以一種特殊方式存在著。
  • 記憶過程中的遺忘理論
    記憶過程中的遺忘理論記憶過程是心理學中認知過程記憶的一部分內容,主要涉及四個左右的考點,在教師招聘中經常出現考題。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三個環節,很多時候我們在學習時發現還有遺忘的部分,也就是識記、保持和遺忘、回憶和再認,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教招考試中遇到題目時,我們不要選擇遺忘,因為記憶過程如果考慮到遺忘,就不存在回憶和再認了。但是關於遺忘的理論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裡涉及的概念較難且容易混淆。這裡主要介紹5種遺忘理論。
  • 悠悠歲月,有些記憶,註定遙遠
    風起時,那些遙遠的過往,總是會莫名的隨風而至,明明說好了要去忘記的,卻又不知道怎麼就被自己又惦記起來了,不是言不由衷,而是心不由己。原來不是所有的記憶向忘就能忘記的,不是所有的人,想發下就能放下的,不是所有的過去,都可以過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