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微博上發了潼潼的背單詞計劃表,是閱讀老師按照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來安排的。
潼潼按照這個來背單詞也有一個半月了,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之前沒太重視遺忘曲線的原理之前,單詞總是背完幾天後就忘記了不少,如果要把所有的單詞都每天重新過一遍也不現實,有了這表格就能夠很清晰安排每日進程了。
這個表格網絡上應該早就有不少,大家可以瞎子使用。
發完微博才知道羅羅前些天好像也自己整理了一個類似表格用來讓孩子背古詩(她當時不知道網絡上其實有),其實原理是一樣的,都是按照遺忘曲線的理論來。大家如果要背誦其它內容,也可以把每天內容框裡的文字改改就能用了。
老師發表格時說的使用方法
評論裡還是有不少朋友問這個遺忘曲線的原理,以及到底具體怎麼用,那索性咱們就來好好聊聊有關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內容,以及繞不開的有關「學習」和「記憶」的話題。
全文乾貨,別嫌枯燥~
要讓孩子記住所學知識,需要做三件事
認知心理學中對人的記憶與遺忘有詳盡的講解,但大多枯燥難懂。找到一張圖片給大家看看,可以簡單地說明大腦中的「記憶」是咋回事。
如果想要對這些概念有一個入門級的了解,可以去看看那部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電影中那些閃著不同顏色的記憶球就是工作記憶(又叫做短期記憶)。還記得樂樂和憂憂被意外發射到的那間儲藏室嗎?那就是長期記憶所在的區域。
到了晚上,萊莉睡著以後,記憶球會通過一條真空管道,被發送到儲藏室,變為長期記憶。隔段時間就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清理儲藏室,一些沒有用的記憶球,會被扔進垃圾場慢慢變灰。另一部分記憶球會一直呆在儲藏室,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失。
這個過程,就叫做遺忘。當然,並不是所有我們經歷的事物都會形成短期記憶,還有一些可能基本上會被直接忽視掉。
由此可見,要想讓孩子記住所學的內容,必須要保證三件事:
老師講的知識要先進入短期記憶:只有集中精神,傾注了注意力,才能讓「所聽、所看」進入短期記憶。
與時間對抗,不讓記憶球消失:方法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制定的複習計劃。
形成了短期記憶之後,別被儲藏室的「工作人員」清理:我們需要弄明白大腦是怎麼選擇要記住什麼的。
今天,咱們先來說說怎麼幫孩子做好後兩件事,首先來聊開頭提到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怎麼幫孩子複習才能記得牢?
一百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發現了人類的遺忘規律,繪製了這條著名的關於人類記憶的曲線。
這條拋物線為我們揭示了人們初次學習新知識後的遺忘速度:
48小時之內,將遺忘掉70%左右的內容
剩下30%則會以緩慢的速度被慢慢遺忘
所以要想減少遺忘,把記憶球存入長期記憶,就要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複習。
其實,複習這件事,哪個學生都會做。但很多人,都是課後複習下當天所學的內容,然後等到考試前再集中突擊複習一下。這樣做一來臨時抱佛腳工作量太大,二來許多知識早已「還給了老師」。而依照艾賓浩斯的理論,在特定的時間來安排複習內容,則會記得更牢。
就拿潼潼背英語單詞的這個計劃表為例,每天的新單詞量在10個左右。每天學完新單詞後,需要在當天12小時左右進行一次複習。
潼潼最近一個多月背的單詞
然後,第一天學習的這些單詞,需要在1天後(第2天)、2天後(第3天)、4天後(第5天)、7天後(第8天)、15天後(第16天)、30天後(第31天)重新進行複習;第二天學習的新單詞,需要在第3天、第4天、第6天、第17天、第32天重新進行複習,以此類推……
觀察計劃表格,我們會發現,對於舊知識的複習,並不需要每天完全過一遍,複習的間隔也會根據遺忘的速度而逐漸加大。基本上這個複習的周期,是剛剛好要忘記前幾天學過的單詞時,又幫助孩子加深一遍印象。
每天複習時對那些記得很牢的單詞就沒必要多次重複了,只複習不熟練的、不會的就可以了。其實不光是背單詞,背古詩、背定義和概念、教孩子認字、記拼音,都可以用這種周期來複習。
網絡上也有不少學霸,根據遺忘曲線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複習計劃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搜一搜,找來借鑑一下。
除了自製表格,我們還可以藉助一些可以自主導入複習內容的記憶軟體,依據遺忘曲線,通過一定的算法來幫助孩子們制定複習計劃。
以下幾款軟體大家可以試一試:
Anki
SuperMemo
記乎
前兩款軟體由於可操作性特別強大,所以用起來也比較複雜,第一次使用的人也許會因為操作上摸不著頭腦而被「勸退」。但其實,在網絡上搜一搜攻略,一旦你弄明白了如何操作,這兩款軟體對於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學習知識來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而第三款「記乎」雖然開放性比前兩個略低,但因為卡包商城有大量的知識庫可以自動導入,降低了操作難度,可能用起來更「省勁」和「方便」一些。
為什麼孩子能記住動畫片,卻記不住課堂知識?
前面我們說過,我們的大腦裡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清理記憶球。那麼到底該清除哪些,留下哪些呢?「工作人員」的選擇標準又是什麼呢?
這裡面的關鍵點,在於大腦的一項活動:思考。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
在《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作者指出:「大腦認為,如果你不經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會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丟棄;如果你真的在想一件事,以後你可能還會從同個角度思考它,大腦就會選擇記住它。」
所以,只有思考過的信息才會留在長期記憶中。也就是說,孩子記住了動畫片可能是因為他看的時候一直在思考,而那些課堂的知識只是聽老師講了一遍,並沒有好好思考或者做更深入的理解,才導致記不住。
這也就提醒了我們,根據遺忘規律掌握了科學的複習周期,也不能算萬事大吉,還要掌握理解與複習的正確方法,才是根本。
在《認知天性》一書中,作者反覆強調,學習的本質是解決好下面兩者之間的關係:
知識鏈:需要我們把學習內容串聯成環環相扣的知識鏈條記憶結:需要我們在知識鏈條上打牢一個個屬於自己的記憶烙印,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檢索和準確地提取所學的內容。由此可見,真正的學習,是對知識和信息的調取和運用。不論是形成鏈條,還是打結,都不是依靠死記硬背和填鴨式學習能滿足的,必須要求我們要把所學的內容理解、內化。
學習金字塔與費曼學習法:能教會別人,才是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如果想要把知識記得牢需要建立在理解之上,那有什麼好方法,能幫助孩子們內化所學知識呢?
在「學習金字塔」理論和費曼學習法中,都提到了一點,那就是:能教會別人,才是對知識的真正理解。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最早由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發現並提出。它用金字塔圖表形象顯示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最高效的:
聽講、處在塔尖的學習方式,是最為傳統,也是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一種。老師在課堂上講,孩子們在下面聽。但這種方法的學習效率是最低的,兩周以後的學習內容只能留下5%。閱讀、用這種方式學習,比如通讀一遍課本,兩周以後學習內容可以保留10%。視聽、用聲音+圖片或者影像方式進行學習,兩周以後學習內容可以保留20%。討論、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習,兩周以後學習內容可以保留30%。實踐、通過「做中學」的學習內容留存率在75%。教授給他人、把所學的知識,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記住90%的學習內容。通過金字塔圖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當學習時加入了討論、操作和講解這些方法,實際上是在融合我們的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用場景化的體驗加深我們對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這樣,孩子就由一個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而費曼學習法的精髓,也同樣強調要將所學的概念或者知識,講給一個外行聽。
如果你能給外行講明白,那就說明你自己真正理解了所學的內容。和金字塔最底層知識留存率最高的方法相一致。
這兩個學習方法也幫我們解開了一些疑惑,比如那些平時看上去很注意聽講,但不願意參與課後討論、不願意回答問題的孩子,他們的學習效果為什麼其實並不會很好。
正因如此,我們在幫助孩子進行複習時,除了按照「遺忘曲線」來合理制定計劃外,也要注意讓孩子進行有效的輸出。
前兩天我們提到的康奈爾筆記法《記筆記=抄板書?提前教娃get學霸們的科學筆記法,讓娃日後學習更高效~》其實就算是一種輸出。對課堂內容的提煉和總結,也就相當於讓孩子用自己的話把所學內容「講一遍」。
此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在複習時,給我們講一講老師課堂的內容,講一講書中的例題。
潼潼學校的數學老師就一直這樣要求,每天都要讓孩子們回家之後給家長講題;潼潼在上的數理思維課的課後作業也一直都有「小老師視頻」,讓孩子們錄製自己講題的視頻,也是要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理解和記憶都更深刻。
當然,「費曼學習法」並不僅僅是針對一些理解型的知識,就算是那些只需要機械記憶的東西,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加深理解和記憶。
就拿背單詞來說,如果能在記單詞時更多思考單詞的相關含義,找到更多的例句、文章,再講給別人聽,肯定要比死記硬背的效果好的多。
好啦,最後再來總結下這篇文的要點~讓孩子記住所學的內容,必須要保證三件事:
老師講的知識要先進入短期記憶
與時間對抗,不讓記憶球消失
形成了短期記憶之後,別被儲藏室的「工作人員」清理
而要做到後兩點,需要我們:
根據遺忘的規律,制定複習的周期和計劃善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要把所學的知識,經過真正的思考,達到理解和內化根據「學習金字塔」和「費曼學習法」,能給別人講明白的知識,才叫真知識。當然,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只是工具,需要我們在實際的學習中去不斷磨合,找到合適自己的操作方式。畢竟,孩子在低年級階段,最重要的不是超前學知識,而是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專注睡眠科學、中西教育、親子閱讀、旅行遊玩、兒童心理、自我成長、好物評測、品質生活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