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即不是詞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很快,並且先快後慢。觀察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後不複習,一天後記憶率36%,一周後只剩13%。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複習,一天後保持記憶率98%,一周後保持86%, 乙組的記憶率明顯高於甲組。
遺忘的進程不僅受時間因素的制約,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約。學生最先遺忘的是沒有重要意義的、不感興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遺忘的要早。人們對無意義的音節的遺忘速度快於對散文的遺忘,而對散文的遺忘速度又快於有韻律詩。在學習過程中,對一種材料達到一次完全正確地背誦後仍然繼續學習,叫做過度學習。適當的過度學習可以使學習的材料保持得更好。研究結果表明,適當限度的過度學習比剛能背誦的效果好,但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學習四遍後恰能背誦,則再學習兩遍效果最好,但再學習效果則適得其反,對人的身心造成危害。一般記住後,在5分鐘後重複一遍,20分鐘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就會記得很牢。
以上記憶的規律啟示我們在組織學生複習時,從過程上來說,根據遺忘的曲線,複習應該及時,新內容複習間隔短,舊內容複習間隔慢慢加長;從學生個體來說,應該培養其對學習良好的態度和認知,認識到複習的重要性;從複習材料來說,記憶的材應該重點突出,利於學生注意集中,內容清晰有條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組塊,利於學生記憶,一次學習中複習數量適宜,不能貪多求快,重要的內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從複習方法上來說,運用視覺的、聽覺的各種材料,調動各個感覺器官共同參與學習,提出比較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對材料的理解,有利於學生記憶。
以上介紹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考生。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