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為什麼會遺忘 關於大腦遺忘機制目前仍無標準答案

2020-11-24 合肥網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把遺忘看作是記憶的一個小故障。不過日前《自然》增刊《自然展望-大腦》上刊發的一篇名為《記憶中被遺忘的部分》文章裡提出,過去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記憶的喪失並不是被動的過程,而更像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在不停地主動遺忘。不過,目前這些觀點都還只是假說,還需要進行大量實驗來驗證。而且如果遺忘機制是主動發生的,那麼它在什麼情況下會啟動,遺忘機制為何會出問題等,這些目前還都有待科學研究給出答案。

  遺忘是記憶的失敗嗎?

  一個多世紀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了解記憶的編碼、整合和喚醒。大約10年前,主流觀點認為遺忘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未使用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減。但後來一些研究記憶的科學家開始遇到似乎與這個假設相矛盾的發現,於是開始有人提出大腦是用來遺忘的激進觀點。

  一些動物試驗陸續證實了這一觀點:記憶的喪失不是一個被動過程。加拿大科學家發現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強度,取決於一類叫做AMPA受體的結構數量,維持這類結構才能保持記憶完整。但這些受體並不穩定,它們被不斷地從突觸中移進或移出。科學家們猜測,AMPA受體也可被移除,這將表明遺忘是一個活躍的過程。倘若如此,AMPA受體不被移除就可防止遺忘。科學家們阻斷了大鼠海馬體中AMPA受體的移除,正如所料,老鼠沒有再忘記物體的位置。為忘記某些事情,老鼠的大腦似乎必須主動地破壞突觸的連接。

  而另一組科學家,在研究成年小鼠新的神經元產生(神經發生)過程中發現,增加神經發生,不但沒有改善動物的記憶,反而使老鼠遺忘了更多。這說明,當神經元整合到成年海馬體時,它們就會整合到一個現有的、既定的迴路中。如果已在這些迴路裡存儲了信息,然後又重新布線,那這些信息就會更難獲取。海馬體不是長期記憶儲存的地方,允許新的信息覆蓋舊的信息,可幫助動物們不斷學習適應新的環境。這些實驗,讓科學家們得出「遺忘是記憶的一種功能」這個結論。

  大腦何時會主動遺忘?

  如果說遺忘是記憶的一種功能,是主動的行為,那我們的大腦在何時會進行「主動遺忘」呢?

  「我們在睡眠時也會清除內存,讓一些記憶消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薛蓉介紹說,人在清醒時經歷的一切,隨後將會以記憶的形式儲存起來。然而,並非所有的經歷都「值得記住」。這些經歷按照重要程度被篩選劃分,隨後產生了「記憶鞏固」和「遺忘」兩種命運。而通過對人類在睡眠中的監測,也有一些觀點可以證實,人在睡眠中會「主動遺忘」。

  目前關於在睡眠中遺忘機制的啟動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可能與下丘腦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經元有關。日本學者發現一種僅在REM期(快速眼動期)激活的一類神經元可分泌一種「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質,可映射至海馬區,海馬是大腦中對於學習與記憶非常重要的腦區。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經元的激活在促進REM期睡眠的同時,顯著抑制海馬神經元活性,導致遺忘,動物實驗也證實了該說法的可信性。實驗中,只在REM期抑制小鼠本該激活的黑色素聚集激素細胞,醒後小鼠的記憶變得更好。

  另一種觀點可能與突觸重整來達到突觸穩態有關。研究發現,覺醒持續一定時間後,與學習記憶有關的通路會出現突觸數量增多、體積增大、膜上受體過多等表現,這些變化會導致進一步佔據有限空間,消耗能量,使突觸傳遞效率下降。睡眠可移除覺醒期細胞膜上增加的受體,減小一部分並不重要的新突觸,與此同時它還會巧妙地加強和保存一小部分比較重要的突觸,恢復突觸權重,保證突觸穩態,從而提高突觸傳遞效率。

  薛蓉表示,遺忘的機制可能與突觸重整來達到突觸穩態有關,也可能與下丘腦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經元有關,但仍需我們進一步研究。

  可從另一角度解釋「遺忘」

  「之前的研究都是記憶本身或是記憶過程出了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記不住事』是由記憶障礙造成的。在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也都是以記憶障礙為主,它是由於大腦的神經元壞死,出現了一些異常物質的沉積導致記憶出現了問題,患者無法想起來之前的事,造成遠期記憶的遺忘。」天津市環湖醫院康復醫學科朱志中副主任醫師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大腦就像我們的U盤,記憶障礙就是我們雖然可正常往U盤裡拷貝文件,但是U盤或是提取文件的路徑出現了故障,表現出來的就是U盤不顯示任何信息。

  而最新的研究,使我們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這些和「遺忘」相關的疾病,它們的發生,可能是由於遺忘機制的過度興奮或遺忘障礙而造成的。比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可能就是遺忘機制的過度活化,導致一些很重要的信息也被清除了。而創傷後應激障礙則是由於遺忘障礙,不能及時清除不良記憶,導致持續出現這種心理問題。這種主動遺忘,就像我們把文件可以正常的拷貝進U盤,但是由於過度清理或者刪除了,雖然表現出來的也是U盤沒有文件的顯示,但這兩種同樣的表現發生的原因截然不同。

  「記憶和遺忘都是正常的大腦功能,這兩個功能一起來維持大腦的平衡。」朱志中表示,大腦裡的遞質特別多,涉及的區域、環路又特別複雜,記憶和遺忘之間的動態關係靠哪些結構和遞質維持,目前還沒有實驗研究來支持,還需要進一步實驗來證實。據科技日報周繼龍/圖

 

 

相關焦點

  • 大腦遺忘的觸發機制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試圖壓制對於往事的回憶會讓人忘記同一時期前後與之相關的經歷,這些可能有助於解釋創傷性事件後的記憶喪失。這個研究團隊在381人當中進行7個記憶提取實驗,闡明了事件可能被遺忘的方式。在實驗期間,偶爾會有奇異的圖片在電腦上展示(例如一隻孔雀在一個停車場裡)。接下來,通過展示一張特定照片的背景詢問被試者,回憶和此背景相關的物體來測試記憶情況。研究者發現讓被試者壓制對於詞語的記憶也讓他們更難記起在收到壓制命令之前或者之後看到的物體的細節。
  • 人類生命的最深處——大腦遺忘機制是遵循什麼原理呢?
    日前,《自然》增刊《自然展望-大腦》上刊發的一篇名為《記憶中被遺忘的部分》文章裡提出,過去十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記憶的喪失並不是被動的過程,而更像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在不停地主動遺忘。 不過,目前上面這類論文都還只能說是假說,需要進行大 量重複實驗來驗證。
  • 大腦如何學會遺忘(翻譯)
    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忘記我們希望我們永遠記住的事物。但是,它不能忘記我們希望從未發生和存在的某些事物。您的大腦如何忘記?而且,您的大腦會故意忘記嗎?本質上,人腦會忘記。不合時宜的是,這種大腦過程的生物學機制了解得很少。只有很少的研究可以闡明這一方面。2012年5月,科學家試圖在其報告中解釋主動消除記憶的分子生物學。
  • 大腦新生神經元:加速你遺忘的「催化劑」
    當然,到目前為止,以上結論還只是推測,研究人員尚未真正觀察到人腦中的神經發生活動,也並不清楚人腦活動與小鼠大腦中觀察到的活動是否相同。此外,儘管許多科學家都已認同成人大腦中也存在神經發生的過程,但對其具體功能還未達成共識。除了與模式分離有關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神經發生對遺忘的作用可能比對記憶的作用更加重要。
  • 健忘症其實是大腦的保護機制
    沒錯,你會發現,健忘並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對於時下很多年輕人而言,也會經常有「忘記把鑰匙放在何處」的尷尬體驗。  為什麼大腦要花費力氣讓我們遺忘呢?最近,一項發表於《神經元》期刊的最新研究表明,偶然性遺忘可能是由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導致的。這種機制能夠保證我們的大腦不會負載過多信息。換言之,這其實是大腦健康運作的一部分。
  • 我們的大腦與記憶機制
    你對自己的大腦了解多少?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擁有超強的記憶力,一旦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就可以迅速提取並給出正確的答案。不管是學生,還是出來社會工作了,都是對記憶有要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記憶。這不是在說大話,是有科學根據的,只是你們缺乏對大腦的認知,不清楚它有什麼具體功能,不清楚它在記憶東西的時候是怎麼分工的,除了死記硬背,你別無其他辦法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記不住,記不久。大腦是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左腦負責語言、文字、邏輯和分析等功能,右腦則負責圖像、聲音、想像力和創造力等。
  • 如何和遺忘作鬥爭?
    圖1理論1:記憶是大腦皮層特定部位產生的。以上研究,為記憶是在大腦中的局部定位說法提供了例證。理論2:記憶是由整個腦神經綜合產生的。美國心理學家拉希裡認為記憶活動不是在腦的某一點,而是整個大腦。他在大白鼠皮層切除實驗中發現,其學習能力不受大腦皮層特定部位損傷的影響,而與切除面積的大小相關,切除面積越大越影響大白鼠的學習能力。因此,拉希裡認為即便是最簡單的記憶,也需要整個大腦神經的協同配合。
  • 人的大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
    這題其實想問的是:大腦相當於多大的存儲器,類似於硬碟這種。大腦能夠裝多少東西呢?有人說很有限,一本小說幾百萬字,存儲器很輕鬆就存儲了,而對於人腦來說,無論誰來記,都不可能把這本小說完全記下來,這是肯定的。為什麼人腦記不下來,因為人腦會遺忘。那有的同學好奇,人腦為什麼要遺忘呢?
  • 靈感為什麼總是在大腦放空時出現?
    快速關注我們,請點擊標題下面的「易經大講堂」兩千多年前,一個叫阿基米德的希臘人在踏進浴缸時突然靈光一現,大叫著跑出浴室,自此物理史上多出了一筆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但是,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神經學家馬庫斯•雷切爾(Marcus Raichle)和他的同事們卻發現,大腦在放空狀態下也是在不停運動的。他們觀察了134個測試者的腦成像結果,發現無論進行何種實驗,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在任務開始之後就不那麼活躍了。換句話說,這些任務開始後不活躍的腦區域只有在走神時是最活躍的,這就是大腦的默認網絡機制。
  • 當你沉睡時,記憶和遺忘開始對決
    大腦收集到的信息遠超過它所能保留的。我們整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但僅有一部分能被保留到隔夜或者更久。睡眠似乎對這一學習和遺忘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它通過大腦電信號的不同模式來加固一部分的記憶,同時消除另一部分的記憶,但在此過程中起作用的機制我們一直不清楚。
  • 你的大腦會自動擦除記憶,畢竟垃圾太多不值得-虎嗅網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太過詳細的記憶反而會給大腦造成負擔,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如果將大腦看作一臺過濾器,那麼遺忘就是在幫我們過濾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而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記憶留下了痕跡記憶如何發生,我們又是如何遺忘的?
  • 水凝膠製成的人造大腦,竟然真的具有了記憶和遺忘功能
    水凝膠中的動態鍵可在高溫下快速吸水(膨脹),在低溫下緩慢釋水(收縮),實現了記憶、遺忘行為人腦有學習能力,當這些知識不再重要時,大腦會淡忘它們。然而,想要在人造材料中重現這種動態記憶過程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日本北海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水凝膠材料,能夠根據記憶強度編碼信息,同時這些信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7月27日發布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 谷歌大腦科學家親解 LSTM:一個關於「遺忘」與「記憶」的故事
    解讀 LSTM:一個關於「遺忘」的故事首先,LSTM 的第一步需要決定我們需要從 cell 中拋棄哪些信息。這個決定是從 sigmoid 中的「遺忘層」來實現的。它的輸入是 ht-1 和 xt,輸出為一個 0 到 1 之間的數。Ct−1 就是每個在 cell 中所有在 0 和 1 之間的數值,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0 代表全拋棄,1 代表全保留。
  • 記憶主要發生在大腦海馬區 科學家稱人不會遺忘
    人類的大腦,是我們至今仍無法理解的區域。從結構上來看,生命進化近40億年產生的智慧大腦,其實不比其他生物先進很多。在實驗室裡,我們可以用一個大烏賊來研究神經傳導模式,因為人類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和大烏賊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還可以用線蟲來研究多巴胺的代謝和傳遞,雖然它整個身體只有302個神經元,但是卻和最智慧最複雜的人類大腦擁有相似的工作模式。
  • 高效記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有關記憶的事——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人類記憶認知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 你為什麼會健忘?你的記憶,可能正被免疫細胞吞噬
    當動物再次進入籠子時,即使沒有電擊,它們也會因為記憶中的經歷而保持靜止不動。研究者發現,在正常的小鼠中,這一反應幾周後就消失了,這意味著關於電擊的記憶隨著時間消退;而那些被剝奪了小膠質細胞的小鼠,則維持了更長時間的靜止狀態,也就是說它們的記憶保持了更久。隨後,該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試圖了解小膠質細胞介導遺忘的具體機制。
  • 人類的大腦相當於多大的「內存」?其實我們一直低估了自己
    就運行來說,計算機的內存能夠輕輕鬆鬆的記錄下大量的數據,並且能夠在人類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尋找出來,進行運轉,這是因為計算機本不存在遺忘機制,只要人類不進行刪除設置,計算機內存就能夠將這些數據一直保存下去,並且能夠第一時間運轉出來。
  • 遺忘曲線——揭秘人類記憶存儲的奧秘
    文/元小元人類遺忘曲線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注意到有些人記憶事物的能力和記憶的時間遠超常人,他們的學習能力也非常贊,只要是學習過的東西基本上都能記憶很長的時間,可是自己明明很努力的看甚至背誦,默念,嘗試去理解為什麼還是會很快忘記呢?
  • 大腦的記憶能力會激發AI專家減少神經網絡的「健忘」能力
    貝勒的第一作者和博士後研究員吉多·范德文和首席研究員安德裡亞斯·託裡亞斯與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哈瓦·西格曼一起在《自然通訊》上寫道,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方法來保護「令人驚訝地有效」的深度神經網絡免受「災難性遺忘」的影響。 ;「 在學習新課程後,網絡會忘記他們以前學過的東西。
  • 人類大腦相當於多少G內存?原來一直以來都被自己低估了
    所以,大腦的容量不能簡單地用電腦的數據儲存單位來衡量,但如果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推算呢?2014年3月份,有科學家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論文中說,對小白鼠的大腦進行研究之後,他發現,每隻小白鼠的大腦中大概會有13個神經元結構,這13個神經元就佔用了高達1TB的數據。而一個成年人的大腦中具有的神經元個數為10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