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會自動擦除記憶,畢竟垃圾太多不值得-虎嗅網

2020-11-24 虎嗅APP


如今的許多研究者認為遺忘是必要的,因為大腦記憶機制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保存信息,而是為了做出更好的選擇。


為了抵抗遺忘,有人為記憶建起了宮殿。


在這座宮殿裡,人們通過想像中的建築細節,為想要記住的事情「編碼」。這種記憶方法已經流傳很久了,大眾文化中也不乏它的身影,比如英劇《神探夏洛克》。很多支持者聲稱,你能用它記住想記住的一切。



然而再富麗繁華的「記憶宮殿」,也需要一個垃圾桶。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太過詳細的記憶反而會給大腦造成負擔,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如果將大腦看作一臺過濾器,那麼遺忘就是在幫我們過濾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


而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


記憶留下了痕跡


記憶如何發生,我們又是如何遺忘的?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大腦會對過去的經驗進行物理上的編碼。記憶留下的物理痕跡,即所謂的「印痕」,能讓我們不太完美地重構過去。



很多研究者認為,印痕是由神經突觸的強化構成的。當我們「回憶」時,實際上就是在重新激活一段模仿原記憶的神經迴路。印痕顯然不會記錄下每次經歷中的每個細節,神經元活動所記錄的某些信息會慢慢消失。


這些信息的消失便造成了遺忘。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印痕會自然瓦解,或者變得難以訪問。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遺忘在更多時候是有意的——這種主動的遺忘有著複雜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遺忘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的記憶不靠譜了。溫伯解釋說:「事實上,很多計算模型和動物研究的結果表明,高級智能的記憶系統需要主動遺忘的能力。」


遺忘能讓大腦更好地預測未來


與其說遺忘是一種「失敗」,不如說是大腦處理感官信息的重要策略。如今,許多研究者認為,遺忘是必要的,因為大腦記憶機制存在的意義不是保存信息,而是為了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們想要的是更可塑、更一般化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機制就需要我們遺忘一些細節,從而讓一段記憶的主要信息更加突出。」溫伯說。


而這種具有普適性的記憶,能讓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事件。舉個例子,假如你記住了在公園裡被一隻狗咬傷的所有細節,下次你在其他公園裡遇到另一隻狗時,就不一定會提起防備了。


失去一些記憶,而只保留過去經驗的主旨——這種策略在不斷改變的環境中顯得更為重要。例如說,遺忘能夠刪除過期的記憶,以防這些記憶影響我們理智判斷的能力。


另外,完全復刻真實經歷的記憶會使我們無法想像不同的現實世界,因而讓我們的行為在這個變幻莫測的環境中過於僵化。如果失去了遺忘的能力,我們就有可能陷入不想要,甚至對我們有害的記憶中——一種類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狀態。


遺忘具有主動的過程


遺忘的重要地位也說明了它不可能是意外發生的。在某些情況下,遺忘的確可以被看作是「不能記起某段記憶,即使那段記憶的印痕並未受損」。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這只是遺忘機制的其中一部分。


羅納德·戴維斯和鍾毅指出:大腦驚人的存儲量表明,其中一定有一套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這個管理系統必然包含了數據清理的功能。「我們知道大腦能夠長期儲存大量的記憶印痕,因此邏輯上來說,大腦必定有一套能夠清除未使用記憶的機制。」



心理學家們已經在「主動遺忘」的問題上鑽研了大半個世紀,然而,只是在近15年左右的時間裡,研究者們才獲得了大量與此有關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戴維斯和鍾毅認為,某些遺忘看起來的確是「被動」的,要麼是形成記憶印痕的生物材料衰退了,要麼是重新喚醒這些印痕的能力被丟失了,但許多其他遺忘機制則如同將數據從硬碟上清除的軟體一樣


舉例說,新的感官刺激能夠幹擾舊的記憶。回憶某一段記憶的一些部分,則可能造成這段記憶中另一些部分的遺失。他們還指出,有的「遺忘細胞」或許還可以向大腦發送清除記憶的信號。「大腦中也存在能通過傳信系統來清除記憶的內在生物機能」,這些機能與我們用來獲取並儲存記憶的機能相似。


記憶是如何被抹除的?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研究者們積累了大量證據,表明大腦如何用生化機制來主動抹除記憶。例如,在果蠅身上的研究揭示了多巴胺在這種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一種氣味的出現伴隨著電擊,那麼果蠅就能記住要避開這種氣味。這樣的記憶由蘑菇體神經元管理。電擊能激活其他神經元,而這些神經元會向蘑菇體神經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則可以激活儲存記憶的生化反應,讓果蠅將電擊和某種氣味聯繫起來。


然而,這種記憶很快就會被忘記——某種機制將它清除了。我們尚未搞清楚多巴胺的雙重角色,但我們已經知道:蘑菇體神經元有兩種不同的「分子天線」——多巴胺受體。其中一種受體將促使記憶形成,另一種促進記憶抹除。這兩種受體中,哪一種被激活則取決於具體情況。


在任何情況下,記憶抹除的過程都有一種叫Rac1的蛋白參與;這種蛋白在突觸的構建中必不可少。有研究表明,Rac1也許能通過重構突觸來弱化記憶印痕。不僅如此,Rac1蛋白還可能參與了另一種遺忘機制——神經發生。大鼠研究表明,在已建成的神經迴路中,新神經元的產生能夠促進迴路的重構。這種重構能讓舊的記憶更難被喚醒。



動物實驗已經表明,擾亂神經發生會促進舊記憶的存留,而大量的神經發生則會促進遺忘。但是目前,這種遺忘機制在人類中的重要性仍不為我們所知,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在人類大腦中,神經發生的程度到底有多高。


不論如何,證據已經表明多種「遺忘細胞」必定在印痕抹除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遺忘過程的運作原理和時間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體力活動、壓力和睡眠狀況。我們已經知道,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睡眠可以增強記憶力。通常認為,這種增強的原理是在睡眠時,記憶能夠被鞏固。但戴維斯和鍾毅指出,睡眠也可能通過抑制遺忘機制,來增進記憶力。


理解大腦的關鍵


戴維斯和鍾毅指出,如果正如這些研究所說的,遺忘的確是大腦成功處理日常湧入的大量信息的關鍵,那麼遺忘機制的故障也許會引起大腦障礙。


比如說,遺忘能力的缺陷可能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關;不能忘記糟糕的記憶也必然和創傷後應激障礙有關;令人反感的重複侵入性回憶,是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內的許多心理障礙的表現之一;而無法遺忘與成癮性藥物有關的信號則會影響藥物濫用者的康復。


從好的方面來講,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遺忘的生物學機制,我們也許就可以研發能增強或抹去記憶的藥物。但是,正如戴維斯所說,找到這樣的藥物還需要非常多的研究。「我們才開始嘗試理解主動遺忘的神經生物機制。」他說。

相關焦點

  • 毒癮記憶可以被「擦除」嗎?
    ,上千億的神經元各司其職、互相協作,不停歇地處理著海量信息。  科研團隊在箱子的兩邊設置了兩個環境完全不同的小房間,對小鼠進行訓練:第一天將小鼠關在A房間裡並向其注射嗎啡,嗎啡激活了大腦內的「獎賞系統」,將毒品「轉化」為腦內的快感;次日,作為對照,科研人員將小鼠關到B房間裡,並向其注射生理鹽水。  經過數日的反覆配對後,小鼠便形成了成癮記憶:A房間裡有嗎啡,會帶來快感;B房間裡沒有嗎啡,不會產生快感。
  • 記憶主要發生在大腦海馬區 科學家稱人不會遺忘
    在實驗室裡,我們可以用一個大烏賊來研究神經傳導模式,因為人類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和大烏賊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還可以用線蟲來研究多巴胺的代謝和傳遞,雖然它整個身體只有302個神經元,但是卻和最智慧最複雜的人類大腦擁有相似的工作模式。  那麼到底是什麼引起了我們記憶的自動擦除呢?難道真的有一個「橡皮擦」在我們的大腦裡麼?
  • 為什麼長大後3歲就失去了記憶?記憶力不好,是大腦「動了手」
    而且,並非因為記憶不好,而是因為大腦「移動手腳」,導致我們無法記憶。大腦在三歲以前就沒有發育成熟。大腦是一個非常精密的存在,在3歲之前,腦中的神經和海馬結構就一直在發育。3歲前的記憶能力無法與成年後的記憶能力相比較。那個時候,記憶雖然也是被大腦記錄下來的,但由於發育不完全,所以很多都不很完整,後來就變成了我們的潛意識。
  • 「最強大腦」吳天勝:左右腦齊「開工」,助你高效記憶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邵可強核心提示|左腦的邏輯思維與右腦的形象思維相結合,充分聯想,快速記憶……本周六,吳天勝「最強大腦」第二場觀摩會再次與您見面。如何增強記憶力,昨天,記憶大師給出自己的建議。用左右腦相結合原理,達到快速記憶目的吳天勝,世界記憶大師,中國首位世界記憶冠軍,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國際賽冠軍選手,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歐洲最成功的知識類雜誌《FOCUS新知客》專訪人物,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專訪人物,中央電視臺《狀元360》記憶王大賽冠軍,中央電視臺《想挑戰嗎》「挑戰英雄」。
  • 提高大腦記憶能力的20個方法
    6、大腦喜歡問題。當你在學習或讀書過程中提出問題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搜索答案,從而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好的問題勝過一個答案。7、大腦和身體有它們各自的節奏周期。一天中大腦思維最敏捷的時間有幾段,如果你能在大腦功能最活躍的時候學習,就能節省很多時間,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8、大腦和身體經常交流。
  • 類似大腦記憶功能的水凝膠材料
    北海道大學前沿科學研究所(WPI-ICReDD)研究組,前沿生命科學研究科,國際合作研究與教育系我們使用水凝膠構建了一種具有記憶和遺忘功能的設備,水凝膠是類似於大腦的軟物質。我們大腦的記憶是動態的,具有自願忘記不重要記憶的能力。記憶的遺忘看似不好,但是人們認為大腦會通過遺忘不必要的信息來獲得高信息處理效率。
  • 提高大腦記憶能力的20個小技巧!
    掌握一點腦科學,是否會讓教學更有效?孩子的學習更輕鬆?這大概就是科學施教吧。  直到今天,我們所知道的關於大腦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腦和記憶之間的關係仍是神秘的。記憶是一個過程,當你記憶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腦中零零碎碎的信息進行重建。下面20個關於大腦的秘密,或許能夠幫你找到生活中提高大腦記憶能力的一些方法。
  • 超憶症:雖過目不忘,但生不如死-虎嗅網
    不費吹灰之力,她就能會記住她聽過的,看過的,經歷過的事情,而且它們會自動保存在大腦中,隨時隨地都能提取出來。試想一下,你還記得自己周末都做了什麼嗎?很多人會大腦一片空白,像是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每當我們懊惱記性的時候,便會渴望自己能擁有叮噹貓的記憶麵包。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要是能擁有吉爾這樣的記憶力,就再也不用怕考試了。然而吉爾的考試能力並沒有比一般人更強,有時甚至表現得更差。比如當看到一道題的時候,她的腦子裡卻因為裝了太多的東西,回憶出一大堆不相關的東西。
  • 垃圾食品會偷走我們的記憶?這是真的!
    ;實際上,我們往往會攝入比必須量更多的食物,而且這些食物通常並不是健康的,的確,生活方式和教育影響著人類的健康。更有意思的是,2004年來自研究者的一項研究發現,和代謝症候群相關的因子或許負向影響著機體的認知功能,從而研究者就闡明了機體痴呆症和智力障礙的高風險因子;實際上,垃圾食品,也就是富含糖類和脂肪的食物,其明顯幹擾著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大腦學習和記憶功能,由於肥胖是全球流行的,而且其和認知損傷直接相關,因此,理解高脂肪飲食對大腦海馬體的長期影響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海馬體是大腦中參與學習和記憶過程的關鍵結構
  • 將大腦意識上傳雲端,實現思維永生,你願意嗎?-虎嗅網
    關於大腦,有太多我們不了解的東西,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無法使用侵入性技術來記錄人類大腦中各個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而只能用非常粗糙的方法來估計神經元在做什麼。多年來,已經有許多組織幫助我們更好地繪製我們的大腦。
  • 擴展大腦記憶容量,你需要一個外部存儲器
    其實腦袋的外部存儲器早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你不懂的利用。大腦的外部存儲器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紙是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它就是一種外部存儲器,你可以把你腦袋想的東西書寫在紙上。如果是比較急,最近有用的記憶,你就把寫下的便籤放在顯眼的位置,貼在門上、貼在床頭、貼在桌前、貼在衛生間裡等等足以引起你注意的角落,以便時時提醒自己;如果是最近沒用的記憶,你可以把它寫在筆記本上,然後收起來,等腦袋有空餘了再來整理,這樣你就將腦袋中的信息轉移到外部存儲器了。還有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這個信息是現在需要的還是不需要的呢?
  • 大腦不是容器,而是一條記憶流水線;重啟用戶記憶的大門,創造利於...
    1、遺忘是大腦快速自動化的垃圾清理工具,是為了更好的記憶重要信息(1)被遺忘的遺忘自動化人之所以要具備快速而自動化的遺忘能力,就是為了把有限的空間清理出來,用來處理真正重要的信息;每時每刻,人的眼睛、耳朵、皮膚等感覺器官都會接收到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會在感覺器官裡短暫保存,這叫感覺記憶,如果這些感覺不快速遺忘會怎麼樣?
  • 科學家解密:為什麼人類會沒有3歲以前的記憶?
    回憶過往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就像個潘多拉寶盒,一打開就有源源不斷的片段不斷進入腦海,讓我們總是會有種錯覺,覺得就如同昨日發生,深刻並且美好,其實這就是我們對過往事物的一種標記,記憶本身就是我們人體大腦中一種常規的思維活動,同時還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把現實中發生的事情,自動的歸納成畫面儲存在人體大腦裡
  • 假如記憶可以複製粘貼,你想要這樣的永生嗎?
    不能相信自己記憶的原因在於「記憶是一回事,回憶又是另一回事」。人將某一個場景保存到大腦形成記憶,但當你回憶這段記憶時,卻不像打開文件一樣簡單。因為人們在回憶的同時也在記憶,這就導致了知識的更新,大腦自動用回憶把原來的記憶覆蓋掉了。一旦在回憶的某一刻發生了偏差,記憶就錯亂了,大腦為了讓你自己以為正確的,甚至會自己想像出一些沒有的場景加以修飾,融合到記憶裡。
  • 內容太多記不住?教你「最強大腦」的「圖片記憶」法!
    你有沒有苦於知識點太多,記著也忘著,記得快忘得快!有強記也能管一個星期,過段時間又忘了?那些看過「最強大腦」的家長或者同學,一定震撼於現場的那些天才大腦們的神奇記憶能力。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圖像記憶,也是記憶法的一種,採用圖像的方法幫助記憶。與傳統的聲音刺激記憶相比效率提高了3-10倍。
  • 認真學習加強記憶,不妨試試背書神器可擦除暗記筆
    在學習中常常會有著巨大的壓力。但是作為成長中的年輕人自然需要身負重任,勇往直前。對於學習知識來說更是來不得半點虛假,不僅僅是在學生時代有著多記多背的需求,同樣在工作上也需要記憶大量的知識。在記憶各種知識點的時候,常常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這時會您會期待有一款高顏值的學習輔助工具吧?幫你完成和加深記憶,成為你學習與工作中的小小法寶。
  • 你所不知道的大腦
    其實,大腦有兩種注意力系統。一種叫做「自下向上」系統,它會自動把你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有刺激性或者可能很重要的新信息上,例如移動的物體、突然出現的噪聲,或突然的接觸。這屬於人的本能行為,雖然有記憶,但不長久,很快就忘掉了。而工作記憶,則是把人的本能記憶進行加工,比如對無意義的數字進行聯想,或找到規律進行組合。這會涉及到你過去長時記憶裡學習到的知識和經驗等東西,比如符號,定理,聲音,甚至畫面等。舉個例子,1、3、5、7、11、13、17、19、23、29、31、37,這些數字表面看,沒有規律,短時記憶不好都記下來。
  • 給總是想太多的你 ‖ 大腦多向思考者
    你由於想法太多,可能活得較累、較痛苦,但透過捨棄完美主義、享受自己的成就、提升自我形象、撫慰內在小孩、開除內心的暴君、讓大腦更有效率等方法建立自信心,好好重新認識這樣特別的自己,就能過著幸福的日子。而且「一般人」會把「批評」這回事當作是幫助他人進步或改善事物的方法之一。但對「想太多的你」而言,常會因為別人的批評指責而受挫。你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一點都不符合理想中的完美。若在當下,心理操縱者趁虛而入的話,他會打擊你的自信心,挑撥你與自我間的正向對話。 當你遭受到批評指責時,由於你纖細敏感的心思,會非常在意他人的批評,大量發散負面的想法。
  • 給總是想太多的你:你是美麗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你知道何謂「大腦多向思考者」嗎?當你較常用右腦思考,觀察敏銳善解人意會是你的特點,但也是你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想法太多的腦袋,「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定有人會想:「有人會因為自己太聰明,受盡折磨或變得不幸嗎?」
  • 你會這樣並非前世記憶!
    當然,人類的大腦並不是空空如也,但也沒有人們想像中有那麼多東西,甚至連最簡單的『回憶』也沒有。」假如大腦和我們想像的不同,即便是理解等認知活動進行的部位,也不是事物「儲存」的地方,我們可以怎麼用身體解釋回憶或記憶的過程?我們又該如何區分身體擁有的不同記憶類型?「記憶不只是認知現象」的觀點並非最近才出現,也不僅限於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