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總是想太多的你:你是美麗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2021-01-08 每個人有不同的人生

你知道何謂「大腦多向思考者」嗎?當你較常用右腦思考,觀察敏銳善解人意會是你的特點,但也是你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想法太多的腦袋,「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定有人會想:「有人會因為自己太聰明,受盡折磨或變得不幸嗎?」事實上,這的確是「想太多」的人常有的情況;只是他們一開始並不承認自己比別人聰明,反而只說自己的心沒有喘息的機會,就連到了夜深人靜時,腦袋裡依然充斥著數不盡的想法。這些人對非常細微的小事也會感到疑心、疑慮,甚至敏感,因而對人生感到厭倦。

想法太多的人精神層面過於活潑,觀察力與感官系統都非常敏銳、易感。也因為這樣,遇到難過的事,馬上就會淚流滿面;遇到壓力大的狀況,就容易逃避;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會為他人挺身而出。當受到他人批評、欺騙或利用時,會變得非常脆弱。也因為善解人意,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

這些人的想法很多、非常敏感;另一個原因可以說是右腦比左腦更具有支配性的影響力——屬於右腦思考者。使得他們產生和左腦思考者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反應,總是擁有豐沛的情感和飽滿的情緒。這是因為右腦掌控情緒、直覺、本能等部分,讓人傾向使用五官的感覺來接收訊息。這些人的想法就像樹枝一樣發散開來,透過驚人的觸發聯想能力,腦筋轉得飛快。作者也賦予他們一個美麗的名字「大腦多向思考者」。

想太多的人 vs. 一般人「哪裡」不一樣呢?

想太多的人與一般人哪裡不一樣呢?與一般人一同相處、生活,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嗎?對於想太多的人而言,他們該如何分辨哪些人對自己有益?哪些人對自己有害呢?

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從小就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斷思考如何能得到大家的認同,但是自己獨特的看法導致和他人互動時一直受到挫折。用右腦思考的他們往往缺乏自我,容易產生自卑感,在他人面前捨棄「真我」,用「假我」的身份來適應社會。

這些想太多的人由於大腦比他人更活躍,常常評論自己的想法、分析別人的對話字句與行為。因此,讓自己處於「他人無法理解自己,導致自己非常孤獨」的處境。也就是因為這樣,他們才常常聽到身邊的人說:「你的擔心都是沒有根據」、「你在意太多事情了」、「你總是對於一點都不重要的話太過敏感」等話語,讓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適應現實社會而感到身心俱疲。

總是想太多的人的「生存之道」

這些精神層面較活潑的人,擁有非常敏感的感官神經、波濤洶湧的想法、低自尊、不擅長接受批判、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出現的憂鬱症狀,這種痛苦和挫折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為了變成和一般人一樣「客觀、理性、冷靜」,放棄自己原本的面貌才出現的。作者建議這些人接受原本的自我面貌,並提出了適合他們的解決方法。

你因為波濤洶湧的情緒風暴而感到疲倦嗎?

你天生具有高敏度的感官,讓你神經系統感受到超乎常人數倍的刺激感,你的「超級大腦」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自然地運作,所以進行各層面的思考時,往往會有你的情緒慣性。不過,你依然能擁有多採多姿的日子。作者認為體驗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即是大量開發你發散式的思維模式,找到適合你自己的能量情緒去整合自己的思緒。

你因為他人不理解你而感到痛苦嗎?

精神層面過於活潑的人就像是混在鴨群中的天鵝。站在鴨群當中,天鵝總是自責:「為什麼我的脖子這麼長?我的翅膀這麼大?」這樣的人學會將自己隱藏起來,與別人相處時,儘可能保持沉默或武裝自己,避免受到批評或嘲笑。當他們發現自己可能無法成為鴨子時,可能陷入憂鬱,因為他們的幸福是看到所愛的人理解自己,喜歡原本的自己。

你可以用與他人不同的樣貌好好活下去嗎?

你天生就擁有與他人不同的感覺、知覺與大腦,24 小時不停轉動的發燙大腦就像是「有毒的禮物」;但如果能夠真心理解並接受自己的「特別之處」,好好活用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能力,就可以活得快樂無憂。

你由於想法太多,可能活得較累、較痛苦,但作者在書中所提到,透過捨棄完美主義、享受自己的成就、提升自我形象、撫慰內在小孩、開除內心的暴君、讓大腦更有效率等方法建立自信心,好好重新認識這樣特別的自己,就能過著幸福的日子。

對於「他人批評」如何心理建設?

首先,我們要了解愛批評的人到處都有,無所不在。而且「一般人」會把「批評」這回事當作是幫助他人進步或改善事物的方法之一。但對「想太多的你」而言,常會因為別人的批評指責而受挫。你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事一點都不符合理想中的完美。若在當下,心理操縱者趁虛而入的話,他會打擊你的自信心,挑撥你與自我間的正向對話。

當你遭受到批評指責時,由於你纖細敏感的心思,會非常在意他人的批評,大量發散負面的想法。因此,讓你整個人陷入低潮,隨著他們的話起舞,儘量改變自己迎合他人。

但以上所述,都是「之前的你」。

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在意他人對你個人的批評。因為當一個人對你論斷時,其實他(她)正在論斷他(她)自己。讓我更清楚地說明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我論斷他人時,其實我所批評的那件事,正是我禁止自己做的事。(可是,有些人卻這麼做了,實在是不知恥啊!)」因此,當我批評一個女孩子的穿著過於暴露時,也說明我嚴禁自己這麼做。由此可知,當一個人批評他人愈嚴厲時,正代表這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愈嚴格限制。所以,你手上正握有解開「批評」密碼的鑰匙,讓我們一了解「論斷他人者」的想法吧!

也就是說,當我們傾聽自己對他人的批評時,便能夠理解自己不願做的行為或事物。

其實,「一般人」是無法理解「想太多的你」的行為處事。一旦對方不了解你時,就不能用全方位的思考方式與你互動,因此你又如何能期待有個真實誠懇的回應呢?因為他(她)的回答都是根據他(她)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因此他(她)對你的評斷必定是片面扭曲的。例如,有人批評你不穩定,那就是他(她)害怕改變。如果有人說你太情緒化,那是因為他(她)大腦中的杏仁核常處於鬆懈的狀態,因此不易觸動情感,我們只能說他真是個幸運兒!

最後,「一般人」所倡導的想法或價值觀,有些對你來說是值得借鏡的觀念,可以藉此改進自己。若對方批評關於你個人「行為」層面(或「外在」層面。例如,有人對你說,你穿這衣服的顏色與你的膚色不搭),而不是達到「身分」層面的批評時,若你覺得他的批評中肯,那就感謝他的指教;若你不同意時,就乾脆回他說:「那只是你的意見而已。」因為有些他人的批評是來自於社會或教育體系所灌輸的價值觀。如果某個人明確地指出你的缺點,而這點也正好是「想太多的你」本身具有的特色時,你心理應該很雀躍的,因為他(她)終於發現你個人的特色了。隨後,你可以笑著點頭,回他說:「你說得實在沒錯,我就是如此!」

與傷口「正面對決」

除了害怕被他人批評與害怕孤獨以外,「大腦多向思考者」還擔心會遭受到他人的排擠,其實這是一種主觀性的暴力。事實上,人類早已被制約成「害怕孤獨」、「擔心遭受他人排擠」的心理模式。因此,當自己遭受到某個群體的拒絕後,會有孤立無助的感覺。

其實「排擠他人」是一種攻擊。施暴者不僅只是嘲笑戲弄當事人而已。隨後,還會將當事人與群體隔離。我衷心地祝福「大腦多向思考者」在閱讀完《想太多也沒關係》這本書後,愈來愈少發生「被排擠」的情況。因為我希望你已經了解到自己與「一般人」的差異,也知道如何理解「一般人」的對話,及當下個人可以做的適當調整。但要小心身邊的「心理操縱者」,他們永遠會察覺到你的過人之處,適時地介入群體中或接近你,教唆整個群體與你對立,孤立你。因為你擁有的正直良正是他們所痛恨的。

因此,要注意你的四周是否有這類人的存在,避免受到他的操控或特意將你隔絕於人群。若當你遇到「排擠」的攻擊時,你所需要的是培養自己存活的能力。那就是立即回到人群當中,與人互動。就如我們從馬兒上跌下來,一定要隨即爬回馬匹身上一樣的道理,不然你之後可能會有「騎馬恐懼症候群」。所以當別人排擠你時,請回頭看看身邊是否有一些可信賴的朋友或鄰居,可以跟他們聊聊天或一起出門逛街,甚至也可以跟路人閒聊一會兒。若你無法立即與他人建立網絡的話,個人一定要獨立積極振作。想想看如何讓生活日常中的瑣事變得有趣或突然來個居家大掃除,完成你一直想處理掉的事物。

讓「排擠」變為自我滿意、成就感的來源。你現在可以大聲說:「真感謝那個可惡的蘇珊,讓我有時間能好好清理我的廚房!」通常來說,為了避免與人群疏離,我們需要建立不同層次的人際網絡,友誼關係由緊密到疏遠:知心好友,朋友與泛泛之交。首先要理解的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層次不同,對方會提供相對程度的協助,也有所不同。

「大腦多向思考者」對人際關係的要求是建立深厚緊密的情感。儘管我理解該點,但我也建議請嘗試接受「點頭之交」吧!不要悶著頭一味地要求對方要與你維持深厚的情誼,或一直在世界中尋找與你生死患難的人。將深厚的情感放在離你最親近的人際關係圈中,依據友誼的深度,畫出你的界線。當有人排擠你或霸凌你時,不要選擇一味地逃避,要正視面對這個恐懼。舉起勇氣,直視施暴者,或用幽默自嘲的方式幫助自己。可以想說:「好了,我想他們認為我是個普通平凡的人,但我認為做個微笑友善的平凡人,總比做個龜毛的人好得多了!」

活在群體社會中,我們要適時尋求外在的協助。尋求協助的層面包括找到合適的協助,以及誰真的可以提供協助等。因此,有些朋友可以聽你說話,幫你排憂解悶;有些朋友可能帶你出去透透氣,轉換心情、想法。然而,在你尋找專業諮詢的求助前,請先確認這位諮詢師是否能理解你個人的情況。因為有許多心理諮商師不了解「大腦多向思考者」的狀況而進行諮商,他們不但不能幫助你成長,而是把你歸類為某種病態的患者,推你往更偏激的想法裡去。對了,你知道聰明與傻瓜的區別嗎?聰明的人知道選擇對的人、對的時間開口說話。因此,當你與人溝通時,若遇到有人誤解你時,請不要刻意地強求對方理解你的想法。退一步,海闊天空。試著改變你們談話的主題吧!

比起被愛,受到尊重更重要

「大腦多向思考者」還有另一項困擾,就是他需要「被愛」的需求大於「被尊重」的需求。然而將「被愛」的需求,這念頭擺在重點首位時,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無法愛一個我們不尊重的人。首先,我們必須獲得他人尊重,才有可能「被愛」。總之,無論人們是否喜歡你,但至少都要尊重你。

因此,現在需要的是一個保鏢看守在你心靈 VIP 貴賓室的門口,對你所有來訪的朋友進行分類,並將心理操縱者拒於千裡之外。記得「假我」已經不存在 VIP 貴賓室裡了,請用真實俏皮的你,張開手臂歡迎那些你值得的親朋好友。因為,當成年後,我們就不再需要所有人的認同,來肯定自己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給總是想太多的你 ‖ 大腦多向思考者
    筆者也賦予他們一個美麗的名字「大腦多向思考者」。  ▼總是想太多的人的「生存之道」 這些精神層面較活潑的人,擁有非常敏感的感官神經、波濤洶湧的想法、低自尊、不擅長接受批判、隨時隨地都可能會出現的憂鬱症狀,這種痛苦和挫折其實都是因為他們為了變成和一般人一樣
  • 《多向思考者》:為什麼你總是想太多?
    本周推薦的書是《多向思考者》。多向思考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稱之為」容易想太多「,」敏感度比較高「的一類群體。這是一本非常有具有人性關懷的心理輔導書,它的作者是被譽為法國「國民心理師」的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 Petitcollin)。本書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神經學和行為學等眾多學科領域。
  • 書心驛站 |《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Ⅰ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叫做《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世界》,這本書是由法國心理諮詢專家,被譽為「國民心理師」的[法]克莉司德·布提可南撰寫的。以科學的證據為基礎,論證科學、嚴謹,不僅分析了「多向思考者」的生理和心理特質,及他們獨特的「天賦」,還給出了讓他們認識自我、享受生活的方法,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指導性。沒有浮誇的修辭,沒有繁複的文體,有的是樸實的文字和嚴謹的態度。
  • 《多向思考者》:高敏感人群的內心
    多向思考者是右腦主導思考者,他們發散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一定會想很多。從生理學的層面來說,我們的大腦由左右兩個半球組成,有人善於用左腦思考,而有人善於用右腦思考。用左腦思考的人,大約佔到人群中的70%-85%,用右腦思考的人只佔15%—30%左右,大腦多向思考者都是右腦思考者。右腦思考者擅長發散型思維。
  • 每日一書 - 《多向思考者》
    在生活中,有些人好像天生比別人更敏感,身邊的人經常這麼評價他們:想太多,太敏感,好像林黛玉一樣,總有很多情緒、很多眼淚,和這種人相處有點累。本書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就把這類人稱為「大腦多向思考者」。他們擁有更為敏感的五官,能夠擷取大量細碎的信息進入腦中,並且能從多個方向同時進行思考,這就容易讓他們的情緒起伏動蕩。
  • 敏感的綜合體,多向思考者
    身邊人的評價,往往是,你想太多,你太敏感。你甚至也自我懷疑,到底是自己不合群,還是自己太特立獨行。這類型的人,我們稱他們為,多向思考者。大腦的多向思考者最大的特點,就是發散性思維和敏感。就是比一般人擁有更為敏感的五官,並且因為右腦主導的發散思維,所以能從各個方面同時進行思考。
  • 讀書記錄 Vol.01 | 《多向思考者》
    「大腦多向思考者」喜歡通過對話討論的方式來汲取知識。進一步而言,當「大腦多向思考者」學習某項主題時,通常不會從頭到尾讀完本書,他們會選擇重點,以瀏覽的方式閱讀。2.「觸發聯想」的能力對於「大腦多向思考者」而言,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反射行為。3.由於擁有高度敏感的五官,「大腦多向思考者」要求每件事物都有其「精準性」。他們相信每一個用字遣詞都有其獨特的意義,絕對沒有任何同義字可替代。
  • 旋轉、跳躍、我不停歇——《多向思考者》的內心世界
    多向思考者的大腦就是這樣每時每刻都高速運轉著,不斷接收和處理信息,並且建立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他們是一群右腦思考者,擁有發散性的思維模式。 其次是多向思考者真的很聰明,他們的大腦快速運轉,總能得出正確的答案。在小時候他可能就因為這個讓人覺得是一個怪胎。
  • 芮薇是多向思考者,而琳莉是...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向日葵的小世界最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多向思考者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寫寫畫畫,甚至有時,讀著讀著還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因為這本書,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感謝我的朋友F,推薦了這本好書!藉此之際,我想把它推薦給那些需要的、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朋友,就像我的小說《螢火蟲的星空》裡非常中肯地推薦《這本書能幫你戒菸》一樣,因為它們在精神層面上都擁有意義。同時,作為這世界上15%-30%的人兒之一,我感到開心和榮幸!
  • 生活 | 《多向思考者》讀書筆記
    九月看見了小Y召集大家一起讀《多向思考者》,看了一下介紹覺得蠻感興趣的,迅速聯繫小Y加入組織。然而拖拖拉拉到了十月末才看完。小Y公號的讀書筆記系列都非常非常推薦,詳情可以關注小Y的公眾號:2020年7月的讀書筆記 | 讀書,也可能會不定期有讀書會活動。
  • 你是過度思考者嗎?在頭腦中花費太多的時間是否會影響精神健康?
    如果你想知道過度思考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個問題,可以考慮下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基於我為《焦慮的思想工作手冊》開發的一個測試: 你是否能夠很容易地意識到自己在任何時刻的想法? 你是否經常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 讀多向思考者——小學畢業
    讀到了多向思考者中關於心理操縱者的一段描述,不由想起了小學畢業期間的一件事情,這件事多年後回想,不易言表。小學畢業季,我在村裡的小學畢業班,成績名列前茅。在我看來,老師們對我都非常寬容,厚愛有加。我們的數學老師是當時的王校長,一個對於教學、教育認真得近乎偏執的老師,同學和家長們都叫他「王ran」,大概意思是多管、麻煩等,反正不是什麼好詞。對我這個高分生,他也算是關注甚多,他也和爸爸成為了朋友,有空也會來家裡找爸爸聊天。也是因為如此,同學們都嬉笑著嘲諷我是王老師的寶貝蛋,這讓我很焦慮。更加嚴重的是,在畢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能感受到大家都在疏遠我,在畢業最後一天達到了頂峰。
  • 《批判性思維工具》:魯莽還是質疑,你將成為怎樣的思考者
    如果你一無所答,那麼恭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忽略了思維方式的重要性。慶幸的是,你看到了本書並且開始關注自己的思維方式,你的人生可能就此改觀。你逐漸會發現在成長的道路上養成的那些不良的思維習慣。隨著你對好壞思維方式的理解加深,你從中受益就會越來越多,你就可以做出恰當的決策,會對生活有更多理解。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一、關於本書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已是原書的第三次譯版,看到書名你或許會有疑惑,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工具?
  • 總是容易想太多,怎麼辦?
    簡單來說:正常人在經歷 DMN 時,都可能會產生正向、負向和中性的念頭。但對於存在負向信念的人來說(抑鬱症患者基本都有負向信念),他們很難把注意力從負向念頭上面移開,從而一遍遍地受到負向念頭的折磨。講了這麼多,似乎 DMN 是個一無是處的功能?當然不是。要全面地理解 DMN,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大腦會有 DMN 模式?它的機制和原理究竟是什麼?
  • 批判性思考者的七個習慣,你值得擁有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意去分析信息的行為,它能進而使我們的判斷和決定更加合理。它主要通過運用邏輯推理和發散性思維來得出結論或更好地理解信息它是一個有意識的思維過程。
  • 為什麼你總是想尿尿?
    轉載公眾號: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微信號:huanqiukexue撰文:Suzy Strutner翻譯:牛天宇審校:秦琪凱>「環球科學ScientificAmerican」(ID: huanqiukexue)授權轉載尿意有可能在電影最精彩時襲來,也可能在坐車時來臨。
  • 心理學:想的太多心好累,5招幫你克服思慮過度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大腦經常處於處於思慮過度的狀態,這種情況增加了我們的心理壓力,從而讓我們感到焦慮,壓抑和不安。如何避免過度思考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家給了下面5個建議。你需要讓你的大腦一次抓住所有的細節,這樣你就不會再為不確定的事情感到煩惱這裡有個訓練方法:回憶你5分鐘前看到的一張圖片,並儘可能回憶其細節,然後在與其現實比對。每天3次,堅持一個月,能明顯提高你的大腦記憶細節的能力。
  • 你的書桌亂中有序嗎?你可能和愛因斯坦一樣都是「圖像思考者」
    或者你很會在角落擺放奇特形狀的家具或是把一堆其他人都說不可能放得下的東西塞進車子裡。If so, you might just be a visual thinker.如果是的話,你可能就是一位圖像思考者How about this?那這個呢?
  • 《愛我你就別想太多》原來出自青島,你都看到了哪些美景
    最近看到《愛我你就別想太多》劇中很多美麗的風景煞是眼熟,但就想不起來這是哪裡的風景,為此事一直糾結。前兩日有朋友到訪,安排住在了青島金沙灘希爾頓酒店,忽然發現了秘密。 由陳建斌、李一桐和潘粵明領銜主演的都市愛情喜劇《愛我你就別想太多》,最近正在熱播中。
  • 為什麼你總是想尿尿?| 球答
    各位讀者請注意,你球新上線了「球答」欄目,如果生活中有什麼讓你困惑很久的科學問題,請不要大意地在文章下面留言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