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每一天,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呢?
一定是「忘我」地投入到眼前、當下、此刻的事情上,心無旁騖,專注地把手頭的事情做好。對不對?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最舒服、最具幸福感的狀態。
但我們的思維有一個特點:它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自發地從「現在」進行偏移。要麼,是向著過去偏移;要麼,是向著未來偏移。
當思維偏移向過去時,就會導致「避錯」。比如:
「我上次那樣講話是不是不太妥當?」
「領導跟我說話的方式一反常態,是不是對我有點失望?」
「上次那個事情,要是我當時能再冷靜一點就好了……」
當思維偏移向未來時,就會導向憂慮。比如:
「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嗎?會不會出現任何閃失?要是出錯了,我該怎麼辦……」
它們加起來,就叫做「反芻」(Rumination)。你會感覺,你的內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一些聲音,讓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想到它,難以遏制。
這些負面的念頭纏繞在腦海裡,就會不斷給我們的大腦增加負擔,進而使我們感到身心俱疲。
具體的原理,我在 為什麼每天都那麼累? 中已經講過了。
那麼,我們能擺脫這種「思維反芻」嗎?很困難。因為這是大腦的特性使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神經科學發現,我們大腦的默認模式,叫做 DMN(Default Mode Network,默認模式網絡),是一個低激發態、擴散式、隨機遊走的網絡結構。
它會隨機激活大腦中潛藏著、被壓抑的記憶和概念節點,讓它們「浮出水面」。
反過來,當我們專注在某個任務上面時,這時激發的大腦模式,叫做 TPN(Task Positive Network)。它是一個高激發態、集中式的網絡結構,會高度激活跟當前任務相關的區域,抑制其它區域。
如何理解這兩種大腦模式呢?可以打一個比方:
回想我們童年的時候,在夜幕下抬頭仰望,你能看見一整片點綴著星光的夜空(現在應該看不到了),每一顆星星仿佛都在閃爍,整片星空就像一片海洋,在均勻地、微微地起伏,像呼吸,又像被風吹起的漣漪。
這就是 DMN。我們可以把每一顆星星想像成大腦中的一個念頭,當它亮起時,就是它被激活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念頭不斷被激活,此起彼伏,佔據我們的思維和意識,這就是大腦的「默認工作模式」。
那麼,TPN 是什麼呢?就像星空裡的月光。它是如此耀眼,乃至於把周圍所有星星的光芒都掩蓋住了。只要它不被雲層遮住,我們的視野裡(意識裡)就只能看見它。
那麼,這兩種大腦模式,在我們正常的一天裡,是如何分布的呢?
顧名思義:DMN 是大腦正常情況下的默認模式,TPN 才是「非常態」的模式。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清醒著,大腦就會一直「走神」,一直在應付內心各種躍出水面的念頭和想法,不斷地咀嚼著它們。
根據日常生活的常識,許多人會認為:大腦在專注工作時耗能會特別高,休息時耗能會很低。但實驗結果與此大相逕庭:
在專注工作的時候,大腦的耗能大約是全身耗能的25%;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休息的時候,哪怕參與者什麼都沒做,只是躺著發呆,大腦的耗能也達到了了驚人的20%,並且在一整天裡都保持十分穩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背後的元兇,就是 DMN。
看起來他們什麼都沒幹,實際上,他們的大腦,正忙於應對種種「躍出水面」的想法、念頭、思緒,忙著把它們安放好,讓心境保持平和,讓大腦保持有序……
所以,又有人把 DMN 叫做「大腦的暗物質」。正是因為它就像宇宙的暗物質一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場合,依然佔據著大量的資源和空間。
甚至,如果你「後臺」裡裝的事情很多,哪怕你看起來在休息,大腦的耗能也一點不比專注工作時低,甚至可能還會更高 —— 因為你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抑制這些「反芻」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比如內疚、後悔、擔憂、焦慮……
為什麼我們在一整天裡,哪怕什麼都沒幹,也會感到精疲力盡?就是因為這一點。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種思維反芻會加重大腦的負擔。而對於具備負向信念的人來說,它還有可能導向自我批評和自我否定。
什麼叫負向信念呢?就是指自尊水平較低,容易把遇到的問題和錯誤向著「我不行」的方向歸因的情形 —— 對於這樣的人,思維反芻除了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盡,還會一遍遍在腦海中循環播放:
「我又把事情搞砸了,我果然什麼都不行……」
這就叫做「抑鬱性反芻」。
久而久之,這種反芻和自我否定就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負向的強化。從而讓人跌入這種負面的循環之中。
也就是說:
遭遇一個挫折,容易把它歸因為「我不行」;
在平日裡產生反芻時,一遍遍在內心裡播放「它失敗了,是因為我不行」;
這種歸因不斷給自己製造心理暗示,從而削弱自信心和控制感;
由於缺乏自信心和控制感,當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更容易失敗。
於是又重複一次1-4的循環……
2016 年一個研究發現(Hamilton et al., 2016):在抑鬱症患者身上,某個負責情緒調控的腦區,跟 DMN 之間的連接產生異常。這導致了:他們的 DMN 越活躍,就越容易喚起「抑鬱性反芻」,從而加重抑鬱症的症狀。
簡單來說:正常人在經歷 DMN 時,都可能會產生正向、負向和中性的念頭。但對於存在負向信念的人來說(抑鬱症患者基本都有負向信念),他們很難把注意力從負向念頭上面移開,從而一遍遍地受到負向念頭的折磨。
講了這麼多,似乎 DMN 是個一無是處的功能?
當然不是。要全面地理解 DMN,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大腦會有 DMN 模式?它的機制和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體上,DMN 跟兩個機制密切相關。
一方面,是跟環境的搜尋、理解和規避風險密切相關。當我們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時,DMN 可以快速「過一遍大腦」,從我們的記憶庫中,尋找出相關的經驗,跟這個外界信息作對比,從而快速幫助我們判斷:外界是否有危險,是否需要採取安全措施。
但對許多內向的人來說,這個功能往往過於強大了,這就導致了他們的行動力往往偏弱,傾向於「思考再三之後再行動」,或者乾脆「能不行動就不行動」。
同樣,對於高度敏感者,他們對外界的刺激會更敏感,一丁點刺激,也會激活他們的 DMN,容易聯繫起以往不好的、負面的經驗,從而導致對刺激進行放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撫平它。
另一方面,是跟我們自己「之所以為自己」密切相關。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DMN 跟大腦的情境記憶是一體的。什麼叫情境記憶?也就是「我是誰」「我經歷過什麼」「哪些東西跟我有關」,等等,它是構成我們自我認知和生命連續體的關鍵環節。
所以,為什麼 DMN 會如此活躍?很大程度上在於:它需要把大腦每分每秒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判斷,聯繫、對比,然後整合進「我們的一生」裡面,讓它成為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想太多」也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的生命體驗會更豐富,更飽滿,更充盈……
理解了這一點,有沒有覺得,誒,好像還不賴?
實際上,不僅如此,DMN 還跟其他幾個重要的功能密切相關。這些功能大體上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創意大腦
對策大腦
社會大腦
如何理解呢?我們逐一來看。
1)創意大腦
創意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概念節點之間的遠距離聯想。因此,我們所說的靈感、創意、想法,基本都來源於 DMN 的反芻和整合作用。
舉個例子:你思維最活躍,創意最多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心理學家 Kaufman 做了一項調查,72%的人回答是:在淋浴的時候。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在淋浴時,我們的感官被封閉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鮮信息。這就迫使我們活躍的大腦轉向「內在」,使工作模式由 TPN 轉向 DMN。
與此同時,淋浴使我們處於一種極度放鬆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開放性會變強,平時那些被知覺閾限所限制的東西,會放寬限制,從而允許各種各樣的結果湧入思維。
當然,不僅僅是淋浴,任何可以讓大腦放空、放鬆,讓思維由外而內轉變的時間,都是我們產生創意和靈感的最好機會。
因此,我常常說:碎片時間不要攝入信息,最好用來思考。這裡的「思考」,其實就是主動地、有意識地控制 DMN,讓大腦自發地整理、梳理思維碎片,以期碰撞出火花或點子。
2)對策大腦
2017 年,一項英國劍橋的研究(Vatansever et al., 2017)發現:在測試任務中,那些 DMN 模式跟海馬體連接更緊密的參與者,完成任務的成績越好、時間也越短。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DMN 跟海馬體連接越緊密,當我們獲取新信息時,就更容易把它寫入長時記憶裡;反過來,當我們需要調用信息時,也可以更輕易地把它從記憶裡提取出來。
這也是前面講過的「DMN 跟情境記憶密切相關」的底層原理。
這裡要講一下:我們的長時記憶可以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後者又可以分為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當我們需要「強記」一句話、一頁紙時,我們調用的是語義記憶;而當我們需要吸收、內化一個知識,並把它轉化為經驗時,我們使用的是情境記憶。
跟 DMN 密切相關的是後者。因此,我把它叫做「對策大腦」而非「記憶大腦」 —— 因為它跟「強行背誦、記住一個事物」並無聯繫,而是跟「理解、內化和吸收」相關聯。
也就是說:DMN 越發達的人,越容易從記憶中調用出跟目前情境相對應的經驗和知識,用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3)社會大腦
1993 年,心理學家 Dunbar 和 coleagues 提出了一個「社會大腦」假說,認為人類(以及其他高等靈長類)的大腦,會反映在現實社會中複雜的計算需求,並用來調整自身,使其向著「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方向進化。
在這20多年裡,關於社會大腦的研究不斷在發展。如今已經發現,DMN 在「社會大腦」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體表現在哪裡呢?大致有下面這幾個功能:(Schilbach et al., 2008; Laird et al., 2011)
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
向他人表達同情和理解;
推斷他人的信念、想法和意圖;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判……
諸如此類。
簡而言之,DMN 越發達(跟其他腦區連通性更強)的人,往往也更善於體會到對方細微的情緒波動、心理活動,以及更容易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思考對方的想法、計劃和意圖。
以「共情」為例。神經科學家認為,在共情中,至少有三個系統在發揮作用:鏡像神經元系統(詳見:敏感的你,我想對你說),移情系統,以及 DMN 網絡。它們起到的作用分別是:
鏡像神經元系統:體會到對方的感知(比如疼痛、害怕);
移情系統:產生跟對方相似的情緒(比如憤憤不平、可憐、同情);
DMN:理解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我理解你,我懂你)。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 DMN 網絡,那我們跟對方的互相理解其實就是斷開的:我們只是產生了相似的感受,但並沒有一個紐帶,能夠把「我們」連接在一起。
DMN 就是這個紐帶。
那麼,講了這麼多,我們該如何發揮 DMN 的優點,儘量避免它的負面作用呢?
最核心的策略,是主動地、有意識地控制我們的 TPN 和 DMN,儘量讓它們發揮「我們想要的效果」。
分享幾個有效的技巧:
1. 平衡切換
首先,你要知道,你平時更傾向於使用的網絡,是 TPN,還是 DMN?
如何判斷呢?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我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去觀察、關注外部的變化(TPN),還是放在內在,去沉思、反省和整合(DMN)?
在我的一天裡面,我更多的時間在做什麼?是忙著做手頭的事務(TPN),還是常常在腦海裡咀嚼各種念頭(DMN)?
然後,試著鍛鍊那個你不太常用的網絡。
如果你傾向於 TPN,不妨試著:
每天抽出10-15分鐘,跟身邊的人聊聊天。試著去聆聽和理解他們,無需忙著給出解決方案;
每天抽出半小時,思考、總結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什麼」,把值得記錄的事情記錄下來,跟自己對話。
留出一段獨處的時間,暫時拒絕外在的信息攝入,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隨便想點什麼都行。
如果你傾向於 DMN,不妨試著:
把腦海中的想法寫下來,並為它們列出計劃、分解步驟,寫出你可以去採取的行動;
閱讀一些比較複雜的、具備較多數據的內容,試著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試著動手做一些需要專注操作的事情,比如手工、烘焙、烹飪,等等。
通過鍛鍊另一個網絡,你可以逐漸掌握在這兩個模式之間切換的能力。
最終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在一天裡面,在不同的場景、時間下,自如地、無縫地進行切換,從而更好地處理問題。
2. 隨時記錄
對於 DMN 活躍的朋友,一個特別重要的做法,就是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點:
當你腦海中產生對過去的回顧和反芻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告訴自己:現在先專注在眼前的事情,等我有空了再去處理;
當你腦海中閃過各種有意思的念頭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你的點子庫。很多時候,它們往往就能生根發芽,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刻,成為你的素材和原料。
當你產生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告訴自己:把這些想法記下來,等後面計劃的時候,也許可以用得上……
讓自己「不想」任何內容,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使得大腦安心,讓它知道「一切都有著落」,從而從大腦中釋放出來。
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大腦的負擔,讓大腦更加神清氣爽。
3. 思維轉向
應對 DMN 和「思維反芻」的問題,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採取元認知的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意識保持關注和察覺。當自己轉入 DMN,開始產生各種負面念頭、負面想法時,及時發現:
啊,我又在反芻了,要開啟「思維轉向」啦。
什麼是思維轉向呢?簡單來說,就是把負面的想法,用正面的想法去代替它。
比如:
「我上次那樣講話是不是不太妥當?」
→ 「下次遇到這種情形,我該怎樣表達才會更好呢?」
「領導跟我說話的方式一反常態,是不是對我有點失望?」
→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給領導留下好的印象?」
「上次那個事情,要是我當時能再冷靜一點就好了……」
→ 「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我能否總結出一套標準流程?」
……
諸如此類。
正面想法的好處在於:它能夠避免你因為負面想法產生的消極情緒,從而減少大腦的負擔和消耗。
再者,積極的正面想法,甚至還有可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因為它有可能使你產生更強的動力和積極性。
4. 調整信念
大多數時候,出現「思維反芻」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當你覺得自己很重要,你就會下意識地放大自己的一言一行,你會覺得:自己的每一處細節,仿佛都在被別人拿著放大鏡審視,只要找出一個錯誤,就是滅頂之災……
這現實嗎?當然不。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信念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天看到的、經歷的、想到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為核心,我們只會關注到「自己跟別人的互動」 —— 但別人除了跟自己的互動之外,還有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經歷,我們是看不到的。
這就造成了「中心化效應」:我們過度關注自己,就認為,別人也會跟我們一樣關注自己。
(關於中心化效應,可參看:人是如何變強的 )
但實際上,大家都很忙,除了家人之外,沒有人會像你想的那樣關注你。
打個比方:在你眼裡,你和別人的交集只有一次互動,於是你認為他對你的關注度是100;但對他來說,他每天會遇見很多人,跟很多人產生交集,那麼他的關注度平攤下來,在你身上可能只有10,甚至只有5。
慢慢調整這個信念,弱化你的「中心化效應」,很多負擔和壓力都會煙消雲散。
5. 感知當下
如果你的 DMN 和思維反芻很嚴重,腦海中常常充斥著各種雜念,那麼不妨試著慢下來,靜下來。
抽出一段時間,練習自己「感知當下」的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參考這幾種方式:
1)打開感官。站起來,走出去,換一個環境,問自己:我現在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觸碰到什麼?
讓思維專注於當下的感知。如果有條件跟大自然接觸,走到自然界裡,會更好。
2)正念冥想。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緩慢呼吸(大約4秒吸、8秒呼),在腦海裡觀察著種種念頭來回閃爍,保持觀察,不評判,不沉浸,讓它自己浮現、自己消失。
每次練習 10-20 分鐘,可以更好地控制思緒。
3)整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緒,比如做的筆記,電腦裡的文件,家裡的雜物,腦海中紛亂的想法、目標和計劃,等等。
讓它們變得更加有序,從而減輕大腦的負擔。
6. 分解挑戰
思維反芻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容易分心、走神,破壞自己的專注。
對於這種情況,我常用的策略,不是強迫自己專心,而是採取彈性分解的心態,把手頭的任務,變成一種闖關打怪的遊戲。
具體來說,就是把要做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挑戰,一項項逐一去攻克。比如,以寫文章為例,我會這樣挑戰自己:
我能否在下一次走神之前:
講清楚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用最簡單的語言把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想出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把這段話重新修改一下,讓語氣更流暢、更自然……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一旦把任務變成一項項小小的、需要動腦思考、有一定難度的「挑戰」,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過去,反而不容易走神了。
原因很簡單:大腦對「問題」有著天然的興趣。你創造了一個挑戰,就相當於給它提了一個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及其所帶來的成就感,都會令大腦感到非常愉悅。
就這樣,一步一步,一項挑戰接一項挑戰逐步完成,一篇文章就寫完了。
這本質上就是「心流」的體現。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專注」,一定不是強迫大腦去集中注意力,而是通過微小的挑戰,讓大腦在一次又一次的「闖關」中,不斷獲得成就感的獎勵和推動。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你更好地處理腦海中的雜念。
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本文來源L先生說,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