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容易想太多,怎麼辦?

2020-11-25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Lachel  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每一天,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呢?

一定是「忘我」地投入到眼前、當下、此刻的事情上,心無旁騖,專注地把手頭的事情做好。對不對?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是最舒服、最具幸福感的狀態。

但我們的思維有一個特點:它總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自發地從「現在」進行偏移。要麼,是向著過去偏移;要麼,是向著未來偏移。

當思維偏移向過去時,就會導致「避錯」。比如:

「我上次那樣講話是不是不太妥當?」

「領導跟我說話的方式一反常態,是不是對我有點失望?」

「上次那個事情,要是我當時能再冷靜一點就好了……」

當思維偏移向未來時,就會導向憂慮。比如:

「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嗎?會不會出現任何閃失?要是出錯了,我該怎麼辦……」

它們加起來,就叫做「反芻」(Rumination)。你會感覺,你的內心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一些聲音,讓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它、想到它,難以遏制。

這些負面的念頭纏繞在腦海裡,就會不斷給我們的大腦增加負擔,進而使我們感到身心俱疲。

具體的原理,我在 為什麼每天都那麼累? 中已經講過了。

那麼,我們能擺脫這種「思維反芻」嗎?很困難。因為這是大腦的特性使然。

為什麼這麼說呢?神經科學發現,我們大腦的默認模式,叫做 DMN(Default Mode Network,默認模式網絡),是一個低激發態、擴散式、隨機遊走的網絡結構。

它會隨機激活大腦中潛藏著、被壓抑的記憶和概念節點,讓它們「浮出水面」。

反過來,當我們專注在某個任務上面時,這時激發的大腦模式,叫做 TPN(Task Positive Network)。它是一個高激發態、集中式的網絡結構,會高度激活跟當前任務相關的區域,抑制其它區域。

如何理解這兩種大腦模式呢?可以打一個比方:

回想我們童年的時候,在夜幕下抬頭仰望,你能看見一整片點綴著星光的夜空(現在應該看不到了),每一顆星星仿佛都在閃爍,整片星空就像一片海洋,在均勻地、微微地起伏,像呼吸,又像被風吹起的漣漪。

這就是 DMN。我們可以把每一顆星星想像成大腦中的一個念頭,當它亮起時,就是它被激活了。許許多多這樣的念頭不斷被激活,此起彼伏,佔據我們的思維和意識,這就是大腦的「默認工作模式」。

那麼,TPN 是什麼呢?就像星空裡的月光。它是如此耀眼,乃至於把周圍所有星星的光芒都掩蓋住了。只要它不被雲層遮住,我們的視野裡(意識裡)就只能看見它。

那麼,這兩種大腦模式,在我們正常的一天裡,是如何分布的呢?

顧名思義:DMN 是大腦正常情況下的默認模式,TPN 才是「非常態」的模式。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清醒著,大腦就會一直「走神」,一直在應付內心各種躍出水面的念頭和想法,不斷地咀嚼著它們。

根據日常生活的常識,許多人會認為:大腦在專注工作時耗能會特別高,休息時耗能會很低。但實驗結果與此大相逕庭:

在專注工作的時候,大腦的耗能大約是全身耗能的25%;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休息的時候,哪怕參與者什麼都沒做,只是躺著發呆,大腦的耗能也達到了了驚人的20%,並且在一整天裡都保持十分穩定。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背後的元兇,就是 DMN。

看起來他們什麼都沒幹,實際上,他們的大腦,正忙於應對種種「躍出水面」的想法、念頭、思緒,忙著把它們安放好,讓心境保持平和,讓大腦保持有序……

所以,又有人把 DMN 叫做「大腦的暗物質」。正是因為它就像宇宙的暗物質一樣,在我們看不到的場合,依然佔據著大量的資源和空間。

甚至,如果你「後臺」裡裝的事情很多,哪怕你看起來在休息,大腦的耗能也一點不比專注工作時低,甚至可能還會更高 —— 因為你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抑制這些「反芻」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比如內疚、後悔、擔憂、焦慮……

為什麼我們在一整天裡,哪怕什麼都沒幹,也會感到精疲力盡?就是因為這一點。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種思維反芻會加重大腦的負擔。而對於具備負向信念的人來說,它還有可能導向自我批評和自我否定。

什麼叫負向信念呢?就是指自尊水平較低,容易把遇到的問題和錯誤向著「我不行」的方向歸因的情形 —— 對於這樣的人,思維反芻除了讓他們感到精疲力盡,還會一遍遍在腦海中循環播放:

「我又把事情搞砸了,我果然什麼都不行……」

這就叫做「抑鬱性反芻」。

久而久之,這種反芻和自我否定就會導致一個什麼結果呢?負向的強化。從而讓人跌入這種負面的循環之中。

也就是說:

遭遇一個挫折,容易把它歸因為「我不行」;

在平日裡產生反芻時,一遍遍在內心裡播放「它失敗了,是因為我不行」;

這種歸因不斷給自己製造心理暗示,從而削弱自信心和控制感;

由於缺乏自信心和控制感,當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更容易失敗。

於是又重複一次1-4的循環……

2016 年一個研究發現(Hamilton et al., 2016):在抑鬱症患者身上,某個負責情緒調控的腦區,跟 DMN 之間的連接產生異常。這導致了:他們的 DMN 越活躍,就越容易喚起「抑鬱性反芻」,從而加重抑鬱症的症狀。

簡單來說:正常人在經歷 DMN 時,都可能會產生正向、負向和中性的念頭。但對於存在負向信念的人來說(抑鬱症患者基本都有負向信念),他們很難把注意力從負向念頭上面移開,從而一遍遍地受到負向念頭的折磨。

講了這麼多,似乎 DMN 是個一無是處的功能?

當然不是。要全面地理解 DMN,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大腦會有 DMN 模式?它的機制和原理究竟是什麼?

大體上,DMN 跟兩個機制密切相關。

一方面,是跟環境的搜尋、理解和規避風險密切相關。當我們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時,DMN 可以快速「過一遍大腦」,從我們的記憶庫中,尋找出相關的經驗,跟這個外界信息作對比,從而快速幫助我們判斷:外界是否有危險,是否需要採取安全措施。

但對許多內向的人來說,這個功能往往過於強大了,這就導致了他們的行動力往往偏弱,傾向於「思考再三之後再行動」,或者乾脆「能不行動就不行動」。

同樣,對於高度敏感者,他們對外界的刺激會更敏感,一丁點刺激,也會激活他們的 DMN,容易聯繫起以往不好的、負面的經驗,從而導致對刺激進行放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撫平它。

另一方面,是跟我們自己「之所以為自己」密切相關。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DMN 跟大腦的情境記憶是一體的。什麼叫情境記憶?也就是「我是誰」「我經歷過什麼」「哪些東西跟我有關」,等等,它是構成我們自我認知和生命連續體的關鍵環節。

所以,為什麼 DMN 會如此活躍?很大程度上在於:它需要把大腦每分每秒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判斷,聯繫、對比,然後整合進「我們的一生」裡面,讓它成為你的「自我」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想太多」也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你的生命體驗會更豐富,更飽滿,更充盈……

理解了這一點,有沒有覺得,誒,好像還不賴?

實際上,不僅如此,DMN 還跟其他幾個重要的功能密切相關。這些功能大體上可以分成這麼幾類:

創意大腦

對策大腦

社會大腦

如何理解呢?我們逐一來看。

1)創意大腦

創意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概念節點之間的遠距離聯想。因此,我們所說的靈感、創意、想法,基本都來源於 DMN 的反芻和整合作用。

舉個例子:你思維最活躍,創意最多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心理學家 Kaufman 做了一項調查,72%的人回答是:在淋浴的時候。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在淋浴時,我們的感官被封閉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鮮信息。這就迫使我們活躍的大腦轉向「內在」,使工作模式由 TPN 轉向 DMN。

與此同時,淋浴使我們處於一種極度放鬆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開放性會變強,平時那些被知覺閾限所限制的東西,會放寬限制,從而允許各種各樣的結果湧入思維。

當然,不僅僅是淋浴,任何可以讓大腦放空、放鬆,讓思維由外而內轉變的時間,都是我們產生創意和靈感的最好機會。

因此,我常常說:碎片時間不要攝入信息,最好用來思考。這裡的「思考」,其實就是主動地、有意識地控制 DMN,讓大腦自發地整理、梳理思維碎片,以期碰撞出火花或點子。

2)對策大腦

2017 年,一項英國劍橋的研究(Vatansever et al., 2017)發現:在測試任務中,那些 DMN 模式跟海馬體連接更緊密的參與者,完成任務的成績越好、時間也越短。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DMN 跟海馬體連接越緊密,當我們獲取新信息時,就更容易把它寫入長時記憶裡;反過來,當我們需要調用信息時,也可以更輕易地把它從記憶裡提取出來。

這也是前面講過的「DMN 跟情境記憶密切相關」的底層原理。

這裡要講一下:我們的長時記憶可以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後者又可以分為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當我們需要「強記」一句話、一頁紙時,我們調用的是語義記憶;而當我們需要吸收、內化一個知識,並把它轉化為經驗時,我們使用的是情境記憶。

跟 DMN 密切相關的是後者。因此,我把它叫做「對策大腦」而非「記憶大腦」 —— 因為它跟「強行背誦、記住一個事物」並無聯繫,而是跟「理解、內化和吸收」相關聯。

也就是說:DMN 越發達的人,越容易從記憶中調用出跟目前情境相對應的經驗和知識,用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3)社會大腦

1993 年,心理學家 Dunbar 和 coleagues 提出了一個「社會大腦」假說,認為人類(以及其他高等靈長類)的大腦,會反映在現實社會中複雜的計算需求,並用來調整自身,使其向著「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方向進化。

在這20多年裡,關於社會大腦的研究不斷在發展。如今已經發現,DMN 在「社會大腦」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體表現在哪裡呢?大致有下面這幾個功能:(Schilbach et al., 2008; Laird et al., 2011)

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

向他人表達同情和理解;

推斷他人的信念、想法和意圖;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判……

諸如此類。

簡而言之,DMN 越發達(跟其他腦區連通性更強)的人,往往也更善於體會到對方細微的情緒波動、心理活動,以及更容易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思考對方的想法、計劃和意圖。

以「共情」為例。神經科學家認為,在共情中,至少有三個系統在發揮作用:鏡像神經元系統(詳見:敏感的你,我想對你說),移情系統,以及 DMN 網絡。它們起到的作用分別是:

鏡像神經元系統:體會到對方的感知(比如疼痛、害怕);

移情系統:產生跟對方相似的情緒(比如憤憤不平、可憐、同情);

DMN:理解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考慮(我理解你,我懂你)。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 DMN 網絡,那我們跟對方的互相理解其實就是斷開的:我們只是產生了相似的感受,但並沒有一個紐帶,能夠把「我們」連接在一起。

DMN 就是這個紐帶。

那麼,講了這麼多,我們該如何發揮 DMN 的優點,儘量避免它的負面作用呢?

最核心的策略,是主動地、有意識地控制我們的 TPN 和 DMN,儘量讓它們發揮「我們想要的效果」。

分享幾個有效的技巧:

1. 平衡切換

首先,你要知道,你平時更傾向於使用的網絡,是 TPN,還是 DMN?

如何判斷呢?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我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去觀察、關注外部的變化(TPN),還是放在內在,去沉思、反省和整合(DMN)?

在我的一天裡面,我更多的時間在做什麼?是忙著做手頭的事務(TPN),還是常常在腦海裡咀嚼各種念頭(DMN)?

然後,試著鍛鍊那個你不太常用的網絡。

如果你傾向於 TPN,不妨試著:

每天抽出10-15分鐘,跟身邊的人聊聊天。試著去聆聽和理解他們,無需忙著給出解決方案;

每天抽出半小時,思考、總結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什麼」,把值得記錄的事情記錄下來,跟自己對話。

留出一段獨處的時間,暫時拒絕外在的信息攝入,讓自己安靜地待一會,隨便想點什麼都行。

如果你傾向於 DMN,不妨試著:

把腦海中的想法寫下來,並為它們列出計劃、分解步驟,寫出你可以去採取的行動;

閱讀一些比較複雜的、具備較多數據的內容,試著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試著動手做一些需要專注操作的事情,比如手工、烘焙、烹飪,等等。

通過鍛鍊另一個網絡,你可以逐漸掌握在這兩個模式之間切換的能力。

最終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在一天裡面,在不同的場景、時間下,自如地、無縫地進行切換,從而更好地處理問題。

2. 隨時記錄

對於 DMN 活躍的朋友,一個特別重要的做法,就是養成隨時記錄的習慣。

具體來說,可以分成三點:

當你腦海中產生對過去的回顧和反芻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告訴自己:現在先專注在眼前的事情,等我有空了再去處理;

當你腦海中閃過各種有意思的念頭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你的點子庫。很多時候,它們往往就能生根發芽,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刻,成為你的素材和原料。

當你產生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時,立刻把它們記錄下來,告訴自己:把這些想法記下來,等後面計劃的時候,也許可以用得上……

讓自己「不想」任何內容,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使得大腦安心,讓它知道「一切都有著落」,從而從大腦中釋放出來。

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大腦的負擔,讓大腦更加神清氣爽。

3. 思維轉向

應對 DMN 和「思維反芻」的問題,一個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採取元認知的策略。

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意識保持關注和察覺。當自己轉入 DMN,開始產生各種負面念頭、負面想法時,及時發現:

啊,我又在反芻了,要開啟「思維轉向」啦。

什麼是思維轉向呢?簡單來說,就是把負面的想法,用正面的想法去代替它。

比如:

「我上次那樣講話是不是不太妥當?」

    → 「下次遇到這種情形,我該怎樣表達才會更好呢?」

「領導跟我說話的方式一反常態,是不是對我有點失望?」 

    → 「我可以做些什麼,來給領導留下好的印象?」

「上次那個事情,要是我當時能再冷靜一點就好了……」

    → 「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我能否總結出一套標準流程?」

……

諸如此類。

正面想法的好處在於:它能夠避免你因為負面想法產生的消極情緒,從而減少大腦的負擔和消耗。

再者,積極的正面想法,甚至還有可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因為它有可能使你產生更強的動力和積極性。

4. 調整信念

大多數時候,出現「思維反芻」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當你覺得自己很重要,你就會下意識地放大自己的一言一行,你會覺得:自己的每一處細節,仿佛都在被別人拿著放大鏡審視,只要找出一個錯誤,就是滅頂之災……

這現實嗎?當然不。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信念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天看到的、經歷的、想到的一切,都是以自己為核心,我們只會關注到「自己跟別人的互動」 —— 但別人除了跟自己的互動之外,還有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經歷,我們是看不到的。

這就造成了「中心化效應」:我們過度關注自己,就認為,別人也會跟我們一樣關注自己。

(關於中心化效應,可參看:人是如何變強的 )

但實際上,大家都很忙,除了家人之外,沒有人會像你想的那樣關注你。

打個比方:在你眼裡,你和別人的交集只有一次互動,於是你認為他對你的關注度是100;但對他來說,他每天會遇見很多人,跟很多人產生交集,那麼他的關注度平攤下來,在你身上可能只有10,甚至只有5。

慢慢調整這個信念,弱化你的「中心化效應」,很多負擔和壓力都會煙消雲散。

5. 感知當下

如果你的 DMN 和思維反芻很嚴重,腦海中常常充斥著各種雜念,那麼不妨試著慢下來,靜下來。

抽出一段時間,練習自己「感知當下」的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參考這幾種方式:

1)打開感官。站起來,走出去,換一個環境,問自己:我現在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觸碰到什麼?

讓思維專注於當下的感知。如果有條件跟大自然接觸,走到自然界裡,會更好。

2)正念冥想。保持一個舒服的姿勢,緩慢呼吸(大約4秒吸、8秒呼),在腦海裡觀察著種種念頭來回閃爍,保持觀察,不評判,不沉浸,讓它自己浮現、自己消失。

每次練習 10-20 分鐘,可以更好地控制思緒。

3)整理。每天抽出一段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緒,比如做的筆記,電腦裡的文件,家裡的雜物,腦海中紛亂的想法、目標和計劃,等等。

讓它們變得更加有序,從而減輕大腦的負擔。

6. 分解挑戰

思維反芻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容易分心、走神,破壞自己的專注。

對於這種情況,我常用的策略,不是強迫自己專心,而是採取彈性分解的心態,把手頭的任務,變成一種闖關打怪的遊戲。

具體來說,就是把要做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小的挑戰,一項項逐一去攻克。比如,以寫文章為例,我會這樣挑戰自己:

我能否在下一次走神之前:

講清楚這個現象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用最簡單的語言把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想出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現象;

把這段話重新修改一下,讓語氣更流暢、更自然……

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一旦把任務變成一項項小小的、需要動腦思考、有一定難度的「挑戰」,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過去,反而不容易走神了。

原因很簡單:大腦對「問題」有著天然的興趣。你創造了一個挑戰,就相當於給它提了一個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及其所帶來的成就感,都會令大腦感到非常愉悅。

就這樣,一步一步,一項挑戰接一項挑戰逐步完成,一篇文章就寫完了。

這本質上就是「心流」的體現。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專注」,一定不是強迫大腦去集中注意力,而是通過微小的挑戰,讓大腦在一次又一次的「闖關」中,不斷獲得成就感的獎勵和推動。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你更好地處理腦海中的雜念。

作者簡介:Lachel,認知思維專家,多個跨界品牌創立者,虎嗅、36氪特約作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學會深度思考。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

本文來源L先生說,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給總是想太多的你 ‖ 大腦多向思考者
    一定有人會想:「有人會因為自己太聰明,受盡折磨或變得不幸嗎?」事實上,這的確是「想太多」的人常有的情況;只是他們一開始並不承認自己比別人聰明,反而只說自己的心沒有喘息的機會,就連到了夜深人靜時,腦袋裡依然充斥著數不盡的想法。這些人對非常細微的小事也會感到疑心、疑慮,甚至敏感,因而對人生感到厭倦。
  • 給總是想太多的你:你是美麗的「大腦多向思考者」
    想法太多的腦袋,「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定有人會想:「有人會因為自己太聰明,受盡折磨或變得不幸嗎?」事實上,這的確是「想太多」的人常有的情況;只是他們一開始並不承認自己比別人聰明,反而只說自己的心沒有喘息的機會,就連到了夜深人靜時,腦袋裡依然充斥著數不盡的想法。這些人對非常細微的小事也會感到疑心、疑慮,甚至敏感,因而對人生感到厭倦。
  • 《多向思考者》:為什麼你總是想太多?
    多向思考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稱之為」容易想太多「,」敏感度比較高「的一類群體。這是一本非常有具有人性關懷的心理輔導書,它的作者是被譽為法國「國民心理師」的克莉司德·布提可南(Christel Petitcollin)。本書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神經學和行為學等眾多學科領域。
  • 期刊論文字數太多怎麼辦
    期刊論文字數太多怎麼辦?作者發覺文章字數過多的時候,文章基本上已經寫作完畢了,字數過多作者只能進行一些刪減了,發表論文一般都有字數方面的要求,即便作者不刪減,雜誌社編輯也會對錄用的文章進行一些合理的刪減,作者最好在寫作時就嚴格控制文章的字數。
  • 觀賞魚:為什麼金魚總是容易死?
    #為什麼金魚總是容易死?金魚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好養的,如果容易死,從以下幾個方面注意一下:一、飼養環境魚缸:魚缸最好稍微大一點,因為金魚對氧氣的要求較高,小缸的容易缺氧,另外儘量不要用圓形缸,對金魚的眼睛不好,建議可以加個帶過濾的小氣泵,可以增加氧容量。
  • 冬季窗戶玻璃水汽太多怎麼解決 冬天窗戶漏風怎麼辦
    冬季寒冷,所以說不管是家裡的窗戶啊還是車窗都是需要進行保護的,那麼冬季窗戶玻璃水汽太多怎麼解決呢,如果是車窗上的玻璃水太多的話需要知道一些解決的方法,這樣的話才能對窗戶進行一個保護作用。冬天窗戶漏風怎麼辦,來看看這些保暖的相關小常識,對於冬季保暖這個問題會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 臉上有太多的扁平疣怎麼辦?推薦3大治療方法
    原標題:臉上有太多的扁平疣怎麼辦?推薦3大治療方法_家庭醫生在線皮膚科頻道   扁平疣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一般是生長在臉部以及手背上,不僅會影響面貌,同時也會給患者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壓力,生活中要做好預防措施,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臉上有太多扁平疣怎麼辦?
  • 脾氣暴躁總是愛發脾氣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脾氣暴躁愛發脾氣對自己健康不好,也會影響自己的人際交往,容易惹是非,鬧矛盾,得罪人,失去朋友,總是愛發脾氣該怎麼辦呢?1、冷靜分析反思自己:脾氣暴躁愛發脾氣,就需要自己控制自己,冷靜地分析一下自己,怎麼會這個樣子,為什麼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這樣做對不對?
  • 黑眼圈總是去不掉,該怎麼辦?
    那黑眼圈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總是去不掉又該怎麼辦呢?黑眼圈的誘因引起黑眼圈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三種,眼部皮膚色素沉積、眼部微血管血液滯留和眼部皮膚老化。黑眼圈總是去不掉該怎麼辦?對於輕微黑眼圈,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後多能緩解或消失。像不熬夜、戴太陽鏡保護眼睛、塗眼霜和減少用眼等生活習慣都有助於緩解黑眼圈。對於頑固性黑眼圈,可以用藥物、雷射治療和手術等措施來治療,以目前的醫療水平還是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的。
  • 家裡養花,蚊蟲太多怎麼辦?5種除蟲「小方法」,簡單有效
    家裡養花,蚊蟲太多怎麼辦?5種除蟲「小方法」,簡單有效最近連續的陰雨天氣,對家裡的花卉生長也非常不利,植株長時間得不到光照,在悶熱潮溼的環境中,花盆裡還容易滋生各種小蟲子,不僅對花卉造成傷害,對家中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
  • 怎樣避免過度思考,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
    然而,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熱衷於不斷地深入思考,保持所謂的「理性",習慣於持續地準備與等待,希望著擁有更好的出手機會。每當事情經歷過後,這些人又總是會想:如果……會怎麼樣,假如……會怎麼樣。總是想著做好所有的準備才開始一項計劃,常常擔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陷入了無盡的思考和分析的循環之中,到最後卻往往什麼都沒做成。本期的話題,唐歌就和你來聊一聊:怎樣避免過度思考?如何克服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一 為什麼要避免過度思考?
  • 想一個人的時候該怎麼辦?
    大家好,這裡是心靈交換館想一個人時候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無論年齡,性別,職業,身處何處。那麼當你想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小編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大學在校生。我也經歷過很多的事,我也曾經很想念某個人,雖然我知道已經是不可能了,可是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仍然會想起她。所以在我很想念某個人的時候,我會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多做一些能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去圖書館看看書,去跑跑步。
  • 白羊座與獅子座,總是真心待人,對他們不要想太多
    真實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喜歡在背後搬弄是非的人,這種行為似乎成了他們的習慣,閒著沒事就想說兩句,好像自己特別高傲似的。這是一種常犯的錯誤,有什麼話不能當面說,非要在背後亂嚼舌根?遇上這樣的小人,建議大家趕快離開,千萬不要被他們妖言惑眾所迷惑,更不要用耳朵去了解別人,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 穿太多反而容易生病:寶寶最佳「穿衣公式」來了!
    ,反而想提醒各位家長朋友不要過於緊張,給孩子穿太多,反而生病了。天氣漸冷,寶寶應該比大人們穿厚些,這是常見誤區。尤其在奶奶、姥姥帶娃的家庭裡,老一輩喜歡給寶寶捂著,因為總是以自己感受到的冷來給娃穿衣服,生怕凍壞了寶寶,誰知這樣反而帶來了問題。
  • 絕地求生:背包總是容易滿?那是你裝太多無用的東西!
    絕地求生這款遊戲,在開局的時候,角色身上除了衣服就沒有東西,想獲得裝備就需要進入遊戲中的到處搜尋物資才行。然而很多時候,一些玩家在不知不覺中背包總是滿的,即使撿到了三級包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夠用,想要丟掉點東西,卻又捨不得,覺得總會用到,其實,有些東西,是可以丟掉的,那麼是哪些呢?恢復品是眾多玩家難以取捨的東西之一,畢竟這是維持生命的必備物品,然而其實這個東西不要帶多,畢竟佔據的背包容量比較大,一般來說兩個就夠了。
  • 查重時字符數太多該怎麼辦?
    在對論文進行檢測時,同學們會遇到不少問題,就這些天我收到私信最多的問題便是,字符數超出限制使得檢測失敗應該怎麼辦呢為此,今天為同學們帶來了這篇文章《查重時字符數太多怎麼辦》,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同學,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 老師:冥想過程中總是想睡覺怎麼辦?
    你身體雖然靜下來了,但是你發現你的大腦比平時更亂,雖然你努力的想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時,但是似乎很難,你很快就會走神。這時候應該怎麼辦?a、發現你分心的時候,心態很重要,不要出現焦慮煩躁的情緒。告訴自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事實上這本來就是很正常的現象,所有人都會遇到。
  • 矽膠產品表面容易粘灰塵怎麼辦
    所以矽橡膠生產廠家對做出來的矽膠產品容易吸附灰塵的問題採取了相應的處理措施,如採用防靜電膠料、負離子分離等,但是這對廣大消費者來說卻是十分麻煩的,因此只能在了解其吸附能力後才能做出相對應的防護措施。如果矽膠中加入大量的水分,其吸附能力也會減小,這是因為矽羥基與水形成了太多的氫鍵從而降低活潑性比例。如果矽膠保護套這類的產品不小心大量染上灰塵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處理。
  • 矮化的黃皮樹容易出現樹皮乾枯,木質部空心,怎麼辦?牢記這兩點
    因此大多數種植戶都把重點放在嫁接上面,這就導致修剪過程中的操作比較隨意,隨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造成黃皮樹的樹皮乾枯開裂,甚至還會造成樹體空心,這樣一來就嚴重影響黃皮果樹的生長,怎麼辦呢?為了讓黃皮果種植戶減少損失,少走彎路,接下來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詳細介紹的重點。一.黃皮果樹矮化以後樹皮乾枯的原因有哪些?
  • 關鍵是紋上容易洗掉難,家長該怎麼辦
    關鍵是紋上容易洗掉難,家長該怎麼辦說起紋身,可以說並非舶來品,水滸傳裡的好漢九紋龍史進就是以身上的紋身取的諢號。在國外,紋身是時尚的標誌,年輕人覺得很酷,但是對於大多數外國傳統家庭來說依然對紋身持保留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