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之前,預先地思考和規劃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做事的成功率。然而,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熱衷於不斷地深入思考,保持所謂的「理性",習慣於持續地準備與等待,希望著擁有更好的出手機會。
每當事情經歷過後,這些人又總是會想:如果……會怎麼樣,假如……會怎麼樣。
總是想著做好所有的準備才開始一項計劃,常常擔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陷入了無盡的思考和分析的循環之中,到最後卻往往什麼都沒做成。
本期的話題,唐歌就和你來聊一聊:怎樣避免過度思考?如何克服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
一 為什麼要避免過度思考?
過度思考,過度準備其實可以算是一種拖延症,自認為很理性,實際上卻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錯過了很多的機會。
很多的時候是:想得越多,顧慮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行動,仔細想想,這麼多年了,你有多少長久以來想實現,卻一直沒有達成的夢想?
在我們正常走路的時候,你會思考應該先抬左腳,還是先抬右腳麼?實際上,有些問題本身其實沒有意義,只是我們自身的臆想而已,有些事情只有你去做了才會知道答案。
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只有行動後的結果。
有些事情等不起,等待中會錯過轉眼即逝的機會和無限可能,也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
二 怎樣區分自己是不是思考過度?
過度思考的一些信號:
思考的太多,卻遲遲無法行動。
想的永遠比做的多, 不斷地想像出更多可能的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案,給自己生產了大量的負面情緒。
為了一個小的細節問題,而花費了大量時間,思考了無數的可能,直到最後精疲力盡。
當你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更好想法,那就說明你需要開始行動了。
另外,以往的一些成功或者失敗的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產生對未來的消極情緒和負面預測,從而造成過度地思考。
三 怎樣平衡思考與行動?
做事之前不去思考,不去規劃,就會讓我們效率低下,甚至走錯方向,思考得太多又會浪費時間,影響行動力。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把握思考和行動的節奏呢?
1 設定最後期限,控制思考的時間
想清楚哪些是主要的問題,哪些是次要的問題,給自己設定一個思考的時間,比如,三天的時間考慮一件事情,做好準備,時間到了就立刻開始行動。
每天都留給自己一定的反思時間,行動時間,而不是光思考不行動,或者光行動不思考。
2 一邊學習,一邊小步嘗試,邊行動邊改進
我們應該在行動中慢慢地完美起來,而不是永遠指望著自己進入所謂的「最佳狀態」才開始行動,不要妄圖準備好所有的一切,才開始你的徵途。
事情往往不太可能十全十美,考慮的差不多了,就應該立即著手行動。在行動中,小步嘗試,調整狀態,持續改進。
3 把握最小行動的知識/思考模型
這一項指的是做某件事最少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思考規劃。
學東西要把握核心,做事情一定要抓住關鍵節點。把握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應該開始著手行動起來,一些小的細節問題可以在行動中慢慢來進行完善。
4 持續行動,學會在犯錯中成長
小的時候,我們開始練習走路,並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夠走的很好,也是在磕磕碰碰中,不斷地犯錯中慢慢學會的。隨著年齡的漸長,我們開始逃避所有一切跟錯誤,跟失敗有關的東西,避免讓自己犯錯的機會,保持所謂的「理性」狀態。
對於有些人來說,一直在深思熟慮,喜歡分析,過於理性,有時候做事情還真需要一些感性的東西,來一點衝勁,才真正容易把事情給做成。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需要我們在試錯中學會摸清套路,不斷總結和反思,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5 一旦開始做了,就別想太多
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我們可以好好考慮,規劃一番,但是一旦開始行動了,除了解決困難和問題的方法,就不要想太多無關的事情,影響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力。
6 限定思考的範圍,分清主次,學會過濾
有的時候,選擇太多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可能會耗費我們太多的精力,給自己的行動增加負擔。
比如,你正在研究歷史,就不要節外生枝,在繪畫上面浪費過多的時間。
對於過多的機會,我們要學會取捨,分清主次,排除一些沒有必要的選擇,過濾掉一些次要的信息。
7 直面困難,解決問題
總是想著如何逃避困難,不如想辦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過度焦慮,過度擔心,引發了我們過度地思考,反過來,想得太多也給我們製造了過多的焦慮和壓抑的情緒,思考的時候應該專注於解決現有的實際問題,而不應該一味地沒有限制地空想。
寫在最後
有時候,生活需要活的灑脫,簡單一點,才不會那麼累,思考的差不多就可以行動了,在行動中,小步嘗試,調整狀態,不斷完善自我。
別想太多,人生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只有行動後的結果。這世界有時候並沒有太多的為什麼,你喜歡什麼,盡全力去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