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某天躊躇滿志,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可再繼續下去,「鹹魚也是可以翻身的!」你大喊一聲,然後研讀各種「乾貨」,立下滿滿的志向,打算明天好好踐行一番。
可是,明天是怎樣的呢?
明天永遠是非常麻煩的一天:要開會、要聚餐、要加班……原來少有聯繫的朋友可能都會找上門來叨擾一二,然後你只能說:」唉,沒辦法啊,要不後天再開始吧。「可後天依然是非常辛苦的一天,又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耽誤著前兩天立下的雄偉志向。
為什麼當你真正想要做出改變的時候,全世界的事情都來了?
其實這麼苦惱你的問題,不過是來自一個「認知失調」的理論。
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行為與自身概念相衝突時,人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為了消除這種不舒服,人們通常會扭曲自己的觀念—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也就是說,並不是全世界都來阻止你目標的實現,而是自己一方面嚮往改變,另一方面惰性又在拉住行動的腳步,這樣,認知就會失調,人們就會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當所有的沒實現的目標都有藉口可以進行解釋的時候,行動就會被內心編造的解釋所困住。
那我為什麼還是會偶爾躊躇滿志,偶爾就想放棄呢?
其實每次立下志向的時候,我們都是真情實感的想為美好生活而拼搏,但到底是什麼阻止著我們行動,哪怕開始了也會很容易放棄,為什麼「日常混吃等死,間歇性躊躇滿志」變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
讓我們從以下三個原因進行分析:
比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事情更殘酷的是,我已經開始很久了,但是好像還是沒有任何的用處?
看看自己的年初立下的全年計劃,年中的時候,有多少實現了,有多少又是「識時務」的放棄了?是實現的多還是很放棄的多?
前幾天琳過來諮詢,她光今年上半年就報了PPT、PS、吉他、畫畫四門課,但半年過去了,哪個也沒學得特別滿意。
「我可能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天賦吧」,她很失落地說:「或許,我還沒找到真正適合我的。」
但真相是這樣的嗎?
你可以回顧下過去的一個月,即便你選擇的並不是每天學習各種課程,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煩你,這些「忙忙碌碌」的狀態撫平了你內心的焦慮,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但你發現沒有,為太多事情消耗精力,等到真做要事的時候,總是欠缺點行動力。
這又是為什麼呢?
(1)每天的精力是固定限額的
每天的精力就像吃大鍋飯時一樣,定額分配,如果你把精力過多投入到普通事情裡,等到你想去做要事時,就會變成「腦子不夠用」、「精力難集中」、「疲憊的不想睜開眼」、「就想躺著」。比如你總想把學完的東西寫篇文章,覺得寫作非常有用,但每當下班回家,其他事都忙完後,你只想睡吧。不是你不想去做,是真沒那個精力。
(2)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時更想放棄
過多的消耗和投入,會影響對自己正確的認知,特別是如果投入並不能獲得自己理想中的成長,會影響對自己的認同,「我不是寫作的料」,「我審美很差」,「我就是比別人理解得慢」,越努力越不自信了,於是會「間歇性雞血」,有正反饋時行動力立刻飆升,一直沒正反饋或者被誰無心說了兩句,就特別蔫,行動力下降速度比溜滑梯還快。
(3)主目標不清晰時更容易「想得多做得少」
接觸的事情越多,你越想知道「到底哪個更適合我」,你越有強烈的渴望「聚焦」,因為你也知道累。但因為強大的「沉沒成本」和你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品質,你還真哪個都捨不得放棄。
一方面是哪個都投入不少,另一方面是憑藉對自己的了解,你猜自己全力投入哪個領域都還不錯。但正因為這個「糾葛」感,也為了解開謎團,你想啊想,「到底哪一個」,想到頭髮都擼掉好幾根也沒想清楚,還耽誤了今天該幹的活兒。
這就是為什麼投入的多了,反而有時候的行動力還不如以前了。
"DDL(deadline-截止日期)症候群「好像是咱們的通病。
明明拿到這項任務的時候,信誓旦旦,覺得一定能做到什麼水平,因為時間特別充裕啊,還想著這次一定要嘗試一下某某方法,一定有個「完美型交付」。
可真正開始做的時候,你發現我們總是在「構思」和收集資料,因為「資料越多,考慮的越充分,結果可能會更好」。但是,我們總是在DDL(deadline-截止日期)的最後兩天突然意識到事情的緊迫性,開啟熬夜爆肝模式,拼命趕進度。好不容易交了拆,免不了安慰自己說「好辛苦,都給我累得黑眼圈了。」
你老是交不出「完美型結果」,不是你資料不全、思考不充分,純粹是忒心疼自己,擔心熬夜會黑眼圈,擔心思慮過重掉頭髮。
這麼愛拖延的我們,除了覺得這事兒的確有點難外,還有個關鍵,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我們還要大把的時間」,還不用那麼著急呢。
每回事後都檢討,「下次可得抓緊時間,不能在這樣了」,但下回依舊如此。 你回想下大學時代的考試周,是不是每回都這樣。
在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數十名兒童,實驗者讓孩子們獨自待在房間裡,並給了他們一顆糖果,孩子們被告知他將獨自待一會兒,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以選擇吃掉或不吃這顆糖果,如果他們不吃,將會在結束後得到一塊額外的糖果作為獎勵。
實驗的結果很有趣,不少孩子們經不住誘惑,在三分鐘之內就吃了糖果。最終,只有1/3的孩子等待了15分鐘,贏下了另一顆糖果。
這項研究並沒結束,後來對這些孩子未來生活追蹤,發現那些得到糖獎勵的孩子相對來說更加成功一些,他們對於自己的欲望更加能夠克制
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馮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孩子的行為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
這個道理簡單,但我們卻很難做到。比如我每天夜裡寫稿子的時候,好不容易寫完一篇,特別想吃點好的獎勵下自己的辛苦,或者是看會小視頻放鬆下。我們都喜歡要這種「即時獎勵」,你讓我寫10篇10萬+再獲得這些獎勵,我還真沒有寫作的動力了。
如果一件事情,行動馬上就能得到反饋和獲得,對於這件事會抱有極大的熱情;
如果一件事,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收穫反饋和獲得,對這件事很多人就沒有強烈的行動意願,即便有意願也不能堅持很久。
到底怎樣才能持續行動,而不是有時候變成「行動小馬達」,有時候變成「拖拉機」,甚至拋錨啥也不幹?拖拉機不是加上油就可以變成行動小馬達的,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結合前面分析的三點原因,分享一個親測有效的「三步目標法」,幫助我們開啟自動駕駛模式。
第一,一個周期內(100天左右,太短沒結果),只推進一個大目標(例如寫作),別的事兒都是輔助,每天必須給大目標的事兒預留出時間來,不低於1小時(碎片時間累計夠了就行)。
第二,目標完成過程要分為3個階段,啟動期、轉折期、豐收期。針對每個時期寫出完成標準、可能遇到困難、誰能幫你、預想對策。
第三,獎勵時間一律放到豐收期之後,小獎勵不算獎勵,比如吃好吃的,但是獎勵內容包括看段視頻、淘個寶什麼的,要捨得給自己來點特別不捨得買的東西。
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給自己又一次大幅度改善生活的機會。
行動力缺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這麼多行動力缺乏的原因,大家不妨討論下,到底是哪個原因牽絆了你的腳步,再重新試試文中的方法,將拖拉機重新恢復成行動小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