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雞血式努力,常常自我懷疑,我該怎樣才能擁有持續行動力

2021-01-15 箏小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某天躊躇滿志,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可再繼續下去,「鹹魚也是可以翻身的!」你大喊一聲,然後研讀各種「乾貨」,立下滿滿的志向,打算明天好好踐行一番。

可是,明天是怎樣的呢?

明天永遠是非常麻煩的一天:要開會、要聚餐、要加班……原來少有聯繫的朋友可能都會找上門來叨擾一二,然後你只能說:」唉,沒辦法啊,要不後天再開始吧。「可後天依然是非常辛苦的一天,又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耽誤著前兩天立下的雄偉志向。

為什麼當你真正想要做出改變的時候,全世界的事情都來了?

其實這麼苦惱你的問題,不過是來自一個「認知失調」的理論。

認知失調:當我們的行為與自身概念相衝突時,人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為了消除這種不舒服,人們通常會扭曲自己的觀念—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也就是說,並不是全世界都來阻止你目標的實現,而是自己一方面嚮往改變,另一方面惰性又在拉住行動的腳步,這樣,認知就會失調,人們就會為自己的拖延找藉口。

當所有的沒實現的目標都有藉口可以進行解釋的時候,行動就會被內心編造的解釋所困住。

那我為什麼還是會偶爾躊躇滿志,偶爾就想放棄呢?

其實每次立下志向的時候,我們都是真情實感的想為美好生活而拼搏,但到底是什麼阻止著我們行動,哪怕開始了也會很容易放棄,為什麼「日常混吃等死,間歇性躊躇滿志」變成了我們的生活常態?

讓我們從以下三個原因進行分析:

比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事情更殘酷的是,我已經開始很久了,但是好像還是沒有任何的用處?

看看自己的年初立下的全年計劃,年中的時候,有多少實現了,有多少又是「識時務」的放棄了?是實現的多還是很放棄的多?

前幾天琳過來諮詢,她光今年上半年就報了PPT、PS、吉他、畫畫四門課,但半年過去了,哪個也沒學得特別滿意。

「我可能在這些方面都沒有天賦吧」,她很失落地說:「或許,我還沒找到真正適合我的。」

但真相是這樣的嗎?

你可以回顧下過去的一個月,即便你選擇的並不是每天學習各種課程,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忙,總有各種各樣的事煩你,這些「忙忙碌碌」的狀態撫平了你內心的焦慮,感覺自己好像很努力。但你發現沒有,為太多事情消耗精力,等到真做要事的時候,總是欠缺點行動力。

這又是為什麼呢?

(1)每天的精力是固定限額的

每天的精力就像吃大鍋飯時一樣,定額分配,如果你把精力過多投入到普通事情裡,等到你想去做要事時,就會變成「腦子不夠用」、「精力難集中」、「疲憊的不想睜開眼」、「就想躺著」。比如你總想把學完的東西寫篇文章,覺得寫作非常有用,但每當下班回家,其他事都忙完後,你只想睡吧。不是你不想去做,是真沒那個精力。

(2)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時更想放棄

過多的消耗和投入,會影響對自己正確的認知,特別是如果投入並不能獲得自己理想中的成長,會影響對自己的認同,「我不是寫作的料」,「我審美很差」,「我就是比別人理解得慢」,越努力越不自信了,於是會「間歇性雞血」,有正反饋時行動力立刻飆升,一直沒正反饋或者被誰無心說了兩句,就特別蔫,行動力下降速度比溜滑梯還快。

(3)主目標不清晰時更容易「想得多做得少」

接觸的事情越多,你越想知道「到底哪個更適合我」,你越有強烈的渴望「聚焦」,因為你也知道累。但因為強大的「沉沒成本」和你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品質,你還真哪個都捨不得放棄。

一方面是哪個都投入不少,另一方面是憑藉對自己的了解,你猜自己全力投入哪個領域都還不錯。但正因為這個「糾葛」感,也為了解開謎團,你想啊想,「到底哪一個」,想到頭髮都擼掉好幾根也沒想清楚,還耽誤了今天該幹的活兒。

這就是為什麼投入的多了,反而有時候的行動力還不如以前了。

"DDL(deadline-截止日期)症候群「好像是咱們的通病。

明明拿到這項任務的時候,信誓旦旦,覺得一定能做到什麼水平,因為時間特別充裕啊,還想著這次一定要嘗試一下某某方法,一定有個「完美型交付」。

可真正開始做的時候,你發現我們總是在「構思」和收集資料,因為「資料越多,考慮的越充分,結果可能會更好」。但是,我們總是在DDL(deadline-截止日期)的最後兩天突然意識到事情的緊迫性,開啟熬夜爆肝模式,拼命趕進度。好不容易交了拆,免不了安慰自己說「好辛苦,都給我累得黑眼圈了。」

你老是交不出「完美型結果」,不是你資料不全、思考不充分,純粹是忒心疼自己,擔心熬夜會黑眼圈,擔心思慮過重掉頭髮。

這麼愛拖延的我們,除了覺得這事兒的確有點難外,還有個關鍵,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我們還要大把的時間」,還不用那麼著急呢。

每回事後都檢討,「下次可得抓緊時間,不能在這樣了」,但下回依舊如此。 你回想下大學時代的考試周,是不是每回都這樣。

在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糖果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數十名兒童,實驗者讓孩子們獨自待在房間裡,並給了他們一顆糖果,孩子們被告知他將獨自待一會兒,在這段時間內,他們可以選擇吃掉或不吃這顆糖果,如果他們不吃,將會在結束後得到一塊額外的糖果作為獎勵。

實驗的結果很有趣,不少孩子們經不住誘惑,在三分鐘之內就吃了糖果。最終,只有1/3的孩子等待了15分鐘,贏下了另一顆糖果。

這項研究並沒結束,後來對這些孩子未來生活追蹤,發現那些得到糖獎勵的孩子相對來說更加成功一些,他們對於自己的欲望更加能夠克制

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馮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些孩子的行為更傾向於選擇延遲滿足。

這個道理簡單,但我們卻很難做到。比如我每天夜裡寫稿子的時候,好不容易寫完一篇,特別想吃點好的獎勵下自己的辛苦,或者是看會小視頻放鬆下。我們都喜歡要這種「即時獎勵」,你讓我寫10篇10萬+再獲得這些獎勵,我還真沒有寫作的動力了。

如果一件事情,行動馬上就能得到反饋和獲得,對於這件事會抱有極大的熱情;

如果一件事,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收穫反饋和獲得,對這件事很多人就沒有強烈的行動意願,即便有意願也不能堅持很久。

到底怎樣才能持續行動,而不是有時候變成「行動小馬達」,有時候變成「拖拉機」,甚至拋錨啥也不幹?拖拉機不是加上油就可以變成行動小馬達的,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結合前面分析的三點原因,分享一個親測有效的「三步目標法」,幫助我們開啟自動駕駛模式。

第一,一個周期內(100天左右,太短沒結果),只推進一個大目標(例如寫作),別的事兒都是輔助,每天必須給大目標的事兒預留出時間來,不低於1小時(碎片時間累計夠了就行)。

第二,目標完成過程要分為3個階段,啟動期、轉折期、豐收期。針對每個時期寫出完成標準、可能遇到困難、誰能幫你、預想對策。

第三,獎勵時間一律放到豐收期之後,小獎勵不算獎勵,比如吃好吃的,但是獎勵內容包括看段視頻、淘個寶什麼的,要捨得給自己來點特別不捨得買的東西。

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給自己又一次大幅度改善生活的機會。

行動力缺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遭遇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這麼多行動力缺乏的原因,大家不妨討論下,到底是哪個原因牽絆了你的腳步,再重新試試文中的方法,將拖拉機重新恢復成行動小馬達!

相關焦點

  • 怎樣避免過度思考,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
    然而,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總是熱衷於不斷地深入思考,保持所謂的「理性",習慣於持續地準備與等待,希望著擁有更好的出手機會。每當事情經歷過後,這些人又總是會想:如果……會怎麼樣,假如……會怎麼樣。總是想著做好所有的準備才開始一項計劃,常常擔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情況,陷入了無盡的思考和分析的循環之中,到最後卻往往什麼都沒做成。本期的話題,唐歌就和你來聊一聊:怎樣避免過度思考?如何克服想太多?7條讓你快速提高行動力的建議。一 為什麼要避免過度思考?
  • 如何走出了自我懷疑?我曾經懷疑,自己就是無法討人喜歡的一個人
    前兩天,我應屆高考的弟弟來探望在家養病的我,問起高考結果,188cm的大男生竟然在我面前說著說著就哭了。「我真的很努力了,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讀英語,背課文,晚自習回家後也看書看到十二點。這一年裡沒有周末,沒有娛樂,刷題的卷子和複習筆記摞起來,都要和我人一樣高了,可我還是沒考好。我是不是再怎麼努力都沒用,我就是個廢人。」
  • Dealing with Self-Doubt | 應對自我懷疑
    我敢肯定,當我們在一大群人面前講話時,我們對自我懷疑的感覺就像對我們肚子裡的蝴蝶一樣熟悉。它就是我們腦海中偶爾會質疑我們真正實力的小聲音。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自己無能為力時,就會產生自我懷疑。進行一些自我懷疑是件好事,因為這表明您了解到總會有改進的餘地,並且您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持續的恐懼和自我懷疑會以消極的方式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情感幸福。
  • 《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將想法付諸實踐,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人卻只能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什麼很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
  • 缺乏行動力,怎麼辦?
    後者呢,則是有目標、有動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但在朝目標前進的路上,行動力不足,要麼,難以克服自己的惰性;要麼,難以攻克路上的障礙。如果你屬於前者,不妨讀讀這兩篇文章:感覺人生很艱難,怎麼辦?
  • 《行動力》:看完這本書,我發現了戰勝拖延症的秘密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處於「假忙碌」狀態:感覺每天都有好多事要做,卻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決不動手。以至於熬夜、焦慮,幾乎成了家常便飯。直到我遇到了這本書——《行動力》。帶著這些疑問,我打開了這本《行動力》,終於發現了戰勝拖延症的秘密。1計劃是行動的前提在書中,作者講了自己大學時的故事。
  • 你失去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來告訴你
    經常會有人在感到失去希望的時候來找我幫忙。有時是在分手之後,有時是在他們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方法試圖讓他們的前任回來之後。當我們被分手搞得心力交瘁時,我們常常會驚慌失措,會在自己沒意識到的時候做一些最終讓事情變得更糟的事情。當你在想「我永遠失去了他」的時候 ,你的情緒波動會讓你很難看清楚。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如果你想努力,卻總是拼搏毅力、咬牙死撐?如果你想精進,卻總是頻頻受阻、迷茫無助?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隨著課程難度加大,每天學完2節課程還要做完一系列的口語練習上傳給老師點評,我就有些吃不消了,每天的學習對我的吸引力已經不再大了,反而更加焦慮。主動跟朋友溝通吐槽自己的學習狀態之後,我總結道:我要重新找到一種讓自己能堅持下去的方式,比如說縮短時間主動降低每天的學習安排,摒棄掉之前急於求成的激進型心理。我心想降低難度和標準,讓自己的行動力提升一些,反而是一件好事。
  • 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當遇到挫折或挑戰的時候,很多孩子總是"我不行"的負能量來進行逃避,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家長的強制要求,孩子更是陷入委屈等負面情緒當中。許多家長會把這個理解成自己孩子太膽小。但其實本質上是因為孩子缺少自信。當孩子缺少自信時,家長應該引起重視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但是很多家長對於培養孩子信心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下手。
  • 讀完1000本書後才懂得,比你厲害的人還在努力,怎敢偷懶?
    很多人誇我自律,說我行動力強,想做什麼事都能做成,還能克服惰性,每天堅持讀書、寫作和跑步,甚至得到結論:百合很自律。實際情況是,我也會偷懶,也想拖延,甚至有時候完全沒有自制力。說話追求舒適、安逸和簡單是人性的弱點,只不過我更知道自己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想要的自由,需要自己去爭取。
  • 當代年輕人努力觀曝光:拒絕努力不可怕,懷疑努力才要命
    一邊夜以繼日地努力,一邊懷疑努力是否有用,是很多人的狀態。努力是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的價值觀,如果不是血淋淋的現實擺在眼前,誰會去懷疑努力的意義呢?那麼努力的意義還在嗎?我想告訴你,當然在。01努力,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去問身邊的人為什麼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定是最多的回答之一。
  • 目標管理的精髓:怎樣才能使員工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重溫杜拉克經典「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把目標分解、落實、執行、監督、檢查、激勵、懲罰等有著原則上的區別。文:黃建東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意願在組織中不受傷害?如果你是一個知識工作者,當你處於一個組織中時,這一定是你不得不去解決的矛盾。因為,比起管理的權力和企業來,你處於絕對的劣勢。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當這樣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心靈中,我們會把「自我決定權」交給外界,在得失和他人的眼睛裡看自己的模樣。要是工作推進得很好,收穫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那照的是加持了美顏功能的鏡子:看到一個牛叉哄哄的自己,產生「我無所不能」的膨脹感;而接連把項目搞糟,聽到的都是懷疑的聲音,那鏡頭仿佛成了惡毒的照妖鏡:把缺點無限放大,讓人陷入「一無是處」的自我懷疑中。
  • 又該如何才能學會心理調適?
    女性在職場上也是非常的努力,因為需要好生活好品質,就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只有做好這些才會有舒適的生活。職場上,很多女性其實看起來很勇敢,其實在工作的過程還是會遇到一些比較大的壓力,常見的有哪些?女性該怎麼樣學會調適呢?不在乎會怎麼樣?
  • 我常常覺得很喪提不起勁,可有人卻能一直很積極?
    同樣是過著「不如意十有八九」的普通生活,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用心努力,能夠保持積極、昂揚的狀態,而另一些人常常消沉低落、得過且過? 到目前為止,我並沒有因為努力取得比同齡人更高的成就,但我覺得沒關係。我享受的是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奔著必須取得什麼目標去的。考研時泡圖書館,是因為我喜歡努力複習的狀態,工作投入也是覺得挑戰自我挺開心的。 相比達到某個目標後的成就感,我更喜歡全身心投入時的愉悅、充實和滿足。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1)衡量人生(LIFE)是後來得過癌症的《創新者的窘境》克裡斯坦森思考人生的課題,鼓勵自問三個問題,我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我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2)自我管理(YOU)來自德魯克,提醒我們探索職場上限,我的優勢是什麼?我是怎樣工作的?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歸屬何方?
  • 你好12月 | 怎樣才能得到快樂?
    人怎樣才能得到快樂?這是個問題。來聽聽李銀河老師怎麼說。首先,只做自己能夠勝任愉快的事,不做力不從心的事。此話聽去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原因在於人往往並不知道或者有時不願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明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會以為自己能做好,付出很大努力,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就會陷入痛苦之中。然而,有些事是經過人的艱苦努力最終能夠做好的,但是努力的過程是痛苦的,要不要在這種痛苦前止步呢?還是應當繼續努力達成目標?
  • 世界變化這麼快,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應對最好?
    世界變化這麼快,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才能應對最好?現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面對比較複雜的世界,一定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我們家長最近有幸參加了在北京cbd的奧數培訓機構——巨夢奧數公開課「全面教育」,結合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對這些年家長、孩子的教育話題做了整理。
  • 「偶爾心動,常常心死」,那些想談戀愛卻不主動的人
    有時候覺得單身挺好,又常常羨慕別人成雙成對。」這好像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狀態了,想談戀愛卻不主動,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會一直單身下來,會單身很久很久。單身真的是一種會上癮的事情,越單身就越覺得單身好。偶爾心動,常常心死,說的就是他們。別人對她稍微關心一下,她就會想他是不是喜歡自己,接著想自己要不要主動一點。但是,那人兩天沒有來找自己聊天,心中就會死心了,原來他對自己沒有什麼感覺啊,自己還真的是想太多了。
  • 星盤解析分享:無法按自己的意願生活該怎麼解決?
    得知可以幫她解析星盤之後,她將自己的出生年月時間告訴我。我們來一起看看她的星盤:這位朋友的太陽落在金牛座第9宮,月亮落在雙魚座第8宮,上升在獅子座。一個土相星座,代表穩固,持續,實幹;一個水相星座,代表洞察,敏感,直覺;一個火相星座,代表行動力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