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將想法付諸實踐,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而有的人卻只能淪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為什麼很多事情總是知易行難?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之後又不厭其煩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攫取中。
正是因為我們「眼高手低」所以才導致知識看似學會了,但做起來時很難。這是因為會只是基礎,而用則是實踐。
學而不用,就無法真正的掌握,這主要歸因於我們的大腦構造。學習任何一門技能,本質上都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建立連接。
我們學習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運用,這樣我們的大腦則會越練越熟練,不僅變得聰明而且記憶力非常牢固,這意味著我們真正學會了學以致用。
也就是說,我們每學一樣新東西,就要想辦法去加以運用,真正的高手不在於一味地學很多東西,而是能將所學的東西儘可能為己所用。
這也是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差別,普通人覺得知易行難,而高手卻覺得知難行易,因為他們具有學以致用的強大行動力。
如何提升我們的行動力?
想要提升我們的行動力,需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1摒棄完美主義,完成好過完美。對自我過高的要求換來的總是無盡的拖延,我們總期望找到最優的方法,結果只會阻礙我們的成長。
思考是很重要,可是如果只是光想不做,那只會貽害無窮。當我們真正去行動,去努力做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體會到,實際上做成一件事真得很不容易,而我們的那些完美主義的想法又是多麼不切實際。
2提升我們的清晰力。清晰力指的是把目標細化、具體化的能力,我們的行動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撐下才能得到重構。
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很簡單,寫下來,也就是將模糊的計劃制定成明確且具體的:
「早上讀幾頁書」改成「六點拿起《認知覺醒》,讀完第六章行動力;」「今天鍛鍊一會」改成「下午兩點到附近公園跑20分鐘步;」「晚點收拾一下房間」改成「八點把桌子擦一擦,地板墩乾淨,衣服洗一洗。」
當我們制定了清晰、明確的目標時,我們會更願意付諸行動,以完成它們。
3讓自己在拉伸區做事。書中提出了一個能力成長的普遍法則: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於舒適區的邊緣,貿然跨到困難區會讓自己受挫,而始終停留在舒適區會讓自己停滯。
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如果我們想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如果一上來就要求自己每天讀三個小時,我想不是當即投降,就是勉強支撐幾天,最後果斷放棄。
與之相反,如果我們一直以簡單的標準要求自己,每天只讀50字,剛開始感覺還可以,但是時間長了,會因為缺乏成就感而懈怠,乃至厭倦。
但如果我們每天都能比前一天哪怕多讀十個字,這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不僅不會讓我們有畏難情緒,相反,這種進步的感覺更會激發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這種專注和目標原理與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中的觀點異曲同工,他們都認為想要進入心流,想要獲得成功,首先應該專注,其次就是反覆練習。
也就是說一次只做一件事,然後每次將所做的一件事做好,這就逐漸進入了專注狀態。
結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說明了行動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說: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而行動力無疑是一切改變的原動力。
一方面,我們要意識到行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要懂得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提升我們的行動力,只有這樣,成長才會到來,改變才會發生。希望我們都不要輕視行動的力量,哪怕日拱一卒,終有一天定能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