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2021-01-07 愛幫女人

你是否有這些問題困擾?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

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她說: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和實際行動去改變現狀;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先內省,了解人的天性,認識本質,擺脫焦慮;後外觀,藉助科學的方法和行動改變,由內而外,相互輔助。

通過「大腦原始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真正看清自己;通過「提升專注力、學習力,匹配,關聯、反饋」探索事物規律,思想與行動互相結合,持續成長,成就燦爛人生!這裡總結7大科學方法和規律,幫助我們開啟原動力,重新起航人生之船。

上篇:內觀自己,擺脫焦慮

1.重新認識大腦:理智腦,情緒腦,本能腦三兄弟的特點

理智腦,主管認知,年齡相當於1歲寶寶。情緒腦,主管情緒,相當於55歲中年人,本能腦,主管本能,相當於100歲老人。情緒腦和本能腦主管人的情緒潛意識,人最基本的行動功能。運行快,但缺點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避難趨易,急於求成。而理智腦,比較理性智慧,主動思考,判斷未來。智慧而且重要,但是力量相當前兩者比較弱小。我們要調動培養理智腦運作,達到平衡,向前發展。

行動上,分為困難區,拉伸區,舒適區。我們應該在拉伸區用力,它是鑑於兩者之間,不會太難也不很容易。這樣才能最好的提升自己,從而實現複利效應。一定的量變,產生質變。達到了某個閾值,就會呈現跳躍式的成長。所以,缺乏耐心的人,要明白這個原理,延時滿足自己,許多成功人士都具備延時滿足的特徵。

2.潛意識,隱藏在身體的智慧寶庫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過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遇到問題,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給模糊認知留有餘地,探究到底。我們逃避、害怕、拖延的事情。往往是害怕本身,事情不一定就真的很難。一旦你真正開始坐下,靜心去做,專注的思考就發現其實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難。它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傢伙,要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一層層挖下去,直到挖不動為止。這就是消除情緒模糊

另外一個是消除行動模糊。怎麼說呢?就是當我們有一定的空閒時間時,反而不知該做什麼,難以選擇,人的本性是趨易避難,往往做了最簡單瑣碎的事。逃避了重要的該做的事。怎麼辦呢?要給自己一個清晰的計劃,這個時間只做這件事,做完再換其他的。讓自己無路可走,沒得選,反而更輕鬆。

作者芭芭拉奧立克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說道:大腦在學習的時候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意識」的專注模式,一種是「潛意識」的發散模式。

變聰明的秘訣就是:先保持極度專注,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力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無相干的事情上,這樣靈感和答案會大概率地出現。

生活中,當孩子做作業時,如果他一時解不開這道題,不妨勸他走開休息,做點其他的事。高度緊張,容易鑽牛角尖出不來。放鬆一下,讓潛意識系統的運行思考,或許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有些藝術工作者,廣告人創作時,就是這樣,突然靈感造訪,問題迎刃而解。這個小細節是顛覆我們的認知,作業就該一口氣寫完,再做其他的,但是有時偶爾走開一下,會更好,這要看情況而定

3.元認知能力-學會反思,才能持續的進步

元認知能力,是指以全局視角,反思過去,前人的智慧和自己的經歷。並展望未來,通過對過往的總結,預判未來,提前做好計劃。

自身經歷不管是好的壞的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前人成功人士的經驗教訓,同樣也是一種財富,要學會使用。

提升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冥想。監控自己的言行和注意力,將精力集中到需要關注的地方。

不斷培養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就像是安全駕駛,穩妥的前行,不會突然急剎車或遇到意外。也是我們常說的未雨綢繆,決勝於千裡之外。

下篇,外觀世界,借力前行

4.提升專注力-讓事情事半功倍,輕鬆完成

分心,是現代人的常態:吃飯看手機,走路想工作,睡覺時大腦不停的翻滾,思浪洶湧。如何才能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心無旁騖的把事情做到底,一氣呵成呢?身心分離是很痛苦的, 注意力無限分散,做事情效率低,身心都疲憊。而且危害很大,這容易形成急於求成,避難趨易,好高騖遠的陋習,心是浮的,事就難成。

改變的方式是:享受當下,回歸感受。吃飯就享受食物的美味,工作就享受工作的樂趣和價值。定下目標,完成給自己獎勵,享受回報和感受事情的價值。獲得積極的反饋,這樣形成良性循環,下次還會專注當下,不斷改,每天都進行刻意練習。久而久之,我們定能漸漸改善身心分離的不良習慣。

5.學習力-深度學習,積極關聯知識,搭建自我認知體系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人的學習分為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兩個層次。被動學習指:聽講,閱讀,視聽,演示。學習的內容留存率為5% 10% 20%和30%。主動學習:討論,實踐,教授他人。學習的內容留存率提升到50% 75% 90%。

可見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很大。深度學習必須動用已有知識去解釋新的知識。

就比如我讀了這本書,就要自己去思考和理解,然後用已有的知識去講解書裡的核心內容,寫出文章,讓大家一起學習受益。這就是深度學習的主動學習之傳授他人。這個過程我就記住了該書的核心知識,如果我只是看完就合上書,很快,估計不到一個月就會忘掉。有人說過:教是最好的學,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深度學習有三個步驟:

1.獲取高質量的知識 2.深度縫接新知識 3.輸出成果去教授。

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分享知識在網際網路平臺,不僅僅是他們有這顆善心想傳授他人,當然他們要賺錢變現,還有一個點就是這樣做,能幫他們自己更好的成長學習。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美事。

縫接知識的理論是羅振宇提到過: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在乎字數。真正的學習就像縫扣子,要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

無關聯,不學習。關聯知識,高手的一張王牌。高手們對學習有一套方式:與自己有關的,有營養的才吸收,對我無用的,堅決拒絕。不管這個知識多麼出名,多麼震撼,如果不能與我現有知識關聯,我就記不住他們,對我就沒用。

無反饋,不學習。及時的,持續的正向反饋。要有結果,有作品,有反饋回大腦,才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去優化。

主動休息,不過度消耗自己。當明顯感到精力不足,注意力渙散,思維速度放緩,要主動停下來休息,養足精力才能有更好的發揮。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循環往復,養成良心循環,拾階而上,人生可期。

6.行動力,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珍惜每天的24小時,合理規劃,效用最大化。清晰的行動計劃,寫在本子上,一天做哪些事情。晚上再復盤,完成效果,再優化調整。

成長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意識到,想到,還要做到,做完還要復盤優化,不斷提升成長。

7.情緒化,唯有心態富足,方能解憂

當一個人面臨很多任務時,他的心智帶寬就會降低,反而削弱了行動力和自控力。急於求成,會徒生許多焦慮情緒。

應注意保持寬鬆的心智帶寬,每天不要被大小事情給佔滿了心智,要有空閒時間,去思考去規劃。否則就像打地鼠,沒完沒了,忙完這個還有那個。要會計劃,懂取捨。老人常說,人要吃七分飽。常吃太飽的人,會變笨。心也是一樣,太滿會很累,事情的完成效果不好,噁心循環,自己會牴觸,厭惡沒有價值感。要有適當的空閒時間給給自己,充足的心智帶寬,能讓你更舒服的面對。

最後一章,作者用自己的經歷,總結的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和運動。

這個人生五件套,根據個人喜好,去選擇,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把一篇書評寫了三千多字,超出了我的極限。相信我講的夠透,想必大家都聽明白了。

這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末尾總結一下:

先從內心出發,了解咱們大腦的運作規律;懂得潛意識的重要性和如何使用它;懂得元認知的概念,會反思,能自控。

然後是外部的行為習慣:包含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控制情緒力。每個有操作小方法,結合自身,稍作留意就能發現。當你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根據個人情況,做好計劃,一步步實踐,調整,就會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

購買連結如下:點擊即可購買,把它當成一本日常工具書,放在桌面,打開新的認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工作學習常備書。

朋友們,喜歡的話,請關注/轉發/評論,碰出更多思想花火,一起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也許是因為,用錯了方法、發錯了力。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一書中為讀者分享了他的自我改變歷程和心得體會,他在書中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大意是讀一本書的時候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讀懂了整本書,而應該體會這本書中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這個觸動點可能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一個方法,或者只是一句話。
  • 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直到最近看到這本書--《認知覺醒》,一下子覺得醍醐灌頂,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之前根本不認識作者是誰,只是看到書名就習慣性選擇了這本書,看書前的期望也不是很高。然而,看完作者的自序,就有趕快讀完這本書的欲望,因為作者3年前也經歷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如今他出了書,還通過公眾號文章解決不少人的困惑。我有預感:作者的成功可以複製。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01為何努力反而焦慮1.1匹配原則在我的學生時代中,班級裡的學霸人物在分享個人成就感言都不忘宣導一下「好的學習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刻苦精神。刻苦精神誠然可貴,但是好的學習成長絕對不是單單地醉心於努力的。
  • 《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之後又不厭其煩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攫取中。正是因為我們「眼高手低」所以才導致知識看似學會了,但做起來時很難。這是因為會只是基礎,而用則是實踐。
  • 能從三個維度看見自己 才是認知覺醒的開始
    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因而只能用狹隘的視角來判斷:這些東西雖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來並沒有用。《人生7年》是英國的一個紀錄片,他記錄了14個來自各個階層的7歲孩子的成長經歷,從7歲開始,傾聽他們對人生、對生活、對世界的想法。
  • 《認知覺醒》:給正值中年的自己一個覺醒機會,讓成功主動靠近你
    當你的認知提高,對事物的看法也會達到新的高度。如果你一直維持目前的認知,生活將永遠一成不變,是不是很可怕?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周嶺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曾經,他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其他的時間都用在了睡覺和看手機上面,一直在荒廢時間。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身邊兩位關係極好的朋友,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他才突然想要改變,這時他已經36歲了。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讀《認知覺醒》之前,我似懂非懂;讀過《認知覺醒》之後,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在強調專注力的意義。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自媒體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這本書經歷三年時間完成。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認知覺醒》:整天忙碌卻依舊平庸?那是因為你不會運用元認知
    以前我會把這一切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夠吃苦,直到最近讀了一本叫《認知覺醒》的書,才發現這是因為自己不會運用元認知這雙「翅膀」,而那些做事高效、成績突出的人,就是因為他們很好地藉助了這雙「翅膀」。那麼,如果想改變現狀,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下面我從「什麼是元認知」、「元認知能力如何影響我們」,「如何利用元認知能力改變自己」三個方面來分享我的看法。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這個方法,我把它叫做」認知升級」。大家對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前陣子,傅盛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認知升級。他說,人要經歷三次認知升級過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終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我要講的」認知升級」,不是這個範疇。我指的,是心智和認知的全面升級 —— 亦即推翻舊的認知,全面建立新的認知和心智。這個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 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有以下2個原因,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和認知構架沒建立起來兩種。 有些孩子在成長中可能缺乏外界刺激,所以大腦給人感覺不靈活。 二、大腦認知框架沒建立起來 孩子大腦不開竅,就是因為在不斷長大的這個過程中,沒有的到不斷提升認知的框架,大腦對於知識的儲備是零散的,很片面,就是不夠具象。
  • 手機APP時代,人類的認知覺醒,你會科學地玩手機麼?
    接下來咱們通過哲科思維中的心理認知學來認識一下自己與手機之間的關係吧。人類與地球其他生物的最根本差別到底在哪裡?是會使用工具與不會使用工具的區別麼?猩猩也會使用木棍和投擲石塊,鳥類,螞蟻也一樣會利用石子樹枝搭建建築。
  • 《認知覺醒》:一個人擁有這種能力,說明他很厲害
    周嶺在36歲時,還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之所以有所成就,我在其編寫的《認知覺醒》裡找到答案: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種自我覺察的認知能力,並且能用正確的方法來修正自己,那麼他一定是個厲害的人,或者正走向厲害的路上。
  • 《認知覺醒》:個人認知能力體系構建的真相
    周嶺在《認知覺醒》在書中寫到的「觸動式學習法」,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建立個人認知體系,增加我們同時兼顧學習多項技能的概率。周嶺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寫道: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把「學習知識」和「學習認知」混淆,用掌握學術知識的方法去對待別人的知識體系,所以不禁沉迷於全面掌握和全盤照搬他人的體系,甚至感覺如果沒有完全掌握對方的認知體系,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 《黑色沙漠 M》添加新裝備成長系統:潛能覺醒
    原標題:《黑色沙漠 M》添加新裝備成長系統:潛能覺醒   韓國開發商 PEARL ABYSS 旗下多人 MMORPG 手機遊戲《黑色沙漠 MOBILE》,宣布更新後新增可讓追求卓越的冒險家,更為強大的裝備成長系統。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是這麼解釋的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靈性覺醒篇19:覺醒後,我們會經歷哪些階段,哪個階段最困難?
    覺醒後,只要一個人想朝著好的方向轉變,他必然會踏上成長之路。而這個靈性成長的道路分為很多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在改變著你過往對世界的認知。這個新世界裡有太多顛覆人類過往認知的事情,尤其是現代發展科學,去除封建迷信,導致人們過於的相信科學證明的一切。
  • 了解「腦科學」,助力娃成長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