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2021-01-11 攀登321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或叫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因此,恰當地認知自己能夠克服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還能夠全面的認識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方面。

自我認知是一個個體逐漸走向思想成熟的必要。

自我認識看似非常簡單,實則想要擁有是非常艱難的,在我們成年或沒有從家庭裡獨立出來之前,我們所有的思想都來源於父母和長輩。

從我們一成年開始,就要先學會嘔吐,嘔吐原生家庭帶來的觀念,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通過觀察世界,觀察自己,會擁有對生命的不同認知與看法,先意識再覺醒,改變。

仔細在生活中觀察沒有自我認知是有很大的危害的,疏理一下缺乏自我認知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①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主要特徵是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什麼,努力的去討好別人,甚至於讓自己出醜丟臉都想讓別人開心,只有在看到別人很開心時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把價值感建立在討好別人之上,一旦並沒有逗笑目標便開始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懷疑自己,別人心情不好與自己無關,卻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②自卑型人格:自卑型人格的特徵是極度自卑,覺得自己啥也不是,並且不敢當眾發言講話,人多的時候恨不得把自己埋起來,別人無心說幾句你都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更嚴重的情況你還會覺得自己連新衣服都不配穿,人們會嘲笑你,諷刺你,這種人格的往往是在童年時期與父母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後期的經歷加重了這種情況。

③驕傲自大:這種人格恰恰的與自卑型相反,驕傲自大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或者身處的環境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覺得別人處處都不如自己,每天自吹自擂,覺得自己比誰都牛逼,這種人格在生活中常常會犯錯,也會被別人瞧不起,但自身感受不到嘲諷,而是覺得別人在讚許他。

④虛假的自信感:擁有這種性格特徵的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平時不會經歷大風大浪時是很自信的,一但被別人諷刺,或者被自己信任敬仰和尊敬的人批評幾句,那弱小的自信就瞬間被打破了,開始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當中,生活的是痛中之痛,苦不堪言。直到再次建立起虛假的自信才會緩解這種疼痛,但找不到根本原因,都只是徒勞,仍然是惡性循環。

⑤做事畏畏縮縮:心中有了目標和計劃,卻遲遲不敢行動,思前想後顧慮太多,怕這個又怕那個,極度害怕失敗,就好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害怕失敗,一但失敗了便覺得像天塌了一樣,沒有勇氣去承擔和接受失敗與失敗帶來的結果。

「自我認知」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要想做到卻是那麼的難,沒有自我認知會帶來很痛苦的傷害,錯誤的自我認知也會帶來傷害與痛苦。

扭曲的自我認知可能會讓我們的想法行為特別偏激,自我認知的扭曲包括:

①過度放大:明明只做錯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卻把這件事情放大了一萬倍,覺得天塌了。

②貼標籤:給自己貼一些莫名其妙的標籤,不知它不屬於自己也不適合自己,卻依然對它深信不疑,還總是找各種理由讓它在自己身上紮根。

③自動忽略:生活中很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壞事,扭曲的人只看得到壞事,把好事自動忽略了。

④二元對立:要麼好,要麼壞,無論哪一方都要偏激認定,不能中和。

⑤以自我為中心:經常在想周圍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自己發生的,以為其他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暗示自己什麼。

知道了扭曲的自我認知有哪些以後,我們要學會如何抵抗它們。

1:發現並認識到現在有一個想法,說出此刻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想什麼事情。

2:認識到扭曲的想法只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

3:反駁的語句:當這種扭曲的想法出現時,要告訴自己「你怎麼想的,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休想控制我。」要用堅定的語句來反駁它。

無自我認知和扭曲的自我認知,會帶來很痛苦的境地,在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打破以往的認知。

如何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1:寫下自己的優缺點:找一張紙,寫下優點和缺點。

①描寫缺點時不要過度貶低與過度誇大,不要把自己說的一無是處,要客觀具體的寫出來。

②描寫優點時也要客觀具體,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價值,那就去想一想,我在這個社會,這個家庭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給這個社會以及他人帶來的什麼樣的幫助與價值。

2:正確的認識自己,往往人們痛苦的來源都來自於對自己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有時高估自己,有時低估自己。

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沒有十全十美的,都是不完美的,有些地方格外優秀,也就會有一些磨滅不掉的缺點。我們只能去接受它,嘗試改變它,改變不了,在接受。當你真正的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痛苦就要少很多,接納雖難,學會是精。

②接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似乎我們出生後每個人都會暗暗的覺得自己將來不會是一個普通人,但現實往往是相反的,如果我們真的想不普通,就應該先接受自己普通,看到現實,才能做出貼切現實的計劃,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標,實現理想,而不是一直認為自己不普通等著機會到來,更耽誤自己。

③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緒:情緒是常有的,人有9種情緒:害怕,生氣,震驚,厭惡,悲傷,內疚,愛,喜悅,好奇。

我們都喜歡喜悅和愛,但當不好的情緒出現時,不要去抵抗這些情緒,它就是人的一部分,我們要去接受情緒,找到情緒背後得動機,陪伴自己,和那個不良情緒聊聊天,接納它。

④接受不幸福才是人生的常態:人大部分的痛苦都來源於我們認為不幸福就不對,就是缺陷,所以問題本身不痛苦而解決辦法成了痛苦的根源,不幸福一出現就想控制,不接受就會帶來痛苦。

3:觀察自己,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有兩個自我,一個叫思考型自我,一個叫觀察性自我,我們需要弄明白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做事的。

①真實的活在當下:有一個詞「腳本化」,腳本化是你在做一些事情時是沒有意識的,就比如「下意識的拿起了水杯,下意識的用手摸了摸眉毛」,像一個機器一樣重複一個動作。

應該減少腳本化的發生,時時刻刻的活在當下,對當下有覺知,能夠感受到是生活在當下的。

②觀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當沒有調動起觀察性自我的時候,我們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如何與人相處,是怎麼為人處事的。

在觀察自己的一言一行裡,就會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還能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自己特有的處事方式。

③觀察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可能是父母是兒女,是兄妹,也是別人的同事,別人的朋友,仔細去觀察一下在彼此的關係中,你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需要為這個角色付出多少精力,哪些是需要精心呵護的關係,哪些只要保持合作就好。

4:不要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人不會有十全十美得,有優點就會有缺點,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是最不聰明的做法。

①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別人的優點:你所討厭的那個人身上,一定有你所不具備的能力,或者你想要擁有卻沒有的東西,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比,誤以為自己厲害,實際上會讓自己沉浸在沾沾自喜裡,讓自己的能力停滯不前。

②觀察別人的優點,把它變為自己的:拋開自己內心的偏見,去觀察別人的優點,找出別人的優點,去學習,慢慢把它變為自己的,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5:通過他人的對自己的批評來改變自己:接受批評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有一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別人批評你時,覺得對就記下來回去改正。覺得不對,也不要反駁,或者去探索問對方為什麼不對?

6:經常自我反省總結錯誤:成長的大部分來源都在於自我反省。

①接受錯誤的存在:出現錯誤了,不要後悔為什麼會發生錯誤,要意識到,錯誤不是發生在當下的,一定是做過了以後才會知道對不對。

錯誤是一個人成長的精神食糧,可以帶來學習。不斷的糾結,痛苦,自責,對於改變錯誤是沒有用的。

②寫下錯誤:寫下錯誤發生的過程,從這件事情當中找出所看重的東西,應該學到哪些。從今後都要做出哪些改變。都寫下來整合起來。

③接納並原諒自己,接納它在改變它。

在擁有正確自我認知的同時不要盲目的追隨別人,生活的路上,我們各人有各人的空間,各行有各行的方式,如果你本來不會遊泳,看見別人下海你也盲目的跳下去,結果可想而知——輕的咽下幾口苦澀的海水,重的被海浪吞沒,甚至淹死。

俗話說「跑三村不如守一營。」 其中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堅守自己,並不是要高築城牆,與外隔絕,把自己囚禁在某一角落,而是要在自己的領地裡不停地耕耘收穫,不斷地發展壯大自己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雙手與頭腦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儘管無法把一切安排妥帖,把自己變得偉大或崇高,但可以在自己的領地裡擺正位置,守住躁動不安的心,在堅守的領地裡升華自己的靈魂,在審時度勢中突破困惑和貪婪,使自己的生活平凡而不平庸。

我們只能靠自己才能不斷的充盈和壯大自己內在的精神世界,使它不枯燥,不平庸,一個個體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貧窮,而是精神世界的貧窮與空洞 。

相關焦點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讀《認知覺醒》之前,我似懂非懂;讀過《認知覺醒》之後,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在強調專注力的意義。這個故事來自一本書《認知覺醒》。《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是自媒體人,一位心智探索者。他的文章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等多家媒體爭相轉載。這本書經歷三年時間完成。周嶺在自序中談到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來自一場意外,身邊兩位好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改變,這讓他警醒。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周嶺在《認知覺醒:開啟改變自我的原動力》一書中為讀者分享了他的自我改變歷程和心得體會,他在書中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大意是讀一本書的時候不要在意自己是否讀懂了整本書,而應該體會這本書中最觸動自己的一個點,這個觸動點可能是一個理論、一個案例、一個方法,或者只是一句話。
  • 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是宇宙大爆炸
    人類的自我意識從此產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把「天、地、人」分開的人,給他編了個神話,叫盤古開天。而且這個覺醒過程並不是只發生在我們的先祖身上,它發生所有原始人身上,是人類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一個必然結果。人類自我意識產生之後,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假如人類沒有產生自我意識會怎麼樣?
  • 盤古開天闢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是宇宙大爆炸
    人類的自我意識從此產生。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把「天、地、人」分開的人,給他編了個神話,叫盤古開天。當然,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漸悟過程,也有可能是一個群體的頓悟過程。而且這個覺醒過程並不是只發生在我們的先祖身上,它發生所有原始人身上,是人類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一個必然結果。人類自我意識產生之後,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假如人類沒有產生自我意識會怎麼樣?不會怎麼樣,地球還是照樣轉,草木依然會生長,動物依然在奔跑,沒有人類後來的破壞,自然界肯定比現在更好。而人類,可能和狼蟲虎豹這些動物一樣,順應本能,在混沌中繁衍生息。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思想的起源:自我意識的覺醒
    人類差異化的另一種在我們今天已經非常普遍的形式:自我意識,我們去看看它是如何在人類進化中產生壯大的。串珠:自我意識的出現珠串首次發現於南非布隆伯斯洞,年代在7.5萬年到8萬年前,到1.8萬年前珠串在世界各地已經很普遍了。但它最戲劇性的出場還是在「創造激增」末期,出現在俄羅斯桑基爾距今2.8萬年遺址的系列墓葬中。
  • 自我意識是什麼?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系統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咱們先來說說他們的聯繫。1.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而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他們同屬於人格。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 尼採:沒有自我意識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沒有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 逆轉次元:當NPC覺醒自我意識會咋樣?懂得妥協,也明白捨生取義
    也就在眾人想要強行打開子非魚的冰棺時,AI中的造物主——NPC女帝從天而降(此時已然覺醒自我意識),準備以子非魚的「遊戲肉身」來逼迫施嘉傑以「湛盧劍」揭開遊戲中NPC的自由權限,讓它們逃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從此得到所謂NPC眼中的自由。「當NPC覺醒自我意識會咋樣?」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
    而自我意識作為一個基本認知,並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說明它不是一個完全發散的要素關係,而是有一些內在的特性存在,否則它不會成為每個人都能心領神會的基本認知。由此,要認清自我意識,可以通過跳出意識本身,來看看所有觸發自我意識的作用場景是否有共同的關聯因子,然後分析這種共性因子能否作為自我意識的代表。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3歲以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上。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
  • 培養自我保護意識,不只是一句空話,詳細內容多著呢,學起來
    其實,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也是在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保護自己生命財產安全的必備的基本技能,我們不能忽視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關於培養安徽中自我保護意識的那些事吧!什麼是自我保護意識?說起自我保護意識,可能很多爸爸媽媽都會說:這有什麼好解釋的呢?不就是自己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嗎?
  • 斯芬克斯之謎與人的自我覺醒
    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斯芬克斯之謎作為一個關於人是什麼的定義方式,其認識論前提反映了上古時期,人類祖先對世界的認知從動作表徵的思維向符號表徵思維的轉變。在符號表徵的思維模式中,人和世界都可以通過符號體系而發生轉變、替換和關聯。因為存在這樣的轉換,這一套符號體系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參照點。
  • 幼兒園自我意識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實施要點
    幼兒園自我意識教育活動的組織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常常發現有些幼兒自我認識欠缺、自我體驗失衡、自我調節失控,幼兒會受到自卑感的困擾,常有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迴避困難和缺乏上進心等種種表現。 在日常觀察中發現,還有一些幼兒受到家人的溺愛和嬌慣,自我中心的行為十分突出。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真相與錯覺:5個方法提升自我意識,幫我們達成目標,做出好決策
    研究表明,95%的人認為足夠了解自己,然而真正擁有自我意識的人數佔比不超過15%。作者指出洞察自我是一項可以培養的技能。她通過對《財富》500強企業及其高管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並結合數百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關於自我認知的謬論與陷阱,告訴我們對自己有哪些誤解,如何發現內心的自己,如何讓他人告訴我們關於自己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