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在近幾年,常聽見有人這句話掛在嘴邊:你的認知決定你人生的高度,沒有人能賺到認知範圍以外的錢。
既然「認知」對我們如此重要,那「認知」到底是什麼?官方給出的答案是:認識、思維或知覺的自身發展,包括理解和推理的意識管理或過程,靠它獲得關於感覺或理念的知識。
用我們通俗的語言來說:認知就是我們通過自己有限的經驗,對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當你的認知提高,對事物的看法也會達到新的高度。如果你一直維持目前的認知,生活將永遠一成不變,是不是很可怕?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作者周嶺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曾經,他每天除了8小時的工作,其他的時間都用在了睡覺和看手機上面,一直在荒廢時間。
直到有一天,因為意外,身邊兩位關係極好的朋友,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他才突然想要改變,這時他已經36歲了。
從2017年開始,周嶺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全部拿來學習,涉獵了各方面的知識,把自己從一個懶人變成大V,並寫了《認知覺醒》這本暢銷書。
作者在封頁上寫了這樣一段話:
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
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
想努力,卻總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撐?
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迷茫無助?
有很多人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今天,我詳細講解怎樣提高行動力。
01增強注意力的迴路,做出合理的計劃
在這個時代,網絡信息非常發達,每天都會給手機推送很多熱點,一旦開始看手機,注意力就漸漸向手機靠近,時間飛速溜走,想要把注意力從手機上移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但是,每天早上醒來,大腦經過重啟之後,會傳遞給我們一份非常乾淨的注意力。如果我們第一時間是拿起手機看資訊,那麼每一次的點擊,都會讓我們對手機產生更強烈的欲望,迴路不斷增強,注意力將粘粘在手機裡。
倘若我們醒來的第一時間不是看手機,而是開始看書或者工作,那麼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腦子裡面的感觸和問題越來越多,就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在工作或閱讀上,形成正向的注意力迴路。
想要注意力的正向迴路更強,我們還要做一件事,就是對每天的工作進行細緻地安排,讓大腦始終處於工作狀態。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用這樣的「笨辦法」,每天沒有完成工作之前,先把手機鎖在抽屜裡,鑰匙放在遠一點地方,等工作完成後,再把手機拿出來。
當我們沒辦法保證行動力的時候,就必須要藉助這樣的辦法,讓自己漸漸養成好的習慣。
02不計較結果,埋頭苦幹
身邊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買了一堆書想提升自己,但是包裝都沒有拆完,買了一堆課,等到課程快要失效,還沒有去聽。
總是想要找到發家致富的辦法,卻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總覺得沒有看到結果,害怕付出沒有收穫。但是,總是停留在想一想,不肯向前踏出一步,永遠都不會成功。
有這樣一個成長悖論:想要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
我有一位朋友,看到別人寫文章賺了許多錢,她非常心動,跟著別人一起去報班,結果別人都做出成績了,她連一篇完整的文章都寫不出來。
問她為什麼不寫?她總說:寫了如果掙不到,那不就是浪費時間嗎?真是恨鐵不成鋼,你不寫怎麼能確定自己掙不到錢呢?不管怎樣,都應該把學費賺回來再說。
在《認知覺醒》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你覺得別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後篤定的行動。
按照別人成功的方法,付出更多的行動和努力,就算達不到別人一樣的高度,那也會收穫更多。如果一直等待餡餅掉到自己身上,恐怕永遠只能羨慕別人。
先完成,再完美。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03成功沒有捷徑,唯有死磕
看到別人副業做得有聲有色,你是不是也一直蠢蠢欲動?但你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是在等待成功秘籍嗎?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
有一位寫文章的朋友,她從3年前踏入寫作行業的時候,還是一名小白,一起報名寫作班的同學,很多都已經放棄了,唯有她,在作者飽和的市場,走出一條屬於她的路,用稿費讓自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經常有人問她寫作有什麼技巧,她都回答沒有。寫作之初,她為了寫好一篇文章,拆解了無數文章,學習別人的框架,用詞手法,觀點分析,用筆一個字一個字記下來。
是那些堅持的日子成就她今天的成績,足不出戶也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既能陪伴孩子成長,又能憑自己的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無數個成功的案例都在告訴我們:想要在一個領域做出成績,只有持續不斷地付出時間和努力,在重複的基礎上增添新的想法,除此之外,沒有捷徑可言。
在《認知覺醒》這本書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對成長來講,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聽了再多道理,都不及你的行動重要。真正的成長不在於你懂得多少,而是你願意改變多少。
如果你也想提高你的認知,將沉睡的認知喚醒,強烈建議你讀一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讓自己在有生之年,可以看見自己的成長。
有句話叫: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只要你願意改變,不管你是18歲、28歲、38歲、還是58歲,都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