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老郭在市財政局辦公室工作,主要負責會務和接待任務,工作相對比較輕鬆。最近,他覺得這種不上進的日子實在是很無聊,下定決心報考財稅專業的中級經濟師,開始學《經濟學基礎》和《財政稅收實務》。筆記做的非常工整,重點也非常突出,內容也非常明白。但是,一做題馬上就懵圈了,用他的話說就是「道理我都懂,但就是不會做」。
其實,我身邊像老郭這樣「一學就會,一做就懵」的同事還有不少,筆記也認真做了,各種下劃線、彩色標註都有,利用業餘時間反覆看筆記,幾乎都能背下來,但一考試就敗下陣來。這麼努力都沒效果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直到我看了《認知天性》這本書,才明白為什麼他們這麼刻苦卻毫無效果。
《認知天性》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彼得·布朗、亨利·L·羅迪格三世、馬克·A·麥克丹尼爾共同寫的,連續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主要研究人類認知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並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推導出了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被稱為「複雜時代」的科學學習方法。
書中通過大量的實證提出一個顛覆我們學習認知的觀點,「人們盲目迷信反覆閱讀,以及重複的作用,但真相是,反覆閱讀往往是白費力氣」。反覆閱讀這個方法可是我們上學用的主要學習方法,包括我們現在學習也是在用。
書中提出,通過反覆閱讀筆記學習的人,會把反覆閱讀獲得的流暢感,當成自己學會這一科目知識的表現,從而他會過高估計自己的水平,導致認知出現偏差。
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明白,這不僅是一本講學習方法的寶典,而且是一本從更深的層次解讀記憶方法的書。反覆閱讀的低效率只是其中的一個觀點。今天,我和大家分享書中的主要內容。
01
為什麼這麼努力學習卻還在原地踏步
1.人的天性就是懶惰
你仔細觀察,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想減肥,又不想跑步;想漲工資,又不想提高能力;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總喜歡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總想天上掉餡餅砸自己腦袋上。
這是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懶惰,大腦的天性也是懶惰,不勞而獲的想法都是由大腦懶惰的天性產生的,大腦也不想天天燒腦。
2.反覆閱讀帶來的錯覺
我的同事老郭就是採用反覆閱讀筆記的方法來學習,這不是有效的方法。反覆閱讀有三大不足,一是浪費時間,二是無法產生持久記憶,三是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對筆記越熟悉就認為自己掌握了內容,但其實只靠一遍遍重複閱讀通常記不住什麼東西。
重複本身並不能帶來出色的長期記憶。筆記中的螢光筆、下劃線和彩色註記也不能表明你就理解了內容本質。
頻繁的反覆閱讀只會產生短期效益,填鴨式的學習雖然也可以讓你通過考試,但學得快、忘得也快,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學習效果會很快消退。要想形成長期記憶,就要運用多種方式對大腦中的知識進行檢索。
3.缺乏信念毅力導致堅持不住
學習的執行力比學習技巧更重要。身邊很多人三分鐘熱度的原因都是因為信念的不堅定,就像跑步減肥一樣,跑著跑著人就跑沒了。
保羅·圖赫在他的新書《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中,解釋了為何取得成功更多的是靠勇氣、好奇心與堅持,而不是智商。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就證明,只是信念,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與成績。
4.無法承受挫折和失敗
對於學習者來說,想在已有水平上有所進步,達到真正的專業程度,就要明白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錯誤並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更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但很多人卻把挫折看作是失敗,一遇到挫折,或者學到很難理解的知識,就認為自己失敗,不適合學這些東西。
書中明確提出,如果你感到學習很難,不要認為是自己做錯了。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多,你學到的東西越深刻、越牢固。
5.可能患有閱讀障礙症
有些學習者閱讀能力較差,只能逐一辨析句中每個詞語的意思,而抓不住所學內容的主線,這可能患有閱讀障礙症。閱讀障礙症並不是導致閱讀困難的唯一原因,只是最為普遍的原因之一,差不多有15%的人會存在這種症狀。
這種病症是由於母體孕期中的神經異常發育導致大腦將字與發音聯繫起來的能力受到幹擾。閱讀障礙症是無法被治癒的,但患者可以在幫助下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02
知識與記憶產生的原因
1.知識與記憶存儲在大腦的神經元與神經通道中
神經學家約翰·布魯爾多年研究指出,人在出生時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也被稱作神經元。連接神經元的是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息。
人在出生前後很短的時間內,會經歷一段「大腦突觸形成爆發的時期」。這段時期,神經元會長出細小的軸突,向外延伸,尋找其他神經元上長出的樹突。當軸突與樹突相碰時,突觸就形成了。一些軸突為了找到目標樹突,必須延伸出相當遠的距離,這樣就完成了神經迴路的組建。
正是由於神經迴路,讓我們能夠學習、記憶、感覺、認知和具備運動技能。所有的知識與記憶都屬於生理現象,它們被存儲在大腦的神經元與神經迴路中。
2.大腦是高度可塑的
大腦的結構與整體構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但神經迴路卻可以經過後天的練習持續變化,即便到老年時候,迴路仍在發展。所以說大腦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高度可塑、可變的,能夠憑藉每一次新任務重新組織自己。
髓鞘是包裹在神經元外面的一層膜,它可以防止相鄰神經元軸突之間的互相干擾,並通過「跳躍式傳導」的機制加快神經電信號的傳遞。髓鞘形成一般是從大腦後部開始,到人成年時,會發展到額葉部分,而額葉就是處理高級推理、判斷,以及經驗技能的區域。
髓鞘的厚度對應著能力的強弱。研究實證發現,增加練習可以強化相關領域的髓鞘,加大電信號傳輸的速度與強度,人的能力隨之得到提高。比如,多練鋼琴,和手指運動以及音樂創作相對應的神經髓鞘就會加快形成,而不從事音樂創作的人就不會發生這種變化。
3.學習和記憶的三個關鍵步驟
書中將學習和記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編碼、鞏固、檢索。
你在聽老師講解經濟學基礎知識,大腦就會把你感知到的東西轉化成化學與生物電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形成了一種新的心理表徵,這個過程就叫做編碼。編碼的功能主要是用來獲得信息。大腦中的新表徵被稱為記憶痕跡,是短期記憶。
把新的心理表徵也就是短期記憶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叫做鞏固。鞏固的功能主要是將信息維持一段時間。在這一過程中,大腦會重放或重新演練學到的東西,賦予其含義,填補空白,並把新知識和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和已經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其他知識關聯起來。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鞏固起來都是需要時間的。
把短期記憶編碼並鞏固,然後採取多種方式對這些記憶進行回憶和運用的過程就叫做檢索。檢索的功能主要將大腦中的短期記憶鞏固為長期記憶。書中通過大學生反覆閱讀的實證發現,一遍遍的閱讀只能帶來短期記憶,或者給你產生帶來長期記憶的假象,一兩天之內能記得牢,但十天半個月後,反覆閱讀的效果衰退很快。要想形成難以忘記的長期記憶,就要對經常學過的知識進行檢索。
4.只有當大腦被迫工作時,記憶才會牢固
每個人都想通過輕鬆的學習就掌握複雜的知識,但實際卻是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大量研究表明,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就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正是感到學習更吃力時,記憶才更為長久、牢固。
平時經常說的腦子越用越靈活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大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將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靠。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04
提高學習認知的幾個好方法
書中針對學生、職場人士、教師、培訓機構等,給出了不同的提高學習認知的策略,系統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好方法。
1.間隔檢索有助於知識存儲得更牢固
間隔檢索,就是在兩次練習中間要間隔一段時間。在間隔的時間內,學到的知識就會出現部分遺忘。遺忘並不是壞事,這是正常現象。但學到的知識出現遺忘會讓人有挫敗感,再學習會加劇學習者的恐慌,會讓人誤以為這門課程沒有學好。
事實恰恰相反。再學習會強迫大腦針對遺忘的知識進行再檢索,這會重新觸發鞏固過程。這種耗費心力的檢索既能強化記憶,又能讓所學知識再次具有可塑性,引發對遺忘知識的再鞏固。再鞏固可以用新知識來更新你的記憶,同時還可以與最近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
2.穿插檢索有助於長期記憶
穿插檢索,就是在練習時不要同一類型反覆做,要多種類型混合做。比如,籃球訓練時,先在三分線左側連續投15個球,再在三分線中間連續投15個球,最後在三分線右側連續投15個球,這45個球命中率肯定會遠遠高於隨機在這三個位置投45個球的命中率。但這有什麼用呢?比賽中是不可能出現一個位置連續投5次球的情況,所以穿插多種練習的方式更有助於提升個人能力。
3.多樣化檢索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
多樣化檢索,就是採用多種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檢索。間隔檢索、穿插檢索也是其中的手段,已經在上面進行介紹。
測驗,就是在學完一課知識後,迅速做一份簡單的考試題,這樣便於加深學習內容理解。
細化,就是把學到的知識和已知的知識聯繫起來,在新知識中找到其他層面的含義,加深知識的融會貫通。
反思,就是花部分時間對最近學過的課程進行反問,主要是哪些部分做得好?哪些學得不好?需要採用哪些方法彌補不足?重點是反思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校準,就是對比自己的判斷和客觀反饋,看看你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從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比如,在接受測驗的時候,反覆閱讀造成的精通假像就會暴露出來。
4.合理使用合意困難原則
合意困難是心理學家比約克夫婦創造的一個詞,指在學習時故意給自己製造麻煩,設置困難,這樣會造成短期學習難度提高,但從長期看能提升學習效果。比如同事老郭通過反覆閱讀經濟學筆記這種集中練習的方式,短期內看效果非常顯著,從長期看,這只是造成了「精通」這門課程的幻覺,長期記憶並沒有在大腦中重構所學。
有合意困難,就會有不合意困難,無法克服的困難就是不合意的。比如,假如同事老郭學經濟學英文原版的,可他連單詞都不認識,這種困難就是不合意的,因為他很難克服,這對他學習經濟學毫無幫助。所以,想要讓困難是合意的,必須確保困難是學習者加大努力就能克服的。
採用間隔檢索、穿插檢索的方式學習,就是合意困難的一種方式。短期內知識可能有部分遺忘,學起來可能有點費勁。但這樣會促使大腦對遺忘的知識重新編碼、鞏固和檢索,從而更好得學習、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強化你學到的知識,同時也能強化快速檢索需要用到的記憶線索與路徑。
5.做規則學習者,不做案例學習者
規則學習者傾向於在學習中提煉出基本原則,也就是「規則」,來研究區分案例,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案例學習者則傾向於記住具體的案例,而不是規則。當遇到不熟悉的案例時,由於不理解分類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規則,他們只能從最近記住的案例中尋找共性。
比如學習經濟學上的邊際遞減效應概論,如果是規則學習者,他能認識到「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的這種規則,就能理解很多現實中的此類問題。但如果是案例學習者,由於他理解不了規則,所以只能模擬從第1個蘋果吃到第100個蘋果、買第1輛法拉利到買第100輛法拉利得到的感受,這樣才能理解這個概念,但這就非常吃力。
規則學習者的總結歸納能力更強,他們總能從雜亂無意的知識中提煉出基本規則,對知識進行分類,成為知識的高級結構構建者,從而達不到觸類旁通的水平。但案例學習者如果能夠經常採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案例的話,他們的提煉規則水平出會相應提高。
今天,我主要圍繞「為什麼努力但無效、記憶產生的原因和提高學習認知方法」這三個方面,給大家分享了《認識天性》這本書中的主要內容。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習確實是一件苦差事。輕鬆的學習往往只能獲得膚淺的知識,而且很快就會忘記。要想學到的知識能夠形成長期記憶,必須要學會正確的方法。但學習執行力比學習技巧更重要,只要始終保持一種成長心態,你就一定能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