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汨羅江上一葉舟
萬千智慧始於記憶。不幸的人一生都被記憶所傷害,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活丟三落四,工作頻頻出錯;幸運的人一生都在用記憶創造智慧,獲得人生的幸福,包括更多甜美的回憶。
你真的了解記憶的時間規律嗎?
學會與記憶的時間做朋友。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說過一句話: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一天中什麼時間段的記憶力最好?
換言之,如果你能有效利用最佳記憶力的時間段進行學習,那麼你將可以達成最佳的學習效率。
同時是在學習,為什麼有些人記憶的內容比較牢固,你的總是支離破碎?很大程度上是你走錯了記憶時間的門牌號!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大腦記憶力的強弱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高潮和低谷。一天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6-8點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整,消除了疲勞,從清零的「空杯」狀態開始復甦,不受繁雜信息的幹擾,使得頭腦清醒擁有很強記憶力,此時是進行學習的第一個最佳時間。8-11點大腦的記憶力仍然保持很好的狀態,而且邏輯思維嚴謹、縝密,適合進行分析、理解記憶有難度的內容。3-6點如果經過午休,大腦的創造力最強,這個時間段的記憶力適合記住那些需要長期記憶且有難度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20-22點(臨睡前)這個時間段大腦卸下白天處理繁雜信息的包袱,大腦處於放鬆、輕快的狀態,這是一天中記憶力最高效的時間段,達到了純粹記憶力最巔峰的時刻。概括地說,大腦6點的記憶力最清晰,8點的思考力最縝密,3點的創造力最彪悍,晚8點的記憶力最高效。
分清大腦運行效率這四個最佳時段的規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進行學習的時間管理,讓大腦處於科學化的運行規律,才能自己的學習效率和記憶效率處於最佳的狀態。但如何從最佳狀態到最佳效果,我們離真正駕馭大腦運行的規律還差掌握記憶時間藝術的兩個方法。
一、夜新晨復的記憶方法
晨間的記憶力好,還是晚間的記憶力好?
通常在記憶內容時很多人會利用早晨的時間,但事實上這種記憶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除非你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否則你的記憶會大大縮水。因為大腦晨間記憶的知識經過白天大量信息的處理和幹擾,到了晚上這些記憶的內容很多已經開始變得模糊了,記不起晨間學習的是什麼信息。即使晚上再複習一遍,收到的效果也達不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晨間辛辛苦苦打拼記憶卻無法形成高效記憶,而又渾然不覺問題出在哪,由此導致自己越努力越懊惱的緣故。
問題的癥結在哪,到底怎麼了?
只要調換順序,就會出現一種截然不同的效果!把初次涉獵的新內容放在晚上進行記憶學習,第二天早晨再複習一遍,這種記憶信息的方法其學習效率遠比「早晨初次涉獵的新信息,晚上進行複習」的記憶效果好——能記得住,記得牢。因為晚上8點開始至臨睡前才是一天中記憶的最佳巔峰時刻;而且研究也表明,在睡眠中大腦仍然在工作,會不斷重讀神經模式,深度加工睡前學習過的內容,在睡眠中「潤物細無聲」地完成對信息的「深度記憶」,並整理拼湊解決方案。然後第二天早晨趁著大腦記憶力最清晰的這個時間段,把昨晚學過的信息再溫習一遍,這種記憶方式能讓記憶效率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大學期間那些平時不學習的人,臨到考試才火急火燎地臨陣磨槍,挑戰夜讀,通宵奮戰十天、半個月下來,結果考試成績也不差,甚至比一些平時用功學習,自信滿滿的人考試成績還要出色。這事上哪說理去!
記得有一次考藝術理論,成績出來結果平時用功學習的同桌居然不及格,這意味著他這科掛了,要重考。當他看到我成績時,表情咬牙切齒,用現在話說,一副恨不得「手撕鬼子」的樣子瞪著我。因為我平時對待這個科目不用功,考試時臨陣磨槍,加上當時手舞足蹈的表情,一臉嘚瑟的樣子,在他看來我有點幸災樂禍的樣子,所以他一臉仇視我的神情。對此我表示很無辜!
在這裡並不提倡「臨陣磨槍」的學習行為,但通過這個眾所周知的事例,至少能證明一點:一天中記憶力效率最強大的時間段是在晚上。所以,如果我們在學習新內容時,儘可能安排在晚上進行初次記憶,第二天晨間複習強化內容在大腦中的記憶強度。這種初次學習新內容的方式就叫「夜新晨復」的記憶原則。
對於在校學生來說,可以利用晚間記憶力最高效的時間段,先自己預習第二天老師將要教授的新知識,利用晨間大腦清醒的特性,再快速複習一遍,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當天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這兩次高效記憶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對知識點理解不足的坑在哪,以便在上課時多留一個心眼,認真聽老師講課或是下課時找老師把這個坑填上。
而對於在職需要考證的人來說,平時白天工作繁忙,夜間學習最好遵循「夜新晨復」的記憶原則,可以避免夜間因複習產生的「二次工作感」,也可以避免學習的「炒舊飯」給自己帶來厭煩、糟糕的情緒。而遵循學習「夜新晨復」的記憶原則,則可以讓大腦擁有新鮮感和好奇心,只有這樣你才能讓自己的學習效率達到一種最理想的狀態。
二、上思下創的記憶方法
記憶不是簡單的輸入、存儲,沒有思考和創造的記憶,只是記憶的傀儡,大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塊存儲硬碟。
深層次的記憶需要理解、消化、吸收,與相關的知識產生識別、聯想、比較、重組、構建和創造。
為什麼8點的思考力最清晰?
這個理解起來比較簡單,新的一天從晨間開始,人的機體開啟復甦鍵,大腦「一片空白,清晰明朗」,預熱後進入真正的生理工作期,這時候的大腦神經興奮,精力旺盛,思路清晰,具有強大的分析思考力,適合對需要思考型的記憶內容進行答疑解惑。
為什麼3點的創造力最彪悍?
例如,因為工作忙碌的緣故,之前通常我看書學習都在晚間或是晨間(上班坐地鐵的路上)。偶爾工作有空閒,午休醒來後再休息放鬆一會,喝點茶水或是水果,然後開始看書,這時候大腦總會冒出一些「奇思怪想」,不由自主地把書中的內容和一些相關信息連接起來,然後產生一些有創造性的想法,歸納總結出一些工作經驗及相關的知識點。這是一種很有趣很奇妙的體驗,感覺自己之前難以理解記憶的一些內容,一下子有了豁然開朗,打開天窗說亮話的透徹。
但在那會並沒有意識到要在這個時間段進行刻意學習,對記憶的內容進行高層次的深度加工,只是在無意識下跟著感覺走。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本書中介紹用生物鐘提高記憶力的文章,才真正明白這種體驗背後的科學原理——在新的一天中,經過上午大腦的磨合,下午這個時段的大腦達到了一天中工作效率的最高峰值;但前提是大腦得到喘息,午休的機會,否則你的大腦就會頻繁陷入卡頓、停機的狀態。自此我才開始刻意選在下午這個時段進行深度學習,把粗淺知識記憶提升為深層次的記憶,讓自己的學習更加富有創造力。
關於上思下創的記憶原則,我們可以通過開會這個細節來很好佐證它的科學性。
比如我在管理團隊時,經常選擇在下午開會進行團隊的集思廣益,但大家總是擺出一副懶洋洋的樣子,一個個呆若木雞似的,少言寡語,難以調動小夥伴們的腦筋。後來選擇在上午開會,明顯大家的積極性變得異常地興奮和活躍。但在上午選擇做總結性的工作分享會議時,大家的積極性又明顯降低了很多。可是如果選擇下午,情況又截然相反,下午做工作分享時,大家熱情很高,身心也比較愉悅。這種現象差異的背後正是大腦工作效率的時間規律在作祟的原因。
以上兩點,就是關於記憶時間藝術的重要性。
深度了解大腦工作效率的時間規律,針對自己要記憶的學習內容,作出合理的規劃,選擇恰當的時機,避免隨機式的學習模式讓自己掉進記憶的坑裡難以自拔,只有這樣你才能讓自己的記憶發揮最大的價值——記憶應該是舔到心裡的整塊蛋糕,而不只是嘗到了它上面零星裝飾的幾顆草莓。
結束語
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運行的某種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一種規律,規律是一種節奏,什麼是節奏?說白了,就是踩對了點。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學會與時間做朋友,你便擁有了自己的人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