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知識的唯一管庫人。——(英)菲·錫德尼
人無論在做什麼學什麼,都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把所做的所學的變成一段段記憶存儲在腦海裡,形成一個人獨有的知識記憶庫。
只不過,能管理好知識庫的人只是小部分,大部分人的知識記憶庫是下面這樣的!
東一塊!
西一塊!
雜亂無序!
隨意存儲在大腦裡!
這樣的後果是當你要使用某段知識記憶的時候,不是找不到了,就是忘了;或者這段與其它段記憶攪和在一起,你分不清誰是誰了……
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歸根結底是因為對記憶這個東西的不了解,不夠認識,都只是朦朧而隨意去記憶與使用。這樣的簡單使用,效果是最低的!不論是工作還是學習。
為此,得去了解,得去學!
美國楊百翰大學教授肯尼思希格比著有一本記憶類工具書,書的內容就如其名——《如何高效記憶》,從1977年首版到如今,是一本經典的記憶書籍。
記憶有三部曲——讀取、存儲、檢索,作者肯尼思希格比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順序在書裡領著大家一步步了解神秘抽象的記憶,兼學習如何運用記憶方法,打理好自己的知識記憶庫。
書裡最最擊中我心的是他提的記憶13則,與記憶13則相輔相成的學習方法,以及能存儲能檢索的記憶檔案系統。為什麼擊中我心呢,因為我能從中學得會——讀取記憶,記得住——存儲記憶,用得上——檢索得到記憶。
1、記憶原則13則
想高效讀取記憶,首先是學習記憶原則。原則有13則,分別是:意義;熟悉;韻律;規律;組織;聯想;意象;專注;重複;放鬆;環境;興趣;反饋。
意義,即所學內容要有意義。有意義的內容與無意義的內容,兩者被人記住的可能性往往是有意義的大於無意義的。畢竟意義影響記憶。
所學內容如果無意義,就會讓人在不理解內容意義的情況下,不斷重複學習、記憶。作者肯尼思希格比稱之為「機械學習」,是一種沒什麼效果的學習。請看圖1圖2。
圖1,有意義內容。
圖2,無意義內容。
所以,無意義的內容,我們得人為增加意義,有意
義的內容再增加更多意義,這樣一來它的被記住的機率也大大提升了。如下圖2:
熟悉,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熟悉原則是基於自己已學過的知識的學習。如此,學習效果就如下:
學第一遍,學到了記憶了一點淺薄的東西,
再學第二遍,在淺薄收穫的基礎上收穫到更多,
第三遍更是如此……
一層層疊加,如此類推,能使學習的內容變得更有意義,產生更多的聯想,收穫到更多知識。
舉個例子:
早教,即從出生到小學前的早期教育學習。
簡單來說就是提前讓幼兒學習並習慣讀、寫、算、智等學習內容,以期在正式上學後贏跑自己,贏跑他人。這就是在熟悉的基礎上學習。
韻律,規律,在學習內容中,很多內容是有韻律與規律的存在的,去找出來,藉此作為記憶的線索。
即使沒有,也可人為增添規律,會更容易學習,記憶。
書裡提到一個例子:記憶一組數據376315374264。
記憶做法是先運用組織原則來分類/分組成376-315-374-264,再從中找規律。如前三組均有3開頭;第一組第二組中間數字都是7等等。只要找到規律,想記憶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嗎。
組織,把所學內容用方法,條理存放記憶裡。
方法如:分類別,即把一切要學的、已學的知識分成一堆堆的,每一堆都給它加一個類別名稱。這樣做好處是容易記憶,不會讓人有那種想來想去死活想不起來的情況發生,而且以類別為線索更容易在龐大的知識庫裡檢索出自己想要的記憶來。
就如下圖,可分4種類別:
①水果:蘋果,梨,香蕉等
②蔬菜:茄子,玉米,辣椒
③肉類:雞腿,肉骨頭
④甜點:蛋糕,麵包
看,分門別類了,不就好記憶了嗎。
聯想,就是把學習的內容和自己已知的東西聯繫在一起。可通過類比,隱喻,例子,比較,對比,重組等等來實現。如0=雞蛋,8=葫蘆,這就是類比。
也可以將學習內容與自己生活上的事件相關聯。可單一聯想,也可多重聯想,就如網狀的聯想,一個點周圍關聯著多個點。
意象,即把學習的內容在腦海裡圖像化,幫助學習與記憶。從想像,到圖像,再到就圖像記憶學習內容,比語言描述記憶更為有效!能用這個原則記憶的對象有:詞語、句子、故事、散文、概念等。
比如:
記憶:門,小孩兒,笑。就請聯想出如下圖的一幕意象來——一名小孩兒掛在門把手上笑哈哈的。
專注,是記憶13則中的基礎原則,也是其中必須遵守的一種原則。解決不專注的方法是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情。
我國清代學者曾世霖說:學問尚精專,研摩貴純一。意思是學問要達到專業的程度,就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學問上,不在學問之外的第二件事上浪費精力。
這裡的專注也是這種意思!只有專注不二心的學習,記憶效果才是最最高效的。
重複,我將此原則大意化成了一個流程:
第一次學習,只是剛好掌握學習內容,
第二次學習,是熟悉的基礎上的更上一層樓,
第三次學習,是牢記於心,
第四次學習,是徹底掌握。
第五到n次學習,是複習,讓自己不在時間裡忘記。
作者將這過程稱為——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繼續重複學習,從而超出剛好掌握或單純記憶的程度。它對強化學習和提高知識的檢索速度是很快的。
所以,學習東西不要只單單學習一次,繼續過度學習才是正確做法!最好是重複原則+其他原則一起運用,這樣才是有效的最大化——學得牢,學得多,信心更足!
放鬆,與之對抗的是壓力。現在做什麼真的都有壓力的存在,時刻幹擾著人。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讓人產生焦慮,幹擾人的學習能力與記憶能力。
對此,書裡給出最好的應對方法:一是學些用些無關學習的東西來放鬆自身,待不再有緊迫感強迫自身,再去慢慢學習。可用冥想,跑步,畫畫……一切可放鬆頭腦,放鬆身體肌肉的技巧都可以學習與使用。
二是採取重複原則的過度學習來防止焦慮的產生。越重複學習,掌握的東西就越多,人就越有信心,有了信心,自然焦慮就少了,甚至是消失。
環境,即你當時學習的背景、場景與環境,都會隨著知識化成你的記憶,以此作為回憶地標學習與記憶。
興趣,有興趣,就有動力,有動力,注意力自然會集中,隨之學習與記憶的效果就好。因此,對於沒有興趣的內容也可以自動培養出興趣,再過度學習,探究性學習。
怎樣培養出興趣呢?去設法找出與你要學習的內容的動機/興趣。
比如一個很難記住顧客名字的銷售員,如果他知道記住顧客名字,他的銷售額獎金什麼的會大大提升,他就一定會對顧客的名字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就有動力努力去學習記住顧客的臉及對應的名字。
反饋,邊學習邊用背誦、測試、回憶等類似方法從中得到學習後的反饋。這個反饋有好的,壞的。好的是已掌握內容等等,壞的是這考點沒記牢等等。總而言之有了反饋,才好評估學習的效果,才能糾正錯誤,無誤提高自己。
記憶原則13則,至此已全部介紹完畢。對於記憶,不僅要學習記憶原則,還要學習一些學習方法。因為兩者一起運用,效果才是1+1=2。
2、學習方法
想高效讀取記憶,其次是學習與記憶原則相輔相成的學習方法。
肯尼思希格比在《如何高效記憶》的第3章節裡提出了5種記憶遺忘說,其中有一種叫——幹擾說。他說幹擾記憶因素來自2個方面,一是幹擾說中提到的學習內容,二是娛樂內容。
學習內容,你現在學習的內容和過去學習的內容會相互彼此幹擾各自記憶,讓你分不清楚誰與誰。
娛樂內容,這個指那些會讓人放棄拼搏貪圖享受的娛樂內容,如:電視劇,小說。
這樣的幹擾因素太多,太誘惑人了,所以得趕緊採取學習方法減幹擾,防幹擾:
學習運用以上記憶原則來防幹擾減幹擾。
分配時間段,進行間隔式集中式學習與記憶。比如:前2個小時學法語,後2個小時就不要學日語了,要學畫畫。這4個小時裡就分成了2個2小時的時間段,集中式學習了2小時的法語,間隔式學習了法語與繪畫。法語與繪畫之間沒有相似性,不會干擾彼此學習記憶。
整體-部分-整體學習法:先把學習內容整體大概瀏覽1-2遍,再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學完一小塊再學另一小塊。最後從整體上對內容進行複習。
漸進式部分學習法:先學習A,然後學習B,然後複習A+B這兩部分,之後再學習C,之後再複習A+B+C部分,如此類推。
除了這上面的學習方法,還可以建立一個學習系統:
肯尼思希格比在書裡提到了一個經典的學習系統——SQ3R,它建立於1964年,是學習系統中的鼻祖。建立SQ3R需要進行5個步驟:概觀、提問、閱讀、背誦、複習。
概觀,即用幾分鐘內瀏覽一份材料,知道它大概說什麼。就如閱讀一本書,就讀前言-目錄-章節摘要;如讀一章節,先研究它的大綱,再略讀該章節,特別是它的標題、圖片圖表、關鍵句,後才是具體內容,並用一兩句話概述出主要內容。這麼做法是讓你有閱讀記憶,易記憶易理解。
提問,重新瀏覽一遍材料,就標題提出問題,就會知道閱讀找什麼了,助學助記憶。
閱讀,在不做筆記情況下閱讀所有內容後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下劃線劃重點,應該在瀏覽所有內容後,思考出重點是什麼後再在材料裡的重點短語句子下畫下劃線。)學習型人才說過:總結的次數決定成長的高度。
背誦,一重讀,問自己關於標題/章節下的問題,並自己給出問題的答案。
複習,書中說最佳複習方法是學習結束後馬上複習一遍,一周後再複習一遍。
3、大腦檔案系統--關聯和故事記憶法
讀取知識,形成記憶,存儲在大腦裡,形成知識庫,再到需要記憶而去檢索記憶,取出記憶使用。在這一過程需要建立一個知識檔案系統來管理知識庫,便於自己存儲、查閱與檢索記憶。
在《如何高效記憶》的第9-12章就提出了5種記憶檔案系統:
①②關聯和故事記憶法
③定位記憶法、
④限定記憶系統、
⑤語音記憶系統。
這些系統既是記憶方法,也是存儲、檢索記憶的大腦檔案系統。它能讓記憶有序,連續,系統地存儲在你的記憶中,就如同一個圖書館那樣。
關聯和故事記憶法最簡單適用,它是兩個記憶系統組成的,要分開看——關聯繫統,故事系統。其中關聯繫統明確說明了記憶系統的基本原理。
關聯繫統:這個系統要按兩個步驟走,一是對要學習的每個內容聯想成視覺圖像,然後是將第一個內容與下一個內容的圖像關聯在一起,這樣就在兩者之間形成了視覺聯想,二是將第二個與第三個形成視覺聯想……依次聯想連續兩個內容,從而形成一個AB-BC-CD-DE的關聯繫鏈。
就像書裡使用關聯繫統記憶內容的例子:紙、輪胎、醫生、玫瑰、球。
首先視覺聯想紙與輪胎,如紙質輪胎在路上滾動著。然後是輪胎與醫生關聯,想像紙輪胎快速滾動超過醫生。之後依次關聯醫生與玫瑰,玫瑰與球……最後這樣記在記憶裡等你要回憶時,一想到紙,自然就想到了輪胎,記起輪胎之後自然就是醫生,玫瑰,球了。
這系統非常容易記憶,存儲記憶。因前者作為後者的記憶線索,只要記住前者,後者的記住或回憶都不是問題了。
故事系統:是一種將所學內容全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故事來記憶的系統。
例如紙、輪胎、男生、玫瑰、球。
故事串聯:一個報童快速滾動著輪胎,輪胎撞上了一個男生,把男生手上拿著的玫瑰束撞散了,男生生氣撿來地上的紙團成一個球,扔向了報童。
關聯與故事系統是這幾種檔案系統中最易達成的方法,適合一些青銅段位的記憶使用者。
至於其他檔案系統就不在這一一敘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到《如何高效記憶》來閱讀了解。
見宋歐陽修說:「任其事必圖其效;欲責其效,必盡其方。」這句話的意思是:做這一工作,必定要考慮工作的成效;要想工作有成效,必定要用盡多多的方法。對於記憶,也要如此。多讀讀類似《如何高效記憶》的書籍,學習並把書裡的記憶方法實際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