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習用「腦」了嗎

2021-01-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亞鵬

  當我們理解了大腦遺忘的規律,就能夠更加合理地、科學地安排複習的時機。時不時地回憶、評估和反思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狀態,對自己的記憶狀況進行感知和監控評估,並利用分散學習提高學習成績、鞏固學習效果,將有利於提高記憶質量,幫助學生減負。

  每到考試季,學生都會深刻領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硬核道理。臨陣磨槍、熬夜刷題、考試焦慮都成了學生考前的「家常便飯」。若「功夫」用在平時,大可不必為了考試而措手不及。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日常複習,才能避免考前慌亂呢?人類的大腦不是複印機,大部分人都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學過的東西會被慢慢遺忘。因此,要想進行高效的日常複習,必須了解大腦學習的規律,理解大腦記憶和遺忘的基本規律。

  什麼時間複習最高效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豪斯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很快會遺忘,同時,大腦的遺忘遵循先快後慢的原則。之所以很快會遺忘,是因為我們剛剛學過的東西往往保留在大腦的短時記憶系統裡。而短時記憶系統空間、時間容量有限,記憶質量也往往不過關,大腦並沒有形成穩定的神經元連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記不牢、記不準」。但如果我們學過的知識或技能過了兩三天還記憶猶新,那就意味著它們很大程度上已經轉入大腦的長時記憶系統,不容易遺忘。

  什麼時間複習「性價比」最高呢?當我們理解了大腦遺忘的規律,就能夠更加合理地、科學地安排複習的時機。複習的時機要恰到好處,如果我們學過的東西全部都記著,那麼此時沒有必要複習。相反,如果我們學過的東西已全部遺忘,再複習就似乎為時已晚。邏輯上講,複習的理想時間點是我們學過的東西快要遺忘的時候。這就需要時不時地回憶、評估和反思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狀態,並進行感知和監控評估。心理學上把這種對自身認知狀態的認知稱為元認知。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教會學生這一看家本領,讓學生輕鬆學習。需要提醒的是,「性價比」最高的複習時間,一方面是針對已掌握知識而言的,另一方面是從記憶節省的角度來探討的。如果涉及初學的知識或者不太熟悉的知識,複習時間的選擇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主動回憶本身是強化大腦記憶痕跡的重要方式。心理學和腦科學大量研究發現,主動回憶,用專業的術語說即提取練習,有助於強化記憶,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把這種因為提取練習而帶來的記憶強化現象稱為提取效應。與此相關,內容恰當的考試與測驗,同樣能強化記憶痕跡,提高學習表現。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這種因為考試或測驗而帶來的記憶強化和學習提升被稱為測試效應。

  常用複習方法最科學嗎

  複習不僅涉及時間的選擇,還涉及方法的選擇。以背一首唐詩為例,我們可以一口氣背10遍,也可以先背5遍,休息一會兒,再背5遍。這兩種方式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視角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前一種方法叫集中學習(massed learning),後一種方法叫分散學習或間隔學習(spaced learning)。大量研究發現,相比於集中學習,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技能學習,分散學習效果往往更好。這種分散學習的優勢效應,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中被稱為分散學習效應,或者簡稱為分散效應(spacing effect)。

  分散學習具有跨物種、跨人群、跨年齡、跨材料、跨難度、跨情境的穩定性和普遍性。從跨物種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不僅表現在人類學習上,而且也表現在動物身上。比如研究發現,蜜蜂、果蠅、海兔、嚙齒類動物和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身上都存在分散學習效應;從跨人群的視角來看,無論是正常人群,還是各種臨床障礙患者,都存在穩定的分散學習效應;從跨年齡的視角來看,分散學習效應不僅表現在成人身上,也表現在中學生、小學生身上,甚至表現在學前兒童身上;從跨材料的視角來看,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技能學習,抑或識記人臉等,都存在分散學習效應;從跨難度的視角來看,無論是學習簡單的詞彙,還是學習抽象的語法、數學等,同樣都存在分散學習效應;從跨情境的視角來看,無論是實驗室測試情境,還是鮮活的課堂教學情境,同樣存在分散學習效應。這表明,分散學習的優勢效應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普遍性。但在現實學習和生活情境中,我們大都已習慣於集中學習的方法,這是一種相對低效的學習方法。

  如何科學提高學習成績

  分散學習過程中的「時間間隔」會優化學習,提升記憶的質量。那麼,是不是越分散、時間間隔越長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者發現,分散學習存在「最優間隔」。在沒有達到最優間隔時長的情況下,隨著時間間隔的延長,學習成績也會穩定提升。但是,超過了最優間隔時長以後,隨著時間間隔的延長,學習成績則會下降。換言之,間隔時長與記憶表現之間呈現為倒U形,或者我們更熟悉的拋物線關係。複習的最優時間依賴於初學與考試的時間間隔。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發現,初學與考試的時間間隔越長,那麼比較長的複習間隔有助於優化複習的效果;相反,如果初學與考試的時間間隔越短,則較短的複習間隔有助於優化複習的效果。

  有趣的是,當人們主觀評價這兩種方法孰優孰劣時,往往認為集中學習效率更高,很多人在日常學習中也更習慣於使用集中學習的方法,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集中偏見」。儘管集中學習的學習效率往往不如分散學習,人們卻經常主觀地認為,集中學習更加高效。看似簡單的複習,其中涉及很多「專業操作」,這說明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宣傳與普及任重道遠。

[ 責編:趙宇 ]

相關焦點

  • 你是用右腦思考和學習的人麼?會用腦才能更聰明
    你的創造力比分析能力更強嗎?當老師每次講課超過30分鐘時,你是否很容易感到無聊?你是一個直覺敏銳、善解人意的人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是右腦佔優勢。一般來說分析型思考者多被認為是「左腦」,而創造性思考者多被認為是右腦。
  • 喚醒你的學習腦,擁有如鋼鐵般的記憶力
    請你在三十秒的時間裡按順序記憶這些詞語。30、29、......5、4、3、2、1時間到你記住多少個?你是怎麼記憶這些詞語的呢?是一遍一遍的重複嗎?請你拿出筆把記住的詞寫下來,你能記住多少呢?我們可以換種方法來記憶這些詞語。首先讓我們做幾次深呼吸,隨著呼出氣息,清理你的大腦,放鬆自己。
  • 如果你的對象是戀愛腦你能接受嗎?
    所以說東西爛了就要扔掉,不由得你舍不捨得。——熱評《不舍》舊人不提,舊情不憶是對現任最起碼的尊重你能接受自己的對象是戀愛腦嗎?來自網友的評論:01不能,本來就醜,還無腦,要他何用!02一半戀愛腦,一半事業腦,完美。03已經是了,除了準備結婚也沒有什麼辦法了。
  • 你被「情緒腦」控制了嗎?
    圖片來自於《光影視界網》情緒腦,這個名詞你聽著陌生嗎?
  • 你是「戀愛腦」女孩嗎?
    01你是戀愛腦嗎?什麼是戀愛腦?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中有這樣一段臺詞:「如果一個男人不打電話給你,他是真的不想打給你;如果一個男人對你好像滿不在乎,那他就是真的對你不在乎,沒有例外。」多麼顯而易見的道理,卻讓許多人感到醍醐灌頂,可見人一旦深陷愛情沼澤無法自拔確實會被限制思考能力。
  • 看完這本書,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開啟無限可能的2021
    真的,只要你願意去學習,有無限可能打造更出色、更聰明的大腦。這是世界公認的記憶專家&大腦教練吉姆奎克在首部作品《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中,向讀者傳達的信息。書中,他不僅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大家,利用提升腦力的有效方法,自己從童年大腦受傷的學習困難戶,最終成為記憶專家和大腦教練,每年影響20多萬人,加入從平凡到非凡的腦力開發之旅。
  • 腦科學學習資料分享
    寫在前面主體部分是一些學習腦科學,在這段時間接觸到的新新的東西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可以說,茂木健一郎始終站在腦科學研究的前沿,以腦科學權威之姿席捲日本。作為專業的腦科學學者,茂木健一郎擅長將複雜枯燥的知識,融入生活化的體驗中,用通俗輕鬆有趣的方式,指導人們鍛鍊大腦、改造大腦。基於這一理念,茂木健一郎已出版的大腦系列作品銷售量突破100萬冊,《創意腦:用腦科學激發創造力》、《大腦活用學習法》等書籍,在國內深受喜愛。
  •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構建「認知地圖」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構建「認知地圖」 作者:蝦子摸象 發布時間:
  • 感謝這套全腦練習冊,讓我提前感受到了輔導孩子學習的苦與樂
    我周末為高中生補習英語,偶爾會因為學生不完成作業或不認真學習而大發雷霆。我的學生有的比較幽默,下課時開玩笑對我說:「老師,你跟我們怎麼發脾氣都行,我們大了,能挺住。你可千萬別對你兒子這樣,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我平日裡對我那才三周歲的兒子很溫柔。因為平常教的都是大孩子,我很不理解網上一輔導小學生寫作業,就把自己氣夠嗆,把孩子嚇哭的家長。
  • 全腦開發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有用嗎?看看給家長的三大建議就知道了
    、用心地學習一、信任是學習的基礎全腦開發並非騙局!大多數的家長此時的心裡有千萬條小毛蟲上下亂串,糾結著讓不讓孩子去學習,要不要繼續學習,其實全腦開發沒有那麼複雜,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就會對全腦開發有一定的了解了。1、對於地球的奧秘:我們最多只了解其中的10%,但致命的是我們習慣用已知10%去認知未知的90%。
  • 植入晶片後的大腦,還是你的腦嗎?
    只要能夠讓神經元和計算機之間進行交流就可以了,其他的問題機器學習會幫我們解決。還有生物相容性的問題: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識別侵入物,並立即派出免疫細胞把它包圍起來形成疤痕組織,我們該如何騙取免疫細胞的信任,讓晶片能夠正常存留在腦中持續起作用呢?或者說,晶片的使用周期有多長?我們需要頻繁的開顱手術嗎?
  • 讓三體腦各司其職,青少年學習更高效的科學依據
    在學習中,為什麼有些學生夜以繼日地學習和鑽研,看起來刻苦卻收效甚微,而有人看起來每天都在玩,卻事半功倍呢?腦科學研究的成功,已經讓答案漸漸清晰。人的大腦的三個部分也是有分工與合作的。首先,皮質腦(我在大腦圖片中所看到的淺灰色的溝壑與褶皺)負責邏輯、推理、判斷等意識層面的內容,哺乳腦負責情緒和感覺,而爬蟲腦則負責管理身體的機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主要是你的皮質腦在進行閱讀、判斷和學習,而這個時候,你的爬蟲腦主要負責管理你的呼吸與心跳,哺乳腦中則控制著你此刻的愉悅、無聊或是煩躁等情緒。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CCAI 演講回顧|蒲慕明: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
    CCAI 2018《腦科學與類腦機器學習》主題演講實錄摘編蒲慕明 中科院神經科學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的關係歷史上人工智慧出現了三次浪潮最近的深度網絡學習,它包括多個層次,每個層次具有不同的功能,這也是從視覺系統得到的啟發。2018年3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等8家研究單位共同籤署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建設合作框架協議》。
  •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來自腦幹區的啟發
    那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討論吧,原計劃《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共八篇,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它們分別是: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1)來自腦幹區的啟發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2)構建認知的地圖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3)專家模式與認知地圖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4)重拾
  • 「全腦開發」你信嗎
    你的孩子與天才的距離,只差一套潛能開發方案!只需兩天時間,就能獲得『超感知力』。讓你的孩子實現『蒙眼識字』『閃電閱讀』『過目不忘』。暑假期間,你家的孩子在幹嗎?新華社記者在山西多地採訪發現,一種打著「全腦開發」旗號的培訓班,陸續在暑假來臨前後恢復營業。
  • 你想學習嗎?你會學習嗎?你知道該如何學習嗎?學習之道-讀書筆記
    啟用專注模式,常常是因為已經掌握的基本概念對於你而言既熟悉又輕鬆。專注模式意味著我們高度專注一個特定問題或者概念。但有些時候,你會無意中發現高度集中的思維卻是南轅北轍:你忙著在腦中某處搜尋答案,而正真的答案還遠在大腦的另一邊呢。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區別:想像從手電筒裡打出來的光。
  • 全腦開發教育解決孩子教育的學習難題
    以「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育人、發展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全人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教育是為了「整體的人」的發展的教學觀念,將德、智、體、美、勞、心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統一在學科教育之中,教單科育全人。 全腦教育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全腦功能開發更包含全人教育教學。
  • 《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教你用最新腦科學知識育兒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根據大腦發展規律將未來生存的基礎能力概括為五個體系,分別為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涉及智力、注意力、記憶力、情緒、社交能力、閱讀、語言能力、創造力等面向未來的軟實力,真正做到科學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