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周末為高中生補習英語,偶爾會因為學生不完成作業或不認真學習而大發雷霆。我的學生有的比較幽默,下課時開玩笑對我說:「老師,你跟我們怎麼發脾氣都行,我們大了,能挺住。你可千萬別對你兒子這樣,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我平日裡對我那才三周歲的兒子很溫柔。因為平常教的都是大孩子,我很不理解網上一輔導小學生寫作業,就把自己氣夠嗆,把孩子嚇哭的家長。孩子明明那麼小,耐心點講不行嗎?至於這樣嗎?
我一直都認為,我教高中生時總生氣,是因為他們已經相當於成年人,學習態度不端正是故意為之。當我變身為家長,輔導我兒子時,我一定會循循善誘、耐心溫柔。直到我買了套《七田真全腦開發練習冊》,我才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麼離譜。
三周歲,適逢自我意識萌芽初期,我兒子如今自主意識特別強。練習冊到手後,高興時興致勃勃亂畫一通,不高興時碰都不碰,一切全憑他心情。
在輔導他做練習冊的過程中,他有時乖巧聽話,但偶爾會逆反,讓他朝東,他偏往西,根本不聽指揮。我這才深切體會到網上各位老母親所言不虛,因為我也在輔導的過程中數次失控,控制不住脾氣吼他。
那麼,在輔導孩子做這套練習冊的時候,我光痛苦了嗎?並不是,我覺得這套練習冊幫了我大忙,原因有三:
填補在家的時間空白
眾所周知,因為疫情,全國的神獸們都要在家待著,不能去幼兒園。這一待就是好幾個月的時間,而且何時能上幼兒園,到現在也沒個定數,看樣子遙遙無期。
幼兒園的孩子還不像小學生,有網課拴著,能老實點。幼兒本就活潑好動,但也不能成天在外面玩耍吧。何況,那些父母都上班,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家庭,老人也沒那麼多精力陪孩子在外面玩一天。
我認識好多老人帶的孩子,為了讓孩子聽話,只能讓孩子看電視。有的孩子一天居然能連著看好幾個小時的電視。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0~6歲是孩子的視力儲備期。這六年的時間裡,我們要儘量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這樣對孩子的視力健康有好處。
這也不能完全怪老人,畢竟老人精力有限。而且,就算爸媽在家陪孩子,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也比不上人家幼兒園老師,畢竟我們不專業,也就能領孩子在家閱讀、畫畫、唱歌跳舞、背唐詩什麼的,其他的做手工項目,也不適合我這種手笨的媽媽。
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對以上的學習內容厭煩,因為每天都是那些內容,我們大人也會感覺膩。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買的這套練習冊。
可能有人會問了,那為什麼買這套全腦的練習冊?不買別的呢?因為之前我通過身邊的真實事例,了解到了全腦的重要性,加之孩子幼兒園也很注重培養他們全腦思維,所以我選擇了它。
開發幼兒的全腦思維
去年,一位好友跟我吐槽說,一個月孩子上全腦課好幾大千,真貴。當時我並不懂,我問為什麼要學全腦呢?她說已經到了不學不行的地步。
原來,她四周歲的兒子因為上課總做奇怪動作,導致老師找她談話。她說老師用專業知識分析了孩子的問題,認為這種表現就是感統失調。
好像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某些表現煩惱,比如多動,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溜號。甚至有的孩子大腦控制不了動作,或者肢體不平衡、不協調。我就是一個例子,我從小學騎自行車就很費勁,現在都三十多歲了,還不會騎自行車呢,因為這事總被人吐槽。
其實以上這些,都是感統失調的表現 。幼兒園老師給的建議是,除了多做運動,對孩子的手腳協調能力進行鍛鍊外,還應開發他的全腦思維,因為感統失調是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
在此之前,我也聽說過「全腦開發」這詞兒,還特意上網搜索過。可搜索結果讓我心驚,都是對這個概念的口誅筆伐。我覺得有些人的想法有失偏頗,只是一味地貶低全腦開發,說是早教機構賺錢的噱頭。可是幼兒園不是都很認可全腦開發嗎?難道幼兒園的老師們不如你們專業嗎?
全腦開發是十分有必要的。真正的腦力開發是以根據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合理的開發其大腦能力,以適應社會多變的環境,而不是在於解題技巧的教授,或者能背多少單詞、多少唐詩。因為單純的記憶力隨著時間推移,能夠留在孩子腦海裡的並沒有多少,並且強行記憶,會錯過孩子大腦開發的黃金時期。
全腦思維培養後,孩子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就會得到加強,並且加強了空間思維、觀察、記憶創造、推理、組織、認知、邏輯思考、語言、數理等能力。
促進互動的親子關係
可能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種場景:孩子可憐巴巴地在一邊坐著,邊心不在焉地擺弄玩具,邊不時看向家長。家長則視而不見,因為正擺弄手機或者平板呢,怎麼會看見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未來親子教育成功的基礎,和孩子連最起碼的眼神交流和互動都沒有,哪裡來的親子關係呢?家長擺弄手機,孩子自己玩的這種畫面,生活中比比皆是。可能家長覺得,我工作一天了,我很累,我需要放鬆。但是應換位思考一下,孩子也在家等你一天了,好不容易看見你回來了,你卻連一個眼神都欠奉。
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現在教育資源如此發達,孩子學習不成問題,想學什麼就送興趣班就可以了。可是,他們卻忘了「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這句話了。要不怎麼同樣上一個興趣班,班裡同學的學習效果還不同呢。
發展心理學系統闡述了幼兒各方面發展的奧秘。其中,幼兒的語言發展來自對話,創造性發展來自遊戲,這兩樣最重要的發展方面,都需要父母幫助,都不是隨著身體機能發育和年齡增長就會出現的。
所以,我經常和我兒子交談,給他訂閱雜誌,陪他做雜誌和繪本裡的遊戲。自從買了這套練習冊後,我們又開發出了新的交流模式:一起做題,一起思考;他遇見不懂的會問我,我看見他做不對的會出言指正。這無形中增加了母子的親密度,還培養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一舉兩得。
最好笑的是,我兒子現在一說要做題,就必須找媽媽領著做,別人誰都不行。昨天正好我公公在這,我說:「爺爺比媽媽有耐心,不會訓斥寶寶。」可我兒子不同意。我想他是覺得做題是與媽媽之間的互動,他喜歡跟媽媽一起做題的感覺,就算媽媽偶爾會吼他,他也不在意。
這套書還分兩個分冊:《專注力與記憶力》分冊和《數學與邏輯思維》分冊,最人性化的一點是還可以根據孩子年齡自行選擇。在我看來,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和培養思維,比花大價錢去上興趣班好多了。畢竟現在教育市場雖然紅火,但魚龍混雜。就算我們想送孩子去學習,也需要時間去甄別哪家教育機構好,講的是真東西。可是,時間不等人。也許就在你挑挑選選的時候,孩子學習的最佳時機已悄然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