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日上班。」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0日上班。」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4日上班。」
老闆:「在家安心抗疫吧,不用來上班了,公司沒了!」
……
最近,這樣一個段子在網上流行。雖然說段子,但是,也反應了現在特殊時期,職場上的一些現象。
被「裸辭」後,有人氣定神閒,很快找到下家;也有人坐立不安,呆呆的看著窗外,突然間意識到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
之所以同一個事件會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自我認知不足。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認知都無法做到準確而又完善,自然很難搞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所以,為了更好的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為了裸辭後不再迷茫惶恐,提升自我認知就成了每個職場人士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同時,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在家抗疫,更需要我們在心理上調整自我,等待疫情過後,用更好的精神面貌進入職場,重新再出發。
今天,我們就將圍繞著【疫情在家期間,如何提升自我認知】這個話題進行一些探討,我們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01、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人類的認知其實是受限制的,經常都在一個框架內思考,很難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局限性,甚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關於自我認知,美國戰略設計諮詢公司XPLANE的創始人戴夫·格雷寫了一本經典的著作,叫作《閾限思維》。書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臨界點:一邊是自己認知的現實,另一邊是真正的現實。這就像道門檻,關鍵在於怎麼跨過去。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根據現成的經驗、道理和理論,找到一個似乎正確的答案,而且很自然地把這個答案,當成是現實本身,在聽到不同觀點時,還認為別人是錯的。
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思維裡都有一個「認知金字塔」,它固化了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
在《閾限思維》一書中,作者認為人類對現實世界和自我的認知結構是呈現金字塔形狀的,一共分為四層,自認知往下,依次是:
第一層是「判斷」;第二層是「理論」;第三層是「注意力」;最下面一層是「經驗與見識」。
而在這金字塔的最下方,才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在「判斷」和真正的現實與自我之間,隔了3層過濾的結構,難怪會造成自我認知的不足。
1、「經驗與見識」層級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與見識的過程。
自從過了嬰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接受關於這個世界和自我的信息——也就是經驗與見識。
這些信息,有的來自父母,有的來自朋友,有的來自老師,有的來自自我學習,繼而不斷的匯聚到自己的腦海中,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經驗與見識」庫。當我們需要時,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從這個龐大的倉庫裡調取合適的經驗與見識,去分析遇到的問題和現象。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人,就一定能比其他人更好的分析問題,認識自我。
這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很多時候,經驗也有可能導致人們過於相信「經驗和見識」,從而忽略問題的本質。
比如,經驗告訴我們,外向的性格更受歡迎更有利於成功,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歸因謬誤。外向的性格只是更有利於與他人交談而已,跟受歡迎和成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根據《內向領袖:建立你的安靜力量》一書的理論來說,內向的人其實具有外向者不具備的特質,他們是更好的傾聽者,更受歡迎;在某些需要「安靜力量」的領域中,內向者更容易成功。
因此,我們不能過於相信經驗和見識,否則的話,就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到更多層面的的信息,從而造成自我認知的偏差。
2、「注意力」層級
世界著名的神經學家齊默爾曼曾經說過,人類感知的全部信息裡,有99.9%是我們沒辦法真正注意到的,實際只接收了0.1%的信息。
比如,你正在寫一個很重要的方案,這時過來一個同事跟你講話,你明明聽見了對方的聲音,但你卻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這是因為你的注意力都在方案上,沒有注意到同事說的內容,結果跟沒聽見一樣。
自我認知也是一樣。每個人體內都有「消極因子」,特別是對於不太自信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將自己的缺點不斷放大,以至於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缺點上面,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優勢所在,無法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
3、「理論」層級
理論,聽起來很權威,但卻不一定都正確,就比如「地心說」。
16世紀以前,所有人都認為「地心說」理論是宇宙中亙古不變的真理,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才被徹底推翻。
理論並不等同於事實,它只能做到大概率上的正確性,卻無法保持永恆的真理性。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依據於所謂的理論,而要更加關注自身,才能洞見自我。
綜上所述,由於「認知金字塔」的存在,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往往都經過了「經驗與見識」、「注意力」和「理論」這三層的過濾,剔除了你沒經歷過的、你沒注意到的和你不懂的,只留下了一些你能接受的信息,最終得到的結果當然會出現偏差,造成了自我認知的不準確。
所以,想要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空杯」的心態。
漫威電影《奇異博士》中,一開始奇異博士腦子裡裝得都是西方的現代科學,直到古一法師一掌將他打得「靈魂出竅」,他才恍然大悟,將之前所有的知識都盡數忘掉,從頭開始學習,最終成為偉大的奇異博士。
正所謂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我們很難做到「滿瓶子」,那不若直接將「咣當」的「半瓶子」水都給倒了,只剩下一個空瓶子,這就是空杯。
空杯心態,是要我們主動清空自己的經驗、見識和理論知識,換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認識自己,打破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
只有打破了「認知金字塔」,拆掉了思維裡的牆,我們才能正視自己,找出自身興趣和特長,從而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
02、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
現在,疫情當前,大多數人都選擇在家辦公,時間的掌控上更加自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我,去思考當前的工作價值,想想這個工作是不是你內心深處最期望的。
人生最理想的狀態,無非是我們平常所從事的工作,能夠讓我們全情投入。換句話說,我們做的工作,要是我們感興趣的,要是我們擅長的,這樣既能開心工作,又不用擔心被淘汰。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你問他們,他們可能會回答吃或者睡。
如果真是這樣,你可以選擇去當美食博主或者酒店試睡員,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夠資格。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個資格,但又找不出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很自然的造成了自我認知的不足。
在《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裡,作者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給出一個尋找個人特長和興趣的有效方法,叫作美好時光日誌。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土木工程師麥可感覺到自己的工作非常無聊,時常感到焦躁不安甚至痛苦,考慮是不是要換個工作。在向作者諮詢後,他開始記錄「美好時光日誌」,通過時刻關注自己,他對自我的認知更加清晰,發現自己並非真的討厭自己的工作,而是討厭其中的行政事務部分。於是,他對工作內容作了調整,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工作,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度。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好時光日誌可以幫助你更加關注自己,初步建立自我認知。
現在正值一個特殊的時期,雖然生活和工作都不便利,但卻也剛好給了我們時間和機會去提升自我認知,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家辦公時,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記錄美好時光日誌,用它來更好的了解自己。
美好時光日誌,其原理是來自心流這個概念——在心流狀態裡,人們會完全沉浸在自己手頭的事情上,從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感知。它幫助你跟隨你的心流體驗,快樂前行,做能夠吸引你、讓你興奮的事情,做能夠激發你活動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美好時光日誌包括兩個元素,一個是活動記錄,一個是反思。
活動記錄:記錄能讓你全身心投入進行並感到能量充沛的活動。反思:反思哪些活動讓你有所收穫,讓你感興趣,你又從中收穫了什麼。為了更好的記錄美好日誌,並以備將來更加詳細精準的觀察分析,書中給出了一個方法,叫作AEIOU法。
A(Activities)活動:你到底在做什麼活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結構性的?還是非結構性的?你在活動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團隊的領導者?還是參與者?抑或是主持者——據此,你可以判斷出你喜歡什麼樣的活動,你擅長扮演什麼樣的角色。E(Environments)環境:你現在所處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對你的精神狀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愉悅?還是興奮?在不同的環境中,你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感覺——據此,你可以了解到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環境。I(Interactions)互動:你和人或者機器有著怎樣的互動?你是喜歡與人互動?還是與機器互動?這種互動是陌生的還是熟悉的?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據此,你可以認識到你是喜歡跟人打交道,還是更願意與機器為伍。如果是與人打交道,你更喜歡什麼樣的交流方式。O(Objects)物體:你在和物體或者設備進行互動嗎?電腦?手機?平板?籃球?還是自行車?這些事物能帶給你投入感嗎——據此,你將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U(Users)用戶:活動中還有其他人嗎?他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對你或者對這個活動帶來了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據此,你可以感知出自己對其他人的感覺,以及你更喜歡哪種角色的人,不喜歡哪種角色的人。利用AEIOU法,美好時光日誌可以幫助你拉近鏡頭,放大細節,發現具體哪些活動對你有益,哪些活動對你無益,你更擅長和喜歡什麼樣的人和活動。
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周要去觀察總結,找出其中的共同點,這樣才能初步建立自我認知,找到能夠激發你的事,調整自己的重心,確立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
《世界觀》一書中,作者理察·德威特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我們的世界觀並不是把很多觀點,單純地羅列到一起,而是像拼圖一樣的存在。世界觀裡的每個觀點,都是其中一小塊拼圖。而整個世界觀的穩固與否,則是由最關鍵的那塊「核心拼圖」決定的。
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就是這樣一塊「核心拼圖」。只有找到了這塊核心拼圖,我們構建的自我認知的世界觀才能保持正確性。
03、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人不能滿足現狀,應該精益求精。自我認知也是一樣,不應該只是正確,還要不斷提升。
根據《閾限思維》一書來說,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的閾限思維,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來提升自我認知:
1、堅持問題導向,與陌生連接
一般而言,我們都是等到問題出現才會去反應、去思考、去解決。
而閾限思維則要求我們主動出擊,儘可能多的去尋找新問題和新自我,充分了解陌生的自己,擴展自我認知的寬域。
經典案例:一般而言,人們都認為CEO是公司的最高層,但微軟的CEO薩帝亞·納德拉卻不這樣認為,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我不是一個最高層,我應該是什麼呢?不久之後,他找到了答案,他認為自己還可以是一個「重建者」。於是,在這樣一個新的自我認知下,薩帝亞開始改變自己,改變微軟,激勵公司不要留戀Windows這樣的經典產品,而是要大量投資人工智慧與軟體創新服務的新技術。
我們雖然與微軟CEO這樣的大人物相去甚遠,但卻可以像他一樣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一定要是這樣嗎?」
「我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如果要成為這樣的人,我應該怎麼去做?」
「我的什麼優點可以促成這件事呢?」
……
當我們將這些問題作為導向,我們將會更加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一個全新的「我」。
2、做到「自我進化」,更新迭代思維體系
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如同拼積木一般:我們把雜亂的積木慢慢拼成穩定的結構,得到一個物體,比如汽車、桌子、飛機等。而當下一次再要拼積木時,我們就需要破壞掉原有的結構,才有可能拼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成果。
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尋求改變,不斷的更新迭代自己的思維體系,才能跟得上變化的速度,才有可能帶來新的進展。
經典案例:亨特工業(Hunter Industries)軟體團隊經理伍迪·朱伊爾剛到公司的時候,團隊成員的壓力很大。他們總有開不完的會議,且效率極其低下。於是,伍迪打算做個小小的改革。他把每周五下午定為團隊學習日,讓團隊成員在會議室使用同一臺電腦討論工作,互相學習、汲取經驗。伍迪發現,這種狀態下團隊成員的效率明顯更高,工作也更有熱情。
在傳統思維裡,我們習慣性認為「開會不是工作」,但伍迪打破了思維的邊界,把工作和開會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想要提升自我認知的能力,就必須時而不時的跳脫出固有的思維體系,嘗試用不同的「改革」方式來進化自我。
現在,我們隔離在家,有大塊的時間,正好可以更新自己的思維體系,這裡給大家四個小建議:
花整塊時間進行自我反思、整理、計劃。反思自己並不是只有在你錯的時候才需要,而是一種日常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只有經常反思自己過去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分析整理,作出有效的提升計劃,我們才能有所進步。閱讀有助於思維體系提升的書籍。讀書是提升一個人最快而又成本最低的方式,只有讀書,你才能了解到其他人不同的思維體系,從而與自己形成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益求精。多輸出,寫一些自我提升的文章。學習的最好方式,是教別人學習。我們要想做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須要將學到的東西輸出出去,多寫一些自我提升的文章。當你寫文章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從而查缺補漏。在家可以參加一些相關的網絡課程。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網絡課程已經成為每個人提升自己的必要手段。而當我們隔離在家時,時間的支配更加自由靈活,應該抽出一些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結語:
職場中,自我認知的不足的人經常會處於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有什麼意義,更不知道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又將何去何從。對於這一普遍現象,我們今天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共分成三部分:一是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二是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