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被「裸辭」?不要氣餒,三個步驟,幫你提升自我認知

2021-01-07 胡曉閒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日上班。」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0日上班。」

老闆:「由於疫情原因,假期延後,2月14日上班。」

老闆:「在家安心抗疫吧,不用來上班了,公司沒了!」

……

最近,這樣一個段子在網上流行。雖然說段子,但是,也反應了現在特殊時期,職場上的一些現象。

被「裸辭」後,有人氣定神閒,很快找到下家;也有人坐立不安,呆呆的看著窗外,突然間意識到自己不知該何去何從,根本不知道能做什麼。

之所以同一個事件會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自我認知不足。

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認知都無法做到準確而又完善,自然很難搞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所以,為了更好的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為了裸辭後不再迷茫惶恐,提升自我認知就成了每個職場人士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同時,在現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在家抗疫,更需要我們在心理上調整自我,等待疫情過後,用更好的精神面貌進入職場,重新再出發。

今天,我們就將圍繞著【疫情在家期間,如何提升自我認知】這個話題進行一些探討,我們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

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提升自我認知

01、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

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馬來西亞

人類的認知其實是受限制的,經常都在一個框架內思考,很難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局限性,甚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關於自我認知,美國戰略設計諮詢公司XPLANE的創始人戴夫·格雷寫了一本經典的著作,叫作《閾限思維》。書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臨界點:一邊是自己認知的現實,另一邊是真正的現實。這就像道門檻,關鍵在於怎麼跨過去。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根據現成的經驗、道理和理論,找到一個似乎正確的答案,而且很自然地把這個答案,當成是現實本身,在聽到不同觀點時,還認為別人是錯的。

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思維裡都有一個「認知金字塔」,它固化了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

在《閾限思維》一書中,作者認為人類對現實世界和自我的認知結構是呈現金字塔形狀的,一共分為四層,自認知往下,依次是:

第一層是「判斷」;第二層是「理論」;第三層是「注意力」;最下面一層是「經驗與見識」。

認知金字塔模型

而在這金字塔的最下方,才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也就是說,在「判斷」和真正的現實與自我之間,隔了3層過濾的結構,難怪會造成自我認知的不足。

1、「經驗與見識」層級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與見識的過程。

自從過了嬰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接受關於這個世界和自我的信息——也就是經驗與見識。

這些信息,有的來自父母,有的來自朋友,有的來自老師,有的來自自我學習,繼而不斷的匯聚到自己的腦海中,最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經驗與見識」庫。當我們需要時,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從這個龐大的倉庫裡調取合適的經驗與見識,去分析遇到的問題和現象。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人,就一定能比其他人更好的分析問題,認識自我。

這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很多時候,經驗也有可能導致人們過於相信「經驗和見識」,從而忽略問題的本質。

比如,經驗告訴我們,外向的性格更受歡迎更有利於成功,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個歸因謬誤。外向的性格只是更有利於與他人交談而已,跟受歡迎和成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根據《內向領袖:建立你的安靜力量》一書的理論來說,內向的人其實具有外向者不具備的特質,他們是更好的傾聽者,更受歡迎;在某些需要「安靜力量」的領域中,內向者更容易成功。

因此,我們不能過於相信經驗和見識,否則的話,就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看不到更多層面的的信息,從而造成自我認知的偏差。

2、「注意力」層級

世界著名的神經學家齊默爾曼曾經說過,人類感知的全部信息裡,有99.9%是我們沒辦法真正注意到的,實際只接收了0.1%的信息。

比如,你正在寫一個很重要的方案,這時過來一個同事跟你講話,你明明聽見了對方的聲音,但你卻根本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這是因為你的注意力都在方案上,沒有注意到同事說的內容,結果跟沒聽見一樣。

自我認知也是一樣。每個人體內都有「消極因子」,特別是對於不太自信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將自己的缺點不斷放大,以至於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缺點上面,從而忽略了自身的優勢所在,無法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

3、「理論」層級

理論,聽起來很權威,但卻不一定都正確,就比如「地心說」。

16世紀以前,所有人都認為「地心說」理論是宇宙中亙古不變的真理,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才被徹底推翻。

理論並不等同於事實,它只能做到大概率上的正確性,卻無法保持永恆的真理性。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依據於所謂的理論,而要更加關注自身,才能洞見自我。

綜上所述,由於「認知金字塔」的存在,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往往都經過了「經驗與見識」、「注意力」和「理論」這三層的過濾,剔除了你沒經歷過的、你沒注意到的和你不懂的,只留下了一些你能接受的信息,最終得到的結果當然會出現偏差,造成了自我認知的不準確。

所以,想要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空杯」的心態。

漫威電影《奇異博士》中,一開始奇異博士腦子裡裝得都是西方的現代科學,直到古一法師一掌將他打得「靈魂出竅」,他才恍然大悟,將之前所有的知識都盡數忘掉,從頭開始學習,最終成為偉大的奇異博士。

正所謂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我們很難做到「滿瓶子」,那不若直接將「咣當」的「半瓶子」水都給倒了,只剩下一個空瓶子,這就是空杯。

空杯心態,是要我們主動清空自己的經驗、見識和理論知識,換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認識自己,打破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

只有打破了「認知金字塔」,拆掉了思維裡的牆,我們才能正視自己,找出自身興趣和特長,從而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

空杯的心態

02、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

現在,疫情當前,大多數人都選擇在家辦公,時間的掌控上更加自由,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認識自我,去思考當前的工作價值,想想這個工作是不是你內心深處最期望的。

人生最理想的狀態,無非是我們平常所從事的工作,能夠讓我們全情投入。換句話說,我們做的工作,要是我們感興趣的,要是我們擅長的,這樣既能開心工作,又不用擔心被淘汰。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你問他們,他們可能會回答吃或者睡。

如果真是這樣,你可以選擇去當美食博主或者酒店試睡員,當然前提是你真的夠資格。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不具備這個資格,但又找不出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是什麼,很自然的造成了自我認知的不足。

在《史丹福大學人生設計課》裡,作者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給出一個尋找個人特長和興趣的有效方法,叫作美好時光日誌。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土木工程師麥可感覺到自己的工作非常無聊,時常感到焦躁不安甚至痛苦,考慮是不是要換個工作。在向作者諮詢後,他開始記錄「美好時光日誌」,通過時刻關注自己,他對自我的認知更加清晰,發現自己並非真的討厭自己的工作,而是討厭其中的行政事務部分。於是,他對工作內容作了調整,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工作,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度。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好時光日誌可以幫助你更加關注自己,初步建立自我認知。

現在正值一個特殊的時期,雖然生活和工作都不便利,但卻也剛好給了我們時間和機會去提升自我認知,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家辦公時,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記錄美好時光日誌,用它來更好的了解自己。

美好時光日誌,其原理是來自心流這個概念——在心流狀態裡,人們會完全沉浸在自己手頭的事情上,從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感知。它幫助你跟隨你的心流體驗,快樂前行,做能夠吸引你、讓你興奮的事情,做能夠激發你活動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美好時光日誌包括兩個元素,一個是活動記錄,一個是反思。

活動記錄:記錄能讓你全身心投入進行並感到能量充沛的活動。反思:反思哪些活動讓你有所收穫,讓你感興趣,你又從中收穫了什麼。為了更好的記錄美好日誌,並以備將來更加詳細精準的觀察分析,書中給出了一個方法,叫作AEIOU法。

A(Activities)活動:你到底在做什麼活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結構性的?還是非結構性的?你在活動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團隊的領導者?還是參與者?抑或是主持者——據此,你可以判斷出你喜歡什麼樣的活動,你擅長扮演什麼樣的角色。E(Environments)環境:你現在所處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對你的精神狀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愉悅?還是興奮?在不同的環境中,你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感覺——據此,你可以了解到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環境。I(Interactions)互動:你和人或者機器有著怎樣的互動?你是喜歡與人互動?還是與機器互動?這種互動是陌生的還是熟悉的?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據此,你可以認識到你是喜歡跟人打交道,還是更願意與機器為伍。如果是與人打交道,你更喜歡什麼樣的交流方式。O(Objects)物體:你在和物體或者設備進行互動嗎?電腦?手機?平板?籃球?還是自行車?這些事物能帶給你投入感嗎——據此,你將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U(Users)用戶:活動中還有其他人嗎?他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對你或者對這個活動帶來了正面的影響還是負面的影響——據此,你可以感知出自己對其他人的感覺,以及你更喜歡哪種角色的人,不喜歡哪種角色的人。利用AEIOU法,美好時光日誌可以幫助你拉近鏡頭,放大細節,發現具體哪些活動對你有益,哪些活動對你無益,你更擅長和喜歡什麼樣的人和活動。

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周要去觀察總結,找出其中的共同點,這樣才能初步建立自我認知,找到能夠激發你的事,調整自己的重心,確立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

《世界觀》一書中,作者理察·德威特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我們的世界觀並不是把很多觀點,單純地羅列到一起,而是像拼圖一樣的存在。世界觀裡的每個觀點,都是其中一小塊拼圖。而整個世界觀的穩固與否,則是由最關鍵的那塊「核心拼圖」決定的。

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我們自身的興趣和特長就是這樣一塊「核心拼圖」。只有找到了這塊核心拼圖,我們構建的自我認知的世界觀才能保持正確性。

找到自我認知世界觀的核心拼圖

03、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人不能滿足現狀,應該精益求精。自我認知也是一樣,不應該只是正確,還要不斷提升。

根據《閾限思維》一書來說,我們一定要培養自己的閾限思維,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來提升自我認知:

1、堅持問題導向,與陌生連接

一般而言,我們都是等到問題出現才會去反應、去思考、去解決。

而閾限思維則要求我們主動出擊,儘可能多的去尋找新問題和新自我,充分了解陌生的自己,擴展自我認知的寬域。

經典案例:一般而言,人們都認為CEO是公司的最高層,但微軟的CEO薩帝亞·納德拉卻不這樣認為,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我不是一個最高層,我應該是什麼呢?不久之後,他找到了答案,他認為自己還可以是一個「重建者」。於是,在這樣一個新的自我認知下,薩帝亞開始改變自己,改變微軟,激勵公司不要留戀Windows這樣的經典產品,而是要大量投資人工智慧與軟體創新服務的新技術。

我們雖然與微軟CEO這樣的大人物相去甚遠,但卻可以像他一樣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一定要是這樣嗎?」

「我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如果要成為這樣的人,我應該怎麼去做?」

「我的什麼優點可以促成這件事呢?」

……

當我們將這些問題作為導向,我們將會更加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一個全新的「我」。

2、做到「自我進化」,更新迭代思維體系

自我認知的過程,就如同拼積木一般:我們把雜亂的積木慢慢拼成穩定的結構,得到一個物體,比如汽車、桌子、飛機等。而當下一次再要拼積木時,我們就需要破壞掉原有的結構,才有可能拼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成果。

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尋求改變,不斷的更新迭代自己的思維體系,才能跟得上變化的速度,才有可能帶來新的進展。

經典案例:亨特工業(Hunter Industries)軟體團隊經理伍迪·朱伊爾剛到公司的時候,團隊成員的壓力很大。他們總有開不完的會議,且效率極其低下。於是,伍迪打算做個小小的改革。他把每周五下午定為團隊學習日,讓團隊成員在會議室使用同一臺電腦討論工作,互相學習、汲取經驗。伍迪發現,這種狀態下團隊成員的效率明顯更高,工作也更有熱情。

在傳統思維裡,我們習慣性認為「開會不是工作」,但伍迪打破了思維的邊界,把工作和開會有機的結合起來,達到了驚人的效果。

想要提升自我認知的能力,就必須時而不時的跳脫出固有的思維體系,嘗試用不同的「改革」方式來進化自我。

現在,我們隔離在家,有大塊的時間,正好可以更新自己的思維體系,這裡給大家四個小建議:

花整塊時間進行自我反思、整理、計劃。反思自己並不是只有在你錯的時候才需要,而是一種日常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只有經常反思自己過去的問題,將這些問題分析整理,作出有效的提升計劃,我們才能有所進步。閱讀有助於思維體系提升的書籍。讀書是提升一個人最快而又成本最低的方式,只有讀書,你才能了解到其他人不同的思維體系,從而與自己形成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益求精。多輸出,寫一些自我提升的文章。學習的最好方式,是教別人學習。我們要想做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須要將學到的東西輸出出去,多寫一些自我提升的文章。當你寫文章的時候,你才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從而查缺補漏。在家可以參加一些相關的網絡課程。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社會,網絡課程已經成為每個人提升自己的必要手段。而當我們隔離在家時,時間的支配更加自由靈活,應該抽出一些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結語:

職場中,自我認知的不足的人經常會處於迷茫的狀態,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有什麼意義,更不知道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又將何去何從。對於這一普遍現象,我們今天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共分成三部分:一是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二是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相關焦點

  • 優秀的人把裸辭當做進步的跳板,為何你的裸辭是毫無意義的?
    ,今天羅sir就反一反常識,給你講講什麼樣的裸辭對你而言是有益的,什麼樣的裸辭才是不合時宜的。 02警惕裸辭「陷阱」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個案例: 小A最近裸辭了,現在專心在家找自己的心儀公司;而離職原因只有小A自己知道,他的上家公司確實已經不適合自己的發展了,自我發展跟公司的發展步調已經不一致了,小A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舞臺和空間來施展自己才華。
  • 10大高效學習法則,幫你提升對於學習的認知
    10個高效法幫你踏上學習的正軌如果你是以上6種人之一那麼恭喜你,這10個高效法則將幫你建立屬於你的高效學習方法,為你指引學習的方向,讓你順利的走上學習的正軌。在介紹這10個高效學習法則前先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達克效應。
  • 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 真相與錯覺:5個方法提升自我意識,幫我們達成目標,做出好決策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真相與錯覺》。作者塔莎·歐裡希 ,組織心理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1、思維盲點作者說我們的思維有盲點,分別是認知盲點、情感盲點。a、情感盲點比如,我們問你,這段日子你的生活有多幸福?從0到10打個分,你會打幾分?你會如何作答?
  • 裸辭是陷阱還是救贖,你該如何選擇?
    第一期的主題談到了一個詞「裸辭」。這不由讓我想到了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姑娘天天因為上班而焦慮掉頭髮,感覺自己猶如行屍走肉一般,連發薪日都已經不能讓她開心起來,周六日更是手機只想關機呆在家裡放空自己,後來家裡看不下去了,帶她去看了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家的姑娘已經是重度抑鬱了。這樣真的是我們想局面麼?
  • 《隱藏的自我》:3個方面幫你打破局限及謬誤,提高自我認知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隱藏的自我》。作者大衛·伊格曼,是全球腦科學界的學術明星,任教於史丹福大學的腦科學家。他也是最近幾年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的學術顧問。整部片子,探討的就是自由意志。這也是大衛·伊格曼最擅長的話題。
  • 正確認知「啟蒙」的3個步驟,幫你迅速提升閱讀與創作的能力
    有時候你需求的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作為自媒體的創業者來看,從入門到站得住腳需要經歷一個從需求轉變為動力的過程,而對於「錢」的需求是最強的,所以容易忘卻了自我個性、能力、認知提升的本質。因此當「如何賺錢」的強需求將要連接行業實力大佬與初級創作者的時候,「智者」與「愚者」之間進行「啟蒙」教育發生了。
  • 心得總結:認知提升八個原則
    文章根據作者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份提升認知的8個原則,一起來看看~昨天和帶我入行保險業的哥聊了聊關於認知提升這件事,提到了一些最近幾年的學習心得。以前的學習我是劃分了一個知識的五層金字塔,然後每個層級分配不同的精力和時間。
  • 作業幫侯建彬:認知半徑與全局遊戲
    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  成功只有一種,哪個遊戲變量都不能是短板。  一、以認知為半徑畫個圓  侯建彬常提一個邏輯: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在圓內穩健或激進經營。  班課  大班直播課也是作業幫與侯建彬在認知半徑裡的激進,從考慮要不要做,到成為主業,每一把都需要做關鍵決策,不斷迭代認知,面對行業質疑不斷證明自己。
  • 《認知覺醒》:三個方法幫助你克服懶惰,提升行動力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們:學了知識,不加以運用,相當於無效學習,不如不學。具體來說,當我們知道了一個新知識,當時會覺得很有道理,覺得自己又學了一樣新技能,僅此而已。之後又不厭其煩地投入到下一個知識點的攫取中。正是因為我們「眼高手低」所以才導致知識看似學會了,但做起來時很難。這是因為會只是基礎,而用則是實踐。
  • 作業幫侯建彬:認知半徑與全局遊戲_-中文科技資訊-你關心的才是黑...
    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  成功只有一種,哪個遊戲變量都不能是短板。  從工程師文化主導的百度,逐漸生長成一家看重內容的教育公司,這中間的演化很多地方需要重塑,考驗CEO和團隊對很多事物的認知。  這是一場考驗認知半徑的全局遊戲。  一、以認知為半徑畫個圓  侯建彬常提一個邏輯: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在圓內穩健或激進經營。
  • 認知提升的八個原則(一):形成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思維框架
    典型的算法一般具有五個特徵,包括:有窮性,即算法必須能在執行有限個步驟之後終止;確切性,算法的每一步驟必須有確切的定義;輸入項,一個算法有0個或多個輸入,以刻畫運算對象的初始情況;輸出項,一個算法有一個或多個輸出,以反映對輸入數據加工後的結果,這個非常重要,沒有輸出的算法是毫無意義的,而且輸出的結果是有相當保障性的;最後一個是可行性(也稱之為有效性),即算法中執行的任何計算步驟都是可以被分解為基本的可執行的操作步
  • 疫情之下,你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如何?
    ② 深圳衛健委的訂閱號02步驟二:驗證信息內容經過步驟一篩選信息來源後,能抵達你的假信息就被大大過濾了。但只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在古代雞犬相聞、故舊相交的純經驗時代,單獨一個個體可以憑藉自己的第一手經驗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屏蔽虛假信息。
  • 如何認識自我?了解喬哈裡窗,搞懂這4個自我
    認識自我4個分區 喬哈裡窗是管理學提出的認識自我模型,從關係角度把自我分作4個分區:公共我、盲區我、秘密我、未知我。 公共我就是你知我也知,比如今天周幾,在幹什麼,手裡拿著什麼。
  • 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一個叫做林琳的女孩說,你長得這麼醜,如果你都能當公主,大家都能當公主了!媽媽告訴朵朵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在林琳的眼裡,你長得並不好看,但那只是她個人的看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
  • 七個步驟,手把手教你制定並達成目標!
    小到今日或明日要完成某項任務、買個自己心儀已久的東西;大到要學會某項技能、晉升到某個崗位、將來要買多大的房子等等。這些目標都可以擬定出來,然後把它「清楚明確地寫下來」!(具體寫下來的大目標建議不要太多,1-3個最好)步驟二:給目標設定一個達成的時間。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你是否有這些問題困擾?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
  • 作業幫侯建彬:認知半徑與全局遊戲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  成功只有一種,哪個遊戲變量都不能是短板。    從工程師文化主導的百度,逐漸生長成一家看重內容的教育公司,這中間的演化很多地方需要重塑,考驗CEO和團隊對很多事物的認知。  這是一場考驗認知半徑的全局遊戲。  一、以認知為半徑畫個圓  侯建彬常提一個邏輯:以認知為半徑劃個圓,圓裡的機會才是你的,在圓內穩健或激進經營。
  • 18條自我溝通步驟,讓你更強大!
    ,籍此提升自我的覺知能力。 去傾聽身體所傳達的訊息,去理解來自內心的想法,去面對這些訊息與想法,不要去否定內在的真實聲音,也不要去追求外在任何解決方法,唯有內觀自己才會明白自己怎麼了!最終你必須看到一切肉體的問題,都是來自心靈創傷所創化的假相而已。唯有醫好自己的心,肉體才有復原的可能。
  • 裸辭後失業的第9個月心態崩了!工資低也比沒錢好!
    大部分跳槽的人認為如果當前這份工作不能為你的簡歷添彩、無法讓你的技能提升,與其待在目前的公司增加無意義的工作年限,不如趁早換下家。實際上引發一個人辭職的原因會有很多,並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離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