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提升的八個原則(一):形成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思維框架

2021-01-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上一篇提升認知的八個原則(點擊此處閱讀),收到很多人反饋,有人建議是否可詳細展開,八個原則怎麼全部落實從而達到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也有人認為全部做到實在太難,特別是啃硬科學,學習大師思想等等。特此將八原則拆開詳細闡述,不教學,不指導,僅自勉~

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我比較崇尚曾國藩的笨學,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我老家甘肅民勤縣,典型的西北貧困的農村地區,祖輩都是農民,自己三十歲之前整體上都渾渾噩噩,沒有系統化認知,連上大學學什麼專業都是瞎矇一通所得,創業三次均以失敗告終。

一方面父輩都是中小學文憑,確實除了教我與人為善、多學多問以外,很難有實質性的指導。另一方面農村的整體大環境就在那放著,也根本不會有機會讓你對世界有太多的認識。學歷方面也是普普通通的本科,再無深造,的確這個看學歷的世界,有機會深造一定要深造。

畢業折騰了很久以後,我才明白,原來我是身邊比較笨的那個,因為太笨所以事情也變得異常簡單,因為笨人的辦法只有一個:找到定位,建立系統化認知體系,然後下日日不斷之功。

一、系統化知識體系的價值

本質上世界是混沌不可知的,面對不可知、無法預測的世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我認為這套方法論就是你對這個社會的「系統化認知」。

在人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世界交給我們的都是非常離散的數據,數據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可言,從數據到智慧,依次要經歷數據–>信息–>知識–>智慧的過程,每一次層級系統的認知躍遷,都一定會經歷極大的挑戰。

1. 數據和信息的發展悖論

先輩們將大量數據整理成立各種各樣的信息,再將升級成海量的知識,最後,先賢終其一生將其升華為智慧,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數據和信息變得扁平化,等價化。也就是說網際網路導致高質量信息價值被低估,低質量信息價值被放大、高估,而且所有的數據得以在伺服器存儲,極大地延長了數據和信息的壽命。

這其實是一個無奈的結局,好在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在信息之上建立體系化的認知體系,並將其升華為智慧。這一部分,短期內應該依然依靠人腦和人類的協作來實現。

2. 系統化思考框架是你的底層能力

人腦天然的不具備系統化處理複雜、散亂世界數據和信息的能力,但認知世界,又不得不依靠系統化的思考能力,所以每個人一定要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思維框架,這個框架就是你系統化思考的底層能力,通過它你才能在現實中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系統化認知框架的形成,靠機緣也靠努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你所在的行業找最頂級的人,拿他的框架套用,然後不斷的用知識補充演化,滋養兩三年後就會有自己的框架。這個過程中,沒用的知識就放棄,因為要學的太多了。

二、人生算法

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未來簡史》中提到一個觀點:在未來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而其他人,99%的人,只能提供數據,淪為毫無用處的人。

現在的社會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就在加速證明這一點,而且我認為現實可能比尤瓦爾·赫拉利預測的更殘酷,那就是那些發明算法或者將算法在程序中實現的科學家、工程師也很可能不在這1%的群體之中。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都會淪為毫無用處的人,如果真是這樣,多麼殘酷的現實。

1. 科學算法

在科學領域,算法一般指一個或多個數學公式糅合後的複雜公式,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它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

1+1=2就是一個算法。也就是說,這個所謂的算法能夠對一定規範的輸入,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要求的輸出。

典型的算法一般具有五個特徵,包括:

有窮性,即算法必須能在執行有限個步驟之後終止;確切性,算法的每一步驟必須有確切的定義;輸入項,一個算法有0個或多個輸入,以刻畫運算對象的初始情況;輸出項,一個算法有一個或多個輸出,以反映對輸入數據加工後的結果,這個非常重要,沒有輸出的算法是毫無意義的,而且輸出的結果是有相當保障性的;最後一個是可行性(也稱之為有效性),即算法中執行的任何計算步驟都是可以被分解為基本的可執行的操作步,每個計算步都可以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像我們看到的算數中所謂的加減乘除運算、邏輯運算、關係運算、數據傳輸等等,只要滿足以上條件,你都可以看做是某種形式的算法。

2. 人生算法

按照這個定義和特徵來看,算法的另一個解釋就是定下一套預先設定的程序,然後遵照執行,不管執行它的是計算機、動物、植物、自然的生態系統或者我們具體的某個人或者人群。放到人身上,這就是人生算法。

3. 人生算法的基本特點

既然它隸屬於科學領域的算法,那麼它在人身上的應用也必須滿足前面的五個特徵,這上面還有一個大的前提或者假設:機器的底層邏輯是完全中立的,沒有思考力的,也就是人生算法的其它兩個特徵:底層邏輯的中立性,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傾向性,面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態度。潛在的沒有思考能力,就是有自己的原則和規定,不管外面怎麼變化,我都堅持看不見,做自己認為對的。

和科學中的算法一致,五個基本特徵最後的保障結果就是它的執行結果有保障,是一個確定性的輸出。

例如,我寫「保險業生態建設200講」,承諾在2019年完成,持續不斷的輸出和更新就是一個穩定的保障,是一個確定性的輸出。再例如你使用微信,給好友發消息,微信的系統能力能保障你的消息在確定的時間內持續穩定的傳輸到好友的微信上,這也是一種確定性的輸出。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你開燈,燈會亮;你踩油門,車會加速;你按電腦開關,電腦會啟動;你呼叫某人的名字,他會答應等等。

我們無法像機器那樣高效率執行並確保極低的出錯率,但是我們可以持續、穩定、高質量的向社會給與輸出,通過時間的積累來提升自我。而這個積累的過程就是系統化能力完善和演化的過程,這就是人生算法。

4. 啟示

所以,底層邏輯的中立性、潛在的沒有思考能力和確定性的輸出是人生算法的基本特點,在此之上,如果你不能成為未來擁有機器算法的1%,那怎麼在另外99%中擁有自己和這個世界交互的人生算法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每天持續穩定高質量的輸出,一開始因為獲得了不錯的關注,即時的激勵導致熱情很高,但隨著時間的流失,關注度下降,熱情也隨之下降,堅持下去就會變得異常的艱難。例如當年紅極一時的papi醬,還有羅永浩,如果他們分別堅持做內容原創和手機,都會非常的痛苦和艱難。

那些真正聰明的人,這時候會因為太聰明而選擇放棄,轉而選擇新的熱點,進入新的賽道。而笨拙的人,因為太笨無法快速進入新賽道,也沒有有各種資源和極其聰明的人正面競爭,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繼續默默耕耘。

前者是不是很像猴子扳抱米中的猴子,而且全球貿易導致個人的競爭開始進入全球化,全世界74億中,你肯定不會是那個最聰明的人。後者就是《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這樣,如果在對的道路上堅持對的事,時間會成為最好的見證,不敢說一定大成,但一定可能跑在大多數同齡人前面。

這是構建系統化知識體系的前提:認識人生算法。

三、系統化認知框架是起點

了解了人生算法,拿到了你所在行業頂級認知框架,你還必須認識到:框架無用。這和《孫子兵法》提倡的兵法無用的思想是一致的,趙括紙上談兵坑害趙國45萬年輕士兵的生命,就是典型。

你首先要一定要認識到框架無用,才能用活框架,框架也才能真正的具有活力,才能被你滋養,才能演化。

1. 一切都是動態的,是流動的

英國利茲大學和波蘭華沙大學社會學教授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終身的研究成果如果感慨成一個詞,那就是「liquid」。鮑曼教授整個人生都在回答一個問題:現在和未來正在發生的社會本質的轉換究竟是什麼?他所考察的是網際網路時代所考察的全球化的時代。

鮑曼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業態的現代性( Liquid Modernity)。現代之前的固態的社會形態,價值觀和其固態的很久制度、習俗和行為方式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式微乃至消失。

人類似乎「越來越緊密的聚集」帶來的卻是「越來越疏遠的陌生」。構成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東西,不再是堅固穩定的「板塊」,而是瞬息萬變的「流沙」。流沙是瞬息萬變的東西,它會隨著水、風等自然現象不斷遷移的,不是固態穩定不變的。

簡單的講,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動態的。包括任何概念、企業、組織、社區、生命甚至我們看到的一塊堅固的石頭這類無機物等等。

因此,你的認知框架也應該、必須是動態演變的,而且框架演變的速度一定是無法趕上世界的演變速度,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框架無用。

2. 開放是關鍵

第二個,根據物理學第二定律,萬事萬物隨著時間變遷最終都會趨於熵增,熵增必然導致死亡,產生寂滅,對抗熵增的唯一方式就是保持所在系統的開放性和流動性。這裡面就繞不過去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指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在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的過程中,通過內部非線性動力學機理,自動從無序狀態形成並維持的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結構狀態,或叫非平衡有序結構。該概念是由普裡高津提出的,他因此而榮獲197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耗散結構理論指出,系統從無序狀態過渡到這種耗散結構有幾個必要條件:

一是系統必須是開放的,即系統必須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二是系統必須是遠離平衡狀態的,系統中物質、能量流和熱力學力的關係是非線性的;三是系統內部不同元素之間存在著非線性相互作用,並且需要不斷輸入能量來維持。因此,你如果固執的堅守一個死的框架,框架本身就是累贅,最終結局是走向寂滅。唯一的辦法是讓框架保持開放,遠離平衡態,以及保持框架內各板塊之間是流動且網狀的協同作用。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思維模型:哲科思維。

3. 框架必須動態演化,不斷滋養

哲科思維強調的核心思想其實就一個:沒有學科之分。我們看到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等等,都是人為劃分的,從提升高層次認知的角度來看,是錯誤的,為什麼呢?

一個人走向社會,開始工作,唯一的任務就是解決問題,問題本身是不會區分物理、化學和歷史種種的,用什麼方式方法或者工具解決問題最高效,就用什麼?但分學科制的教育體系並不能做到高效率解決問題。因為工作中的問題不是絕大部分不是數學或者物理學,你給定1+1,結果一定是2一樣。

放到思維框架上來講,本質上,沒有框架,更沒有框架中的各種模塊(板塊)。

一個基礎框架本身並不能詳盡的描述現實中的所有問題,其中的板塊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框架使用者能按照一定的層級、邏輯更為形象的、更具條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從而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圖09,保險業數位化升級轉型框架,一個框架十八個板塊,這個框架涵蓋了所有數位化轉型的內容嗎?顯然不是,至少缺乏合規、精算和資管的部分。

框架的板塊之間,用戶和渠道之間有本質的區別嗎?實際上並沒有。

渠道和運營、營銷之間一定有明顯的界限嗎?並沒有。

是首先人定義了一個類別它才有了這個類別嗎?還是這個類別本身就存在,只是人發現了它?亦或是這個東西本身是系統的有機組成,人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理解,重新定義了它。我想,最後一種可能性最高。

除了框架本身應該極具開放性,框架使用者要不斷的學習各種人文知識、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商業知識來滋養它以外,還要不斷的思考框架板塊之間的邏輯關係,建立板塊之間更多維度、更深層次的融合的可能性,從而做到框架內容的融合、分化、殘化後再融合的,然後在接著分化、殘化…

而你通過八原則不斷習得的知識,就是框架演化的基礎能量。保持開放心態,不斷通過學習注入高品質能量,不斷的思考,框架豈有不演化的道理。

四、我的系統化認知框架

最後分享下我這三四年的一個基礎認知框架。對那些自認為行業不好,或者還未進入行業的人來說,該如何選擇行業,尋找自己的認知框架呢?這是我的經驗,個人認為這個框架不僅僅適用於保險行業,任何行業都適用,就像圖04表達的觀點一樣。

以下,僅供參考~

1. 方向選擇

做了七八年網際網路產品經理和連續創業者以後,一直感覺在認知的頭頂有黑壓壓的一層東西籠罩著,無法實現自我認知的突破,這就是典型的職業無法突破帶來的認知焦慮。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思考:什麼是人類或者當下中國最重要的東西?

2016年前後,我總結出了四個詞:人文、科技、金融、創新。之後,我將這四個詞語分別用一個環表示,然後放到了一張圖中,如下圖05:

在認識四環模型之前,你必須學會一個稍微簡單但極其重要的,用來動態認識自己的模型:三環模型。三環模型有三個互相交叉的環,分別是熱愛、擅長和機會。這三個環是你現在的自己,在這三個環交叉的地方,是你的人生願景,就是你將來的自己。

三環模型是暢銷書《Good to Great》的作者吉姆·柯林斯發明的,適用於企業、個人等各種類型下的未來方向的分析,吉姆·柯林斯發明的三環模型主要針對企業而言,這次我們重點介紹適用於個人的三環模型。

一個人要從平庸(Good)到偉大(Great),要選擇自己人生的願景,和企業的主營業務一樣,怎麼選擇呢?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的擅長是什麼?我的熱愛是什麼?我的機會是什麼?這三個問題,跟柯林斯講到的企業選擇主營業務時問的三個問題是一一對應的。擅長、熱愛、機會,這是個人的三環理論。認識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擅長,認識自己的熱愛,認識自己的機會。建議你也畫三個環,發現這三環的交叉地帶,把它作為自己人生的主營業務。人生的主營業務有個更文雅的說法,叫做人生願景。

三環模型使用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16歲的時候就決定從政,那時候他還沒有讀過什麼三環理論。但是,根據他的回憶錄的記載,他當時的決策過程,好像他畫了三個環一樣。

柯林頓一共考慮了三個職業選擇,一是音樂,二是醫學,三是政治。他熱愛音樂,也擅長音樂,也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成功的音樂家。他熱愛醫學,也擅長醫學,也認為自己能成為不錯的醫生。但是,他覺得自己在音樂和醫學上,都不能成為最頂尖的。他認為,自己最熱愛政治,最擅長的也是這個,而且也有機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政治。

政治處在他的三環的最明顯的交叉之處。柯林頓在16歲的時候,就確立了人生願景,做一個政治家。他向著這個願景一路前行,最終做到了一個美國人做政治家能夠做到的最高位置——美國總統。

因為我自己有七八年的工作經驗,已經度過了早期選擇職業方向的階段,但面臨的是拓展職業路徑,躍上新臺階的難題。所以我才用了四環模型,如圖05:人文、科技、金融、創新的四環模型。四環模型中四個環的交界處,就是我下一個人生臺階的職業發展定位。

有了這個定位以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找一個機會,切入進去,然後通過下日日不斷之功,提升自我的認知,形成新的認知框架,並不斷演化。這就又回到了前面討論的內容上。

最後,在了解了金融結構後,我認為所有金融業務中,保險業的底層邏輯和網際網路精神最接近,是最容易、也最應該被網際網路技術所升級改造的。而學習保險、保險科技和保險公司數位化轉型的最佳途徑,一定是去一家大型的保險集團做整體戰略規劃的團隊,因此去國壽股份學習了幾年,這是後話。

2. 七層框架

有了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還不夠,認知本身是沒有上限的,所以你除了不斷迭代自己職業方向的認知以外,還要快速迭代自己知識框架,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

到目前為止,我依然認為我還在非常淺層的知識體系中迭代,所有的習得根本無法稱之謂智慧,把相當粗糙的框架拋出來以自勉~

(1)最頂層的框架:認知七層

「認知七層」這個框架是我自己目前為止最大、最綜合的認知框架。最頂層是未知領域的探索,就像《三體》中描述的一樣,宇宙中一定有更高緯度的存在。對這一層我基本上一無所知,目前為止仍在探索。

向下第二層,是自然演化史層。這部分,我更多的認知來源於王東嶽《物演通論》和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而且誰也不能保證這兩個思想永遠是對的,肯定有被推翻的一天。

第三層,是我在《保險業生態戰略培訓課程》中,有一課的內容:人類增長框架。人類增長主要取決於物質、人力、科技化、數位化、網絡化以及社會信用和時間投入等。這個框架的思路全部是我自己學習總結的成果,等待被自己推翻。

第四層,就是企業數位化升級與轉型的四層圖,主要包括用戶層、組織層、科技趨勢層和賦能層。這個框架的思路全部是我自己學習總結的成果,等待被自己推翻。最近幾年關於保險行業的思考框架就是所有文章中使用的這張四層圖。

第五層,就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結構圖譜(圖09)中這十八個板塊,每一個板塊都有一個大的框架。例如組織層的生態圈建設,我們有生態圖譜,是一個五層的結構圖,在我的《保險業生態戰略培訓課程》中有一整節課程的介紹。

第六層,是平臺演化出來平臺圖譜。也就是多次多篇文章提及的這張圖,見圖10。

網際網路平臺本身也是非常宏大的概念,平臺圖譜是平臺最基礎結構,一個網際網路平臺的組成,還要繼續拆分。例如「三個水平」這一層,架構水平包括產品架構、中臺架構和技術架構等等,運營水平分生態運營和企業運營等等,治理水平也分內外部治理水平,規則機制設計等等。

以產品架構為例,將所有產品經驗匯總後總結了一個「五用模型」,最近正在和小夥伴合作優化「五用模型」的細節部分。

自然,框架本身也是自我演化的,每一個概念都應該是動態的,具備自我演化的能力,特別是知識,活學活用是關鍵。另外,每一個大模塊都有自己單獨的框架。

最後,第七層,才是你的基本職業素養,如果你是產品經理,那產品思維和產品基本能力都是你作為產品人,你在組織中地位,首先來源於你的產品思維,其次才是你的架構能力等等。

最後

完全張開後,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所以在系統化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動作就是「輸出倒逼輸入」,輸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寫作。能激勵人寫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寫作可以療傷、寫作能創造美、寫作可以留下真實記錄、寫作可以推動改變等等,但對個人而言,收穫到什麼才是目的,系統化知識體系就是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收穫之一。

其實,雖然是保險業,但這套系統化的東西,又有哪個行業不適用呢?

最後,框架本身依然是「中觀套路」(中觀套路熟,就是通過至少5年左右的行業從業經驗,所形成的專屬於自己的多套方法論和工具,後面會有詳細篇章進行介紹),是可以通過刻意的練習獲得的。也就是,只要願意努力,人人都是可以擁有自己的系統化認知思維框架的!

全文完,歡迎留言批評~

本文由 @李有龍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心得總結:認知提升八個原則
    文章根據作者這些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份提升認知的8個原則,一起來看看~昨天和帶我入行保險業的哥聊了聊關於認知提升這件事,提到了一些最近幾年的學習心得。以前的學習我是劃分了一個知識的五層金字塔,然後每個層級分配不同的精力和時間。
  • AI產品經理的必修課:系統化思維
    ,通過現場捕捉大家的錯誤觀點,打破大家的固化思維,引發認知升級,這點非常非常重要……以前部分觀點是有親身認知的,但都是血淋淋教訓吸取的,從未有這麼系統的認知。三、系統化思維1、系統化思維與碎片化思維的差異有個魚缸,裡面有條魚,A角度一個攝像機,B角度一個攝像機(A和B方向垂直),房子裡有個人,只能通過A和B看到魚。系統化思維看到的是「A和B是魚的不同的角度」,碎片化思維看到的是「A和B之間存在詭異的聯繫」。
  • 認知、邏輯、思維、系統思考能力如何提升?(下)
    在《原則》裡提到一個原則:把自己想像成一部在大機器裡運轉的小機器,並明白你有能力改變你的機器以實現更好的結果。你有你的目標,你實現目標的方式,就是你的【小機器】,你要學會設計自己的機器,通過機器完成自己目標。如何打造自己的【小機器】,用五步流程實現你的目標。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可是提升到哪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僅僅知道這些觀念詞條,這些詞條是死的。必須要在這些概念詞條的原生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他們。
  • 改變認知+升級大腦,結構化戰略思維是關鍵
    公司內常規做法,是任命一人為隊長,帶領3-5人為一組,共同對接戰略諮詢項目,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得到能力展示的機會,遇到問題,則需要快速解決。因此,在麥肯錫工作過的人,不論是成長速度還是能力邊界,都能得到快速發展。《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如何想清楚、說明白、做到位》的作者周國元曾在麥肯錫公司工作多年,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系統化地從理論、實踐等方面介紹介紹結構化思維,最終匯集此書。
  • 適應性表徵:架構自然認知與人工認知的統一範疇
    一、認知科學的「範式統一難題」  認知科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各種相互競爭的理論,諸如計算-表徵主義(也稱認知主義)、聯結主義、動力主義,以及新近發展出的研究綱領——具身認知、嵌入認知、延展認知、生成認知以及情境認知。
  • 重構系統思維框架:修改大腦裡的認知圖式去重新組織相關的知識!
    溫馨提醒,此文章非常之關鍵,這涉及到大腦裡關於系統思維框架的圖式的升級,個人將寫一系列的文章,來完成從環境-使命到願景的認知升級!一個人的外部行為表現,反映出他頭腦中的認知圖式,如果頭腦中的認知圖式不改變,你想改變他她的外部行為,基本沒戲!
  • 孩子的認知地圖:認知與思維決定了他能走多遠
    所謂「認知地圖」,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價值框架。他的行為、做事、思維都會在這個框架裡進行,它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界限和思維高度!你看,沙和尚是個水妖,一輩子就呆在流沙河,沒啥眼界,所以他的認知地圖上只有眼前這點事,可以做到勤勤懇懇,僅此而已。豬八戒的認知地圖永遠指向後面,一不高興就要分行李散夥,回高老莊。孫悟空本事大,但他無法無天,壓根就沒有認知地圖。
  • 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認知維度
    剛到紅綠燈路口,我就看到大路前方百米處,有一大片火!怎麼了?天天打掃衛生的馬路上,不應該有成堆的可燃物。汽車自燃?可是火光周圍停著好幾輛車,也有很多人圍在那裡。難道是惡意縱火現場被抓?而對於自己能夠輕易掌控的事,就沒有興趣了。第二,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這件事讓我解決,我會通過社區政府層面提出訴求,讓交叉口處視野開闊,掛上醒目的路標。但也許別人會有更好的辦法,他的絕妙主意已經超出了我的認知了。看著一件小事,就存在了祭祀人、我、高人,三個認知維度。上一個維度看下一個維度,感覺是好笑的,但身在其中的人,卻在愚昧中沉浸,樂此不疲。
  • 清晰思維框架:提升新零售效率的關鍵點
    而在這個混沌和焦慮的環境中,實踐新零售的關鍵是:清晰的思維框架和深刻的自我認知。馬雲口中的新零售,就是每個公司的方向嗎?關於新零售,不同的人對新零售有著不同界定。過去近1年,盒馬鮮生、永輝、生鮮傳奇、良品鋪子、銀泰、海爾、五芳齋、盛時鐘表等品牌的參訪,讓我們更清晰了新零售的本質。
  • 不要氣餒,三個步驟,幫你提升自我認知
    今天,我們就將圍繞著【疫情在家期間,如何提升自我認知】這個話題進行一些探討,我們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 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
    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是一個能力,都是在思考的能力。清楚這一點,我們就能很好的訓練我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了。思考的過程是什麼樣子的?思考其實是人的一個基本能力,但平常都喜歡不動腦的,喜歡傻傻的看著。什麼時候會動腦呢?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是這麼解釋的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 彭劍鋒:數位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變革,更是一場認知與思維革命
    但在不確定的數字時代,戰略是不可規劃、不可預見的,有多條道路可走,這時要用對稱性資源配置原則,把雞蛋同時放在五個或八個籃子裡面,去試錯,在試錯中迭代,從多條道路中去選擇、再去聚焦,甚至另闢蹊徑,完全開闢一條無人走過的路。
  • 楊杜:真正一流的管理者,都是認知高手
    管理者怎麼樣認知「活法」?換言之,現在的經濟形勢下,企業面臨嚴峻考驗,日子難過、喘氣都非常難受的情況下,管理者怎麼看待這個時代、組織以及自己?圍繞管理者的認知模式,我和大家分享三個話題。一、管理者六維認知模式(一)彭劍鋒「十點」管理者認知模式有學者教授總結過管理者十大認知模式。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該定義認為科學思維是一種態度、習慣和能力,同時是認知方式、過程和運用的統一。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剖析這個定義,可以從認知動機、認知行為、認知方式和認知品質四個方面進行認識。其中認知動機作統領,是科學思維的靈魂,失去了認知動機,也就談不上科學思維。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非理性思維就是人們通過直覺、意志、欲望、本能等,認識和理解外界現象和規律的思維方式,非理性思維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認知偏差。 認知行為理論指出了認知對行為和情緒的影響,認為服務對象的問題是自我效能不足或原來自動化思考形成的錯誤想法和錯誤決定,均可能對外在環境事件的認知和解讀產生扭曲,以至無法發展正向的行為和正常運作功能的情緒,自我效能不足的思考或原來自動化思考本文界定為非理性思維。
  • 思維訓練,拓展想像力,提升認知
    金字塔的建造一度被認為非常神秘,下面我用基本的一些思維技巧,幫助我們提升認知, 這個實例特別適合學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思維拓展訓練下面上乾貨,破解幾個謎團:謎團一、首先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金字塔如何在沙漠中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