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2020-11-24 騰訊網

非理性思維就是人們通過直覺、意志、欲望、本能等,認識和理解外界現象和規律的思維方式,非理性思維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導致認知偏差。

在禁毒工作中,常常發現戒毒人員吸毒的原因表現呈現了非理性思維——這成了驅使一個人接觸毒品並產生吸毒的重要的因素,如果及時預防非理性思維、識別非理性思維並與其對質,將其糾正或消除,那麼就更有利於介入處理吸毒人員的問題。

本文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對戒毒人員接觸毒品非理性思維下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並以典型個案為例分析研究,以探索總結一套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模式經驗,便於以後開展類似的個案服務。

本文所展示的輔導過程是社會工作專業個案輔導——運用個案的一般手法,注重平等、接納的專業工作關係,與戒毒者一起制定個案計劃;

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戒毒者轉變錯誤認知,強化其戒毒動機,學會正確處理不良情緒、學會情緒壓力管理,最後提高戒毒人員的自我效能,降低復吸的可能性。

本文選取的探索樣本為接受過社工個案服務的20名戒毒所學員,社工對其進行跟進輔導總共162次,記錄20份,有20份已經結案,社工就跟進過程發現因非理性思維而導致的吸毒原因分布總結情況如下:

認知行為療法的運用

認知行為治療由美國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A.T.Beck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認知導致的心理問題。

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認知問題上,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

認知行為理論指出了認知對行為和情緒的影響,認為服務對象的問題是自我效能不足或原來自動化思考形成的錯誤想法和錯誤決定,均可能對外在環境事件的認知和解讀產生扭曲,以至無法發展正向的行為和正常運作功能的情緒,自我效能不足的思考或原來自動化思考本文界定為非理性思維。

認知行為理論的幹預目標是清晰地改變行為或者改變認知,在改變行為或認知之前辨識出它們的前導因素,澄清前導因素與關注問題之間的關聯,嘗試以新的認識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為方式去應對,從而消除或化解前導因素與關注問題的必然聯繫。

實踐證明,精神依賴是導致吸毒人員經過脫毒治療後再次吸毒的根本原因,而其根源就來自於吸毒人員的非理性思維。脫毒後的人員在毒品亞文化、對毒品錯誤認知和評價以及僥倖心理的作用下,產生了對吸毒的錯誤認知,並在這樣的認知當中做出了吸毒或復吸的行為。

認知行為療法以此針對吸毒人員的非理性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認知到行為的矯治,從而使吸毒人員的思維回歸理性,自覺遠離毒品,以達到矯治吸毒人員的精神依賴的目的。

(一)認知教育和認知重建

1.對吸毒人員進行基本的心理學認知教育。

這是認知行為療法的第一步。其基本要求是對吸毒人員講清認知和行為之間的關係,非理性思維產生的原理,觀念對行為選擇的指導作用等。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促進吸毒人員對自己思想及認知的認識:

第一,通過思想記錄,用以記錄其負面自動化思想。需記錄自己在什麼處境下,引發自動化思想,及相關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社工可以與其一起檢討這些錯誤思想認知,並建立更合理的正面思想認知。

第二,以提問簡單問題方式協助服務對象檢視錯誤思想認知。問題包括:在什麼處境下會想接觸毒品?當有接觸毒品時,心中出現什麼自動化思想?有什麼證據支持和反對這些思想?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觀點看待同一處境?這事對其有什麼意義?如果真的發生了,那又會如何?這事情最壞的情況是什麼,那又會如何?

第三,透過促進戒毒人員認識自動思維、認知錯誤和認知圖式後,促進其聚焦於自身特定類型的認知,幫助其反思自己在吸毒過程中的非理性認識,了解吸毒原因之後的非理性思維的表現,讓其明白因為非理性思維導致的行為是需要付出重大的代價的,同時使吸毒人員意識到毒癮是可以戒斷的,只要自己在思想觀念上加強戒毒的決心,並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對吸毒人員的非理性思維進行矯治。

2.促使吸毒人員認知重建,以建立合理的正面思想。

當吸毒人員明白自己的錯誤思想認知會引發其他的負面情緒及行為反應時,社工需協助其建立合理的正面思想認知,以取代錯誤的思想認知。

如,吸毒人員對吸毒行為認定為是一種追求時髦、追求刺激的表現時,社工可以就其感受進行正確引導,追求時髦、追求刺激的前提下是不會影響到自身的生命,追求的東西可以是積極向上的,讓吸毒人員意識到通過吸毒行為去追求時髦、追求刺激可能面臨是生命的枯竭,是以付出生命為代價,是以破壞家庭為代價而來的,權衡之間的利弊,選擇正確合適自己的行為。

對針對吸毒人員「吸毒是富有的象徵」的毒品亞文化觀念,社工可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通過大量的案例使其意識到「吸毒不僅不是富有的象徵,而且會揮霍掉大量的財富,最終使吸毒者一無所有」。

在處理吸毒行為是講義氣的表現上,做好對如何為講義氣的解釋,義氣是要講,可是要注意方式。友誼是有原則、有界限的,友誼不能違反法律,不能違背社會公德。

誠然,友誼需要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需要義氣,但這種義氣是要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處理與朋友間的互動,甚至不顧後果,不負責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不是真正的友誼,也夠不上真正的哥們兒義氣。讓戒毒人員學會甄別真義氣,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交友方面,可以著重讓服務對象就何為朋友進行針對性的討論,總結如何結交朋友,如何算真正的朋友等等。

針對好奇方面,讓服務對象明白「好奇心害死貓」這一說法,並不是所有的東西好奇了就得去碰,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要真正了解毒品的文化,明白毒品是碰不得的。

面對吸毒人員處於內心矛盾時,採用「理性情緒-角色扮演」及「空椅子療法」等技巧進行介入是個不錯的辦法。

讓求助者扮演「輔導者」角色,而社工扮演「求助者」角色。首先社工複述求助者的負面思想和支持理據,讓求助者以各種理據駁斥,說服社工扮演的「求助者」接受新的正面思想及行為。

以「空椅」方式進行的時候,讓求助者坐在一張空椅上,複述舊有的負面思想和支持理據,再安排其坐在另外一張空椅上進行調整和駁斥,並表達新的正面思想和支持理據。

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協助吸毒人員重建認知過程中時,正面思想認知最好是由吸毒人員自行構思和表達,社工可進一步協助其檢視,引導其分析保留錯誤思想認知的好處和壞處,並促使其與正面思想認知比較,並最終促使其抉擇正面的思想認知。

(二)增強效能,建立正面的行為模式

1.提升吸毒人員運用資源、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其效能感和自信心。

自我效能不足或原來自動化思考形成的錯誤想法和錯誤決定,均可能對外在環境事件的認知和解讀產生扭曲,以至無法發展正向的行為和正常運作功能的情緒。

提高戒毒人員在拒絕毒癮誘惑上的能力上,可以採用應答式行為療法中,嘗試系統脫敏法,如美沙酮戒毒療法,每一次的用量隨著次數會遞減,最終完全脫離美滿貫療法中,當毒癮發沙酮;或者作的時候,強迫自己絕不觸碰毒品。

當毒癮發作的時候,直接面對發作的過程,經過重新實際體驗,覺得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慢慢地就適應過來了。

還可通過轉移注意力,在此階段可以選擇運動、聊天、打掃衛生等,用其他方式替代當時的想法及行為,成功改變當時的想法及做法,度過毒癮發作的階段。

在這過程中可結合操作性行為療法,如獎勵法,給自己設定目標,若能順利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將對自己進行獎賞,以表示鼓勵以及肯定自己的行為,也是行為強化的一種。

最後可以借鑑過來人的經驗,收集過來人成功戒毒事例,模仿學習過來人如何成功抵禦毒品的誘惑,借用別人成功的經驗,模仿學習,相信自己也是可以成功抵禦毒品的。

在應對可能復吸的情況中,首先了解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容易產生復吸的想法,譬如:朋友的邀請、吸毒環境(夜場、朋友家中、賭博場所等)驅使,情緒低落時、生活壓力大時等等復吸因子。

在增強預防復吸能力上,可以嘗試替代學習療法,如重新建立新的朋友圈,替代原來的毒友圈,環境替代法,減少或者不去夜場等可能沾毒的環境或者通過搬離居住環境,選擇一個新的無毒的環境;當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如放鬆法、瑜伽、靜坐等一些排解壓力的方法。

戒毒人員在戒毒過程中,需要逐漸社會化,其中就業就是社會化的一種,激發其就業動機,提高就業技能、面試技巧等培訓,對接相關就業資源,協助戒毒人員掌握社會政策資源,掌握合理運用社會資源,提升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增強個人的效能感以及對生活的信心。

2.促使建立正面的行為模式,促使吸毒人員遠離不良誘惑。

在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通過吸毒前吸毒後的變化呈現及收穫影響,讓其感受吸毒前後自己以及自己身邊人的變化,形成鮮明對比之後讓其選擇是否繼續堅持吸毒,幫助吸毒人員重建人生觀、世界觀和積極向上的行為模式,如處理好自己的個人層面、家庭層面以及社會融入等方面,尋找其嚮往的生活狀態,並努力為之實現。

對自己的行為有節制進行控制,對自己的人生有秩序的進行管理,鼓勵其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追求健康的人生等。

還可透過角色扮演,從會談中學習面對困難時,所需具體應付方法和技巧,並透過反覆練習,進一步提升應付技巧。

在完成這過程中,做好強化服務對象的一些恰當行為,社工可與其達成協議,如果他能改善某行為,便可得到自我獎賞,如:玩電腦遊戲、外出活動等。相反,如果未能改善或實踐承諾,便要接受自我懲罰,如:多做家務、減少外出活動等。

(三)提高情緒處理的能力,建立積極正確三觀

1.提高吸毒人員情緒處理能力,降低其負面情緒壓力造成的復吸風險。

協助服務對象想像其他影像,取代那些造成負面情緒的影像。如:當服務對象擔心自己在毒品誘惑面前不能做到及時的拒絕時,社工可以請他想像自己能輕鬆拒絕別人誘惑,有效遠離毒品之後自己的狀態及情景,然後可請他嘗試在遭遇毒品誘惑的時候,在腦中回想自己能夠成功拒絕誘惑的技巧,以增強自信。

另外,社工可以協助其提升舒緩情緒的技巧,並以有效的應付方法妥善處理壓力。當服務對象出現壓力過大、生活不順利,心情低落時,建議其利用可行的方法分散注意力,如聽音樂、運動、上網、找人聊天、看電視等。淡化此階段的負面情緒,通過關注其他方面代替,或鼓勵其運用熟悉的鬆弛方法,亦可教導一些鬆弛的技巧,如腹式呼吸法、肌肉鬆弛法、意象鬆弛法。

也可以嘗試以非批判態度的專注察覺,能協助其察覺自己此時此刻的思想、情緒和伴隨的生理反應,並嘗試去接受它,而非去控制和逃避它。藉著察覺和接受,服務對象往往感受到負面情緒得到緩解,從而避免了因為負面情緒產生的危險的行為。

2.協助吸毒人員建立正確「三觀」,促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協助服務對象檢視日常生活的安排,了解他的精神及情緒狀況如何影響其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協助其重新計劃,如何恰當地運用空餘時間,令其生活更充實,減少接觸毒品的機會。

第一是加強對戒毒人員的思想教育。耐心給戒毒人員講解吸毒造成個人、家庭、社會的危害,鼓勵其不能自暴自棄,逃避現實,要有堅強的意志,克服心理依賴,戒除心癮,不受外界有毒環境的誘惑,要鼓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和勇氣。

第二是動員戒毒人員家屬積極配合幫教工作。家屬應以接納的態度,不能使他們失去家庭、朋友及社會的關懷,積極配合戒斷毒癮,讓他們重新回歸社會。

第三是組織戒毒人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謀生技能,積極幫助其解決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困難。

第四是協助戒毒人員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規劃。普及生活計劃對個人人生的重大影響,促進其加強對個人的生活規劃,了解戒毒人員的日常生活規律,依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做合適的人、正確的事,鼓勵戒毒人員擁有對生活的樂觀心態,徹底戒斷毒源。

典型案例分享

(一)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阿羅(化名),男,34歲,已婚,有一兒一女。服務對象初次接觸毒品是在2005年,首先接觸的是k粉,當時是在ktv娛樂場所接觸的,最初認為k粉並不是的毒品,隨後才接觸冰毒,吸毒冰毒是因為喝醉酒後需要解酒,而冰毒解酒效果非常好,喝醉吸毒之後還能繼續喝。

本次是阿羅第一次進強戒所,之前因為吸毒被抓拘留過。曾經因為女朋友自行戒毒兩年,後也因為創業失敗及感情問題復吸。

(二)阿羅呈現的問題表現

1.對毒品的認知存在誤解,沒有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解酒。阿羅一直通過吸食冰毒進行解酒,形成不斷喝酒-醉酒-吸毒-解酒的過程。同時對毒品的認識不夠,誤認為k粉不是毒品,也沒有有效判斷毒品的能力。

2.沒有良好的生活行為模式。阿羅在日後復吸的機會較大,不會處理自己拒絕毒品的問題。因為空虛,通過與朋友喝酒打發時間,喝醉酒後以吸毒的方式解酒,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比較單一,增加了對醺酒的可能性。

3.沒有積極向上的就業觀及生活觀。阿羅對自己的未來的就業及生活比較迷茫表示走一步算一步,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同時對未來的事業沒有危機感,就業動機弱。

阿羅在認知上有一定的偏差,加上對毒品產生影響的認識不到位,對自己未來生活規劃方面無計劃感,從而引發不正當的行為—用吸毒的方式進行解酒,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沒安排等,由於對自己的生活無規劃,產生有喝酒打發時間的念頭。

阿羅喝酒之後難受需要解酒,因對毒品造成的影響不了解,利用吸毒進行解酒,導致陷入死循環的喝酒戒酒吸毒的狀態。

所以利用認知行為理論,提高對其認知,通過外界環境的互動,增強其處理自己問題的能力,從而糾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為。

與阿羅探討吸毒與戒毒的好壞處,討論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正面的行為來獲取或者剔除,引導阿羅說出矛盾,讓阿羅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現在行為的對立,協助阿羅將戒毒的阻力轉化為戒毒的動力。

(三)服務策略

1.吸毒損益表糾正對毒品的錯誤評價策略。社工了解到阿羅對吸戒毒的好壞處評價,以讓其產生矛盾點。

從而提高阿羅對毒品危害的認識,解構不正確毒品認知,強化其對毒品的危害認識;

同時對是否改變吸毒行為的好壞處進行探索;通過動機式晤談,尋找阿羅的動機來源等,讓其轉變吸毒的觀念,形成正面的戒毒觀。

2.從個人需要到家庭動力策略。從阿羅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與其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加強引導,著重了解阿羅的思想動態情況,疏導其情緒,運用家庭動力,以家庭責任強化自己的戒斷信念。

3.正面行為模式。尋找復吸的主要因素,選擇其他方式代替產生復吸念頭的可能性,避免高危情景的再次出現,形成正面的行為模式。

4.未來規劃。探索出所後的就業安排及生活規劃,根據阿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式,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的規劃,塑造積極向上的生活觀。

(四)服務跟進過程

社會工作者分別從生理、心理、社會層面上對服務對象進行服務的跟進。

1.在生理層面,服務對象由於過往的生活作息習慣,經常喝酒,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據其需求、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計劃,協助其對自我的生理健康狀態進行清晰認識並願意為之付出行動,例如計劃減少每次喝酒的量、降低每周喝酒的次數等。

2.在心理層面上,社會工作者通過回顧其過往的成功經驗,讓其客觀、全面地看待自己,通過動機晤談法,尋找服務對象戒毒動機來源,藉助服務對象最在乎的人即戒毒動力來源之處,強化其戒毒動力,選擇以正面的行為及問題處理方式,也願意為了家人,為了自己重新開始,不斷提升其對戒毒康復的信心。

3.在社會層面上,社會工作者協助服務對象不斷修正、完善其原有的非理性認知和偏差行為,提升其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知法、懂法、守法;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協助其了解、掌握、運用身邊的資源,匯聚社會力量,助力「再社會化」。

例如,社會工作者協助調整其出所後的心態,學會如何處理家庭問題,強化自己的家庭責任感;連結資源,提供政策信息和就業信息,確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職業方向,擺脫對毒品的依賴,有了正面的生活規劃,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推動其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五)阿羅能成功改變的因素主要

首先,阿羅重構了正確的認知;在吸毒解酒上,社工與阿羅進行討論,分析吸毒對自身造成的影響,是否嘗試過用其他方式進行解酒或者控制自己喝酒的量。

同時社工與阿羅共同探討吸毒及戒毒行為帶來的好壞處,通過吸毒損益表的使用,讓阿羅的吸毒行為對自己的影響上產生矛盾點,並權衡利弊進行抉擇。

其次,家人強化阿羅的改變動力;由於母親的狀態讓阿羅自己有更強的動力去戒毒,自己會產生戒毒的想法。

引導阿羅從親人上著手考慮,藉助親人等外界的力量來督促自己,通過他律進行自律,約束自己減少喝酒的量提高自己對時間的利用率。

同時社工通過實例讓阿羅明白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自己的行為會極大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在面談過程中,不斷用實例讓阿羅比較直觀地明白戒毒的重要性,不管是對自己對家人兒女等。

第三,阿羅形成正面積極的行為,提高避免高危情景的能力;社工就如何安排自己的作息上進行引導,阿羅表示健身是其中一方面、其二是花時間陪伴子女,與孩子互動的時間,爭取更多的互動機會,自己在對待孩子方面,教育孩子這一塊主要是妻子身上,希望自己出所後不僅僅做物質上支持的父親。

其三是自己能有較穩定的工作。逐漸讓阿羅能清晰的面對處理吸毒的問題,強化其計劃感,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實際案例提升阿羅對戒毒的信心,表明有戒毒人員成功戒毒之後還成功加入禁毒義工團隊,這個實例引起阿羅的興趣,表示自己也可以嘗試參與義工服務。

最後,積極向上的生活目標,對未來充滿了目標感;阿羅明確自己出去之後不能再碰了,也表示會通過減少喝酒的量去避免接觸毒品,相對比之前自己會更多考慮自己 的未來,自己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從以前從來不會預測自己未來的樣子、自己希望的生活到現在會緊張以及會為自己曾經的生活方式感到愧疚;

並且從自己對未來的迷茫到現在有方向感,感受到自己的上進。阿羅意識到吸毒之後付出的代價是不可逆的,也是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樣子,應該及時制止自己不恰當的行為。

反思與總結

非理性信念是能夠引發個體情緒失調和行為失常的偏頗想法,其特性為無彈性、非事實依據、不合邏輯。

非理性信念是不合理的、誇張的、絕對化的、完美主義的、缺乏清楚思考的、易引起負面情緒及造成困擾的荒謬想法。

可以認為認為非理性信念足以影響個體的情緒和行為,能夠導致認知偏差。有針對性地了解並及時預防非理性思維、識別非理性思維並與其對質,將其糾正或消除,那麼就更有利於介入處理吸毒人員的問題。

作者:張秋 指導督導:陳錦蔡 溫雲油

單位:梅州市梅江區鼎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左手一個點讚,右手一個在看,小編看你越來越好看!嘿嘿!

相關焦點

  • 如何介入非自願求助青少年個案的探索?|社工案例
    下面我們以一個逃學隱蔽且非自願求助的青少年個案為例,探索如何運用七大會談技巧介入非自願求助的青少年個案。一、案例情況1.1基本情況案主陳同學(化名),15歲,男生,在讀初二,身體狀況一般,厭惡煙味,有嚴重鼻炎,身體免疫系統較差,極少朋友,陳同學較為敏感自卑,內向,少與家人分享內心情況,不能接受任何批評指責,家人、老師、同學都較為遷就陳同學。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怪誕行為學》。丹·艾瑞裡,美國認知心理學和商業管理雙料博士,年僅31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 TED 的演講,有超過780萬次的點擊。著有經典作品《怪誕行為學》,《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得到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讚賞和強烈推薦。
  • 2021年甘肅省社區工作者考試: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及基本觀念(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認知學派源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分道揚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的又一個理論高峰。在認知理論的理論脈絡之下,貝克首先提出了認知治療模式。
  • 模糊邏輯:研究人的大腦認知思維形式的邏輯科學
    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人的大腦認知中存在的幾種基本的認知偏差,分析了它們的「非理性」的一面及其所起到的不良作用。有人可能會問:這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認知方式,為什麼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是普遍存在同時也是普遍接受的呢?而且,這些看起來「非理性」的認知方式,許多時候並不認為是「非理性」的,而是「理性」的。
  • 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的研究及分析
    網絡謠言具有傳播速度快、匿名性強等特點,作為網絡大軍的主力軍,大學生對於網絡謠言的認知和應對情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大學生對網絡謠言的認知和行為進行數據分析與原因研究,並最終從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 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 如何管住非理性的七個策略
    科學家們總結了一些非理性的特徵:損失厭惡、賭徒謬誤、稟賦效應、歸因謬誤、鴕鳥效應等。 人類大腦經幾十萬年進化,較早出現的「原始大腦」只能進行簡單的判斷和條件反射,後面的「理性大腦」形成了強大的計算和認知能力,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原始大腦「引導」著我們,做出未經計算與認知的非理性判斷。
  • 增民生福祉 贛州探索推進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
    社工介入社會救助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救助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吃、住、送回」等簡單的救助管理服務無法滿足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的時代要求。如何更加有效、深入地幫助服務對象,分類實施救助,滿足服務對象多元化的需求是贛州市救助管理站一直在思索和探索的道路。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視角下,雙系統理論對青少年更多的冒險行為的解釋基本歸結於:青少年認知神經發育過程中,腦區間發育進程的不平衡在社會生活層面的表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只能對外界環境進行控制幹預,以減少青少年做出不當冒險行為的可能,而無法改變青少年本身愛冒險的神經發育特徵。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文章運用行為金融學從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角度分析資產價格的波動和發展。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行為金融學就是試圖去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一門學科。
  • 經驗主義的陷阱:談談需求探索中的認知偏差
    本文作者為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認知偏差,並且分析了應該如何消除認知偏差。經驗效應是指公眾個體在對對象進行認知時,總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對對象進行認識、判斷、歸類的一種心理活動方式。也就是說,人們在對他人或他物認識時,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一種心理準備狀態,並基於這種準備狀態對對象作定勢分析。
  • 理性和非理性
    在弗洛伊德精神學《夢的分析》中,人類的精神結構既有身體本能的激發,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智制抑。只有在夢境中,理智的制抑發生鬆懈,使得身體本能的激發在夢境中得到釋放。這種本能激發和理智制抑的精神結構,本質上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兩種意識方式,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聯結的產物。人類身體意識是建立在身體本能擇取上的。
  • 從3組典型案例看「舌尖上的腐敗」行為的定性及處理
    「舌尖上的腐敗」問題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帶壞社會風氣、傷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但表現複雜、隱蔽,需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進一步增強政治敏銳性,精準發現、精準認定、精準處理。就如何對「舌尖上的腐敗」行為進行定性及處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相關部門同志通過3組典型案例作探討。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最近在讀一本頗為有趣的書——《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董志勇教授,作為我國經濟學界的知名學者,著有《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等著作。行為經濟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進行有機結合,從實際出發,用描述性的方式幫助人們認識真實的世界。
  • 會議室細微服務案例分析_visio 細微調整 - CSDN
    網絡數據分析抓出Twitter上的美國「五毛黨」 http://www.36dsj.com/archives/11426系統採用了文本和數據挖掘、複雜系統模型分析等先進技術,研究人員希望最終能藉助該系統實現對社交媒體中傳播錯誤信息的行為進行自動識別和監測。
  • 「心智」理論,描述人們的智能行為的處理
    這類型的智能理論都把智能的原因或處理機制歸功於心靈的某一系列的特殊活動。「心智」是這類型的智能理論所共有的關鍵詞。他們的哲學預設就是人們最樸素的認識與人類學家的專業研究所得出的一個「顯然的」結論:一切生物都有某種心智。人類學家認為,心智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反射、條件反射、工具使用、語言符號4個階段。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尼採曾說:「事物的非理性表現不是對其存在的否定,而恰恰是其存在的條件之一。」    自從亞當斯密對「看不見的手」進行闡述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選擇的經濟學家們所引導。這些理論家堅信,在一個自由社會中,對自利這一目標的追求是人類進行選擇以及走向繁榮的原因。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世界上有許多無用的、可憎的、邪惡的壞人,對他們應該歧視和排斥,給予嚴厲的譴責和懲罰;當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對危險和可怕的事情應高度具體,時刻關注,隨時準備它們的發生;一個人以往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行為,而且是永遠無法改變的;03糟糕至極是指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要崩塌了;
  • 大數據分析關鍵的5個思維
    數據分析思維決定了從哪些方面分析,而數據分析工具主要是服務於數據分析思維。簡單地說,數據分析思維決定了分析方向,而數據分析工具只是幫你達到目的地。   一個連分析的方向都搞不清楚的人,即使通過數據分析給出了一些結論,這些結論也很難讓人信服,因為這些一般都是片面的,當然更談不上對業務的指導。   本文我就通過一個案例來教大家掌握五個關鍵的數據分析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