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2021-01-10 楠悅讀

本文字數5475,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怪誕行為學》。

丹·艾瑞裡,美國認知心理學和商業管理雙料博士,年僅31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 TED 的演講,有超過780萬次的點擊。著有經典作品《怪誕行為學》,《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得到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讚賞和強烈推薦。

本書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會因為環境壓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錯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為,從而付出金錢、時間等代價。實際上,非理性是可以預測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確選擇。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用行為經濟學思維,詳細分析非理性行為的發生現象、產生原因,並提出避免對策。

01、「非理性」的現象

書中作者運用了很多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

1、認為自己佔了便宜

比如說很多商家經常推出「第二瓶半價」的活動,很多人本來只需要買一瓶飲料,但看到了有促銷活動就會想要購買第二瓶。我們自認為是佔了便宜,但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只需要一瓶,結果卻花了一瓶半的錢。

當我們看到了幾種選擇,大腦就立刻開始計算哪種比較划算,而忘了之前的需求。不僅對有形的事物,人們對無形的事物也一樣。

比如感情、態度等也存在這種情況。並且,人們還傾向於比較那些容易比較的事物,對於不容易比較的,索性迴避。所以很多時候,商家設好誘餌,人們就會乖乖吞下。

為了說明「非理性」的傾向有多可怕,作者舉了一個例子:

1993年,美國聯邦證券委員會第一次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布高管薪酬。本來是想通過這個舉措,讓公眾監督,然後把高管工資打壓下去。當時高管們的平均薪酬已經是普通工人的131倍了,這樣很容易引發社會矛盾。但沒想到,這個舉措適得其反。各位高管們,原來不知道同級別的薪酬,這一公布就有了比較,開始攀比,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攀比。結果反而導致了高管整體薪酬水平的上升。目前為止,他們的平均收入已經是普通工人的369倍,是公開前的3倍還多。

作者指出:對比帶來的後果遠遠不止讓人多買一瓶飲料。如果只關注對比對象,很多時候還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痛苦。

比如說,好多本來日子過得不錯的人,在和老同學聚會以後會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不滿。他們會想:為什麼中學不如我的人或者和我差不多的人,現在過得比我好?這種不滿足,總想和人攀比的心態,往往會讓人關注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上,甚至讓人的幸福感暴跌。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就算得了20萬年終獎,只要別人都拿了21萬,也會高興不起來的原因。

2、「幼鵝效應」與「錨定」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幼鵝效應):

小鵝在破殼出來的一瞬間,會把出生第一眼看到的生物當做親媽,一直跟在屁股後邊搖搖擺擺。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會把第一印象當做對比對象,來給之後遇到的同類產品定價。

再舉個例子 ,當我們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的價錢的時候,會影響到我們對同類產品價格的接受度。

比如說,如果你第一次接觸到的咖啡僅僅是10塊錢一杯,要是再看到15塊一杯的咖啡,就很難接受。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咖啡多少錢,也不會在意這件事。因為沒有比對,也就不會渴望與過去的經驗保持一致。就像我們習慣了15塊錢的咖啡,再遇到同樣價錢的咖啡,在掏錢的時候也就不心痛了。

作者指出,人的選擇未必是真正偏好或者需求大小的反映,也未必能準確反映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換句話說:決定行為的,很多時候是人對某種「對比」的記憶,而不是真正偏好。

很多商家就是看穿了人的這一點,用這一招推銷商品。

比如:早期的「黑珍珠」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本來沒什麼價值。但為了增加價值,珠寶商就把黑珍珠和其他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結果,它的身價瞬間上漲數十倍。因為人們想當然的認為:同類商品的價值應該差不多吧?在這麼想以後,之前看它暗黑,醜陋的樣子,現在看上去好像也閃著誘人的黑色光澤了。

3、免費的誘惑

免費的魔力還會在很多場合發揮作用。

例如,你有沒有在開完會以後,把鉛筆、鑰匙鏈、記事本等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儘管這些東西你以後用不到,多半要扔掉?你有沒有排在長長的隊伍裡(可真是夠長的了),等啊等啊,只是為了一份免費的甜筒冰激凌?商店「買二送一」,你有沒有為了那個「送一」而買下那兩個你根本就不需要的東西?

拿免費的東西,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錯。例如你在百貨商場看到一箱免費運動襪,你能拿多少就拿多少,不會有什麼壞處。免費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引誘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間掙扎——並引導我們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舉一個例子:

假如你想去運動用品店買一雙白襪子,就是後跟有結實的夾層,前面鑲金線的那種。一刻鐘以後,你從店裡出來,手裡拿的卻不是你想買的那種襪子,而是另一雙你一點兒也不喜歡的便宜貨(後跟沒有夾層,前面也沒鑲金線),但是它附贈一雙免費襪子。在這個例子裡,你放棄了更好的選擇,買回了你原先不想要的東西,這完全是免費的誘惑!

多數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費使我們忘記了不利的一面。免費給我們造成一種情緒衝動,讓我們誤認為免費的物品的價值大大高於它的事實價值。

為什麼?這是由於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這種懼怕心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選擇某一免費的物品不會有顯而易見的損失,但是假如我們選擇的物品是不免費的,那就會有風險,可能做出錯誤決定,可能蒙受損失。

4、拖延症

有的人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還有的人有所謂的「所有權依戀症」,就是抱定「一旦擁有,天長地久」的觀念,對自己有的東西,越看越喜歡,什麼都不捨得扔,最後完全沒法接受新鮮事物,跳不出「舒適圈」,變成「老頑固」。

5、選擇困難症

還有我們可能最熟悉的「選擇困難症」:總是希望留有餘地,希望有很多選擇,但又很難從中選出一個適合自己的。

對於這些現象,會使我們降低幸福感,極大的影響生活。

02、產生「非理性」現象的原因

1、受環境的影響

行為經濟學研究證實: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身的理性過度自信,認為無論任何時候,都能做出理性選擇和判斷。但事實情況卻是:人的理性很多時候,是依賴於環境的。特別是在不熟悉的領域,人往往沒辦法理智思考,而是讓非理性替代,做出錯誤的選擇。

比如,有很多人在知道自己要當眾演講的時候,就會害怕。到了臨上臺前,可能緊張得手腳冰涼,一趟趟地跑廁所。站到臺上,發現下面那麼多人盯著自己,可能頭腦就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再比如:一大群朋友聊天,也相當於發言。這種情境下,聽眾未必就少多少。這個時候,我們面對的壓力太大,外部的環境沒有辦法讓頭腦保持清晰,沒有辦法組織起語言,非理性就接管我們的大腦。

所以作者認為:「非理性」產生,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環境的。如果環境壓力過大,往往就會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佔據上風。

環境壓力其實不止是當眾發言這一種,周圍人的行為舉止也會給人帶來影響。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陌生人在爭相排隊去領贈品,他們的行為傳遞出「數量有限」的信息,我們可能潛意識裡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就立即隨大流排隊去了。這也是很多小吃店在開業前請人來排隊當託的原因。

2、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規範,一個是社會規範,一個是市場規範。什麼叫社會規範呢?

比如說你去嶽母家吃完晚飯後,你絕對不會付給她飯錢。再比如:你會很高興幫鄰居一些小忙,類似順便幫他搬搬東西或是收收快遞,但如果你還問你鄰居要幫忙費,那就很怪了。這些都是社會規範在發揮作用,依賴道德的約束力,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而市場規範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純金錢交易,什麼都是關於錢。

比如說,如果你要求一流的律師、醫生降低工資來工作,他們很可能會拒絕你,認為這是極大的侮辱。但是如果轉成社會規範,你問他們:願不願意做免費的義工,大部分人都會欣然同意。

從社會規範到市場規範很簡單。

比如,鄰居要是提出給你一定的報酬讓你幫他們收快遞,你很有可能會同意。但是要從市場規範回到社會規範就不一樣了。如果你的鄰居一直都是付錢讓你幫他收快遞,如果以後他不肯再付錢的話,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彆扭,甚至下次就不管了。

當人在遵守市場規範的時候,往往會太重視金錢而拋棄了社會規範裡面一些美好的東西。

就好比,如果把市場規範強加在教育系統上,往往就會導致只重視成績而不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法律系統和市場規範過多聯繫,就會導致社會治安水平的下降。

因為這麼一來,警察打擊犯罪的正義感,會被工資多少所取代。同樣的,如果公司只在乎利潤而不關心員工的福利,就難免會造成員工頻繁跳槽。

因此,作者認為:「非理性」產生,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環境。如果環境壓力過大,往往就會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佔據上風。同時,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調節世界的兩種機制,如果人在兩種規範間打破平衡,也會導致「非理性」的產生。

03、如何避免「非理性」

在了解「非理性」的發生情況和產生原因後,怎樣避免「非理性」對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做個聰明的人呢?

1、「預先幹預機制」

作者指出實施「預先幹預機制」。什麼叫「預先幹預機制」呢?其實就是給自己畫一個底線,設定一個獎懲機制。

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從社會角度來衡量,預防性醫療的效益都要高於目前的補救性醫療。預防就是在問題發生之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但是進行結腸鏡檢查和乳腺透射是很受罪的,就算是檢測膽固醇——需要抽血,也不好受。從長遠來考慮,我們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做這些檢查,但是實際上,我們總是從短期的方便角度來考慮,一拖再拖,明日復明日。

那怎麼辦呢?比如,我們可以採取強制性措施,由奧威爾小說意義上的「國家」對我們強制實行定期體檢。

這一方式對我的學生是行之有效的,給他們強制設定期限會使他們得到好成績。從社會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如果有「保健警察」駕車呼嘯而來,把那些拖延體檢的人強行拉到膽固醇檢測部門抽血化驗,將有利於提高我們整體的健康水平。

再比如,不管是上學還是上班,對我們我們要完成的任務總會有一個時間限制。這就是一種「預先幹預機制」。

但很多時候,由於自我控制困難,很多人還是會一再拖延。那怎麼辦?那就退一步,選擇一種模式幫助你實現這種「預先幹預機制」。

比如說,當你決定把每月工資一部分存起來,但可能控制不住自己。我們可以選擇某一種理財計劃,在發工資的時候直接從帳戶裡扣除,存入理財計劃。

2、「以非擁有心態」看待物品

作者指出,僅僅有「預先幹預機制」是不夠的,因為生活中還會存在其他「非理性」情況,比如的「所有權依戀症」,也就是認為「只要是我的,就是最好的」這種心理傾向。

比方說當我們要賣掉一個包包,我們滿腦子想的可能是「這個包包可是當年我辛辛苦苦攢錢買的」,而不是想到賣了以後可以買吃的。

因此,很多商家就抓住這種心態,推出「30天試用,不滿意全額退款」。結果,當你把那張沙發拉回家,這就變成了「我的」,那就怎麼看都好,捨不得放棄了。

對於這種情況,作者指出運用:以「非擁有的心態」來看待物品,把交換的過程和你本身經歷分開,儘量保持一顆平常心。

當我們遇到具體的交易,該如何避免「非理性「呢?作者在這裡特別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

什麼叫「價格安慰劑效應」呢?作者做了一個試驗:他們找了一批志願者,來測試某種所謂「新型止痛藥」,其實這種止痛藥只是VC膠囊。

實驗人員告訴第一批志願者,這種藥一片就要2.5美元,讓志願者先接受電擊,然後再吃藥後被電擊,幾乎所有人都說:吃了藥就沒那麼痛了。

輪到第二批志願者時,作者把宣稱的價格降到了10美分,也就是幾乎是免費的程度。試驗結果:這時候,只有一半的人覺得止痛藥有效。

價格確實對人起到了「安慰劑「作用,至少對於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其實無論是2.5美元,還是10美分,那種「新型止痛藥」其實都沒有發揮任何藥理作用,但恰恰是它們的價格,就像「安慰劑」一樣,影響了人的感官。人們的「非理性」判斷認為:價格貴的一定會療效好。

遇到這種情況,作者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要清楚「價格安慰劑」的存在,然後要更多關注產品質量,不要只買貴的。

3、「對自己誠實」

行為經濟學家研究證實:人幾乎很少能在任何時候都絕對誠實,而這些導致不誠實的誘因,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說:人會在下意識裡,對自己的不誠實行為,視而不見。

比如家裡沒有筆了,下班時就順手從辦公室拿一支回家。再比如一些企業為了保持高利潤的假象,在財務帳面上作假。這些事情都是開始於微小的「非理性」「下意識」行為,然後程度越來越強,逐漸演化成了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最終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對普通人來說,人內心的誠實只在重大越軌行為的時候才被激活,拿一兩根筆不會讓心中的警鈴響起。因為,拿的不是現金,不是錢。

因為我們擅長把自己細微的不誠實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們通常很難清楚地確定非現金事物對作弊的影響。例如,拿一支鉛筆,我們可能推斷辦公用品是對員工的一部分補助,或者拿一兩支鉛筆之類的事人人都會幹。

再比如,我們刷信用卡的時候,我們刷的不是現金,因此,我們無法產生警惕。

所以,為了避免「非理性」行為,對自己誠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把所有辦公用品都標上價格、時常看看自己的帳單,這些都是會讓人在生活中受益的。

最後的話:

當我們我們了解了「非理性」的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之後,我們可以看出「非理性」是可以預測的。

行為經濟學是用案例來研究分析的學問,很多結論未必有普適性的,但本書所述的一些非理性行為,都是有一定規律性和普遍性的。

了解這些規律,一方面我們可以防止自己「被套路」,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規律和知識。

相關焦點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今天說的這本書叫做《怪誕行為學》,本書一共25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您講述書中精髓。怎麼用行為經濟學思維避免生活中的消費陷阱,做個精明的人?很多人在生活中啊,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你今年拿了10萬的年終獎,心裡還挺高興,結果聽說其他人都拿了11萬,瞬間就會覺得很委屈。比如為什麼無人問津的黑珍珠和其它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身價一下就能上漲數十倍?
  • 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最新的讀書筆記大全,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在閱讀時,人們或摘錄各種精彩詞句、至理名言,或歸納書中的重點內容,或表達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體會,形式多樣。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本文摘自《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美]丹•艾瑞裡 著,趙德亮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日復一日,你的任務就是學著如何選擇最安全的通道穿過迷宮,同時要躲避電擊(你安全穿過迷宮得到的獎勵就是逃過電擊)。你做得怎麼樣呢?一個多世紀以前,心理學家羅伯特·亞爾克斯和約翰·多德森對上述基本課題做了不同形式的實驗,以求得出關於實驗白鼠行為的兩個答案:第一,它們的學習能有多快;第二,更重要的是,電擊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勵它們加快學習的速度。
  • 《怪誕行為學》-奇特而有趣的人類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覺得自己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理智且正確的,你有沒有思考過自身的行為是否受到過其他因素的引導。這裡向各位推薦一本書《怪誕行為學》,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了一系列有趣的小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人類各種行為背後奇妙的原因。
  • 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 從「報復」談起,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人類的各種怪誕行為
    我知道這樣的行為可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式,但我能想到的只有這些。後來,當我看到《怪誕行為學2》的時候,裡面有一個章節談到了報復行為,我才理解到這個世界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報復」幾乎無處不在書上列舉了一個例子,作者讓一位工作人員假扮成一間餐廳服務員。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世界上有許多無用的、可憎的、邪惡的壞人,對他們應該歧視和排斥,給予嚴厲的譴責和懲罰;當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對危險和可怕的事情應高度具體,時刻關注,隨時準備它們的發生;一個人以往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行為,而且是永遠無法改變的;03糟糕至極是指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要崩塌了;
  • 人為什麼有時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人有時會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小到罵人打架和造謠自殺,大到貪汙詐騙與殺人越貨,甚至還有更加殘忍禽獸不如的行為。大多數人事後都會追悔不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錯誤可以懺悔改正,但違法犯罪的事情可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的必須要用生命來贖罪了。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本文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對戒毒人員接觸毒品非理性思維下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並以典型個案為例分析研究,以探索總結一套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模式經驗,便於以後開展類似的個案服務。
  •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時間簡史》。本書作者是史蒂芬·霍金,當代最知名、最活躍的物理學家,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尼採曾說:「事物的非理性表現不是對其存在的否定,而恰恰是其存在的條件之一。」    自從亞當斯密對「看不見的手」進行闡述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選擇的經濟學家們所引導。這些理論家堅信,在一個自由社會中,對自利這一目標的追求是人類進行選擇以及走向繁榮的原因。
  • 《社交天性:人類社交的三大驅動力》—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社交天性》。 作者馬修·利伯曼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在2007年獲得了美國心理學家協會頒發的「傑出科學獎」。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經過對人類的不斷探索寫出此書,給心理學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 《怪誕行為學》作者談了談選擇設置中的激勵和...
    「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僅僅給他們信息、目標或者知識都沒有用,」丹·艾瑞裡說。他認為社會科學改變人類行為的方式應該像發射火箭一樣——「減少摩擦阻力和加更多的燃料(動力)。」丹·艾瑞裡(Dan Ariely)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學術明星。這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圍繞人類的不理性:包括不誠實、拖延症和利他行為等等。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
  •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非理性」理論一覽
    原標題: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理論和模型,但人非聖賢,現實中人類充滿不理性,容易導致行為與理論預測不符。
  • 《裂變:看得見的未來》—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裂變》。本書作者醒客,本名陳世鴻,網際網路戰略顧問。曾供職於新浪網、中華網等門戶網站,主管網絡運營與產品研發。
  •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2017-10-10「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理論和模型,但人非聖賢,現實中人類充滿不理性,容易導致行為與理論預測不符。
  • 理性和非理性
    我們在觀察只有身體意識的動物世界中看到,所有動物的意識行為都是身體本能的和非理性的。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非理性是人類難以克服的弱點,個體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體市場的非理性波動。文章運用行為金融學從個體和群體的心理角度分析資產價格的波動和發展。然而,研究者們在投資領域中發現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資行為。西方的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投資活動過程中發現,金融學的許多數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釋和預測現實中的投資活動,對投資活動中人的行為與心理的研究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行為金融學就是試圖去解釋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錯誤是如何對其投資產生作用的一門學科。
  •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人類簡史》。本書作者是尤瓦爾·赫拉利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出生於1976年,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教授,代表作為《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擅長世界歷史和宏觀歷史進程研究,是學界公認的「青年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