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有時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2021-01-10 東張西望文化

人有時會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小到罵人打架和造謠自殺,大到貪汙詐騙與殺人越貨,甚至還有更加殘忍禽獸不如的行為。大多數人事後都會追悔不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錯誤可以懺悔改正,但違法犯罪的事情可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的必須要用生命來贖罪了。

人為何會做出非理性的選擇,探究箇中原因有很多。有的說是人的本質就壞,性本惡。也有的說是人受到社會環境影響,近墨者黑。還有的說是人禁不住金錢美色的誘惑,甚至是一時衝動而為之。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作為有效的參考。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後天的倫理道德教育人成為社會之人。另外用法律來作為懲罰的手段,以威攝人的行為,這也使得大多數人都能遵紀守法,法律的作用不可小覷。

但人來源於動物的本性依然是無法根本改變的,所以有時人的行為會顯出非理性,即感性的一面,表現出動物殘忍的特性,讓具有理性的人看來非常難以理解,有時事後當事人都會感到奇怪。

因此,可以說人做出非理性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具有動物的本性。雖然從情理上說肯定是不對的,而且如果觸犯了法律,還要接受到法律的懲罰。

所以,古人說人要三省吾身,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只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法治觀念,才能隨時用理性去壓制人自身的動物性。

相關焦點

  • 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本文摘自《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美]丹•艾瑞裡 著,趙德亮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有時候,我們對於激勵與表現(廣泛含義是人們的行為)相關的直覺是準確的,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現實與直覺並不合拍。在亞爾克斯和多德森的實驗中,有些結果與我們多數人的預期相同,有些卻和人們想的不一樣。當電擊非常微弱時,實驗白鼠幾乎沒有受到激勵,結果是學習的速度很慢。當電擊達到中等強度,對實驗白鼠的激勵作用顯現,它們立刻開始做出努力,想弄清楚鼠籠的規律,而且學習的速度也很快。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書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會因為環境壓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錯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為,從而付出金錢、時間等代價。實際上,非理性是可以預測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確選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用行為經濟學思維,詳細分析非理性行為的發生現象、產生原因,並提出避免對策。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理性選擇理論的擁護者們對斯密《國富論》所開創的實證分析經濟學概念深信不疑,但他們往往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斯密的這部著作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哲學基礎之上,即正義和其他美德會對人們追求自利的行為形成約束。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生活中的我一直以為自己還算是理性的一個人,但是我真的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麼?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本文依據認知行為療法,對戒毒人員接觸毒品非理性思維下的原因進行研究分析並以典型個案為例分析研究,以探索總結一套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模式經驗,便於以後開展類似的個案服務。
  • 為什麼視「理性」為至高無上,是朝著「神權時代」的非理性墮落?
    如果是,假設世界上還有其他非理性動物,會發生什麼?巴黎大學哲學教授賈斯汀·史密斯(Justin E.H. Smith)在其新書《非理性:理性黑暗面的歷史》中討論了上述問題。《非理性:理性黑暗面的歷史》他戳穿了西方世界流傳了幾個世紀的謊言:人類曾被神話和迷信蒙蔽,但後來古希臘人發現了理性,之後啟蒙運動又鞏固了理性在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 如何管住非理性的七個策略
    在老喻的《人生算法》裡談到人的非理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見聽見過,不管多聰明、讀過多少書、經歷過多少事情,總是在某些場合會被輕易忽悠,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不過理性。 老喻對理性的定義是反條件反射。理性在哲學中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通常說的是我們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的方式推到出合理的結論。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法國大革命既然以人為中心,強調平等,那麼理所應當其中的著名領袖羅伯斯庇爾強調美德,但是他為什麼一邊強調美德一邊又導致暴政呢?蕭延中給這個悖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德性的暴政」,勒龐在書中提出了這個悖論,並對其中的邏輯關係進行了思考。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比如說,很多本來日子過得不錯的人,在和老同學聚會以後,會自己的現狀產生不滿,他們會想,為什麼中學不如我的人,或者和我差不多的人,現在過得比我好。這種不滿足、總想和別人攀比的心態,往往會讓人關注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上,甚至讓人的幸福感暴跌,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就算你得到了10萬年終獎,只要別人都拿了11萬,你也會高興不起來的原因。還有一種常見的非理性行為是,人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影響。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你的行為:「在3999元和4999元的手機之間,選擇了3999元的手機」,卻是非理性的這是心理學的「對比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對比效應」是指:當兩個不同的方案擺在你面前,你會傾向選擇其中那個「看起來更好」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 理性和非理性
    我們在觀察只有身體意識的動物世界中看到,所有動物的意識行為都是身體本能的和非理性的。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Z博士的腦洞|行為經濟學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行為
    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很重要的假設是「理性人」。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計算機,能夠把自己身前身後身邊的因素統統計算起來,得出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結論,然後進行選擇。 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會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 換言之,大家都是人嘛,大家都軟弱沒有自制力、愚蠢沒有判斷力。與此同時,大家又都受到社會、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影響。
  •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非理性」理論一覽
    原標題: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理論和模型,但人非聖賢,現實中人類充滿不理性,容易導致行為與理論預測不符。
  • 去蔽勒龐:身體規制與多維的集群「非理性」
    對勒龐的爭論幾乎持續了整個20世紀,人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勒龐在集群行為研究領域至今仍具重大影響,但其關於群體非理性的觀念成為看待集群的頑固標籤,但這一「遺產」並沒有受到足夠細緻和嚴謹的辨析。這暗含了一套簡單的推理邏輯:集群的非理性源自其構成成員的非理性,而他們之所以是非理性的,是因為他們本性如此。換言之,在這些觀點中,非理性成為一種固有特性鐫刻在特定人群身上,充斥著他們的頭腦,把他們的身體改造成了幻覺、錯亂、盲目和暴力的繭房。在這一視野下,集群的非理性行為可以被還原為原子個體的非理性,集群非理性是個體非理性的相加之和。這與後來勒龐的理論大異其趣。
  •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2017-10-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
  • 許光建:防範圍繞新基建產生的非理性投資行為
    新基建是對全新內生增長模式的基礎構築,應防範非理性投資行為「新基建」貢獻的本質上是我國在數位化時代背景下構築的經濟增長新結構性力量,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部署,銜接了供給端的投資與研發需要與需求端不斷升級的消費,是未來經濟強勁的增長引擎。
  • 為什麼扔東西會讓人愉悅
    為什麼「斷舍離」能讓人產生愉悅輕鬆的心理呢?這其中有心理學依據嗎?當我們說「斷舍離」時,我們在說什麼「斷舍離」這個概念的風靡,始於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寫的《斷舍離》一書。受日本禪院生活的啟發,山下英子總結出了一套從整理雜物到整理人生的「斷舍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