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博士的腦洞|行為經濟學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行為

2021-01-13 中華網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相繼出臺了。今年的物理獎給了引力波,化學獎給了冷凍電鏡技術,經濟學獎給了行為經濟學,幾乎全都是在本學科中具有一定的顛覆性領域,差不多都是向經典理論發起挑戰的結果。

行為經濟學的非理性

與幾乎歷屆大獎得主類似,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已經名滿江湖,大家猜測他應該得到此殊榮很久了。在實至名歸背後,是方興未艾一直不被「主流化」的行為經濟學。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給了個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Daniel Kahneman,而且他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從此,行為經濟學不再是古典經濟學大師們和追隨者們嘲笑的對象,而是登堂入室。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既然它是個「離經叛道」的玩意兒,那不妨先看看與之「對立」的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很重要的假設是「理性人」。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計算機,能夠把自己身前身後身邊的因素統統計算起來,得出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結論,然後進行選擇。

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會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

換言之,大家都是人嘛,大家都軟弱沒有自制力、愚蠢沒有判斷力。與此同時,大家又都受到社會、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影響。

啊好討厭!那是不是說人們就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了?那經濟學還有什麼意義?

這大概是傳統經濟學者最想一邊嗤之以鼻一邊問的問題了。

「確定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丈夫

當然,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家們就此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框架,來解釋一些傳統經濟理論解釋不能或解釋不力的東西。

Kahneman就提出一個前景理論。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藉「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採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

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丈夫有了小三。現在應該怎麼辦?如果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看,對男方,愛情消減、新人甜蜜,有愛有趣,絕對應該離婚啊;對女方,愛情消減、老公背叛,不忠不信,絕對應該離婚啊。

但是,首先,男方不願意離婚。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都選擇A。「理性」而言,選擇B收益更好。但是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厭惡風險,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這就是前景理論裡的「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所以,當男方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家庭在手,對老婆並非極度不滿意,他處於收益狀態,厭惡風險,拒絕失去已經到手的。他不願意離婚。

「反射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妻子

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同時,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

還是這一對夫妻,還是男方出軌,往往我們會發現,女方也不願意離婚。

受到了一萬點傷害的你,為什麼也難以割捨,為什麼也不願意一刀兩斷走向未來?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B,願意「賭一把」。「理性」而言,可能會選擇A。畢竟(-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然而,當人在面對必然損失的抉擇時,會很不甘心,寧可冒險。他們變得偏好風險了。Kahneman和Tversky將之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老實說,「反射效應」真的很非理性,卻非常經常出現。有統計數據表示,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出現虧損,是「割肉」還是冒著「套牢」的風險希冀繼續守候出現「翻身」奇蹟?看上去,寧可被「套牢」的人更多。

這就不難解釋那些「死也不肯放手」的「原配」們了。面對正在失去丈夫和完全失去丈夫,哪個更糟糕?「理性人」理當計算自己現在的苦苦掙扎、將來的青春年華等,但是恐怕「反射效應」才是當前妻子心中的洶洶主流。「賭一把」,打個翻身仗,把老公徹底搶回來,把小三徹底打敗,也許生活就完全覆滅,但也許生活從此新生呢!

「心理帳戶」與愛出軌的丈夫

但是說到底,丈夫為什麼會出軌呢?

可能他也有個「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吧。

什麼是心理帳戶?Thaler的成就。他舉過一個實例。約翰先生一家存了15000美元準備買一棟理想的別墅,他們計劃在5年以後購買,這筆錢放在商業帳戶上的利率是10%;可最近他們剛剛貸款11000 美元買了一部新車,新車貸款3年的利率是15%,為什麼他不用自己的15000美元存款買新車呢?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錢都是錢,具有替代性,可以用來幹所有事,沒區別。但Thaler認為,與傳統理論所想相反,人們根據財富來源與支出劃分成不同性質的多個分帳戶,每個分帳戶有單獨的預算和支配規則,金錢並不能容易地從一個帳戶轉移到另一個帳戶。Thaler將這種金錢不能很好轉移,不能完全替換的特點稱之為「非替代性」(non-fungibility)。

比如人們一般會把辛苦掙來的錢存起來不捨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這也可以解釋送禮物,自己捨不得買來用的東西,家人買來送給自己就覺得特別滿足,因為這份支出從「生活必需開支」帳戶轉到「人情支出」帳戶裡了,給人的感覺也就不一樣。

約翰先生的例子中,從理性上說,家庭的總財富不變。但行為經濟學說,財富改變了存放的位置,固定帳戶和臨時帳戶具有非替代性,人們的心理感覺不一樣。

於是,丈夫把你放到了一個「固定帳戶」裡,同時,還把其他人放到一些「臨時帳戶」甚至「人情帳戶」「文娛帳戶」「休閒帳戶」裡,他會說,你們都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他就順理成章的享受著一大堆一生摯愛許多的美好生活,因為他為自己「家中紅旗不倒,四處彩旗飄飄」找到了最好的理論依據。

「參照依賴」和想拖死第三者的妻子

很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樣苦苦撐著、苦苦拖著,自己豈不是很痛苦?

這個問題很好。不過,什麼叫做「很痛苦」?如果看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那麼,「痛苦」就是「痛苦」。但是現實中,就是這樣而已嗎?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然後跳槽,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所謂的損失和獲得,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這就是「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所以,你會發現,這位遲遲難以下定決心的女方往往在考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歧視我?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覺得我輸了?

當然還會有諸如,這個老公並不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找不到老公?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再找一個還不如這個?

不過,最大的殺器不是以上這些,而是,我痛苦嗎?我痛苦。但是我這樣拖著他們,他們好不了,他們也會很痛苦。看到他們也痛苦,我就沒那麼痛苦了。

這真是最符合 「參照依賴」的一種想法了。

「損失規避」與淨身出戶

怎麼著?那這婚還真離不成了?

對不起,人就是這樣,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所以,人們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往往很不甘心,容易冒險。

這便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傳統經濟學的大牛Paul A.Samuelson也說:「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再看一個行為經濟學實驗。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絕對公平。但大量類似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因為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失」帶來的痛苦與「得」帶來的快樂並不平衡,因此人們對這個理性上「公平」的賭局感受並不「公平」。

不要慌,如果改變籌碼數額呢?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

這大概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婚姻中「過錯方」應該付出更多財產進行彌補的意思吧。雖然在法律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但是在經濟上,通過更多的彌補才能將打破現狀帶來的損失平衡,的確能夠獲得較好的解釋。

你要離我而去遠走高飛?那你淨身出戶!

你把我當成一個不過是固定一點的帳戶?那就原諒我把你的資產清零!

後記

我們以為經濟理論只發生在股票漲跌、樓市浮沉之中,其實不然,經濟本來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解釋,我們所做的一切研究本來就是在試圖解釋人類自己的所有行為。

猶如你無法割捨一支爛到骨子裡的股票,猶如你面對樓市看不清的前景有著說不出的恐慌,在生活中,你的理性和非理性行為,你的計算和計算不出,也都如出一轍。反過來看,如果你在生活中如是選擇,你的投資恐怕也逃不出窠臼。

終究,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於是有什麼樣的經濟。

自然,形成一門學問的本意,就是找出規律,進行預測修正。誠如抓住渣男不能放手的人,應該清醒認識到,止損吧拋售吧拿回自己該拿的東西吧。行為經濟學說,人是非理性的。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人的非理性,才可以更好的理性選擇。

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出來後,有些人說,也許宇宙根本要塌陷,也許人類根本不存在。而經濟學獎出來後,我們知道,不管宇宙和人類是不是真實存在,這一刻,我們能夠看清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是用來幹什麼的?
    2004-2017年在耶魯大學教授經濟學, 2017年7月任西北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行為經濟學家,社會企業家,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以及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麻省理工脫貧實驗室舉辦的教育課程。2007年獲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著有廣泛使用的入門教材《經濟學》以及《不流於美好願望:新經濟學如何幫助解決全球貧困問題》等。
  • 行為經濟學,讓你更懂不靠譜的地球人
    「這個星球上的人,好像都是很不理性的動物」。一個男人很不客氣地說道。這個人一年前來到我的研究室,他的名字叫瓊斯。看到這個開頭,很多人可能會和我一樣,想起星球大戰,蜘蛛俠,變形金剛。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會發生什麼樣的事?他是善意還是惡意,是想霸佔還是想毀滅?當你仔細往下讀就會發現,原來這不是驚心動魄的星際小說,而是行為經濟學的科普讀物。
  • 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在吵什麼?
    當然,還有凱恩斯,他也是宏觀經濟學之父了,他有很多關於行為經濟學的概念,比如說他提出過動物精神、選美,說股票就像選美一樣。所以早期的這些經濟學的大佬,其實都是非常承認人是有感情的,不是完全理性的。 但是後來在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盧卡斯和一些其他的人,比如說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和託馬斯·薩金特,這些人都拿諾貝爾獎了。
  • 行為經濟學的「聖徒」
    在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現象有個名詞,叫做「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也就是說,你今天對明天的關心,與明天對後天的關心是不同的,因此在每一個「今天」,你都會更重視現在,而不顧未來。如果存在著「雙曲貼現」,那麼人對於未來的規劃就未必是最優的。如果這時存在一個外部的力量來進行幹預,就會讓個人福利達到更高水平。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行為經濟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的又一次勝利
    塞勒教授生於1945年,於1974年獲得羅切斯特大學的博士學位。指導塞勒博士論文的導師是鼎鼎大名的沙文·羅森教授,在公共政策的評價方面很有造詣。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教授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我想這一點和羅森教授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塞勒教授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很多,歸納起來,大約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效應。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說,而社會偏好理論則通過引入人的社會性,一改新古典經濟學完全忽略人的社會性的做法,從而將經濟學引入一個嶄新的方向。從這個角度講,行為經濟學在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發展的引領者。
  • 人性很複雜,諾獎得主的行為經濟學告訴你經濟學中的反常現象丨21讀書
    甚至,我們有可能期待,未來的社會科學將打破藩籬,統一為一種社會科學,那麼這種社會科學的發源地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營地。理察·塞勒有三部重要的著作,一是其學術自傳《「錯誤」的行為》,二是《贏家的詛咒》,三是他與著名法學家卡斯·桑斯坦合著的《助推》。中信出版社現將這三部重要的著作一併出版,可以幫助中國讀者更好地了解塞勒教授以及行為經濟學。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真刀真槍運用於實際的,不是黑板上的經濟學,而是實用性很強的生活中的經濟學。英文「nudge」(助推)一詞的原意是「用胳膊肘等身體部位輕推或輕戳人的肋部,以提醒或者引起別人的注意」。以「助推」為書名,就是提醒你可能會犯的錯誤,助你回歸正確之路。但如何助推呢?
  • 「行為經濟學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獎
    今年諾貝爾獎的「壓軸大戲」中,理察·塞勒,被稱「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理察·塞勒被問及:你會怎麼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72歲的老爺子繼續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
  • 行為經濟學的要義
    該書通過闡釋和對比歷史上偉大的經濟學家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見解,既幫助讀者以新穎有趣的方式掌握一些重要經濟理論的要義,同時,也能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進行決策時有更開闊的思路。經濟學要想發展,並且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智慧,應該向何處去?晚近發展起的行為經濟學,無疑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正如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行為經濟學的崛起,是對應用經濟學新困境的一種補救。
  • 「就事論事」的行為經濟學
    在此以前,理察.泰勒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此前一年獲選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這一系列事件可以視作行為經濟學「登堂入室」的標誌,它反映了主流經濟學者正在大幅度地吸收和接受行為經濟學。這是自從丹尼爾.卡尼曼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這一輪「牛市」所達到的頂點。如今,行為經濟學的諸多名詞(例如反常、偏向等)已經日益常見於主流經濟學文獻。
  • 「錯誤」的行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錯誤」的行為》縱觀理察·泰勒的職業生涯,我們發現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一個激進的觀點開展: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即擁有可預測行為且容易犯錯的個體。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泰勒講述了他將經濟學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帶回現實的艱難之旅,其中的故 事引人入勝,並且不乏詼諧幽默,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經濟學、對自己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錯誤」的行為》一書中點綴著泰勒與傳統經濟學思想激烈鬥爭的有趣故事,以獨特的方式探索了人類深層次的弱點。當經濟學遇到心理學,碰撞出的火花將對個人、管理者和決策者產生深遠和啟發性的影響。
  • 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這次行為經濟學的獲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對於所有學習經濟學的人來說,行為經濟學都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行為經濟學到底是什麼?他對我們的生活到底有何影響?行為經濟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麼影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高深的經濟學界離我們太過遙遠,無論是傳統的經濟人,還是非傳統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所以我們今天就把行為經濟學從神壇上拉下來,來說說行為經濟學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解釋和影響。一是令人著迷的羊群效應。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既然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並不都是理性的,那要構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理論模型,就必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所以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應當成為更合理的理論模型。行為經濟學指出,人類的種種「非理性」的行為,不是偶然的發揮失常,而是普遍存在。前景理論三個基本結論是: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你會參與如下的賭博嗎?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啊,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這也是今天這本《怪誕行為學》要和你說的事。這裡的行為學指的就是行為經濟學,也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們非理性的一面。
  • 行為經濟學對個體異質行為的研究與啟示
    行為經濟學突破了主流經濟學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從而在本質上拓展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解釋能力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基於的理性人假定偏重對個體的共性描述,這不利於對日趨複雜的經濟行為進行概括。行為經濟學突破了這種主張共性的理論迷思,回歸於個體行為的異質性本質,並巧妙地把「同質理性人」容納為「異質行為人」的極端特例,從而在本質上超越了主流理論的解釋能力。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理性人;決策理論 作者簡介:   傳統經濟學以「理性人」為理論假設,通過數學模型構築起形式完美的理論體系。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文|鄒新月 陳玉琳  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國著名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家。他於194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1967年獲凱斯西儲大學學士學位;1970和1974年分獲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
  • 汪丁丁推出《行為經濟學講義》:我就是個漫遊者
    本報記者 孫純霞 攝《行為經濟學講義》,汪丁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人物簡介  汪丁丁,出生於1953年,經濟學家。北京師範學院數學學士(1982年),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1984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1997年至今任教於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