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光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劉伊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大力推進「新基建」,是最近媒體上討論比較熱的一個題目。其實,人們對什麼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新」在哪裡的理解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對於通過「新基建」來應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嚴重影響,從而實現經濟儘快回到正常增長和發展的軌道上來的願景卻是有一定共識的。
關於新基建內涵的理解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新基建」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是最近兩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根據有關文獻,「新基建」的概念是在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最早提出來的。在論述發揮投資關鍵作用時,提出了多項投資重點領域,其中就有「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合理擴大有效投資」部分指出,「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雖然沒有提出新基建的內容,但在這裡提到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新基建」的一種內涵。
今年3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會議在強調將復工復產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的基礎上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這裡提到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理解為主要含義也是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
根據工信部關於加快培育共享製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夯實共享製造發展的數位化基礎舉措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指的是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板塊。
非常明顯,「數字基建」是本輪「新基建」的核心內容。如果說「老基建」是以鐵路、公路與機場等為代表的「鐵公基」,那麼「新基建」則是為數字經濟等新興與朝陽產業提供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支持,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新基建是長期的戰略規劃,並非針對疫情衝擊的短期之計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並對經濟造成衝擊之前,「新基建」就已經被列入工信部2020年起主要的任務之一。與2008年底出臺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相比,新基建並非一個臨時決策或刺激計劃,本身具有比較長遠的戰略意義,著眼於長期的支柱型新增長點建設,強調的是長期建設與突破性發展,是「六穩」中「穩投資」的重要方面。但是也要看到,適當加大新基建投資,不僅可以有助於加強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也具有帶動其它領域投資,特別是擴大信息類消費的顯著作用。這也可能是抗擊疫情期間新基建被作為熱點話題提出並受到各界專家熱議的根本原因,新基建確實兼具短期內擴大內需應對疫情衝擊與長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功能。
新基建是對全新內生增長模式的基礎構築,應防範非理性投資行為
「新基建」貢獻的本質上是我國在數位化時代背景下構築的經濟增長新結構性力量,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部署,銜接了供給端的投資與研發需要與需求端不斷升級的消費,是未來經濟強勁的增長引擎。作為新基建核心的數位化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路徑,受益的不僅僅限於與算法、網際網路、計算機相關的高新技術行業,更為重要的是新基建的建設將轉變傳統生產的與增長思路與模式,是一種契合未來全新經濟增長趨勢的「再工業化」,是實現高質量增長的戰略性建設路徑。通過當前的適當「超前建設」,可以對我國的產業轉型與發展方向起到很好的支撐引導作用,許多企業將真正體會到數位化技術與萬物互聯的價值,從而加快實現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但是,在加強新基建的同時,也需要防範某些地方政府圍繞新基建投資產生的競爭性甚至非理性投資行為。不顧基礎,不顧條件,盲目上新項目、大項目,是一些地方政府容易犯的老毛病,必須加以防範,避免再次出現產能過剩、重複建設、過度建設等不良現象,避免為地方政府埋下隱性債務等風險隱患,制約今後的發展。
新基建的籌資與建設應走市場化道路,財政投入要量力而行
在近年來大規模減稅和疫情對財政收入產生嚴重衝擊的大背景下,新基建的投資哪裡來,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實際問題。通過新基建投資,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經濟和社會的數位化程度,是一件具有長遠意義的大事,各級政府一方面應當發揮好戰略規劃的作用,另一方面,亦應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投資。但是,從總的情況來看,政府對新基建的投資主要應採取PPP的模式或者通過產業基金等方式,政府的投資應當局限於一定的範圍內。主要的投資主體應是相關產業的企業,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部門應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準確全面的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不斷地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積極參與新基建投資。
重視新基建,傳統基建不可忽視
雖然在建設背景與邏輯上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並非非此即彼的兩個對立面。在穩步推進新基建的同時,傳統基建不但不能放鬆,還應加強。特別是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根據抗擊疫情中發現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建設一批具有應急反應能力的大中型醫療和防疫設施。建設智慧城市、數位化社會,不僅需要新基建投資,還需要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新基建,有利於縮小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的信息化差距、互聯化差距,但是這個是離不開發達便利的民航、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絡的。沒有通暢的交通體系,數字經濟、數位化社會就有可能成為空中樓閣。搞好新基建,必將帶動和促進交通運輸體系和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
例如數字經濟依託新基建的普及,會引導更多的遠程協作生產模式,從城市集聚效應的角度來看,這將大大拓展現有都市圈的規模與範圍,將更多人、更多企業納入「市場」,促進以都市圈為依託的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那麼此時以數位化的「萬物互聯」就對傳統的「鐵公基」提出了全新要求,鐵路、公路與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布局都需要適應新都市圈與新市場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也被包括在新基建清單之內的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屬於新老基建的融合,有利於更加契合新基建引導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城鄉居民生活的便利化。通過新基建,可以顯著提高整個基礎設施的網絡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 李兆元_B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