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2021-01-10 微表情讀心師

全文3691字 | 閱讀約需6分鐘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

本來你今年拿了10萬年終獎,心裡還挺高興,結果聽說其他人都拿了11萬,瞬間就覺得很委屈;比如為什麼沒人問津的黑珍珠,和其他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身價就能夠一下子上漲數十倍?還有,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

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

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最常見的情形,就是當人們以為自己在佔便宜的時候。

比如說很多商家經常推出「第二瓶半價」的活動,一看到這幾個字,很多人本來只需要買一瓶飲料或者一罐薯片,往往就會把手伸向第二瓶。

有便宜不佔,豈不是虧了?

但冷靜下來,你會發現:原來要的只是一瓶,結果卻花了一瓶半的錢。

當你看到了幾種選擇,大腦就立刻開始計算哪種比較划算,而忘了之前的需求。

不僅對有形的事物,人們對無形的事物,比如感情、態度等也存在這種情況。

為了說明「非理性」的傾向有多可怕,我們來了解一個事件:在1993年,美國聯邦證券委員會第一次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布高管薪酬。

本來是想通過這個舉措,讓公眾監督,然後把高管工資打壓下去。

要知道,當時高管們的平均薪酬已經是普通工人的131倍了,這樣很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但沒想到,這個舉措適得其反。

各位高管們,原來不知道同級別的薪酬,這一公布就有了比較,開始攀比,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攀比。

結果反而導致了高管整體薪酬水平的上升,他們的平均收入達到普通工人的369倍。

通過這件事,著名認知心理學博士丹·艾瑞指出:對比帶來的後果遠遠不止讓人多買一瓶飲料,或者約會了一個不是真正喜歡的人。

如果只關注對比對象,很多時候還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痛苦。

比如說,好多本來日子過得不錯的人,在和老同學聚會以後會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不滿。

他們會想:為什麼中學不如我的人或者和我差不多的人,現在過得比我好?

這種不滿足,總想和人攀比的心態,往往會讓人關注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上,甚至讓人的幸福感暴跌。

還有一種常見的「非理性行為」是:人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影響。

想想看,你身上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會把第一印象當做比對尺,來給之後遇到的同類產品定價。

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的價錢,往往會影響到你對同類產品價格的接受度。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到的咖啡僅僅是5塊錢一杯,要是再看到15塊一杯的咖啡,就很難接受。

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咖啡多少錢,也不會在意這件事。因為沒有這個比對尺,你也就不會渴望與過去的經驗保持一致。

就像你習慣了15塊錢的咖啡,再遇到同樣價錢的咖啡,在掏錢的時候也就不心痛了。

決定行為的,很多時候是人對某種「標尺」的記憶,而不是真正偏好。

很多商家就是看穿了人的這一點,用這一招推銷商品。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早期的「黑珍珠」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本來沒什麼價值。

但為了增加價值,珠寶商就把黑珍珠和其他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這下子,它的身價瞬間上漲數十倍。

因為人們以為:同類商品的價值應該差不多吧?在這麼想以後,之前看它醜陋的樣子,現在看上去好像也閃著誘人的黑色光澤了。

除了認為自己佔了便宜和被第一印象影響這兩種情況之外,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做出「非理性」行為的,是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免費」的誘惑。

免費的魔力會在很多場合發揮作用,舉個例子:你是不是在很多商場外面都見過「購物滿多少多少,就送免費玉墜」這樣的招牌?

你可能不會動心,但不代表別人不會動心。有的人一看:免費!立刻就進去了。

但問題來了:這玉墜是免費的,加工可是要收費的。

導購小姐說「玉墜原價7000多,免費送!只收一點加工費700塊」。

有的人腦子不清醒地付了幾百塊錢,拿回來一條紅繩子串著的破玉,還洋洋得意覺得佔了大便宜

但反過來想:要是一開始說「原價7000多,現價700多」,估計根本沒幾個人會掏錢。這就是「免費」二字的可怕之處。

人為什麼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行為經濟學研究證實: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身的理性過度自信,認為無論任何時候,都能做出理性選擇和判斷。

但事實情況卻是:人的理性很多時候,是依賴於環境的。特別是在不熟悉的領域,人往往沒辦法理智思考,而是讓非理性替代,做出錯誤的選擇。

比如,有不少人在知道自己要當眾發言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得了。一站到臺上,發現下面那麼多人盯著自己,可能頭腦就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些情況下,你面對的壓力太大,外部的環境沒有辦法讓頭腦保持清晰,沒有辦法組織起語言,非理性就接管了你的大腦。

所以 「非理性」產生,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環境的。如果環境壓力過大,往往就會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佔據上風。

環境壓力其實不止是當眾發言這一種,周圍人的行為舉止也會給人帶來壓力。

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陌生人在爭相排隊去領贈品,他們的行為傳遞出「數量有限」的信息,你可能潛意識裡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就立即隨大流排隊去了。

這也是很多奶茶店請人來排隊當託的原因。

除了環境因素,另外一種「非理性」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於不同規範的錯位。

大家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規範,一個是社會規範,一個是市場規範。

什麼叫社會規範呢?

比如說你會很高興幫鄰居一些小忙,類似順便幫他丟丟垃圾或是收收快遞,但如果你還問你鄰居要幫忙費,那就很怪了。

這些都是社會規範在發揮作用,依賴道德的約束力,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而市場規範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純金錢交易,什麼都是關於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社會規範到市場規範很簡單。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鄰居要是提出給你一定的報酬讓你幫他們收快遞,你很有可能會同意。但是要從市場規範回到社會規範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如果你的鄰居一直都是付錢讓你幫他收快遞,如果以後他不肯再付錢的話,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彆扭,甚至下次就不管了。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人在遵守市場規範的時候,往往會太重視金錢而拋棄了社會規範裡面一些美好的東西。

很多人都體驗過海底撈的服務。他們是怎麼做到讓用戶那麼滿意的呢?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說:他從不拿利潤率考核員工,就是不希望員工為了省錢而敷衍顧客、採購低劣菜品。

換句話說,海底撈考慮到了社會規範,而不是全部依從市場規範。

這樣,就會讓員工產生某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如果我們從純粹的行為經濟學分析:歸屬感和認同感本身,也是非理性情感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了解「非理性」的發生情況和產生原因後,我們來說一說:怎樣避免「非理性」對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做個明智的人。那就是「預先幹預機制」。

其實就是給自己畫一個底線,設定一個獎懲機制。比如不論是上班還是上學,作業和工作任務都會有一個截止時間。

可就算這樣,由於自我控制困難的存在,很多人還是會一再拖延。那怎麼辦?

那就退一步,選擇一種模式幫助你實現這種「預先幹預機制」。

比如說,當你決定把每月工資一部分存起來,避免月光,但可能控制不住剁手。那就選擇某一種理財計劃,在發工資的時候直接從帳戶裡扣除,存入理財計劃。

當然,僅僅有「預先幹預機制」還是不夠的,因為生活中還會存在其他「非理性」情況,比如剛才提到的「所有權依戀症」,也就是認為「只要是我的,就是最好的」這種心理傾向。

比方說當你要賣掉一個柜子,你滿腦子想的可能是「這個柜子可是當年我和朋友一起辛辛苦苦扛回來的」,而不是想到「賣個200塊,就可以去大吃一頓」。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商家就抓住這個心態,推出「30天試用,不滿意全額退款」。

結果,當你把那張桌子拉回家,這就變成了「我的」,那就怎麼看都好,捨不得放棄了。

對於這種情況,要以「非擁有的心態」來看待物品,把交換的過程和你本身經歷分割開,儘量保持一顆平常心。

那麼在無所不在的商品社會中,遇到具體的交易,該如何避免「非理性「呢?

這裡有一個建議,那就是: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

丹·艾瑞和他的同事,就做了一個特別的試驗:他們找了一批志願者,來測試某種所謂「新型止痛藥」,其實這種止痛藥不過是VC膠囊。

實驗人員告訴第一批志願者,這種藥一片就要2.5美元,讓志願者先接受電擊,然後再吃藥後被電擊,幾乎所有人都說:吃了藥就沒那麼痛了。

輪到第二批志願者時,丹·艾瑞把宣稱的價格降到了10美分,也就是幾乎是免費的程度。試驗結果很有意思:這時候,只有一半的人覺得止痛藥有效。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價格確實對人起到了「安慰劑「作用,至少對於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其實無論是2.5美元,還是10美分,那種「新型止痛藥」其實都沒有發揮任何藥理作用,但恰恰是它們的價格,就像「安慰劑」一樣,影響了人的感官。

人們的「非理性」判斷認為:價格貴的一定會療效好。

生活中,這種「價格安慰劑」的情況比比皆是。人們無從判斷一個事物到底值不值,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看價格。

而往往這個時候,「非理性」就發揮作用,想當然的認為「價格貴就代表高品質」,但殊不知,這只是中了「價格安慰劑」的招數。

所以,在面對可能陷入的非理性行為時,除了「預先幹預機制」,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也是相當重要。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有時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人有時會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小到罵人打架和造謠自殺,大到貪汙詐騙與殺人越貨,甚至還有更加殘忍禽獸不如的行為。大多數人事後都會追悔不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錯誤可以懺悔改正,但違法犯罪的事情可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的必須要用生命來贖罪了。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書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會因為環境壓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錯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為,從而付出金錢、時間等代價。實際上,非理性是可以預測的。理解非理性的原理,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出正確選擇。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用行為經濟學思維,詳細分析非理性行為的發生現象、產生原因,並提出避免對策。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生活中的我一直以為自己還算是理性的一個人,但是我真的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麼?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處理服務對象非理性思維的介入探索與案例分析
    這是認知行為療法的第一步。其基本要求是對吸毒人員講清認知和行為之間的關係,非理性思維產生的原理,觀念對行為選擇的指導作用等。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促進吸毒人員對自己思想及認知的認識: 第一,通過思想記錄,用以記錄其負面自動化思想。需記錄自己在什麼處境下,引發自動化思想,及相關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 許光建:防範圍繞新基建產生的非理性投資行為
    其實,人們對什麼是「新基建」,「新基建」的「新」在哪裡的理解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對於通過「新基建」來應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嚴重影響,從而實現經濟儘快回到正常增長和發展的軌道上來的願景卻是有一定共識的。關於新基建內涵的理解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新基建」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是最近兩年提出的一個新概念。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一個多世紀以前,心理學家羅伯特·亞爾克斯和約翰·多德森對上述基本課題做了不同形式的實驗,以求得出關於實驗白鼠行為的兩個答案:第一,它們的學習能有多快;第二,更重要的是,電擊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勵它們加快學習的速度。我們很容易就能推斷,隨著電擊強度的提高,實驗白鼠受到的學習激勵也相應提高。當電擊程度非常輕微時,白鼠不過是慢慢走開,偶爾一次小小的電擊不會造成痛感,也不會產生激勵作用。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理性選擇理論的擁護者們對斯密《國富論》所開創的實證分析經濟學概念深信不疑,但他們往往忘記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斯密的這部著作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哲學基礎之上,即正義和其他美德會對人們追求自利的行為形成約束。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現在,我會從非理性行為的常見場景、產生原因以及避免對策這三個方面為你詳細介紹這本書的額精華內容。下面我們一個一個地來說。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內容,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的行為?最常見的情形就是,當人們以為自己在佔便宜的時候,比如說很多商家經常推出第二瓶半價的活動,一看到這幾個字,很多人本來只需要買一瓶飲料或者一罐薯片,往往就會把手伸向第二瓶,有便宜不佔豈不是虧了?
  • 理性和非理性
    我們在觀察只有身體意識的動物世界中看到,所有動物的意識行為都是身體本能的和非理性的。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
  •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泰勒「非理性」理論一覽
    原標題: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完全理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經濟理論和模型,但人非聖賢,現實中人類充滿不理性,容易導致行為與理論預測不符。
  • 去蔽勒龐:身體規制與多維的集群「非理性」
    正是基於這樣的設想,本文將結合非理性集群觀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知識情境,重新審視集群的非理性之維,從穿插其中的傳播、身體和生命政治等關鍵要素出發對其進行解剖,以期能更加全面地評估集群及其非理性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和承擔的社會功能。
  • 如何管住非理性的七個策略
    在老喻的《人生算法》裡談到人的非理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見聽見過,不管多聰明、讀過多少書、經歷過多少事情,總是在某些場合會被輕易忽悠,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不過理性。 老喻對理性的定義是反條件反射。理性在哲學中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通常說的是我們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的方式推到出合理的結論。
  •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稱要「非理性」花掉獎金 2017-10-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中新網10月10日電 綜合報導,傳統經濟學假設所有參與經濟行為的人都是
  • 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在吵什麼?
    行為經濟學也是類似的,就像飛機起飛一樣。 所以你看,其實行為經濟學一直都在,如果你看一下曼昆經典的《經濟學原理》這本書,會發現幾十章裡面其實只有一小節是講行為經濟學。那個時候大家沒有重視。最近由於很多人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和金融危機這些事件,導致大家對行為經濟學更加重視。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王奇生表示,他認為神秘主義邏輯不如說是一種信仰邏輯,信仰邏輯甚至會顛覆理性,但是在革命過程中信仰又是不可或缺的。 信仰和政綱不同,信仰一般帶有理想主義色彩,有神聖性,甚至是宗教色彩,信仰一旦產生,信徒的行為方式也會異乎尋常,比如說對絕對真理的忠誠以及對異端的無法容忍,比如說行動過程中的捨生取義、無所畏懼等。
  • 基於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保守主義;隔離效應;反應過度;反應不足;自我歸因;非理性波動   一、行為金融學簡介   西方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之前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的理論多假設:個體在決策過程中會全面考慮所能得到的信息並理性地進行投資決策。
  • Z博士的腦洞|行為經濟學告訴你: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行為
    在實至名歸背後,是方興未艾一直不被「主流化」的行為經濟學。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給了個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Daniel Kahneman,而且他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從此,行為經濟學不再是古典經濟學大師們和追隨者們嘲笑的對象,而是登堂入室。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既然它是個「離經叛道」的玩意兒,那不妨先看看與之「對立」的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磁場對蜜蜂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 ?
    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蜜蜂能利用磁場進行導航,但環境中異常的磁場同樣會影響蜜蜂的定位導航、飛行行為、採集活動和學習認知能力等。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電場的變化產生的。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兩磁體之間以磁場作為媒介,不經接觸就能發生相互作用。常見的磁場分為電磁場和地磁場,變化的電場與變化的磁場交替感應產生電磁場(包家立, 2015)。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體,其產生的磁場即為地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