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691字 | 閱讀約需6分鐘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
本來你今年拿了10萬年終獎,心裡還挺高興,結果聽說其他人都拿了11萬,瞬間就覺得很委屈;比如為什麼沒人問津的黑珍珠,和其他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身價就能夠一下子上漲數十倍?還有,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蘊含著經濟學、心理學甚至社會行為學道理。
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 「行為經濟學」,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分支,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
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最常見的情形,就是當人們以為自己在佔便宜的時候。
比如說很多商家經常推出「第二瓶半價」的活動,一看到這幾個字,很多人本來只需要買一瓶飲料或者一罐薯片,往往就會把手伸向第二瓶。
有便宜不佔,豈不是虧了?
但冷靜下來,你會發現:原來要的只是一瓶,結果卻花了一瓶半的錢。
當你看到了幾種選擇,大腦就立刻開始計算哪種比較划算,而忘了之前的需求。
不僅對有形的事物,人們對無形的事物,比如感情、態度等也存在這種情況。
為了說明「非理性」的傾向有多可怕,我們來了解一個事件:在1993年,美國聯邦證券委員會第一次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布高管薪酬。
本來是想通過這個舉措,讓公眾監督,然後把高管工資打壓下去。
要知道,當時高管們的平均薪酬已經是普通工人的131倍了,這樣很容易引發社會矛盾。
但沒想到,這個舉措適得其反。
各位高管們,原來不知道同級別的薪酬,這一公布就有了比較,開始攀比,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攀比。
結果反而導致了高管整體薪酬水平的上升,他們的平均收入達到普通工人的369倍。
通過這件事,著名認知心理學博士丹·艾瑞指出:對比帶來的後果遠遠不止讓人多買一瓶飲料,或者約會了一個不是真正喜歡的人。
如果只關注對比對象,很多時候還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痛苦。
比如說,好多本來日子過得不錯的人,在和老同學聚會以後會對自己的現狀產生不滿。
他們會想:為什麼中學不如我的人或者和我差不多的人,現在過得比我好?
這種不滿足,總想和人攀比的心態,往往會讓人關注在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上,甚至讓人的幸福感暴跌。
還有一種常見的「非理性行為」是:人很容易被第一印象影響。
想想看,你身上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
會把第一印象當做比對尺,來給之後遇到的同類產品定價。
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的價錢,往往會影響到你對同類產品價格的接受度。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到的咖啡僅僅是5塊錢一杯,要是再看到15塊一杯的咖啡,就很難接受。
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咖啡多少錢,也不會在意這件事。因為沒有這個比對尺,你也就不會渴望與過去的經驗保持一致。
就像你習慣了15塊錢的咖啡,再遇到同樣價錢的咖啡,在掏錢的時候也就不心痛了。
決定行為的,很多時候是人對某種「標尺」的記憶,而不是真正偏好。
很多商家就是看穿了人的這一點,用這一招推銷商品。這方面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早期的「黑珍珠」剛剛被發現的時候,本來沒什麼價值。
但為了增加價值,珠寶商就把黑珍珠和其他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這下子,它的身價瞬間上漲數十倍。
因為人們以為:同類商品的價值應該差不多吧?在這麼想以後,之前看它醜陋的樣子,現在看上去好像也閃著誘人的黑色光澤了。
除了認為自己佔了便宜和被第一印象影響這兩種情況之外,人們在生活中最容易做出「非理性」行為的,是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免費」的誘惑。
免費的魔力會在很多場合發揮作用,舉個例子:你是不是在很多商場外面都見過「購物滿多少多少,就送免費玉墜」這樣的招牌?
你可能不會動心,但不代表別人不會動心。有的人一看:免費!立刻就進去了。
但問題來了:這玉墜是免費的,加工可是要收費的。
導購小姐說「玉墜原價7000多,免費送!只收一點加工費700塊」。
有的人腦子不清醒地付了幾百塊錢,拿回來一條紅繩子串著的破玉,還洋洋得意覺得佔了大便宜
但反過來想:要是一開始說「原價7000多,現價700多」,估計根本沒幾個人會掏錢。這就是「免費」二字的可怕之處。
人為什麼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行為經濟學研究證實:人們總是傾向於對自身的理性過度自信,認為無論任何時候,都能做出理性選擇和判斷。
但事實情況卻是:人的理性很多時候,是依賴於環境的。特別是在不熟悉的領域,人往往沒辦法理智思考,而是讓非理性替代,做出錯誤的選擇。
比如,有不少人在知道自己要當眾發言的時候,就害怕得不得了。一站到臺上,發現下面那麼多人盯著自己,可能頭腦就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些情況下,你面對的壓力太大,外部的環境沒有辦法讓頭腦保持清晰,沒有辦法組織起語言,非理性就接管了你的大腦。
所以 「非理性」產生,很大程度是依賴於環境的。如果環境壓力過大,往往就會使「理性」能力下降,「非理性「佔據上風。
環境壓力其實不止是當眾發言這一種,周圍人的行為舉止也會給人帶來壓力。
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為什麼人們會為了不值一提的贈品,排長隊?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當時已經有很多陌生人在爭相排隊去領贈品,他們的行為傳遞出「數量有限」的信息,你可能潛意識裡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就立即隨大流排隊去了。
這也是很多奶茶店請人來排隊當託的原因。
除了環境因素,另外一種「非理性」產生的重要原因,在於不同規範的錯位。
大家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規範,一個是社會規範,一個是市場規範。
什麼叫社會規範呢?
比如說你會很高興幫鄰居一些小忙,類似順便幫他丟丟垃圾或是收收快遞,但如果你還問你鄰居要幫忙費,那就很怪了。
這些都是社會規範在發揮作用,依賴道德的約束力,在規範著人們的行為。
而市場規範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純金錢交易,什麼都是關於錢。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從社會規範到市場規範很簡單。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鄰居要是提出給你一定的報酬讓你幫他們收快遞,你很有可能會同意。但是要從市場規範回到社會規範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如果你的鄰居一直都是付錢讓你幫他收快遞,如果以後他不肯再付錢的話,你可能就會覺得很彆扭,甚至下次就不管了。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當人在遵守市場規範的時候,往往會太重視金錢而拋棄了社會規範裡面一些美好的東西。
很多人都體驗過海底撈的服務。他們是怎麼做到讓用戶那麼滿意的呢?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說:他從不拿利潤率考核員工,就是不希望員工為了省錢而敷衍顧客、採購低劣菜品。
換句話說,海底撈考慮到了社會規範,而不是全部依從市場規範。
這樣,就會讓員工產生某種歸屬感和認同感。如果我們從純粹的行為經濟學分析:歸屬感和認同感本身,也是非理性情感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了解「非理性」的發生情況和產生原因後,我們來說一說:怎樣避免「非理性」對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做個明智的人。那就是「預先幹預機制」。
其實就是給自己畫一個底線,設定一個獎懲機制。比如不論是上班還是上學,作業和工作任務都會有一個截止時間。
可就算這樣,由於自我控制困難的存在,很多人還是會一再拖延。那怎麼辦?
那就退一步,選擇一種模式幫助你實現這種「預先幹預機制」。
比如說,當你決定把每月工資一部分存起來,避免月光,但可能控制不住剁手。那就選擇某一種理財計劃,在發工資的時候直接從帳戶裡扣除,存入理財計劃。
當然,僅僅有「預先幹預機制」還是不夠的,因為生活中還會存在其他「非理性」情況,比如剛才提到的「所有權依戀症」,也就是認為「只要是我的,就是最好的」這種心理傾向。
比方說當你要賣掉一個柜子,你滿腦子想的可能是「這個柜子可是當年我和朋友一起辛辛苦苦扛回來的」,而不是想到「賣個200塊,就可以去大吃一頓」。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商家就抓住這個心態,推出「30天試用,不滿意全額退款」。
結果,當你把那張桌子拉回家,這就變成了「我的」,那就怎麼看都好,捨不得放棄了。
對於這種情況,要以「非擁有的心態」來看待物品,把交換的過程和你本身經歷分割開,儘量保持一顆平常心。
那麼在無所不在的商品社會中,遇到具體的交易,該如何避免「非理性「呢?
這裡有一個建議,那就是: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
丹·艾瑞和他的同事,就做了一個特別的試驗:他們找了一批志願者,來測試某種所謂「新型止痛藥」,其實這種止痛藥不過是VC膠囊。
實驗人員告訴第一批志願者,這種藥一片就要2.5美元,讓志願者先接受電擊,然後再吃藥後被電擊,幾乎所有人都說:吃了藥就沒那麼痛了。
輪到第二批志願者時,丹·艾瑞把宣稱的價格降到了10美分,也就是幾乎是免費的程度。試驗結果很有意思:這時候,只有一半的人覺得止痛藥有效。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價格確實對人起到了「安慰劑「作用,至少對於參與試驗的志願者,其實無論是2.5美元,還是10美分,那種「新型止痛藥」其實都沒有發揮任何藥理作用,但恰恰是它們的價格,就像「安慰劑」一樣,影響了人的感官。
人們的「非理性」判斷認為:價格貴的一定會療效好。
生活中,這種「價格安慰劑」的情況比比皆是。人們無從判斷一個事物到底值不值,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看價格。
而往往這個時候,「非理性」就發揮作用,想當然的認為「價格貴就代表高品質」,但殊不知,這只是中了「價格安慰劑」的招數。
所以,在面對可能陷入的非理性行為時,除了「預先幹預機制」,時刻警惕「價格安慰劑效應」也是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