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非理性

2020-10-18 葉曉錡

在弗洛伊德精神學《夢的分析》中,人類的精神結構既有身體本能的激發,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智制抑。只有在夢境中,理智的制抑發生鬆懈,使得身體本能的激發在夢境中得到釋放。這種本能激發和理智制抑的精神結構,本質上是人類意識結構中的兩種意識方式,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聯結的產物。

人類身體意識是建立在身體本能擇取上的。身體本能擇取包括食物的擇取,住處的擇取,衣暖的擇取,異性的擇取,情感的擇取、群體支配的擇取等等。身體意識的擇取是身體本能的擇取,是沒有概念意識抽象思維制導的。我們在觀察只有身體意識的動物世界中看到,所有動物的意識行為都是身體本能的和非理性的。

概念意識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的生成和加入,使得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發展了起來,並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對於人類來說,概念意識的生成和加入,抽象思維認識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分析綜合、聯繫推論、群體共識、實踐知識,產生了抽象思維制導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

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的聯結,使得人類的意識行為既有身體本能的非理性;亦有抽象思維的理性。理性和非理性在人類意識結構中不是截然分割的,而是互為影響和此長彼消的,甚至出現非理性的出發點採用理性的策劃,理性出發點採取出來非理性的手段。

在人類意識結構中既有身體意識的非理性,又有概念意識的理性。其中,身體意識的本能是非理性的;概念意識的抽象思維的認識能力是理智的,理性的。在人類意識結構中,由於身體意識和概念意識的兩者聯結和互為影響,使得理性和非理性,一方面,具有各自生成的內源性和合理性,在人類的意識行為中會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概念意識抽象思維的制導,則會對非理性進行群體共識和個人理智所要求社會治理和道德的制抑。

一般來說,在正常健康環境下,理性的制導佔據個人和群體的主導地位,而在非正常健康環境下,理性的制抑就會削弱,造成非理性抗拒社會治理和道德的行為,在個人和群體中的種種發生和爆發。這樣的情況在任何一個發達的國家、發展的國家和落後的國家中都會發生,需要引起社會治理的警覺和重視。

理性本質上是概念意識抽象思維的認識能力,它顯現於人類的精神和實踐中,生成人類的精神理性和實踐理性。精神理性內涵在概念意識抽象思維的認識中,實踐理性內涵在抽象思維制導的文明創造中。

相關焦點

  • 理性的思考與非理性的結局
    分析百年前英德兩國的艦炮博弈,有助於我們理解行為經濟學,認識人的理性與非理性。 一戰前的歐洲,一場造艦比賽在大英帝國和新興強國德國之間轟轟烈烈地展開。有趣的是,雙方造艦的直接目的不是戰鬥,而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益。作為老牌海上強國,英國皇家海軍認為只有讓德國人見識到自己的強大,才能有效威懾對手。於是定期在德國家門口舉辦各種炫耀式的閱艦儀式,清晰地展示強大戰鬥力。
  • 為什麼視「理性」為至高無上,是朝著「神權時代」的非理性墮落?
    《非理性:理性黑暗面的歷史》他戳穿了西方世界流傳了幾個世紀的謊言:人類曾被神話和迷信蒙蔽,但後來古希臘人發現了理性,之後啟蒙運動又鞏固了理性在人類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史密斯認為,這種自命不凡的說法並不正確。他說,人類很難保持理性,事實上,非理性才是人類在生活和歷史中的常態。在學術之外的領域也是如此。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本文摘自《怪誕行為學2: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美]丹•艾瑞裡 著,趙德亮 譯,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但是隨著電擊強度和痛感的加強,科學家們認為,實驗白鼠能感到它們正處在敵人的火力攻擊之下,因此會受到激勵,加快學習速度。亞爾克斯和多德森進一步推斷,如果實驗白鼠企圖躲避最強的電擊,學習的速度也必然最快。我們通常很容易推斷激勵強弱與表現能力之間存在關聯。要取得成功,人們受到的激勵越強,工作的熱情就越高,而人們越努力就越容易接近最終目標,這種推論似乎很有道理。
  • 如何管住非理性的七個策略
    在老喻的《人生算法》裡談到人的非理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見聽見過,不管多聰明、讀過多少書、經歷過多少事情,總是在某些場合會被輕易忽悠,絕大多數時候是因為不過理性。 老喻對理性的定義是反條件反射。理性在哲學中指人類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通常說的是我們在審慎思考後,以推理的方式推到出合理的結論。
  • 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於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
    誇大和突出了環境的決定作用。認為歷史的發展、個人的際遇是由命運決定的理論。主張「命運」主宰一切,人們必須服從它的支配,聽任它的擺布,否認人的一切能動創造作用。主張意志是宇宙的本體、意志高於理性的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認為意志是整個世界的基礎,是終極的實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現,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
  • 非理性行為的法和經濟學
    尼採曾說:「事物的非理性表現不是對其存在的否定,而恰恰是其存在的條件之一。」    自從亞當斯密對「看不見的手」進行闡述以來,經濟學的發展方向就一直被信奉理性選擇的經濟學家們所引導。這些理論家堅信,在一個自由社會中,對自利這一目標的追求是人類進行選擇以及走向繁榮的原因。
  • 心理學意義上的非理性行為
    生活中的我一直以為自己還算是理性的一個人,但是我真的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麼?今天就了解一些心理學上認為的非理性行為。心理學認為我們的非理性,一般都來自於我們的自戀和全能自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今天我們具體說說這三種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
  • 人為什麼有時會做出非理性行為
    人有時會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小到罵人打架和造謠自殺,大到貪汙詐騙與殺人越貨,甚至還有更加殘忍禽獸不如的行為。大多數人事後都會追悔不及,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開弓沒有回頭箭。小錯誤可以懺悔改正,但違法犯罪的事情可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的必須要用生命來贖罪了。
  • 去蔽勒龐:身體規制與多維的集群「非理性」
    勒龐在書中為世人勾勒了一幅集群的非理性畫面。在他看來,個人一旦聚集起來形成集群(the crowd),就會立刻失去自己的個性,喪失獨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能力,在劇烈情感的衝擊下變得輕信、衝動、易怒並且充滿暴力和瘋狂[1]。這本小冊子很快成為最暢銷的出版物並以驚人的速度得到譯介和再版。
  • 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
    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們都是理性的,而行為經濟學卻恰恰指出了人「非理性」的一面。我們先來看看:人在什麼時候會產生非理性行為?最常見的情形,就是當人們以為自己在佔便宜的時候。比如說很多商家經常推出「第二瓶半價」的活動,一看到這幾個字,很多人本來只需要買一瓶飲料或者一罐薯片,往往就會把手伸向第二瓶。有便宜不佔,豈不是虧了?
  • 人們本著追求理性的願望出發,卻往往會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在各種心理因素的誘導下,人們經常會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買手機」你去店裡買手機,考慮一款手機,3999元。你覺得有點貴。你的預算是3000元,因此你猶豫不決。但是你的行為:「在3999元和4999元的手機之間,選擇了3999元的手機」,卻是非理性的這是心理學的「對比效應」在誘導你做出「看似理性、但實質上非理性」的行為「對比效應」是指:當兩個不同的方案擺在你面前,你會傾向選擇其中那個「看起來更好」的方案,儘管這個方案並不是最優的選擇
  • 魔獸世界懷舊服:理性分析一下非理性的蟲群/沙蟲之爭
    乾貨放後面: 人的消費行為從來就沒有理性可言,所以3萬的沙蟲並不會比3千的蟲巢衛士強十倍。 非理性因素很多: 1.掉落boss/裝等不一樣 即使開荒期,沙爾圖拉也是一個沒有團隊幹不掉的boss,而奧羅,在前幾周卡住大部分野團還是毫無問題的。產量,裝等,決定了確實是沙蟲更稀有,更高大上。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丹·艾瑞裡,美國認知心理學和商業管理雙料博士,年僅31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 TED 的演講,有超過780萬次的點擊。著有經典作品《怪誕行為學》,《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得到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讚賞和強烈推薦。本書引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案例,指出人都是非理性的,會因為環境壓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錯位等原因,做出非理性行為,從而付出金錢、時間等代價。
  • 芒格的忠告:人生的關鍵是理性!
    我認為優秀的品性比大腦更重要,你必須嚴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緒,你需要鎮定、自律,對損失與不幸淡然處之,同樣地也不能被狂喜衝昏頭腦。」芒格認為人是品性更重要,人生的關鍵是理性,理性的內涵就是戰勝自己的非理性。但這非常難。「在與理性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法國大革命一開始有理性邏輯的指引,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情感邏輯、集體邏輯和神秘主義邏輯的成分大大增加,而後三種邏輯都和理性邏輯背道而馳。所以後來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只從理性邏輯去解析實際上是不夠的。大革命的行動是一種非常態、非常規的活動,對革命的研究根本不能以常態邏輯去探討,必須要注意到革命本身的邏輯。
  • 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1500字範文   每個人都想知道,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賺錢。
  • 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大師叔本華
    叔本華畫像叔本華出身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是一名成功商人,後因發瘋投水自殺;母親是一位名作家,但他和母親隔閡甚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早年在英國和法國接受教育,能夠流利使用英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多種歐洲語言和拉丁語等古代語言。21歲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醫學,後改學哲學,25歲完成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並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用了五年之久完成了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並由此取得了柏林大學編外教授的資格。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 MBA讀書 || 非理性陷阱——閒聊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多次青睞行為經濟學,這是因為行為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的過程中,特別關注「人」自身的因素,充分考慮了非理性的、有情感的、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影響,甚至支配了「有血有肉」的人。而《生活中的行為經濟學》一書最大的特點在於摒棄了經濟學中大量數理模型和經濟學術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讀者在快樂的閱讀中感受到行為經濟學獨有的魅力。
  • 克爾凱郭爾:哲學只能是理性的嗎?不,它應該更多關注個體存在
    二、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1.從個體中找到存在價值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理性主義興起,近代西方哲學也深受其影響,它摒棄了基於價值觀念體系,比如存在、意義和審美,使得價值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分離。理性主義哲學,一方面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客觀世界與人疏離,找不到個體的價值,產生了各種價值迷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