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如果我能要求我的墳墓上有一個墓志銘,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個個人」。——索倫·克爾凱郭爾
一、克爾凱郭爾生平與思想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丹麥哲學家,他出生於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從小就受到信仰基督教父親的影響,上大學時他選擇了神學,之後他的興趣轉向文學、哲學。
1838年,他與雷吉娜·奧爾森訂婚,但是,出於對信仰的追求,不久他就解除了婚約。1841年,克爾凱郭爾前往柏林進修,1846年他受到了《海盜報》的人身攻擊,1855年病逝。
克爾凱郭爾的一生是短暫的,孤獨與絕望同他如影隨形,他也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另闢蹊徑,將人作為研究對象,反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近代理性主義哲學,提出了以非理性主義為基本特徵的哲學,這對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哲學思想,直到一個世紀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接受,被學術界公認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
二、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
1.從個體中找到存在價值
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理性主義興起,近代西方哲學也深受其影響,它摒棄了基於價值觀念體系,比如存在、意義和審美,使得價值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分離。
理性主義哲學,一方面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客觀世界與人疏離,找不到個體的價值,產生了各種價值迷失的困惑。
這在19世紀的黑格爾哲學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黑格爾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歷史哲學等。
克爾凱郭爾認為,這種理性主義的體系化的研究方法,只能得到抽象的、片面的真理,因為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外部世界,真理只能從內心的體悟中得到。
對此,他做了一個精妙的比喻——哲學家就像建築師,建造了一座城堡,自己卻住在旁邊的草棚裡。
所以,克爾凱郭爾盡力避免用體系化的方法來研究哲學,他在描述哲學時,更傾向於採用散文式和寓言式的浪漫主義手法。
理性主義哲學主張普遍性高於特殊性,個體的人之所以是一個人,是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具有人的普遍性的人。
克爾凱郭爾說:「作為特殊性的單一個體高於普遍性,這一點在普遍性之前得到了確證,但它並不作為普遍性的附屬物,而是作為比普遍性更高的東西。」不能只看到森林,而看不到一棵棵活生生的樹。
現代人迷失於人群之中,離開了人群就茫然無措。他們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不能自由地採取行動。克爾凱郭爾認為導致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於理性主義哲學,因為它完全犧牲了個體。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就在於他具有個體性,就在於他能意識到「我」的獨一無二存在。赤橙黃綠青藍紫參差多態的顏色,才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克爾凱郭爾認為,每個人在面對世界的時候,都是他個人所體驗到的世界,因為人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只有從每一個獨特的個人出發,人才能了解這個世界。
克爾凱郭爾說:「生存首先意味著做一個單個的人。因此,不考慮個別,只考慮普遍的思想必定忽略生存。」
在《致死的疾病》一書中他說:「人是精神,但精神是什麼呢?精神即是自我。但自我又是什麼呢?自我乃是那種使它與它自己相關聯的關係。」
克爾凱郭爾認為,個人的各種情緒,不論是否悲觀消極,都是人存在的最真切的體驗,哲學不僅應當把孤獨的個人作為出發點,也應該去認真描述和揭示個人的存在狀態。
2.從信仰中得到精神升華
克爾凱郭爾十分強調信仰的作用,信仰問題構成了他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說明信仰對於人生的意義,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階段」學說。他認為,人生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境界:即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
在審美階段,人沉迷在物質生活中,以追求感官的快樂為生活目標,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在這一階段的人,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沒有責任感和道德意識,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厭煩、無聊、痛苦。
在倫理階段,人們將個人慾望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他們接受道德的呼喚,並用理性和道德來約束自己的情慾。這個階段,人們按照倫理道德規範做事,甚至會為了某種崇高的理想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在宗教階段,人們擺脫了世俗的、物質生活的束縛,也擺脫道德原則和倫理義務的約束,作為一個絕對的個體而存在。這個階段,人是作為非理性的存在,孤獨地面對著上帝,從內心深處虔誠地悔過,滿腔熱情地信仰上帝。
在生存論的層面上,克爾凱郭爾將個體存在的根基與一個更高的存在者上帝聯繫起來。在上帝面前,他看到的只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他認為,信仰應該寓於個體生存之中。個體以孤獨個體的身份直面上帝,在行進過程中才敢於對自己負責。一個人的偉大與渺小完全取決於他對上帝的虔誠程度。
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個理念,它是一個事實存在,並且我們無法依照邏輯來加以證明,所有的理性證明不能確定上帝是否存在。
黑格爾認為,宗教與哲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並且內容與要求也相同,因為它們研究的對象都存在於客觀性真理中。
克爾凱郭爾則認為,信仰與理性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人們是不能用理性來為信仰進行辯護的。他說:「上帝畢竟不是要去理解,而是要去行動,在行動中把握上帝。」
他強調,信仰的義士必須經過理性階段,才能真正發現理性的局限性,從而實現對理性的超越,為人的自由選擇提供無限的開放的空間。
所以,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完全不同於宗教蒙昧主義,他並不反對理性主義,而是反對理性對信仰的隨意僭越。
三、總結:克爾凱郭爾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價值及意義
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給人們展現了一幅全然不同的哲學畫卷。它不再只沉醉於抽象的思辯,只強調邏輯與理性,只抽象人的共性,而是關注一個個作為個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給人們展示出了五彩斑斕的意識世界。
克爾凱郭爾打破了19世紀理性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以個體的非理性存在取代客觀世界來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將人們從理性主義中解救出來,找到單獨個體的存在價值,對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引導人們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使人們從對群體的依附下解脫,從精神的異化狀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他所說的「那個個人」。
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人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則促使我們思考——自己是一個有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人嗎?還是他人思想的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