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凱郭爾:哲學只能是理性的嗎?不,它應該更多關注個體存在

2021-01-13 好書天天伴

題記:如果我能要求我的墳墓上有一個墓志銘,我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個個人」。——索倫·克爾凱郭爾

一、克爾凱郭爾生平與思想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1813-1855),丹麥哲學家,他出生於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從小就受到信仰基督教父親的影響,上大學時他選擇了神學,之後他的興趣轉向文學、哲學。

1838年,他與雷吉娜·奧爾森訂婚,但是,出於對信仰的追求,不久他就解除了婚約。1841年,克爾凱郭爾前往柏林進修,1846年他受到了《海盜報》的人身攻擊,1855年病逝。

克爾凱郭爾的一生是短暫的,孤獨與絕望同他如影隨形,他也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另闢蹊徑,將人作為研究對象,反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近代理性主義哲學,提出了以非理性主義為基本特徵的哲學,這對西方的人本主義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哲學思想,直到一個世紀以後,才逐漸被人們接受,被學術界公認為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

二、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

1.從個體中找到存在價值

歐洲文藝復興之後,科學理性主義興起,近代西方哲學也深受其影響,它摒棄了基於價值觀念體系,比如存在、意義和審美,使得價值世界與現實世界完全分離。

理性主義哲學,一方面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客觀世界與人疏離,找不到個體的價值,產生了各種價值迷失的困惑。

這在19世紀的黑格爾哲學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黑格爾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歷史哲學等。

克爾凱郭爾認為,這種理性主義的體系化的研究方法,只能得到抽象的、片面的真理,因為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外部世界,真理只能從內心的體悟中得到。

對此,他做了一個精妙的比喻——哲學家就像建築師,建造了一座城堡,自己卻住在旁邊的草棚裡。

所以,克爾凱郭爾盡力避免用體系化的方法來研究哲學,他在描述哲學時,更傾向於採用散文式和寓言式的浪漫主義手法。

理性主義哲學主張普遍性高於特殊性,個體的人之所以是一個人,是因為他首先是一個具有人的普遍性的人。

克爾凱郭爾說:「作為特殊性的單一個體高於普遍性,這一點在普遍性之前得到了確證,但它並不作為普遍性的附屬物,而是作為比普遍性更高的東西。」不能只看到森林,而看不到一棵棵活生生的樹。

現代人迷失於人群之中,離開了人群就茫然無措。他們既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不能自由地採取行動。克爾凱郭爾認為導致這一弊端的根源就在於理性主義哲學,因為它完全犧牲了個體。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其他東西,就在於他具有個體性,就在於他能意識到「我」的獨一無二存在。赤橙黃綠青藍紫參差多態的顏色,才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克爾凱郭爾認為,每個人在面對世界的時候,都是他個人所體驗到的世界,因為人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只有從每一個獨特的個人出發,人才能了解這個世界。

克爾凱郭爾說:「生存首先意味著做一個單個的人。因此,不考慮個別,只考慮普遍的思想必定忽略生存。」

在《致死的疾病》一書中他說:「人是精神,但精神是什麼呢?精神即是自我。但自我又是什麼呢?自我乃是那種使它與它自己相關聯的關係。」

克爾凱郭爾認為,個人的各種情緒,不論是否悲觀消極,都是人存在的最真切的體驗,哲學不僅應當把孤獨的個人作為出發點,也應該去認真描述和揭示個人的存在狀態。

2.從信仰中得到精神升華

克爾凱郭爾十分強調信仰的作用,信仰問題構成了他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說明信仰對於人生的意義,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階段」學說。他認為,人生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境界:即審美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

在審美階段,人沉迷在物質生活中,以追求感官的快樂為生活目標,今朝有酒今朝醉。生活在這一階段的人,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沒有責任感和道德意識,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厭煩、無聊、痛苦。

在倫理階段,人們將個人慾望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他們接受道德的呼喚,並用理性和道德來約束自己的情慾。這個階段,人們按照倫理道德規範做事,甚至會為了某種崇高的理想而犧牲自己的利益。

在宗教階段,人們擺脫了世俗的、物質生活的束縛,也擺脫道德原則和倫理義務的約束,作為一個絕對的個體而存在。這個階段,人是作為非理性的存在,孤獨地面對著上帝,從內心深處虔誠地悔過,滿腔熱情地信仰上帝。

在生存論的層面上,克爾凱郭爾將個體存在的根基與一個更高的存在者上帝聯繫起來。在上帝面前,他看到的只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他認為,信仰應該寓於個體生存之中。個體以孤獨個體的身份直面上帝,在行進過程中才敢於對自己負責。一個人的偉大與渺小完全取決於他對上帝的虔誠程度。

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一個理念,它是一個事實存在,並且我們無法依照邏輯來加以證明,所有的理性證明不能確定上帝是否存在。

黑格爾認為,宗教與哲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並且內容與要求也相同,因為它們研究的對象都存在於客觀性真理中。

克爾凱郭爾則認為,信仰與理性之間沒有任何關係,人們是不能用理性來為信仰進行辯護的。他說:「上帝畢竟不是要去理解,而是要去行動,在行動中把握上帝。」

他強調,信仰的義士必須經過理性階段,才能真正發現理性的局限性,從而實現對理性的超越,為人的自由選擇提供無限的開放的空間。

所以,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完全不同於宗教蒙昧主義,他並不反對理性主義,而是反對理性對信仰的隨意僭越。

三、總結:克爾凱郭爾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價值及意義

克爾凱郭爾的非理性主義哲學,給人們展現了一幅全然不同的哲學畫卷。它不再只沉醉於抽象的思辯,只強調邏輯與理性,只抽象人的共性,而是關注一個個作為個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給人們展示出了五彩斑斕的意識世界。

克爾凱郭爾打破了19世紀理性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以個體的非理性存在取代客觀世界來作為哲學的出發點,將人們從理性主義中解救出來,找到單獨個體的存在價值,對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引導人們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態,使人們從對群體的依附下解脫,從精神的異化狀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他所說的「那個個人」。

對於現代人來說,很多人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則促使我們思考——自己是一個有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人嗎?還是他人思想的複製品?

相關焦點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這個我們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歐洲學生運動,實際上他的思想背景、理論基礎是實存主義,也就是我們說的實存哲學。除了對「本質-實存」的立場性顛倒,現代實存哲學不斷嘗試以非本質主義的方式形成對個體此在的思考和言說。通過克爾凱郭爾和尼採的準備,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達到了一個頂峰,形成了被稱為「基礎存在學」的實存哲學體系。
  • 看看這些常見的哲學術語,你了解幾個?
    在哲學上,它使人聯想到下述思想:人類頭腦包含有若干內在的特徵,它可為人類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礎。不過,「先驗」還指論證中的各種合理性形式,它不依賴感覺或其他類型的經驗。參見笛卡兒和康德。是否存在著支配二者的普遍自然法則?世界是否全然是精神的? 公民社會 非政府的運作領域,公民自願或非自願地在其中參與文化和經濟活動,他們個體的和集體的認同也取決於這些活動決定而不是由國家決定。在政治哲學中,「公民社會」概念特別引起爭議,關於它的性質和功能的觀點是確定屬於何種哲學流派的關鍵。
  • 他並沒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立場
    黑格爾說:「這種知識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帶有普遍常識所有的那種常見的不確定性和貧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滿的知識,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懶惰和自負而趨於敗壞的理性天賦所具有的那種不常見的普遍性,而是已經發展到本來形式的真理,這種真理能夠成為一切自覺的理性的財產。」
  • 群星思想(12)德國現象學是如何被超越的:當代歐洲哲學的法國性
    通過精彩的開場白,尚傑指出,當代法國哲學與德國哲學的傳統區別在於,德國哲學是在宏觀層面上討論問題的,就此而言,德國哲學保留著更多的形上學傳統元素,而當代法國哲學是在微觀層面上的,它返回生活世界的細節。
  • 愛情與哲學——讀巴迪歐的《愛情頌》| 陳力川
    他將之稱為哲學的四個條件。在《什麼是愛情?》一文中,他斷言西方當代哲學的對象主要是女性,「人們甚至有理由懷疑當代哲學的相當一部分是誘惑戰略的言說」。1據柏拉圖回憶,蘇格拉底對年輕人說過,「不從愛情開始,永遠不會懂得什麼是哲學。」2這麼說來,廣而言之,哲學(不僅是當代哲學),即使再艱深晦澀,都與愛情問題有關。
  • 哲學,真的無用嗎?
    人與動物基本的區別不在於大腦皮層和神經細胞的不同,而在於具有了獨特的人類精神世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文化。文化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公共化內涵的社會化表達。人的精神世界發生和存在於個體的高級神經器官中,精神世界的功能由大腦的功能來承託。
  • 巴迪歐與齊澤克的爭論:哲學是否應該幹預當下世界
    存在著這種關於恐怖之物的神話學——你不應該站得離火太近,你必須保持正確的距離;它的理念是,就像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所描寫的那樣,我們生活在一個處於深淵邊緣的世界中,我們所要處理的只是去保持一個正確的距離:不是為了要去表現得似乎不存在激進之惡,而只是為了去保證你自己不會掉在裡面。這當然正是我們所宣揚的非人——非人作為一個重新定義的空間——的純然反面。
  • 超越現實的形上之思——關於哲學的問題的存在論追尋
    這種轉變應該說開始於文藝復興試圖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存在中解救出來以確立人之主體地位的努力,而受益於笛卡爾對於我思主體的理性啟蒙。哲學問題的現實意義論與理論意義論正是近代以來這種工具理性的體現,它強調哲學問題的理論基礎特別是現實基礎,認為哲學的問題只能或來源於現實,或來源於以往的哲學,從而把哲學由中世紀神學的婢女變成了人們生活的現實與作為人之外的對象存在的哲學的婢女。
  • 詞語||119個哲學術語 ,了解西方哲學精華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 柏拉圖形上學中的術語,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沒有變化的,我們只能通過理性和思想來認識這個世界。一種不一致的哲學也許是富有洞見的,或者部分上正確的,但由於它永遠也不可能構成一個系統,所以它看起來很可能就像是一堆胡言亂語或隻言片語。還有一些時候,不一致的哲學也許是一種無法理解的哲學。它的術語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它的原理只是一些凌亂的堆積,而沒有明確的關聯或解釋。
  • 《行為的意圖》:假設一種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僅僅是假設
    這是個體與群體的區別,我們雖是群體的一員,但這也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個體獨立的存在。宗教不能,信仰不能,其他的原因就更是經不起推敲了。就像書籍,那應該是群體智慧的體現了,但仍有人不看書,不愛看書,甚至即使讀了書之後依舊堅定的認為讀書無用。而就書而言,哪怕最成功的作品,最傑出的著作,那又如何呢?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 當哲學家想證明上帝存在時……
    就我們對人的理解,它(指上帝)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任何已知的東西。因此,讓我們把這種未知者稱為:上帝。上帝只是我們給這未知者起的一個名字。理性幾乎想不到有必要要去論證這種未知者的存在。也就是說,假如上帝不存在,那當然就不可能去論證他;假如他存在的話,那麼去論證他的存在就是愚蠢的。——克爾凱郭爾什麼是信仰?
  • 收藏丨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讀懂西方哲學中的28個基本問題
    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逼問我哲學的用途,我只能說哲學無用。但是沒有用途就未必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人不單單靠麵包活著。克爾凱郭爾說:學習哲學,就是練習自殺!人是生活在必然之中的嗎?像拉美利特所說的那樣像機器一樣活著,還是能夠獨立承擔自己的命運,像尼採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尚未定型」的動物?也許,在「人是什麼」這個問題上,根本就沒有一個現成的答案,它的回答只能在歷史當中,只能在「人是什麼」的不斷追問當中。正因為此,斯芬克司之謎才成為了哲學史中不得不正視的哲學問題。
  • 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
    百家原創作者:沐子談歷史新的一天,新的開始,今天由小編到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小秘密呢?在大家不知道的它發源於19世紀現代非理性主義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流派中葉的德國,20世紀得到長足發展,成為對西方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發生重要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潮。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我應該如何度過我的一生?——我能理性地生活嗎?——我應該追求什麼?——我應該如何對待我的同類?——我應該如何面對人類社會?第三個問題,涉及人的信仰。——是否存在一種更高的權力?——人的意志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是否存在永生?
  • 劉永謀:關注法國技術哲學
    可是,他卻成功地幫助技術哲學尤其是法國技術哲學,吸引到更多的關注。就提升技術哲學曝光度而言,斯蒂格勒與拉圖爾貢獻不相上下。然而,技術哲學界對兩人的評價差別不小,他不被法國人認定為如拉圖爾一般的頂級知識分子。總之,「斯蒂格勒之死」本身就是一樁意味深長的事件。米切姆曾向美國技術哲學協會電子刊物Techne提議專刊紀念斯蒂格勒,但最後沒有被接受。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不管是試圖解釋世界生成、揭示自然規律的自然哲學,還是執著於存在基礎討論的形上學,都是關於人的學問。如古希臘偉大的智者普羅泰戈拉所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不管在現代人看來先哲們的思想多麼龐雜,所有問題和回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大寫的人。古希臘的先賢大哲用理性的界限給後人勾勒一個可以理解的世界圖景,用善惡的辯證賦予宏大宇宙中的渺小個人以存在的價值。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在當時由於追問「存在」而暴得大名的海德格爾由此成為阿多諾的重要考察對象:如果「思維絕對適應於存在並與之關聯,『存在者』觀念是可以被問明的」,但是,在阿多諾看來,這種思維的適應性「已經破裂」,因此,「在哲學中,『存在』觀念已經變得無能為力:它與空洞的形式原則並沒有什麼不同」。
  • 存在即合理?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其實並不會,首先哲學並非是獨立的學科,它是非常具有關聯性的,中文的哲學本是日文對philosophia的翻譯。無非是在普遍問題之上的思辨,即如此,哲學是可以、或者說必須關聯到人文、理性等多元化角度方能闡述,而且大哲學家也都是這麼「身兼數職」的:萊布尼茨是數學家也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更是科學家、哲學家;羅素又是數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邏輯學家....甚至於說在各哲人的哲學體系都是在繼承和批判中不斷絞合又各顯特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