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意圖》:假設一種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僅僅是假設

2021-01-20 最後一米陽光

「事物並不是簡單的事物,而是一種發生。」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攝影丨會會

1.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探索生命,又多少人糾結於意圖,我們稱之為意義的追問,繼而尋找終極答案。於個人而言,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敗;於人類這個群體而言,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失敗了,無一例外。

聰明人大都有一種自命不凡的品性,凡事喜歡問到究竟的地步,但於事情而言,究竟的地步到底從何處開始,又該在什麼時候結束呢?

於有限生命而言,自然是可以作為一個答案,以有限探索無限的答案,或戛然而止,或無限蔓延;於人體的健康而言,同樣可以作為一個參照,或理智,或清醒,或昏沉;但說到底,這是人的局限,生命本身的局限,而非事情的局限。

翻開哲學的書本,翻開自然科學,翻閱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又或是打開任何一本書籍,尤其是偉大的著作,似乎都逃不開對意圖的探索,我們將此稱之為主題,又或是將它指引到某種局限中去,給出一個局限的答案。

過去,我讀書,就是在讀這個答案。但是,無一例外,任何學科都有其明顯的邊界。當然,如果將所有的書籍都匯集在一起,我們可能又會有新的觀點產生,我絲毫不懷疑這一點。不過,就現實性而言,這顯然不真實:就現在的書,可能一輩子都看不完了。

我甚至可以想到某些人的反駁之詞:並不是什麼書都值得讀,並非所有的書都需要讀,又或者說即使讀完了所有的書,也不見得能夠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因為書同樣有其邊界,有其局限性。

關於這些反駁,無可厚非,無論是出於價值排序,還是生命本身,我們首先都需要考慮到一點,那就是生命的有限,健康程度,心智程度,以及我們自身的認知等等。這是一個整體、統一體,所以我更願意將此視為某一個點而非將它們區分開來對待。事實上,人也不可能將它們區分開來,或者換句話說,區分開來的我們還會是我們嗎?

當然,我們可以有不同的傾向,主觀或片面的傾向,如同我們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又或是最終形成的偏見。之所以稱之為偏見,說到底,我們並不能代替所有人思考,而「通識」也好,常識也罷,也同樣不見得能被所有人所認可。只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去細究,又或是對抗,還可能都不大願意去思考。

這是個體與群體的區別,我們雖是群體的一員,但這也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個體獨立的存在。宗教不能,信仰不能,其他的原因就更是經不起推敲了。

就像書籍,那應該是群體智慧的體現了,但仍有人不看書,不愛看書,甚至即使讀了書之後依舊堅定的認為讀書無用。而就書而言,哪怕最成功的作品,最傑出的著作,那又如何呢?主題大不見得說得好,說得好不見得說的就全,就算是百科全書,它也只是數量上的廣博,其深度也尤可知。

說到底,完美也就代表了缺陷,而完美存在嗎?對此我表示深切懷疑。

2.

當然,我絲毫不懷疑智慧的存在,它區別於知識,而且蘊含著自身的道理。

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心自有其道理,不為理智所知曉。」

初次聽到這句話,說實在的,我不是很舒服。這句話更像是一個推脫的藉口,是一種逃避。

究其原因,這句話似乎更多的將我們指引到「不可知」的處境中去。

不接受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

這是何其的被動和無力啊!

其實,縱觀那些生命的言論,無論是對行為意圖的探索,還是揭露意圖的真偽,又或真實,從來沒有讓任何一個人滿意的。儘管可能符合大部分人的要求,個體的需求,但也僅僅是符合而已。

這於一個喜歡凡事問到究竟地步的人而言,它並不符合「究竟」的內涵與實質。

要說,在過去我一直有個疑問:我們探討生命,探討關於人生的意義,其意圖何在?

——糾正自己,以讓自己符合這種屬性本身?若是這樣,我們就成了教條主義者。

——若只是好奇,故而滿足好奇,或滿足我們的求知慾,這未免太過於膚淺。

——知道它,然後制定策略,繼而將自身發揮到極致,這應該是很多人所追求的,自知而行。這同樣有失偏頗,過於強調個體就容易使得團體被忽略。

所以,我們探討行為的意圖,其實質在哪呢?

個人認為,它首先是假設一種理性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是在清醒、理性狀態下,再探討行為的意圖,它才是有意義的。只是,這個意義該怎麼理解呢?又或者說,它的立場是什麼,時空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與當下又有什麼不同呢?

簡言之,我們能改變什麼呢?

不犯錯,還是絕對正確?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同樣可疑,這就像是在肯定:文明的懷疑和智慧的精確是可以單獨獲得的。

這又像是在說——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這該是怎樣的自大,和簡單呢?

說難聽點,憑什麼這麼認定?——我們能合情合理地談論「理由」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誠如我們一再談及的「事實」,如果僅將其當成個例去分析,也就是說它本身是怎樣的,我們何以認定它就是那個樣子,而非是別的樣子?僅憑眼睛看?或直覺?又或是依據理性分析?或感情用事?

別逗了,沒有什麼事實僅僅是其本身,至於互為因果就更可笑了。

這就像我們一貫的作為,喜歡將文中的某段話截取下來進行探討,這有個專業名詞,叫「斷章取義」,這不過是「餘取所求焉。」

相比這些,我更願意相信:事物並不是簡單的事物,而是一種「發生」。——任何一件事都是更廣泛和更深層的混亂的一部分。世界實際就是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聯繫。

所以,探討「行為的意圖」,那不過是假設一種理性的存在,但也可能僅僅是假設。或僅僅是理性的一種狀態而已。

相關焦點

  • 人性假設與管理
    對這三種人性假設進行分析之後,沙因指出,每個假設都是部分正確的,能夠在某些時候解釋某些人的行為,但都存在缺陷,在現實中,會發現某個假設解釋不了的另一些行為。例如,你會發現多數情況下經濟人假設是沒有問題的,金錢、榮譽這些東西確實有著巨大的作用,很多人就是為此工作,但遺憾的是總有例外,總有一些人不會為金錢和榮譽所動,他們的行為動機是不能用經濟人假設解釋的。
  • Vitalik:信任就是對其他人行為的假設
    區塊鏈應用永遠不可能實現完全免信任,但是有一些應用在免信任程度上遠遠高於另一些項目。如果我們想要朝著信任最小化邁出堅實的步伐,就得先辨別出信任程度的高低。首先,我個人對信任的定義很簡單:信任就是對其他人行為的假設。在疫情爆發前,你不會因為害怕別人突然捅你一刀而與刻意跟他人保持兩米的距離。這就是一種信任:一方面是信任他人不會暴走,另一方面是信任法律制度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約束力。
  • 博弈論雜談:基本假設
    可見,所謂的納什均衡,就是這樣一種局面: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其他人都不改變他們行為的話,那麼他自己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一個球隊的薪金空間就那麼大,每個人都想要符合自己能力的最大的合同,老闆該怎麼辦?最終,他該如何分配薪金空間?
  • 耶魯論文挑戰有關同性行為的歷史研究假設
    作者在《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雜誌上寫道,這些行為實際上可能是動物原始祖先狀況的一部分,並且由於它們幾乎沒有成本(甚至有)而且可能具有一些重要的利益而得以持續存在。「我們提議改變對動物性行為的看法,」第一作者,F&ES博士候選人朱莉婭·蒙克(Julia Monk)說。
  • 道氏理論的三個基本假設
    根據雷亞的看法,道氏理論建立在三個基本假設之上,它們必須被「 毫無保留地」接受。假設1       人為操縱( manipulation)是指指數每天的波動可能受到人為的操縱,次級折返走勢(secondary reaction)也可能受到這方面有限的影響,但主要趨勢(prima-ry trend) 絕對不會受到人為的操縱。
  • 王也揚: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你看,這種思維裡面,不就包括了歷史假設嗎?我們平時想事,少不了「如果……那麼……」的思維模式。至於專業的歷史研究,特別是歷史理論研究,缺席了假設思考、假設方法,則是很難展開深入論述的。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即歷史是逝去了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事實,在時空中已經湮沒,人們看不見它們了。
  • 假設檢驗的邏輯
    假設檢驗首先需要設定一套假設體系,其遵循的基本邏輯是,要讓舉證反駁的成本最小化。在此舉一個例子。設想人們在一個巨大的房間裡活動後,發現身上有些瘙癢,於是有人認為:房間裡有跳蚤。若要對這一觀點進行證據檢驗,則存在如下兩種假設體系設定方式:  方式一:原假設為「房間裡有跳蚤」,而對立假設為「房間裡沒有跳蚤」。如果要用證據反駁原假設,那麼你可能要把房間的每一個微小角落都仔細搜尋一遍。
  • 一種不假設存在時空的物理理論:時間本身凝聚成現實
    文章題為:「我們可以設計一種不假設存在時空的理論嗎?」副標題:在某些形式的量子引力中,時間本身凝聚成現實。這篇文章今天被列為谷歌科技新聞的頭條。文章指出,在過去的十年中,物理學領域得到發展,它推測了神秘的代數實體——稱為自旋網絡(Spin Networks)的存在。該網絡被建議為空間和時間的組成部分,被壓縮以產生我們所知的宇宙。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摘 要】本文從決策的理性和非理性出發,分析了有限理性產生的根源,總結出在有限理性下投資者的決策特徵,旨在說明財務決策是一種複雜的人類行為,投資者進行決策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理性不完備和認知偏差,提出了基於有限理性的投資策略。
  • 人性假設原理
    人性假設,就是對人的本質的主觀認知,它是建立管理理論的基礎。管理歸根到底是人的管理,現代管理理論都以人性假設為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設在實踐中體現為各種不同的管理觀念和管理行為。中國古代的「性善論」、「性惡論」,西方管理學家提出的「人性可塑論」等,都是代表性的人性假設。
  • 實驗勞動經濟學對人性假設的再認識
    實驗勞動經濟學對人性假設的再認識 2017年05月24日 09: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琪 侯亞 字號 內容摘要:實驗勞動經濟學起源於實驗經濟學與勞動經濟學研究的結合
  • 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假設句的重要性
    提到對策句,大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行測主旨觀點類題目,因為對策句是作者意圖的常見表述,比如:應該…,需要…,亟待…等,當然,這種直接對策較為明顯,但是不是對策還有其他表述呢?今天給大家給介紹一種——假設句,舉個例子:「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大學」,這句話的意圖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就是要讓聽話者好好學習。所以假設句有時候也是一個間接的對策句,需要我們擦亮眼睛。
  • 假設檢驗:使用p值來接受或拒絕你的假設
    不僅在數據科學中,假設檢驗在各個領域都很重要。想知道怎麼做?讓我們舉個例子。現在有一個lifebuoy沐浴露。沐浴露廠商聲稱,它殺死99.9%的細菌。他們怎麼能這麼說呢?必須有一種測試技術來證明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所以假設檢驗用來證明一個主張或任何假設。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方法論-一、純粹理性的訓練
    康德並沒有完全的否定休謨,他用了一個比喻,說獨斷論好比是人類思維的兒童時期,是一種單純的理性運用;隨著思維的逐漸發展,進入到了懷疑論的青年時期,這時在運用理性的同時,指出了理性的局限;但不應停留在這裡,而是要走向理性真正的成熟階段,也就是要劃定理性的確定的界限。休謨僅僅指出了理性的局限,也就是在先驗中的局限,但是不能因為有局限性就投鼠忌器,完全放棄理性在先驗中的運用。
  • 明確的研究假設
    關於危險因素(X)與疾病或結局(Y)的因果關係研究要比案件偵破過程複雜得多,這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1)我們所研究的疾病(結局)的發生大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因果關係不像刑偵案件可以那樣直接觀察到;(2)受人類當前認知水平的局限,我們所能觀察的「因」大多是間接原因,如肥胖導致高血壓,肥胖只是一種現象,是真正的「因」的一種表現形式
  • 人的理性是一種「稀缺性資源」,因此我們才需要「制度」
    文︳秦德君決策是政治-行政領域的基本行為。公共決策的質量,對於社會進步和公共福祉關係重大。長期以來對於決策行為的研究,一直是不同學科的一個交叉點。決策的基礎是「理性」,決策具有對「理性」追求的傾向。關於決策中的理性,有三種代表性理論成為理解決策和制度的基本依據。
  • 量子力學和陽明心學的啟示——破除思維假設的藩籬就是開悟
    在微觀領域,當粒子足夠小時,任何測量介質都會影響粒子本身的存在和運動狀態,於是測量就變成了一件不可能精確完成的任務。在宏觀和宇觀世界,任何物體的測量,實際上都必然受到測量介質本身的幹擾,只不過這種幹擾過於微小而可以忽略不計。將測量自身的影響作為一個條件來研究和觀察事物,自然更加接近其本來面目。
  • 讓你成為統計大師的假設檢驗指南
    以下是此總體的衍生關鍵指標:而且,標記的頻率分布是:你可以回憶起這是一種分布嗎?可能不會。這些分數是隨機分配給所有學生的。現在,讓我們從這個群體中抽取40名學生作為一個樣本。那麼,我們可以從這個總體中抽取多少個樣本?我們可以取25個樣本(1000/40 = 25)。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到如今,作為一名資深神經內科醫生,我逐漸意識到,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一種副現象(epiphenomenon)。支持它的是陳腐的迷思,而非可信的科學證據。如果果真如此,我們就應該考慮其他研究思考的方法,從而與我們對大腦機能的認識更為一致。我無意為人工智慧辯護,但假如我們志在攻克世界上最艱巨的難題,就應當摒棄意識理性這一概念,將人類與「黑箱」人工智慧一視同仁。
  • 數學珠峰之黎曼假設
    人們已經隱約覺得,作為數論的核心問題,黎曼假設也許或多或少地涉及粒子物理的問題,可能是以一種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 數學家們於是紛紛改變自己的旅行計劃,飛往普林斯頓來見證這一偉大時刻。1993 年 6 月,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在劍橋大學演講時,宣布證明了費馬大定理。這一消息公布後,全場沸騰。那令人激動萬分的一幕,當時在場的人們仍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