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氏理論的「假設」
在《道氏理論》一書中,雷亞列舉道氏理論中他所謂的「假設」(hypothese)
與「定理」(theorem)。事實上,它們應該分別被稱為原則與定義,因為道氏理論並不是類似數學或物理學等嚴格的科學體系。撇開這方面的問題不談,因為人們對道氏理論的解釋並不正確,所以我將直接引用最初的資料來源。以下,我將引用雷亞本人的話以及他的說明。大體上,雷亞的觀念仍然適用於目前情況,但我在引文之後會做一些必要的澄清與修正。
根據雷亞的看法,道氏理論建立在三個基本假設之上,它們必須被「 毫無保留地」接受。
假設1
人為操縱( manipulation)是指指數每天的波動可能受到人為的操縱,次級折返走勢(secondary reaction)也可能受到這方面有限的影響,但主要趨勢(prima-ry trend) 絕對不會受到人為的操縱。
該假設的立論根據是股票市場非常龐大而複雜,任何個人或團體都無法長期影響整體股票市場的價格。這是道氏理論的重要根據,因為整體股票市場的價格如果可能經由個人意願而改變,觀察市場指數便沒有任何意義了,除非你想了解操縱者的意圖。我們在探討「假設2」時,可進一步理解「假設1」的重要性。道、漢密爾頓與雷亞都認為,當時人們都過於高估人為操縱( 包括個人與集體的操縱)的嚴重程度。他們都認為,對人為操縱的指控主要是人們投機失敗時,用來推卸自身責任的一種藉口。
我相信,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就嚴格管制的現代市場來說,個人對市場的操縱基本上是一種不可能的行為,甚至短期的操縱也不可能。然而,電腦程式交易則是一種重要的人為操縱形式。就基本而長期的角度來說,主要趨勢仍然無法被操縱,但趨勢的性質可能會被改變,我們發現自1987年10月份崩盤以來便有這種現象。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動輒數十億美元,這會加速主要趨勢的進行。
假設2
市場指數會反映每一條信息(the averages discount everything):每一位對於金融事務有所了解的人,他所有的希望、失望與知識,都會反映在道瓊鐵路指數與道瓊工業指數每天的收盤價波動中;基於這個緣故,市場指數永遠都會適當地預期未來事件的影響(上帝的旨意除外)。如果發生火災或地震等自然災害,市場指數也會迅速加以評估。
附註:雷亞在括弧中的說明,應該改為「上帝的旨意與政府的行動除外,尤其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行動」。
道本人也提及相同的基本看法:
市場價格不會像氣球-樣在風中到處飄蕩。就整體價格而言,它代表一種 嚴肅且經過周詳考慮的行為結果:眼光深遠而消息靈通的人士會根據已知的事件或預期不久將發生的事件調整價格。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該假設需要稍加修正。不僅適用於道瓊工業指數與道瓊運輸指數,任何主要市場指數都適用該假設,包括債券、外匯、商品與期權在內。
有關市場指數所具有的預先反映或經濟預測功能,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投資者(長期持有證券與其他交易工具的人們)會利用股票市場與其他交易場所,將資本分配至他們認為最有利的個股、商品以及其他金融交易工具。他們會根據過去業績、未來展望、個人偏好以及未來的預期等因素來做評估,然後配置他們的經濟資源。結果,最能夠預測未來消費者(這裡是指最廣義的消費者,包括資本、批發與零售市場的消費者)需要情況的投資者與企業,將可以生存並獲得最多的利潤。正確的投資將獲得報酬,錯誤的投資將蒙受損失。
通過金融市場,投機者與投資者的行為結果通常會擴張有利的活動,限制不利的活動。他們的行為無法改變過去的事實,也無法解決既有資金轉換性(converti-bility)有限的問題,但他們通常確實可以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市場指數的變動僅是反映這種程序。
一般市場參與者如果不能正確預期未來的經濟活動,財富將會持續減少,也就無所謂的長期多頭市場。然而,事實上,一般的股票交易者可以適當地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並使股票價格的走勢循環領先於經濟循環的變動。兩者在時間上的落差來自於股票市場具有流動性、經濟調整則不具備這種流動性,因為資金與存貨的轉換性較為有限。
雷亞在說「市場指數永遠都會適當地預期未來事件的影響(上帝的旨意除外)」時,他確實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句陳述還隱含另-層意思,適當地反映( properly discounting)涵蓋各種分歧的看法,換言之,它包括人們認為目前事件對未來經濟活動之影響的各種不同意見。市場指數同時代表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以及務實主義者(realists), 包括一系列個人與機構的特殊看法,絕對不是任何單個人可以複製的見解。
雷亞的陳述並不意味著市場參與者對未來事件的解釋大體上必然正確,但該陳述確實表明,市場指數必然反映市場參與者的主要看法。對態度嚴肅的市場觀察者來說,市場指數將顯示長期趨勢的方向與力道,市場何時處於超買或超賣的情況,市場普遍的看法何時產生變化,市場何時的風險過高而不適合於積極參與。
我在注中在雷亞的假設加上「政府的行動除外」,因為政府的立法程序、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貿易政策都會對經濟發展造成長遠的影響,所以就如同自然災害一樣,它們也會對股票價格產生立即而明顯的衝擊。另外,政府的決策者也是人,所以市場參與者也不可能永遠正確地預測他們的行為。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典型的例子,1984年7月24日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宣布,美聯儲採用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並「 不恰當」。在預期銀根將轉松的情況下,股票市場當天的指數成為低點,並展開一波新的多頭行情。
假設3
這項理論並非不會錯誤( the theory is not ifallible)是指道氏理論並不是一種萬無一失而可以擊敗市場的系統。成功地利用它協助投機行為,需要深入的研究,並客觀地綜合判斷。絕對不可以讓一廂情願的想法主導思考。
股票市場由人類組成,人類都會犯錯。幾乎在每一筆股票交 易中,如果某一方正確,那麼另-方便錯誤。雖然市場指數是代表一種淨結果, 或市場參與者對未來判斷的「 集體智慧」,但歷史告訴我們,以百萬計的人們也像個人一樣會犯錯,股票市場當然也不例外。然而,市場有-種特性,它允許參與者迅速修正他們的錯誤。任何分析方法若認為市場不會犯錯,那顯然就是最根本的錯誤。
有效市場理論(the theory of eficient markets) 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主要論點是,電腦普及化後,信息的傳播非常迅速而有效,所以任何方法都無法擊敗市場。它僅是將道氏理論的一個假設做了無限的延伸——「 市場指數會反映每一條信息」,這實在是無稽之談。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同時取得每-條重要的信息。這是相當荒謬的假設,因為每個人對「重要」的定義未必相同。即使每個人確實可以同時取得每一條重要信息,但每個人還是會根據自身的環境與偏好做出反應。如果每個人掌握的信息都相同,而反應也相同,那麼市場根本就無法存在。務必記住,市場的存在是為了促進交易,交易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參與者對價值的偏好與判斷不同日
市場指數具有預測能力,是因為它在統計上代表一種市場的共識,這種共識以鈔票表達。終究來說,價格取決於人們的判斷與偏好。如果你問場內交易員,今天的價格為何上漲,很多人可能會半開玩笑地答道,「 因為買進多於賣出」。這個回答的真正意思是,「 我不知道為什麼,但場內資金所代表的市場主要看法認為,價格應該上漲」
投機者的基本工作是辨識主要的影響因素,它們會驅動或改變市場參與者的主要看法,而市場指數是這方面的最理想工具,因為它會反映大眾對金融事件的看法。所謂的金融事件,涵蓋面極廣,包括政治與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服飾的流行趨勢乃至某家公司的盈餘展望。因為上述程序僅能在歷史範疇內進行,所以你最多可以辨識過去的重要因素,並以此預測未來。某些因素在整個歷史上始終有效,一般來說,基本因素牽引的看法變化相當緩慢。經過適當的研究後,你可以提取這些基本因素,並根據它們精確地預測未來。
根據漢密爾頓的說法,市場指數是經濟預測的氣壓器。在氣象預測中,氣壓器是衡量空氣壓力的一種儀器。因為空氣壓力的變化會先於氣象的變化,所以氣壓器是預測氣象的一種重要工具。然而,氣壓器本身無法提供任何有關降雨量的資料,氣壓與溫度之間也沒有高度的相關性。同理,雖然市場指數是經濟預測的基本工具,但我們還需要許多輔助信息才可以解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