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
今天我們來點學術的話題,博弈論的基本假設。經典博弈論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參與人是完全理性的。什麼是完全理性?實話實說,學術界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這就讓我們很糾結了,因為對於博弈論來說,這是一個十分核心的問題。
能不能搞清楚,這是學術大佬的事兒,我估計是搞不清楚了,但其實,這並不影響我們來了解博弈論。簡單來說,完全理性指的就是參與人足夠聰明、擁有無窮的計算和推理能力,而且從來不會犯錯誤。而博弈論研究的主要範式,便是如果大家都這樣聰明,最終會出現一個怎樣的結果呢?比如說,我和黃博士、潘博士、張博士四個人分一個蛋糕,我們都足夠聰明,都會選擇最大的,那麼最終蛋糕會分成什麼樣呢?
在博弈論中,這個最終可能出現的結果就被稱為「納什均衡」。可見,所謂的納什均衡,就是這樣一種局面:對於每個人來說,如果其他人都不改變他們行為的話,那麼他自己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一個球隊的薪金空間就那麼大,每個人都想要符合自己能力的最大的合同,老闆該怎麼辦?最終,他該如何分配薪金空間?當然了,每個人的選擇並不單一,比如說我現在去NBA,球隊可能願意一下給我5年合同,這就保證我此後五年的衣食無憂,那麼我願意5年拿1億美元,但是如果你只給我一年合同,那麼一年之後我還得找工作,說不定得來CBA了,那我就得多要一點了,比如一年3000萬美元。總之,直觀上看,一個均衡結果就是一個穩定的局面,一旦出現,就不會發生變化。
而博弈論的主要研究內容,正是這種均衡是否存在。納什認為,如果參與人的個數有限,且每個參與人的策略個數也有限的話,那麼均衡就一定存在,這個均衡被稱為「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當然了,什麼是混合策略,學術界目前的意見也不統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混合策略絕對不是隨機的,而是明確的。我就是5年1億,要麼就是1年3000萬,你自己均衡去吧。可見,納什均衡的存在是有條件的,並非在任何場合中都存在。
不過即便納什均衡是有條件的,我相信你現在也一定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這個博弈論這不完全在這瞎扯淡麼?原因就在於,這個完全理性,別說人類永遠不可能擁有,甚至人類的理性就無法解釋什麼是完全理性,自己給自己做了個套,成為了活在套子裡的人。不僅人類,就算是1000年後的人工智慧,可能也無法擁有完全理性,這個概念實在太哲學了。那麼作為博弈論的基礎,完全理性假設是不是就荒謬呢?由此,博弈論也是很荒謬的呢?
事實上,這正是很多人批評甚至攻擊博弈論和理論經濟學的主要依據。不過,假設雖然是哲學化的,但並不意味著由此建立的理論就是無用的。也就是說,假設肯定不完美,但是絕對不荒謬。拋棄這個假設的研究非常有意義,但是基於這個假設的研究,也永遠不會過時。原因有兩點。
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假設是否符合現實」,來評價一個模型的好壞。因為不論何種理論,就算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創建這些理論的模型,也都只是現實世界的近似,你要等火箭跑出1/2光速,那估計相對論永遠不可能出現,因為沒有相對論,我估計火箭也跑不出來1/2光速。所以說,好的模型和假設,並非是對現實世界的扭曲,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它可以幫助我們抓住所研究問題的主要矛盾,並拋開不重要的細節。而至於什麼是好的假設、什麼是壞的假設,對任何具體問題來說,這都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並沒有統一或絕對的標準。就像著名統計學家喬治-鮑克斯所說:所有的模型都是錯誤的,但有些是有用的。完全理性模型正是這樣一種模型。
其次,理論研究除了可以用來解釋歷史、理解現在和預測未來以外,它還可以被作為基準比較對象。就比如說我,帥的一塌糊塗,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小妹妹來說,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基本上等同於一個哲學化的存在,但是你可以以我為標準,找一個差的不是那麼大男朋友還是很現實的。所以說,基於完全理性假設的模型,有時候可以對現實有非常好的逼近,這不假,更重要之處則在於,它永遠可以作為一個理想的基準比較對象,這就好比是在物理學中,我們經常假設物體存在於真空中一樣。真實的世界可以紛繁複雜、不斷變化和演進,但是基準比較對象卻可以簡單明了,且永遠不變,所以某些學者也說:理論模型要比現實更加真實。以上便是對完全理性模型的嘖嘖稱奇,excited!
當然了,在我們肯定完全理性模型的同時,也要看到不一樣的聲音。事實上,與完全理性相對的,在博弈論中,就有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這就是「有限理性模型」,這一假設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吸引了學術界的大量關注。這個方向的基本假設,就是人沒有那麼聰明、沒有那麼理性。不可否認,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個研究方向。但是,與完全理性一樣的是,什麼是有限理性,也沒人能說得清,事實上,沒有多少知識水平的我們也能感覺出來,這個有限理性要比完全理性更加含糊不清。原因很簡單,所有基於完全理性假設的模型,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說,其實只有一個完全理性模型。但是有限理性模型,卻顯然可以擁有非常非常多個,甚至是無數個。一個人哪方面理性?哪方面不理性?理性程度是百分之多少?不理性程度又是多大?你能說得清?反正我是不知道。所以,相較於有限理性模型,基於完美性和唯一性的完美理性模型,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最後,博弈論還有一個比較前沿的研究方向,叫做「行為博弈論」,這就有點像自然科學了,它主要是用實驗的辦法,來研究現實生活中人們進行各種博弈的時候,究竟會出現什麼結果。總的來看,行為博弈論的很多結果,與博弈論的分析有著很大的出入,它可以揭示現實中人們決策的真實規律,這當然非常有意義,但是,我們並不能用這些實驗結果,來簡單否定依靠完全理性模型所得出的結論。所以當你再聽說某人的實驗結果,推翻了經典博弈論的預測,那他不是一派胡言,就是想搞一個大新聞。
事實上,對於經典博弈論來說,預測只是它的幾個功能中,最不重要、最不能當真的一個,而且很多的實驗控制也不能做到非常嚴格。即便它能做到,也足夠使我們信服經典結論不符合現實,但作為基準比較對象,完全理性模型也仍然有其永遠存在、永遠值得研究的價值。
總之,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與行為博弈論,是三個各有所長並相互補充的研究方向,它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沒有簡單的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之分。小孩子才考慮對錯,成年人全都要。
如果真就只能選一個,那麼還要選完全理性模型,因為它不畏懼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恰恰相反,它還十分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只會變得越來越正確,它具有所謂的「自我應驗性」。反過來,對於有限理性模型與行為博弈論,隨著我們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生經驗的繼續豐富,我們今天發現的規律,到了明天可能就一文不值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會變得越來越不靠譜,也就是具有某種「反自我應驗性」。所以,如果你相信人類會越來越聰明,信息傳播會越來越通暢,那麼完全理性模型就是墜吼的。
請看下集《博弈論雜談:研究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