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從雪雁到普通蟾蜍的1500多種動物的同性性行為。長期以來,研究這些行為的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解決所謂的「達爾文悖論」:當這些行為沒有提供後代的機會時,它們如何如此持久?
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現在是時候將問題從「為什麼動物從事相同的性行為(SSB)」重新解釋為「為什麼不這樣做」了?作者在《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雜誌上寫道,這些行為實際上可能是動物原始祖先狀況的一部分,並且由於它們幾乎沒有成本(甚至有)而且可能具有一些重要的利益而得以持續存在。
「我們提議改變對動物性行為的看法,」第一作者,F&ES博士候選人朱莉婭·蒙克(Julia Monk)說。「我們很高興看到放鬆對這些行為的進化論的傳統約束將如何使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動物性行為的複雜性。」
作者指出,通常,對這些行為的研究基於兩個假設。首先是同性行為代價高昂,因為個人將時間和精力花在沒有生殖成功潛力的活動上。另一個是同性行為在不同的動物世系中獨立出現。
他們認為,同性和不同性別的性行為(DSB)的結合是所有有性繁殖動物的原始條件-並且這些趨勢可能是最早的性行為形式演變而來的。
他們還對以下假設提出異議:由於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選擇有性生殖至關重要-或有利於促進人口,規模或適應力增加的性狀的趨勢-將消除不會立即導致生殖的性行為。相反,他們認為SSB並非總是-甚至很少-非常昂貴。這表明這種行為實際上是進化生物學家所謂的「中性」,這意味著它既沒有負面影響也沒有正面影響,因此一直存在,因為沒有理由自然選擇將其清除。
此外,這組作者建議,不僅同性行為常常「不昂貴」,而且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可能是有利的,因為個人更可能與更多的伴侶交配。許多物種並不是天生的一夫一妻制,而是嘗試與一個以上的個體交配。在許多物種中,個體甚至很難分辨不同性別。
「因此,如果您對目標異性挑剔的話,您只會與較少的人交配。另一方面,如果您挑剔的少,並且從事SSB和DSB,則可以與更多人交配。個人,包括不同性別的個人。」合著者馬克斯·蘭伯特(Max Lambert)說,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科學系的博士後。
例如,科學家發現,當男性埋葬的甲蟲察覺到與雌性錯配機會的代價較高時,他們的同性行為就會增加。這表明,僅僅進行不同性別的行為實際上是不利的,因為當交配機會很少時,它會減少顯示交配潛力的機會。
蘭伯特說,這樣的例子僅暗示科學家對動物的同性行為一無所知。他說,動物中有成千上萬個性行為障礙的例子,但是,大多數觀察是偶然發生的,科學家很少主動研究這些行為與異性行為相比有多頻繁。
他說:「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為SSB的成本極高,因此有些異常。」「這種強烈的假設使我們作為一個社區無法積極研究SSB發生的頻率和條件。在我們的偶然觀察表明,SSB似乎在數千種物種中普遍發生,請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假設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一次猖accident的事故。」
其他合著者包括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綜合生物學系的Erin Giglio;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mbika Kamath;錫拉丘茲大學生殖進化中心的凱特琳·麥克唐納(Caitlin McDo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