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論文挑戰有關同性行為的歷史研究假設

2020-12-04 大寶科學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從雪雁到普通蟾蜍的1500多種動物的同性性行為。長期以來,研究這些行為的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解決所謂的「達爾文悖論」:當這些行為沒有提供後代的機會時,它們如何如此持久?

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現在是時候將問題從「為什麼動物從事相同的性行為(SSB)」重新解釋為「為什麼不這樣做」了?作者在《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雜誌上寫道,這些行為實際上可能是動物原始祖先狀況的一部分,並且由於它們幾乎沒有成本(甚至有)而且可能具有一些重要的利益而得以持續存在。

「我們提議改變對動物性行為的看法,」第一作者,F&ES博士候選人朱莉婭·蒙克(Julia Monk)說。「我們很高興看到放鬆對這些行為的進化論的傳統約束將如何使人們更加全面地了解動物性行為的複雜性。」

作者指出,通常,對這些行為的研究基於兩個假設。首先是同性行為代價高昂,因為個人將時間和精力花在沒有生殖成功潛力的活動上。另一個是同性行為在不同的動物世系中獨立出現。

他們認為,同性和不同性別的性行為(DSB)的結合是所有有性繁殖動物的原始條件-並且這些趨勢可能是最早的性行為形式演變而來的。

他們還對以下假設提出異議:由於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選擇有性生殖至關重要-或有利於促進人口,規模或適應力增加的性狀的趨勢-將消除不會立即導致生殖的性行為。相反,他們認為SSB並非總是-甚至很少-非常昂貴。這表明這種行為實際上是進化生物學家所謂的「中性」,這意味著它既沒有負面影響也沒有正面影響,因此一直存在,因為沒有理由自然選擇將其清除。

此外,這組作者建議,不僅同性行為常常「不昂貴」,而且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看可能是有利的,因為個人更可能與更多的伴侶交配。許多物種並不是天生的一夫一妻制,而是嘗試與一個以上的個體交配。在許多物種中,個體甚至很難分辨不同性別。

「因此,如果您對目標異性挑剔的話,您只會與較少的人交配。另一方面,如果您挑剔的少,並且從事SSB和DSB,則可以與更多人交配。個人,包括不同性別的個人。」合著者馬克斯·蘭伯特(Max Lambert)說,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科學系的博士後。

例如,科學家發現,當男性埋葬的甲蟲察覺到與雌性錯配機會的代價較高時,他們的同性行為就會增加。這表明,僅僅進行不同性別的行為實際上是不利的,因為當交配機會很少時,它會減少顯示交配潛力的機會。

蘭伯特說,這樣的例子僅暗示科學家對動物的同性行為一無所知。他說,動物中有成千上萬個性行為障礙的例子,但是,大多數觀察是偶然發生的,科學家很少主動研究這些行為與異性行為相比有多頻繁。

他說:「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生物學家都認為SSB的成本極高,因此有些異常。」「這種強烈的假設使我們作為一個社區無法積極研究SSB發生的頻率和條件。在我們的偶然觀察表明,SSB似乎在數千種物種中普遍發生,請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假設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僅僅是一次猖accident的事故。」

其他合著者包括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綜合生物學系的Erin Giglio;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mbika Kamath;錫拉丘茲大學生殖進化中心的凱特琳·麥克唐納(Caitlin McDonough)。

相關焦點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低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跟人類不一樣,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些動物的同性戀進化意圖提供了合理解釋。最近生物學家在發表的一篇研究評論中,開始思考動物中的同性關係對這些動物的進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內森·貝利和馬琳·祖科發現,同性關係在動物王國很普遍,從蠕蟲到青蛙再到鳥類,都存在這種行為。貝利說:「顯然同性性行為涉及的範圍超出了科學和大眾文學經常談及的著名例子,例如倭黑猩猩、海豚、企鵝和果蠅等。」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自然 Nature 》雜誌旗下子刊《生態與進化 Ecology & Evolution》最近發表了一篇由來自耶魯、伯克利等多校多位研究學者合著的關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文章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for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animals
  • 王也揚:歷史事實不可以假設,但歷史研究可以假設
    [摘要]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有的歷史資料是被地層埋掉了,有的則沉浸在了浩如煙海的塵埃中,還有的乾脆在世界上消失乾淨了。要想探尋歷史真相,只有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考證。你看,這種思維裡面,不就包括了歷史假設嗎?我們平時想事,少不了「如果……那麼……」的思維模式。至於專業的歷史研究,特別是歷史理論研究,缺席了假設思考、假設方法,則是很難展開深入論述的。說到專業的歷史研究需要運用假設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即歷史是逝去了的存在,許許多多的事實,在時空中已經湮沒,人們看不見它們了。
  • 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由於大多數研究生物同性別性行為的科學家往往只關注其研究涉及到的一種生物,這種割裂的觀察方式就導致了假設之二,即:這種行為是在不同的多個生物物種之中分別單獨進化出現的。但是這些假設背後真的有嚴肅研究作為支撐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這些假設更多來源於文化意義上的道聽途說,而非科研領域的嚴謹證明。
  • 同性相……吸
    當我們第一次在物理課堂上接觸電荷這個概念時,學到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性質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物理學家發現在稀釋的電解質溶液中,帶有同種電荷但不同電量的兩個球形金屬納米粒子會相互吸引。簡而言之,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帶有更多電荷的納米粒子會將帶電較少的納米粒子的原子核心極化,從而改變了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 從酵母細胞入手,耶魯一項最新研究或向達爾文進化論發起挑戰
    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在近期發表於《細胞報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證明了表觀遺傳機制如何實時地促進酵母基因網絡的進化。更準確地來說,在酵母菌繁殖多代之後,酵母細胞可以傳遞研究人員誘導的基因活動變化。「難道基因突變是基因網絡進化的唯一促進者嗎?抑或是表觀遺傳機制也能導致一代又一代維持穩定且可遺傳的基因表達狀態?」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
    四 超導機理研究的輝煌歷史與新時代的挑戰二十世紀對於物理學來說是一個神奇的世紀。許多人類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只有到了這時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其原理。例如,人類認識磁性現象已有幾千年,但是只有等到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都建立之後,人們才能理解宏觀物質的磁性究竟由何而來。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這對熱戀中的「情侶」很有可能不是異性,而是同性。  在今年9月份出版的國際性專業學術研究刊物《動物行為》上,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Geoff MacFarlane發表了一篇關於鳥類同性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他們所研究的93種曾發生同性戀行為的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
    超導的研究歷史已經超過100年,尤其在近30多年裡,源於對其機理的探索開闢了基礎物理與應用技術新的方向,甚至已有成果走入了百姓生活。然而,無論是機制上的理論解釋還是對新材料的探索,超導研究仍面臨許多挑戰。本文主要從實驗探索和理論研究兩方面回顧了超導歷史,並對如今研究手段進行了簡要介紹。
  • 求偶被拒就找同性 科學家發現母猩猩同性性行為
    中新網5月20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一位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在盧安達的原始森林中發現,原來母猩猩也會出現同性交配的行為。科學家認為,這一行為主要是因為受到性刺激的母猩猩求偶時遭到公猩猩的拒絕。  來自西澳大學的靈長目動物學家格呂特爾(Cyril Grueter)原本計劃在盧安達研究母猩猩的餵養方式。
  • 超導研究的歷史與挑戰:曾經輝煌,今路在何方?-虎嗅網
    超導的研究歷史已經超過100年,尤其在近30多年裡,源於對其機理的探索開闢了基礎物理與應用技術新的方向,甚至已有成果走入了百姓生活。然而,無論是機制上的理論解釋還是對新材料的探索,超導研究仍面臨許多挑戰。本文主要從實驗探索和理論研究兩方面回顧了超導歷史,並對如今研究手段進行了簡要介紹。
  • 為什麼雌性倭黑猩猩更願意與同性嘿嘿
    其中之一是雌性倭黑猩猩最喜歡的消遣方式:與同性發生性關係。為什麼這些雌性倭黑猩猩的同性性行為如此重要?有些人將倭黑猩猩稱為「嬉皮猿」。倭黑猩猩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猿類,它們分布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森林裡。「嬉皮猿」的綽號指的是這些靈長類動物顯著的社會生活屬性,它們常表現出緊密的合作。包括分享食物、倭黑猩猩種群中雌性和雄性平等的地位、以及雄性和雌性間的同性性行為。
  • 研究假設的提出
    一、假設的基本特徵1.具有一定的猜測性、假定性和或然性任何假設都帶有猜測性、假定性的成分,其結果是或然的。因此,假設是需要驗證的,而驗證假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究的過程。2.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任何假設雖然都是猜測的,但均有一定的事實或理論根據,並能解釋與它有關的事物和現象。也就是說,假設並非胡亂猜測,要有一定的根據。
  • 研究顯示:帶電物體也可能 「同性相吸」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是大家都熟知的基本物理現象,但一項理論研究指出,兩個帶同種電荷的物體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出現「同性相吸」現象。新一期英國《皇家學會學報A》刊登的一篇論文說,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約翰·萊克納指出,英國科學家威廉·斯諾·哈裡斯曾在1836年進行帶電物體實驗後報告,有些時候帶同種電荷的物體之間的斥力會消失,轉而變成引力。
  • 內源共生假設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6年10月22日/生物谷BIOON/--俄羅斯託木斯克國立大學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副教授Roberto Cazzolla Gatti博士2015年在上傳到生命科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的一篇論文和2016年3月發表在Biologia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內源共生
  • 明確的研究假設
    破案相當於研究的過程,法庭審判相當於提交SCI論文。描述性研究可以理解為案情描述。一個詳細準確的案情描述,特別是對案發現場的蛛絲馬跡的捕捉對順利破案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一篇甚至多篇高質量的關於某疾病或現象的描述性研究論文亦是如此。
  • 美國民眾對同性婚姻態度趨於寬容
    美國當地時間3月26日和27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兩個案件舉行聽證會,這兩個案件分別涉及兩項與「同性婚姻合法化」有關的法案——「加州8號提案」和聯邦《婚姻保護法》。這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首次就「同性婚姻」問題舉行聽證會。有媒體稱,聽證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是打破種族隔離法律和跨種族婚姻的禁令之後美國民權運動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
  • 液晶液滴流場下的行為研究
    液晶液滴,又稱異晶液滴,是在各向同性和向列相共存的相圖區域內成核和生長形成的,它挑戰了人類對各向異性表面邊界在微小界面張力下限制的液晶的理解,從而形成複雜的非球形形狀。人們對它們的動力學性質知之甚少,因為它們大多是在靜止、準平衡條件下研究的。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30日報導,該研究使用了英國生物銀行近40.9萬人和23andMe(美國個人DNA鑑定公司)超過6.85萬人的基因數據。與會者被問及是否同性伴侶,以及是否有異性伴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的方向注重針對「同性性行為」這一行為本身,而非「同性戀」這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