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源共生假設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7 生物谷

2016年10月22日/

生物谷

BIOON/--俄羅斯託木斯克國立大學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副教授Roberto Cazzolla Gatti博士2015年在上傳到生命科學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的一篇論文和2016年3月發表在

Biologia

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內源共生(endogenosymbiosis)---如「基因

載體

」(病毒、逆轉錄病毒和噬菌體)在與它們的宿主的內共生關係中分享它們的部分基因組的能力---的觀點。

這種假設是在1967年Lynn Margulis提出的用來解釋促使我們的星球上生命多樣性擴大的另一個過程中的內共生(endosymbiosis)觀點之後出現的。

Cazzolla Gatti博士在他的假設中聲稱:「有性繁殖和寄生在進化上的這種主要的可能原因也代表著生物多樣性的起源。」換言之,他提出有性繁殖作為抵抗新的基因變異引入細胞DNA(在DNA修復系統的支持下)中的一種保守系統發揮作用,相反,物種進化僅當這種保守系統不能區分宿主基因組中來自與它們的宿主建立共生關係的專性「寄生」組分(病毒和噬菌體)的DNA(和RNA)時才能發生。Cazzolla Gatti寫道,「作為兩種平行的進化路線---有性繁殖和寄生,有性繁殖似乎維持內源共生所導致的多樣性。在有性繁殖中,物種能夠緩慢地和長時間地適應外界因素,自我調整,但是不會產生新的東西。相反,寄生會讓基因序列出現急劇變化而導致物種形成。」

這種觀點挑戰了基於突變-適應模式漸變論的常規自然選擇模型,為Niles Eldredge和Stephen Jay Gould提出的間斷平衡理論(punctuated equilibrium theory)提供更多的支持。

如今,兩項獨立的發表在

eLife

期刊上的研究從經驗上證實了Cazzolla Gatti提出的假設,並且給予它一種新的進化理論的地位。

來自美國波士頓學院的Jamie E. Henzy博士和Welkin E. Johnson博士已證實一個被稱作「含有三角形四肽重複序列的幹擾素誘導蛋白(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的抗病毒基因家族的複雜進化歷史受到哺乳動物宿主和它們的很多病毒之間持續性相互作用的影響。

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David Enard博士和同事們估計針對人

蛋白質組

中的在哺乳動物之間保守的部分,病毒促進將近30%的適應性胺基酸變化。他們的結果提示著病毒是哺乳動物和人類蛋白質組中最為主要的進化變化促進者之一。

Cazzolla Gatti博士聲稱, 「不僅細胞器能夠與其他的細胞形成共生關係,而且來自共生寄生物的完整

遺傳

物質能夠被包含在宿主DNA中,改變基因表達和導致物種形成過程。」

在此之前,人們估計7%~8%的人類基因組攜帶著來自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大約10萬個DNA片段。但是,當前,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種低估,來自外部來源的內源性

遺傳

物質數量可能更高,而且可能是進化的一種更加重要的促進者。(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參考資料:

1. A new idea on the evolution of biodiversity

BioRxiv, doi:10.1101/019828

2. A conceptual model of new hypothesis on the evolution of biodiversity

Biologia, doi:10.1515/biolog-2016-0032

3. Viruses are a dominant driver of protein adaptation in mammals

eLife, doi:10.7554/eLife.12469

4. Host-virus interactions: Phylogenetic sleuthing reveals pair of paralogous genes

eLife, doi:10.7554/eLife.17224

相關焦點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縮並任意張量網絡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經典的張量網絡縮並方法,例如張量重整化群方法,通常假設系統定義在格點之上。但對於具有不規則連接的張量網絡並沒有成熟的縮並方法,其困難在於縮並過程中會遇到維度巨大的中間張量,卻沒有很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低維近似。這限制了張量網絡方法在更廣泛的物理問題中的應用。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理化所等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子晶體超浸潤性賦予具有獨特光學調控性能的光子晶體材料在傳感、檢測、防汙、驅動、油水分離等方面的新應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hem. Soc. Rev., 2016, 45, 6833)。
  • 老藥新用途預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構建了搜索小分子藥物潛在治療用途的搜尋引擎,在老藥新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國家納米中心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09-12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張忠、劉璐琪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會志》(JACS)發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陳鵬課題組在活細胞螢光探針研究方面取得的新進展這一新發展的螢光探針,將會對在活細胞體內研究有機過氧化自由基的致病機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上述成果發表在2010年11月15日在線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上。
  • 青藏高原三疊紀-古近紀生物地層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極端的自然條件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青藏高原地區的化石採集和生物地層學研究十分困難,進展緩慢。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為代表的藏南新特提斯域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這裡的中、新生界地層問題多、爭論大,已經制約了相關研究的深入。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低碳烷烴活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孫予罕課題組聯合培養研究生鄧宇超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學》(Science)上在線發表了新的科研成果,在可見光催化低碳鏈烷烴C(sp3)–H鍵活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第一作者為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Gabriele Laudadio,Timothy Noel為通訊作者。
  • 科學家在縮並任意張量網絡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經典的張量網絡縮並方法,例如張量重整化群方法,通常假設系統定義在格點之上。但對於具有不規則連接的張量網絡並沒有成熟的縮並方法,其困難在於縮並過程中會遇到維度巨大的中間張量,卻沒有很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低維近似。這限制了張量網絡方法在更廣泛的物理問題中的應用。
  • 紅外光聲光譜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杜昌文研究員課題組將紅外光聲光譜應用於土壤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目前已發表了10餘篇研究論文,並提出了土壤光譜屬性的概念,初步構建了土壤紅外光譜信息系統,同時將土壤光譜屬性應用於土壤肥力評估和土壤分類鑑定等,成為新的土壤性質近距傳感方法,並有望為土壤數位化提供手段。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11月28日,記者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  近日,張志東研究員在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  相關論文《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在國際數學刊物《應用克利福德代數研究進展》上發表。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