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1-24 光明網

  11月28日,記者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

  近日,張志東研究員在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他與日本數學家日本大學的鈴木理教授、英國物理學家牛津大學的諾曼·馬赫教授合作,發展了一個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通過證明四個定理,從正面支持了之前提出的兩個猜想,進而表明在兩個猜想基礎上推定的精確解是正確的。張志東研究員在最近的工作中證明了如下四個定理:

  定理一 (跡不變定理):當在原始的轉移矩陣中的直乘增加k項單位矩陣,三維伊辛模型的配分函數改變一個因子2k 。通過除法抵消這個2k因子,以保持跡不變。調節單位矩陣與其他矩陣的次序以分隔轉移矩陣中不同排的e指數因子 (每排包含 n 個晶格點)。每排的e指數因子被單位矩陣隔離開來,以致它們可以被看成轉移矩陣的分矩陣而被分別處理。

  定理二 (線性化定理):對三維伊辛模型的每一排的分矩陣進行一個線性化過程。局部地,每一排的分矩陣中的非線性項可以被線性化。

  定理三 (局域變換定理):對三維伊辛模型的每一排的分轉移矩陣進行一個局域變換。局域變換改變局部系統的規範,平庸化系統的非平庸拓撲結構,同時在三維伊辛模型的本徵矢量上產生拓撲相因子。

  定理四 (對易性定理):在三維伊辛模型線性化過程和局域變換過程中算符的非對易性性質可以在約當-馮·諾依曼-維格納機制的框架中應用約當代數處理成對易,通過對在時空中演化的三維伊辛模型的t個系統進行時間平均來實現。

  相關論文《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在國際數學刊物《應用克利福德代數研究進展》上發表。這項工作建立了拓撲量子統計物理學,利用約當代數、時間平均,在(3+1)維度的約當-馮·諾依曼-維格納機制框架內,通過拓撲變換和規範變換來處理三維多體相互作用體系的非平庸拓撲學問題,並且發現了三維多體相互作用體系的拓撲相因子,對理解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拓撲學對物理性質的貢獻、空間的本質、時間的自發產生等具有啟發性的指導作用。同時,相關工作對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高能物理、生物、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勇 通訊員閆晉麗)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猜想
    精確求解三維「伊辛(Ising)模型」一直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一大難題,也是物理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夢想。
  • 我國科學家提出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猜想
    我國科學家提出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猜想
  • 我國科學家確定自旋玻璃三維伊辛模型的計算複雜度下限研究
    日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我所張志東研究員在解決鐵磁性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這個物理學難題後,又在計算機領域計算複雜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近期的研究工作中,張志東研究員確定了自旋玻璃三維伊辛模型的計算複雜度的下限,為一個絕對極小核模型的計算複雜度,它包含一個與其最近鄰平面相互作用的自旋玻璃二維伊辛模型,是亞指數時間,超多項式時間。
  • 中國科學家用伊辛模型研究自旋玻璃獲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志東近日在解決鐵磁性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這個物理學難題後,又在計算機領域計算複雜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材料科學與技術》。玻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用品,理解玻璃的形成機制以及動力學行為是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確定自旋玻璃三維伊辛模型的計算複雜度下限研究
    研究自旋玻璃體系的計算複雜性,是物理、化學、生物、數學、材料科學以及計算機領域的重要課題。伊辛模型每個晶格點上有一個自旋,有自旋向上或者向下兩種狀態,自旋之間具有相互作用。伊辛模型不僅可以描述一個磁性晶格從順磁性到鐵磁性的相變,也可以描述不同的體系(如反鐵磁、格氣、大生物分子等)中有序-無序相變。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5-08-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在二維材料激子效應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細胞內蛋白質摺疊研究取得進展
    蛋白質發揮功能的「原位」環境是細胞,因此在細胞內開展蛋白質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對蛋白質功能的解析至關重要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回望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回應時代與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中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應著力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帶來契機和動力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懷玉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三個基本階段與形態。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進行相關教材體系改革。
  • 量子多體物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給自旋電荷分離現象優美的數學解釋
    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量子多體物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不僅從數學上對自旋電荷分離現象進行了精確描述和分析,而且給出了通過實驗驗證這一現象的具體方案。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學領域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近期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多巴胺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如今研究人員已經知道,長期遭受社會逆境的心理狀況會提高患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而我們缺少對這種風險如何增加的精確的理解。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日冕研究獲新進展 太陽風暴預報有望精確到小時
    本報訊(記者 張璐) 記者昨天採訪獲悉,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近期在日冕物質拋射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進展,今後有望對太陽活動中的日冕拋射提前一到兩天進行預報,預報時間可以精確到「小時」。這一成果即將發表在美國天體物理雜誌APJ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