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劉舒 張兆軍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東輝研究員、劉舒副研究員團隊在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上取得新進展,首次對一個通過瓦爾登翻轉機理實現的取代反應進行了精確的理論研究,獲得了詳盡的動力學信息和清晰的物理圖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發生在四面體環境碳原子上、經由背面攻擊瓦爾登翻轉機理實現的反應是化學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一類反應。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2)是該類型中最常見的一種。在一個SN2反應中,親核試劑(通常帶負電荷)從一側接近飽和的碳原子,置換碳原子對面一側的離去基團,導致碳中心的翻轉和分子手性的變化。數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具有中心勢壘的氣相SN2反應表現出反向二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即當同位素取代的原子並沒有直接參與反應時,室溫下的速率常數kH/kD<1),而反應截面表現出較強的正向二級同位素效應,同時反應的閾值能量遠大於計算的勢壘高度。然而,造成動力學和反應截面同位素效應差異以及高能量閾值的原因一直沒有得到闡明。

 

該研究團隊對H+CH4→CH3H+H取代反應及其同位素類似物進行了精確的量子動力學研究。該反應是最簡單的經由背面攻擊瓦爾登翻轉機理實現的反應,過渡態為D3h構型,靜態勢壘高度是1.6eV。它和有中心勢壘的氣相SN2反應非常相似,只不過SN2反應由於反應物和產物間很強的離子偶極相互作用在反應前和反應後存在勢阱。理論研究發現反應的閾值能量遠大於勢壘高度,並且反應顯示出不同的同位素效應:閾值能量以上的反應截面具有很強的正向二級同位素效應,即H+CH4→CH3H+H反應的反應性顯著大於H+CHD3→CD3H+H反應;而反應的熱速率常數表現出反向二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即H+CH4反應的速率略小於H+CHD3反應。

 

為研究這些不同同位素效應的動力學起源,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反應過程中不反應甲基基團傘形角的變化。根據最小能量路徑,傘形角在反應期間應該隨著H原子的入射和斷裂CH鍵的伸長同步變化,在靜態過渡態處達到90°。然而,計算結果表明對於H+CHD3取代反應,不反應CD3基團的傘形運動在反應期間對入射H原子的攻擊響應非常緩慢,反應並沒有經過圖中黑色反應路徑所示的最小能量路徑。取而代之,反應實際上經過紅色反應路徑,傘形角在動力學過渡態處大於90°,對應的勢壘高度大於靜態勢壘高度。因為傘形運動依賴於轉動慣量(甲基基團原子的質量),所以把D原子置換成H原子會顯著增加反應性,導致反應截面上很大的正向同位素效應。此外,甲基基團的初始傘形激發能夠大大加速反應過程中的傘形運動,從而顯著增加反應性,導致該反應的低溫熱速率常數完全由傘形激發態的貢獻所決定。由於H+CD3H反應中傘形激發態的貢獻要大於H+CH4反應,反應表現出反向二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

 

H+CH4取代反應研究中發現的所有這些現象都曾經在有勢壘的氣相SN2反應中觀察到,包括高閾值能量,室溫下反向二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以及反應截面很強的正向同位素效應,因此本研究中發現的機理也極可能在這些氣相SN2反應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從而為氣相SN2反應動力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瓦爾登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反應動力學研究表明,該水解反應的速率僅與叔丁基溴的濃度成正比,而與親核試劑OH-的濃度無關(一級反應)反應速率方程:(1)兩種物質參加反應,其反應速率只與其中一種物質(底物)的濃度有關的原因:從機理中看出,該反應是分兩步進行的:第一步,C-Br鍵解離,生成C+離子中間體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 通訊員郭慶 徐晨彪報導】7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學明院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和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一氧化碳氧化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為重要的原型反應之一,一氧化碳(CO)氧化反應在多相催化反應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 有機入門三大反應
    -ELIMINATION REACTION按反應機理消去反應包括單分子消去(E1-兩步反應)和雙分子消去(E2-一步反應)。在無機化學中,常稱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類型的反應機理為「交換機理」。SN2反應能量變化示意圖需要注意的是,此類取代反應中,由於親核試劑是從離去基團的背面進攻,故如果受進攻的原子具有手性,則反應後手性原子的立體化學發生構型翻轉,也稱「瓦爾登翻轉」。這也是SN2反應在立體化學上的重要特徵。反應過程類似於大風將雨傘由裡向外翻轉。
  • O(1D)+CHD3反應發現新化學反應機理—論文—科學網
    過去幾十年,雖然科學家們在多原子反應體系動力學機理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但是對於很多尤其是中間形成絡合物的多原子反應體系的研究,仍然是一項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其反應動力學機理至今還不清楚。比如,O(1D)和甲烷的反應,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直接插入反應,即O(1D)直接插入CH4中的某個C-H鍵,形成高內能激發的甲醇(CH3OH)絡合物並進而解離。
  • 中科院大化所催化去外消旋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姬悅 記者劉萬生 9月16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周永貴研究員帶領科手性合成研究團隊在催化去外消旋化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氮雜環卡賓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β-H插入和水分子輔助的質子接力機理金屬有機反應機理的研究是當代化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門課題,而其反應機理的理論研究不僅能對反應本質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而且能很好地指導實驗工作。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自2003年以來一直致力於過渡金屬催化反應機理的理論研究,並相繼在國際雜誌(J. Org. Chem.; J. Phys. Chem. B; J. Biol. Inorg. Chem.; ChemBioChem; Dalton Trans.; Organometallics)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記者4月21日從華北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崔文權團隊在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光熱協同催化實現了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的碳碳耦合製備乙醇。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有機矽單體合成反應催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問題在於該反應在得到M2的同時,還會生成大量其他副產物,因此提高M2的選擇性和收率一直以來都是工業界和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然而,到目前為止,M2選擇性和收率仍不夠高,主要是由於關鍵催化劑——Cu基催化劑效果不夠理想。另一方面催化機理到迄今為止尚不明確,致使高性能Cu基催化劑的研製仍主要依靠工業經驗。
  • 科學網—二氧化鈦光催化反應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上海有機所金屬銥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過渡金屬催化惰性碳氫鍵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在近年來受到化學研究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在這類反應中,劇烈的反應條件,當量氧化劑的使用以及選擇性難以控制等依舊是其應用中的主要制約因素。此外,從烯烴出發實現烯烴碳氫鍵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見。
  • 合成氣選擇性製備乙醇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肖建平團隊與浙江大學教授肖豐收和研究員王亮團隊合作,在合成氣一步法製備乙醇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乙醇是重要的化學品和燃料。通過合成氣高效並高選擇性地直接製備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
  • 催化去外消旋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胺類化合物的去外消旋化反應是這一領域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難題,到目前為止,成功的例子還不多見。   去外消旋化由兩個反應方向相反並且機理途徑完全不同的過程組成,其中至少一個過程需要進行有效的對映選擇性控制。氧化還原是去外消旋化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組合,通過手性中心的破壞與重建實現去外消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