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猜想

2020-11-24 科學網

 

精確求解三維「伊辛(Ising)模型」一直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一大難題,也是物理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夢想。最近,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博士張志東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提出了對三維簡單正交晶格伊辛模型的猜想以及推定精確解的詳細計算過程。此項工作應邀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英國《哲學》雜誌87卷上,被審稿人評價為「過去幾十年間,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可作為三維伊辛情況精確描述的一個基準」。

 

伊辛模型是一個最簡單的描述無限多個相互作用的自旋的物理模型。晶格的每個格點上佔據一個有向上、向下兩個可能狀態的自旋,與其最近鄰自旋間有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傾向於使最近鄰自旋的排列方向一致,所以,絕對零度時,所有自旋的取向完全一致。溫度作為一個無序量對有序狀態進行擾動,使系統在臨界溫度從有序態變為無序態。由於自旋取向的可能性隨系統的自旋個數成指數增加,導致任何計算機都無法計算存在無限多個自旋的體系的物理性質。

 

伊辛模型看似簡單,卻具有非常豐富的物理內容,有助於發現物理世界的基本規律,可以描述晶體的磁性、合金的有序—無序轉變、液氦到超流態的轉變、液體的凍結和蒸發、生物體蛋白的摺疊等非常廣泛的相變現象。臨界溫度附近相變的臨界行為是統計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大問題。伊辛模型還可被推廣用於研究連續的量子相變、基本粒子的超弦理論、動力學臨界行為等。1925年,德國學者Ising解出一維伊辛模型精確解。1944年,美國物理學家Onsager獲得二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被視為統計物理學上的一項重大進展。然而,迄今為止,尚沒有被學術界公認的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

 

得出精確解的困難最後歸結為拓撲學的紐結問題。拓撲學中一個最著名最簡單的例子是墨比烏斯帶:一隻螞蟻沿墨比烏斯帶的外表面爬,可以不知不覺就爬到墨比烏斯帶的內表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打結的方法固定物品,這就是「紐結」,比如我們熟悉的「中國結」。三維伊辛模型的問題歸結為如何打開非常混亂地糾纏編織在一起的無限多個各種各樣的紐結。

 

張志東的出發點就是拓撲學中的一個常識:低維空間的扭曲和紐結可以被高一維空間的旋轉打開。他引入第四維度和相關的旋轉變換作為處理拓撲學問題的邊界條件,計算出三維伊辛模型的配分函數、比熱、自發磁化強度等物理性質以及臨界溫度、臨界指數,發現系統的對稱性越高,居裡溫度越高。在三維系統具有最高對稱性的簡單立方伊辛模型具有最高的居裡溫度黃金解。在二維系統具有最高對稱性的正方伊辛模型具有最高的居裡溫度白銀解。獲得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對稱性和美學價值,並可返回到二維和一維的結果。當然,推定的精確解的正確性取決於猜想的正確性。推定的精確解與學術界通常接受的評價標準尚不完全吻合,有待於對相關的物理本質作進一步探討。

 

張志東認為,該成果的取得,得益於國家對基礎研究基地長期、穩定的支持及實驗室寬鬆的學術氛圍。(來源:科學時報 劉言 畢偉)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提出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猜想
    我國科學家提出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猜想
  • 中國科學家在伊辛模型問題上獲突破 曾困擾學術界近百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志東在描述臨界現象的伊辛模型問題上,取得了最新進展:推定出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通過證明四個定理,驗證了該精確解的正確性。
  • 伊辛模型百年小史:最經典的複雜系統模型,卻險些被科學界遺忘
    伊辛模型最初是用於解釋鐵磁系統相變的一個簡單模型,在通過數輪開發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它作為相變模型的普適性:無論是鐵原子還是水分子組成的系統,在臨近相變時,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臨界指數。到今天,伊辛模型已經被應用於科學領域的方方面面,但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物理學家,這呼喚著科學方法的新變革。
  • 伊辛模型百年小史:最經典的複雜系統模型,卻險些被科學界遺忘
    伊辛模型最初是用於解釋鐵磁系統相變的一個簡單模型,在通過數輪開發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它作為相變模型的普適性:無論是鐵原子還是水分子組成的系統,在臨近相變時,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臨界指數。到今天,伊辛模型已經被應用於科學領域的方方面面,但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物理學家,這呼喚著科學方法的新變革。
  • 100年來的伊辛模型: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實際上磁體是三維的,但伊辛將此研究課題簡化為線性的箭頭鏈,每個箭頭都可以感知其兩個最近的鄰居。伊辛在他一篇1924年的論文中求得了一維線性箭頭鏈的伊辛模型的解析解。他和倫茨假定結果同樣適用於二維平面箭頭和三維立體箭頭,結果該模型無法捕獲真實磁體的行為。這個理論似乎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被擱置在了一邊。儘管如此,伊辛模型還是由於數學上的新奇而倖存下來。
  • 中國科學家用伊辛模型研究自旋玻璃獲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志東近日在解決鐵磁性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這個物理學難題後,又在計算機領域計算複雜性理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學術期刊《材料科學與技術》。玻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用品,理解玻璃的形成機制以及動力學行為是一個重大科學問題。
  • 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張志東研究員在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他與日本數學家日本大學的鈴木理教授、英國物理學家牛津大學的諾曼·馬赫教授合作,發展了一個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通過證明四個定理,從正面支持了之前提出的兩個猜想,進而表明在兩個猜想基礎上推定的精確解是正確的。
  • 從伊辛模型談起(萬字長文)
    而就真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模型,將物理和機器學習緊密聯繫到了一起——它就是伊辛模型。  伊辛模型——一個描述物質磁性的簡單模型——會幫助闡釋兩個領域之間的廣泛聯繫。  今天,文摘菌會先從簡單物理直覺談談這個模型,然後導出物理學中著名的變分原理,從而嚴格推出這個模型。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正是這個變分原理打開了機器學習的窗口。
  • 費馬猜想真有簡潔證明: 本原解化約律和冪尾數周期律
    該猜想的證法,後來發現跟懷爾斯的證明很相似,懷爾斯是通過證明谷山-志村猜想以及弗賴猜想(已獲證的肯.黎貝定理)來完成證明費馬猜想成立的,谷山-志村猜想講的是,橢圓方程若有解(M-序列)必可模形式(E-序列),也是將解集歸屬到更大範疇中去。其簡化歸屬過程是證明關鍵,它是通過三大方法整體實現的。一個是科利瓦金方法,另一個是弗萊切方法,再一個是巖沢理論,三者協同完成了約化歸屬映射的證明。
  • 龐加萊猜想與幾何
    在未來論壇第十一期「理解未來」講座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Higgins講座教授田剛從幾何學角度講述了數學史上最艱難的課題之一——龐加萊猜想的歷史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其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x^n + y^n = z^n沒有正整數解)和四色猜想(每個無外飛地的地圖都可以用不多於四種顏色來染色,而且不會有兩個鄰接的區域顏色相同),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 孿生素數猜想的新突破
    在過去的6年裡,包括陶哲軒在內的數學家一直致力於縮減這個素數差值,目前的最好結果是246,雖然無從知道是否有從246縮減到2的那一天,但數學家們在越來越接近孿生素數猜想的最終解。 2.
  • 數學:從猜想開始
    大約在一百年以前,龐加萊已經知道,二維球面本質上可由單連通性來刻畫,他提出三維球面(四維空間中與原點有單位距離的點的全體)的對應問題。這個問題立即變得無比困難,從那時起,數學家們就在為此奮鬥。    七、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The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 數學家總是被諸如x^2+y^2=z^2那樣的代數方程的所有整數解的刻畫問題著迷。
  • 漢密爾頓盛讚中國數學家對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貢獻
    中國數學家朱熹平11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就破解世界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與記者見面。當今世界上有七大數學難題﹐其中懸而未決逾百年的就是「龐加萊猜想」。龐加萊猜想是法國數學家亨利﹑龐加萊1904年提出的拓撲學難題﹐百餘年來吸引世界無數數學家鑽研﹐近年成為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 二維空間有螞蟻,三維空間有人類,四維空間有什麼?專家給出猜想
    二維空間有螞蟻,三維空間有人類,四維空間有什麼?專家給出猜想宇宙萬物,總是充滿了樂趣,就是因為它的生命都非常的神奇,或充滿智慧,或有趣。而我想科學存在的道理就是為了探索這些有趣事物的奧秘。就比如說,在6500萬年前,恐龍是統治了地球1.5億年的地球王者,但是又在一夜之間全部滅絕,於是很多專家學者就給出了很多猜想,有人說是因為外星人為了讓人類誕生,所以滅絕了恐龍,還有人說恐龍是受不了地殼的變化,然後滅絕的,但不管是如何猜想,至今為止仍然是沒有一個結論。是不是很有意思,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知道今天,我們的地球上不僅僅有了人類,還有了其他的生命,比如動物,植物等等,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 超大三維星系圖,精確測定暗能量 科學人
    圖片來源:Daniel Eisenstein 及SDSS-III合作團隊來自斯隆數字巡天Ⅲ期(SDSS-III)的數百位科學家協手合作,繪製出了遙遠星系有史以來最大的三維地圖。接著,這些科學家又利用這幅地圖,對目前正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進行了迄今最為精確的測量。
  • 《精確可解模型的非對角貝特假定》將由Springer出版
    可積模型又稱為精確可解模型。它們不但具有優美的數學結構,還具有豐富的物理內涵,在物理和數學的多個領域,例如凝聚態物理、統計物理、粒子物理和量子群中都具有重要應用。這類系統的精確解可以為若干重要的物理概念提供基準,例如:(1)二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為熱力學相變理論提供了具體例證;(2)一維Hubbard模型的精確解闡明了Mott絕緣體的本質;(3)自旋鏈模型的精確解在嚴格意義上證明了分數元激發的存在。對U(1)對稱(粒子數守恆)的可積模型,過去幾十年中已經發展了如坐標Bethe Ansatz和代數Bethe Ansatz等完善的理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