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辛模型百年小史:最經典的複雜系統模型,卻險些被科學界遺忘

2020-11-24 騰訊網

伊辛模型最初是用於解釋鐵磁系統相變的一個簡單模型,在通過數輪開發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它作為相變模型的普適性:無論是鐵原子還是水分子組成的系統,在臨近相變時,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臨界指數。到今天,伊辛模型已經被應用於科學領域的方方面面,但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物理學家,這呼喚著科學方法的新變革。

撰文 | Charlie Wood

翻譯 | 劉華林

審校 | 梁金、劉培源

編輯 | 張爽

來源:集智俱樂部

點擊播放 GIF 0.1M

在伊辛模型中,高溫會導致箭頭(通常表示粒子自旋)隨機翻轉,而磁力則會讓近鄰的箭頭同向排列。這兩股力量的鬥爭準確捕捉了現實世界中大量系統的特徵。

水在寒冷的冬天結冰,熱湯蒸汽騰騰,物質形態的這種突然而根本的變化人們很早就已經熟悉,但直到20世紀,人們始終沒能揭開這背後的神秘面紗。

圖1:燒杯中的水相變為水蒸汽

科學家們觀察到,物質形態通常是漸進變化的:比如加熱一團原子,每加熱一些,它就膨脹一點。但當這團物質的溫度超過某個臨界點時,它就會產生顯著的改變,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狀態。物質的狀態在物理學中又稱為相,比如水的液態氣態、磁鐵的磁性狀態等,而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就是相變(Phase transition)。

恰好在100年前,解開相變問題的數學鑰匙登場,並且改變了整個自然科學,這把鑰匙就是伊辛模型。

伊辛模型最早是作為一種模擬磁性物體的簡化模型被提出來的,它設計簡單卻用途廣泛,可以說,伊辛模型在物理學中的普遍程度,就像果蠅在生物學中一樣。

一本不久前出版的統計物理學教科書認為,伊辛模型「能用來對幾乎所有有趣的熱力學現象進行建模」。事實上,這個模型也已經滲透到了物理學以外的各個學科裡,可以用來對地震、蛋白質、大腦甚至種族隔離進行建模。

書名: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 Introductory Graduate Course

地址: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3030281861

那麼,伊辛模型這樣一個原本用來研究物質磁性的簡化模型,它如何闡明了相變的機制,滲透到各個科學領域,並且至今仍在幫助我們拓寬知識的邊界呢?

從提出到沉寂,伊辛模型的最初五年

1920年,當全世界正從西班牙大流感中恢復時,德國物理學家威廉·楞次(Wilhelm Lenz)開始研究:為什麼將磁鐵加熱到超過某個溫度後,磁性就會喪失。事實上,這正是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在25年前通過實驗發現的現象,當鐵磁系統的溫度超過居裡溫度時,原本具有的磁性就會喪失。

圖2:威廉·楞次(左)與恩斯特·伊辛(右)

楞次設想用一個排布著小箭頭的網格來表示磁鐵,其中每個小箭頭表示一個原子,它的指向要麼朝上、要麼朝下(原子具有內秉磁性,因此可以認為原子像小磁鐵一樣具有南北兩極,從而具有朝向)。每個箭頭都會影響與它相鄰的箭頭,並不斷地嘗試用磁力翻轉它們,使周圍箭頭的方向和自己保持一致。

楞次注意到,如果大多數原子指向一致,它們各自的微小磁場便會融合,使物體在整體層面表現出磁性,就像磁鐵一樣。而如果朝上的原子和朝下的原子均勻混合,它們的磁性將會中和,使得整體不會表現出磁性。

物理學家們發表了數以千計的論文,討論熱和磁在網格上的較量。熱,也就是粒子的隨機振動,它製造無序;而磁力則抵抗著這股混沌之力。楞次認為,在低溫情況下,磁力會成為主導;而當溫度足夠高時,隨機振動將瓦解掉原子們整體的協同狀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居裡會觀察到高溫的磁鐵會失去磁性。

楞次向他的研究生恩斯特·伊辛(Ernst Ising)派出任務:解決磁鐵受熱相變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儘管真實的磁鐵是三維的,伊辛卻首先將它簡化為一維的線性箭矢鏈,其中每個箭頭都能感應到左右兩個相鄰箭頭的影響。這個模型如今也被稱作一維伊辛模型。

伊辛證明,這條一維的箭矢鏈無法保持磁性。在任何溫度情況下,箭頭的隨機翻轉都會壓制磁場讓它們的指向保持一致的努力。

圖3:一維伊辛模型。對於鐵磁系統而言,當原子的磁矩指向相同時,它們相互作用的能量比較低,整個系統較為穩定,因此磁力讓原子的磁矩方向傾向於保持一致。但熱量會導致原子的磁矩隨機翻轉。

加拿大麥 McMaster 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學家 John Berlinsky 解釋說,一維情況不符合現實世界的鐵磁相變過程。

伊辛於1925年發表了他的成果。他和楞次認為,該結論同樣適用於二維和三維的箭矢網格,因此,他們的模型事實上沒有成功解釋真實磁鐵的特性。這個理論似乎註定要走入失敗理論的墓園。

論文題目:

History of the Lenz-Ising Model 1920–1950: From Ferromagnetic to Cooperative Phenomena

論文地址: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7-004-0088-3

復活又蒙塵:二維伊辛模型

儘管不能解決最初試圖研究的問題,但由於數學方法上的突破,伊辛模型在短暫沉寂後又活了過來。上世紀40年代,它引起了理論物理學家、後來的諾獎得主拉斯·昂薩格(Lars Onsager)的注意。

昂薩格嘗試研究二維的伊辛模型,其中每個箭頭有四個最近鄰而不是兩個,並計算在任何給定的溫度下,朝上的原子所佔的比例。

無論是在一維還是二維情況,要求解這個問題,都需要列出每個箭頭對相鄰的其他箭頭的影響。因為某個箭頭對遠處不相鄰箭頭的影響,是通過一個一個相鄰的箭頭傳導過去的。而在二維平面上,情況遠比一維複雜。

昂薩格的解法於1944年發表。計算機學家索林·以色列(Sorin Istrail)稱這是一種「非人類」的數學方法,至今仍然很難理解。「你一行一行地跟著他的步驟走,最後發現證明是對的,但你對證明過程卻一無所知」。

論文題目:

Crystal Statistics. I. A Two-Dimensional Model with an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aps.org/pr/abstract/10.1103/PhysRev.65.117

昂薩格證明,對於二維伊辛模型,在低溫情況下箭頭會保持朝向一致,磁力將獲勝。而當系統超過一個特定的「臨界溫度」時,導致無序的混沌之力將勝出,正如同楞次最初猜想的一樣。一個簡單的箭矢網格就可以解釋相變,而不需要像許多物理學家所想的那樣,要考慮真實粒子自帶的各種複雜屬性。

不過伊辛模型仍在蒙塵。它似乎過於簡化,只是展現了一種抽象的現實。丹麥 Roskilde 大學的物理學史專家馬丁·尼斯(Martin Niss)說,當時人們對伊辛模型是持懷疑態度的。

再度崛起:伊辛模型背後的普適性

不過,隨著人們對稀有氣體氬和氦的物理特性的精確測定,伊辛模型的處境再次改變。此前昂薩格解出了一系列「臨界指數」(Critical exponent),來描述在發生相變時,物質的不同屬性(例如密度、比熱容、磁性等)的變化速度。而實驗結果與昂薩格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的臨界指數是吻合的。

尼斯回顧這段歷史時說,到1965年,大多數物理學家已經接收了楞次和伊辛的模型,儘管物理學家們也同樣很好奇:一個物理上不那麼真實的模型如何求解出了臨界指數這樣的具體細節?

論文題目:

History of the Lenz-Ising Model 1950-1965:from irrelevance to relevance

論文地址: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07-008-0039-5

答案是,伊辛模型抓住了本質。

伊辛模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一系列不相關的物質在臨近發生相變時,都具有相同的臨界指數——現在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普適性(Universality)。1971年,美國物理學家肯尼斯·威爾遜(Kenneth Wilson)解決了有關普適性的數學問題,並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論文題目: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d Critical Phenomena. I.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d the Kadanoff Scaling Picture

論文地址: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4.3174

威爾遜證明,雖然在高溫環境下,箭頭指向是隨意的,但隨著系統逐步冷卻並接近相變臨界點,磁力相互作用會驅使相鄰箭頭指向一致,逐漸聚集起許多有序的「島嶼」,並越長越大,在這些島嶼內部,所有箭頭都指向同一方向。臨界指數可以描述這一過程的細節,例如最大的島嶼的是怎樣生長的。

圖4:當伊辛模型接近其臨界溫度時,指向相同的箭頭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種尺寸的「島嶼」

在臨界溫度下,各種規模的島嶼都可以共存,不論是芝麻大的小島,還是廣闊的大陸。並且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一個箭頭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另一個距離遙遠的箭頭,儘管它們並不相鄰。

系統在臨界狀態時具有的這些性質表明,其宏觀屬性已從微觀細節中分離了出來,而這便是普適性的魔力。任何系統,只要具有相同的維數和對稱性,不論它們的微觀組成是鐵原子、水分子還是小箭頭,都會經歷相同的相變。

普適性意味著,對於由很多相互作用的個體組成的系統,當它們的特性可以用「上-下」、「有-無」這樣的一對反義詞來描述時,就可以用伊辛模型來研究。

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凝聚態物理學家弗朗西斯·赫爾曼(Frances Hellman)所說,在處理一些特定問題時,伊辛模型是最簡單的可解模型,運用伊辛模型對於理解這些難題大有幫助。

與此同時,研究者也可以將這個模型適當擴展,以適應不同的物理系統,例如可以讓箭頭在平面上自由旋轉。

窺探未來的物理理論: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在哪裡?

雖然伊辛模型幫助物理學家重新理解了物質,但在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時,研究者卻遭遇了重重阻礙。在任意給定溫度下,要如何找到一個簡潔的公式,來刻畫三維箭矢網格的磁性呢?伊辛在1920年留下的這個問題,即便是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也沒能成功解決。

今天,計算機可以模擬三維伊辛模型,並在合理的精度範圍內找到臨界指數的近似值,於是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也變得不很緊要了。不過人們仍然心嚮往之。2012年,物理學家發起了一個聯合協作項目,旨在探索邏輯上可能的物理理論空間,這個理論空間中的每一個點都對應一組臨界指數。他們已經鎖定了包含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臨界指數的區域,並且還在不斷縮小這一區域的範圍。

點擊播放 GIF 1.3M

圖5:運用自舉法探索量子理論背後的幾何結構。源:Charlie Wood /Quanta Magazine

2019年12月,他們用這套新方法解釋了1992年一架太空梭上,液態氦呈現的令人費解的測量結果。

論文題目:

Carving out OPE space and precise O(2) model critical exponents

論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1912.03324

在這個抽象的「理論空間」中,伊辛模型是最簡單的地方之一,因此它也成為開發新工具的試驗場,進而探索未知領域。

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斯拉娃·雷奇科夫(Slava Rychkov)參與了這個宏偉的計劃,他認為,如果能夠求解三維伊辛模型臨界指數的精確值,那必然是通過一些完全未知的、全新的理論來實現,而這必將是一場革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集智俱樂部」,譯自quantamagazine。

相關焦點

  • 伊辛模型百年小史:最經典的複雜系統模型,卻險些被科學界遺忘
    伊辛模型最初是用於解釋鐵磁系統相變的一個簡單模型,在通過數輪開發後,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它作為相變模型的普適性:無論是鐵原子還是水分子組成的系統,在臨近相變時,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臨界指數。到今天,伊辛模型已經被應用於科學領域的方方面面,但精確求解三維伊辛模型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物理學家,這呼喚著科學方法的新變革。
  • 中國科學家在伊辛模型問題上獲突破 曾困擾學術界近百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張志東在描述臨界現象的伊辛模型問題上,取得了最新進展:推定出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通過證明四個定理,驗證了該精確解的正確性。
  • 100年來的伊辛模型: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00年前,一個名叫恩斯特·伊辛(Ernst Ising)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模型,稱為伊辛模型。這個模型是作為一種猶如卡通圖景提出的,用於描述物質的鐵磁性,如下圖片所示。昂薩格努力解決二維情況下的伊辛模型,即計算在任何給定溫度下可能指向「向上」的原子的比例,其中每個二維箭頭不是臨近有兩個而是有四個鄰居。無論解決一維還是二維這兩種情況,都需要考慮每個箭頭對其它每個箭頭的影響,比如鄰居的鄰居的鄰居等的無限地作用於每個鄰居的間接影響力會出現。在二維平面情況下,這種情況遠比一維線性複雜得多。昂薩格於1944年發布了他的解決方案。
  • 三維「伊辛模型」的精確解猜想
    精確求解三維「伊辛(Ising)模型」一直被公認為物理學領域的一大難題,也是物理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夢想。
  • 我國科學家提出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猜想
    此項工作應邀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英國《哲學》雜誌87卷上,被審稿人評價為「過去幾十年間,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可作為三維伊辛情況精確描述的一個基準」。 伊辛模型是一個最簡單的描述無限多個相互作用的自旋的物理模型。晶格的每個格點上佔據一個有向上、向下兩個可能狀態的自旋,與其最近鄰自旋間有相互作用。
  • 從伊辛模型談起(萬字長文)
    而就真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模型,將物理和機器學習緊密聯繫到了一起——它就是伊辛模型。  伊辛模型——一個描述物質磁性的簡單模型——會幫助闡釋兩個領域之間的廣泛聯繫。  今天,文摘菌會先從簡單物理直覺談談這個模型,然後導出物理學中著名的變分原理,從而嚴格推出這個模型。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正是這個變分原理打開了機器學習的窗口。
  • 誕生 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眾所周知,伊辛模型最初提出時是關於磁體的漫畫式理論;現在則作為物理系統的簡單模型被廣泛使用——伊辛模型之於物理學家,就像果蠅之於生物學家。最近出版的一本教科書認為,伊辛模型「可以對幾乎所有有趣的熱力學現象建模」。它甚至滲透進與物理學關係很遠的學科,成為研究地震、蛋白質、大腦甚至種族隔離的模型。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眾所周知,伊辛模型最初提出時是關於磁體的漫畫式理論;現在則作為物理系統的簡單模型被廣泛使用——伊辛模型之於物理學家,就像果蠅之於生物學家。最近出版的一本教科書認為,伊辛模型「可以對幾乎所有有趣的熱力學現象建模」。它甚至滲透進與物理學關係很遠的學科,成為研究地震、蛋白質、大腦甚至種族隔離的模型。
  • 中國科學家用伊辛模型研究自旋玻璃獲進展
    為什麼用伊辛模型來研究自旋玻璃?張志東說,伊辛模型每個晶格點上有一個自旋,有自旋向上或者向下兩種狀態,自旋之間具有相互作用。伊辛模型不僅可以描述一個磁性晶格從順磁性到鐵磁性的相變,也可以描述不同的體系(如反鐵磁、格氣、大生物分子等)中有序—無序相變。自旋玻璃三維伊辛模型有拓撲效應、隨機性、阻挫、非遍歷性質等特徵,導致其計算非常複雜,人們一直無法確定其計算複雜度的下限。
  • Physics Reports:統計物理和複雜系統理論的探索
    然而由於地球系統本身的複雜結構及眾多非線性相互作用,人們對這些災難事件的理解和預測困難重重。這是科學界和公共政策決策者極為關注的話題。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陳曉松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物理學頂刊Physics Reports發表綜述文章,系統梳理了統計物理與複雜系統方法在地球系統科學中的應用。本文是對這篇綜述文章的解讀。
  • 複雜適應系統思維模型-人生需要不斷的適應、學習和進化
    複雜適應系統建模方法的核心是通過在局部細節模型與全局模型間的循環反饋和校正,來研究局部細節變化如何突現出整體的全局行為,其模型組成一般是基於大量參數的適應性主體,其主要手段和思路是正反饋和適應,其認為環境是演化的,主體應主動從環境中學習。正是由於以上這些特點,CAS理論具有了其它理論所沒有的、更具特色的新功能,提供了模擬生態、社會、經濟、管理、軍事等複雜系統的巨大潛力。
  • 太空人最可怕的遭遇是什麼?除了發生航天事故外,被遺忘也很無助
    但有時候除了航天事故之外,還有特殊情況讓太空人也很無助,例如被遺忘在太空中。每當談到香港電影,估計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警匪片。確實如此,香港電影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到現在,一直都盛產警匪片,而且港產警匪片對於很多觀眾來說有一種獨特的情懷。
  • 《海洋文明小史》:開啟跨越時空的海洋之旅 |書訊
    美國《外交》雜誌評選的 " 全球 100 位思想家 " 之一,連續擔任四任法國總統顧問的政治經濟學家雅克 · 阿塔利綜合多學科、跨國界的研究成果,寫就了《海洋文明小史》一書,這本書以精煉優雅而富有洞見的文字,介紹了海洋文明的歷程,講述人類與海洋的關係,以及海洋文明的未來走向。
  • 特斯拉和牛頓、愛迪生與愛因斯坦,誰對科學界的貢獻更大?
    毫無疑問這必須是特斯拉的貢獻最大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特斯拉已經在科學界封神,無論是他發明的交流電,還是實驗中不小心導致了通古斯大爆炸,甚至還發現了太陽系皮殼層,難道不是他嗎?準確的說,特斯拉確實在電磁領域做出了很多革命性的發明,比如現代交流電力系統、異步電動機、旋轉磁場和炫酷的特斯拉線圈等,以及無線電領域的分布式元模型,Q因子,空腔諧振器,無線電頻率反饋和再生電路等等,除了這些傳統領域外,還有無線電力傳輸領域的沃登克裡弗塔!
  • 研究人員創造了最完整的複雜蛋白質機制模型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Ivaylo Ivanov領導的一個團隊使用世界上最聰明、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IBM AC922 Summit系統,開發了一個轉錄起始前複合物(PIC)的綜合模型,這是一種對基因表達至關重要的蛋白質複合物。這項工作的結果發表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 用複雜網絡和群體智慧理解鄧巴數
    7月20號的PNAS論文「通過複雜性,將人類社交網絡的大小和功能關聯起來」一文,用受伊辛模型啟發的多主體模型,對於為何會出現鄧巴數這一問題,給出了全新的解釋。本文在解讀該論文後,結合其它兩篇相關論文,從群體智慧與群體博弈視角,對鄧巴數成因進行討論。
  • 變分自編碼器如何淘汰經典的推薦系統
    推薦系統可以來拯救我們。推薦系統是一種模型,通過向用戶展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幫助他們探索音樂和新聞等新內容。在Snipfeed,我們每天處理成千上萬的內容,用戶群的要求很高:Gen Z.通過利用最先進的深度學習推薦系統,我們幫助用戶瀏覽他們最喜歡的視頻、新聞、和博客。
  • 複雜系統視角下的科學學 | 路徑
    從複雜系統的角度看,科學學是由一個科學家、科學機構、文獻作品、科學思想等構成的自組織、自生長的複雜系統。它具有複雜系統的一般特徵,如層級結構和湧現等。而與一般複雜系統相比,科學複雜系統對人類發展具有特殊重要性,加上其數據相對公開、信息相對準確、獲取相對容易,因而吸引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 一種預測複雜量子系統性質的方法
    預測複雜量子系統的特性是高級量子技術發展的關鍵步驟。儘管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設計出許多技術來研究量子系統的特性,但大多數僅在某些情況下才被證明是有效的。加州理工學院的三名研究人員最近推出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用於通過有限數量的測量來預測複雜量子系統的多種性質。他們的方法,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上的一篇論文中概述,被發現是高效的,並且可以為研究機器處理量子信息的方式開闢新的可能性。
  • 張江:從圖網絡到因果推斷,複雜系統自動建模五部曲
    集智俱樂部組織了系列閉門讀書會,在7月5日的第一場討論中,張江直播分享了複雜系統建模的深度學習技術綜述。 本文是對直播內容的整理,錄播視頻已上線,地址見文末。7月12日(周日)晚將進行讀書會第二場,討論兩篇利用圖網絡技術實現複雜系統自動建模的經典文章。系列讀書會目前開放報名中,詳情見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