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預測複雜量子系統性質的方法

2020-08-27 工程學習


預測複雜量子系統的特性是高級量子技術發展的關鍵步驟。儘管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設計出許多技術來研究量子系統的特性,但大多數僅在某些情況下才被證明是有效的。

加州理工學院的三名研究人員最近推出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用於通過有限數量的測量來預測複雜量子系統的多種性質。他們的方法,在發表於《自然物理學》上的一篇論文中概述,被發現是高效的,並且可以為研究機器處理量子信息的方式開闢新的可能性。

「在我的大學期間,我的研究集中在統計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上,」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黃欣元告訴Phys.org。「當前機器學習時代的中心基礎是使用高度並行化的硬體的能力,例如圖形處理單元(GPU)或張量處理單元(TPU)。很自然地想知道更強大的學習機如何能夠利用量子力學過程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這是我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的願望。」

開發基於量子機械過程的更先進機器的第一步是更好地了解當前技術如何處理和操縱量子系統以及量子信息。執行此操作的標準方法稱為量子狀態斷層掃描,它是通過學習量子系統的整個描述而起作用的。但是,這需要指數級的測量,以及大量的計算內存和時間。

結果,當使用量子狀態層析成像時,機器當前無法支持具有超過數十個量子位的量子系統。近年來,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技術,這些技術可以顯著增強機器的量子信息處理能力。但是,不幸的是,這些技術不能在所有情況下很好地推廣,並且使它們起作用的具體要求仍不清楚。

Huang說:「為了為機器如何感知量子系統建立嚴格的基礎,我們將我以前的統計學習理論知識與Richard Kueng和John Preskill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形成了被稱為整體t-設計的優美數學理論。」 「統計學習理論是機器如何學習有關世界行為的近似模型的基礎,而整體t-設計是一種數學理論,其是量子信息如何混亂的基礎,這對於理解量子多體混沌至關重要,特別是量子黑洞。」

通過將統計學習和統一的t設計理論相結合,研究人員能夠設計出一種嚴格而有效的程序,使經典機器可以生成量子多體系統的近似經典描述。這些描述可用於通過執行最少數量的量子測量來預測正在研究的量子系統的幾個屬性。

Huang說:「為了構建量子態的近似經典描述,我們執行如下的隨機測量程序。」 「我們採樣了一些隨機量子演化,這些演化將應用於未知的量子多體系統。這些隨機量子演化通常是混沌的,會擾亂存儲在量子系統中的量子信息。」

研究人員採樣的隨機量子演化最終使我們能夠使用單一t設計的數學理論來研究諸如量子黑洞之類的混沌量子系統。此外,Huang和他的同事使用引起波函數崩潰的測量工具研究了許多隨機加擾的量子系統,該過程將量子系統轉變為經典系統。最後,他們將隨機量子演化與從其測量中得出的經典系統表示形式相結合,從而對目標量子系統進行了近似的經典描述。

Huang解釋說:「直覺上,人們可能會認為此過程如下。」 「我們有一個指數級的高維物體,即量子多體系統,這是經典機器很難掌握的。我們通過使用隨機/混沌量子演化。隨機投影集提供了這個指數高維物體的外觀的粗略圖像,經典表示使我們能夠預測量子多體系統的各種性質。」

Huang和他的同事證明,通過結合統計學習結構和量子信息加擾理論,他們可以僅基於log(M)測量值就可以準確地預測量子系統的M性質。換句話說,他們的方法可以簡單地通過重複測量量子系統的特定方面特定次數來預測指數性質。

黃說:「傳統的理解是,當我們要測量M性質時,我們必須測量量子系統M次。」 「這是因為在我們測量了量子系統的一種性質之後,量子系統將崩潰並成為經典。在量子系統轉變為經典之後,我們將無法再利用由此產生的經典系統來測量其他性質。並結合這些測量數據來推斷所需的屬性。」

這項研究部分解釋了最近開發的機器學習(ML)技術在預測量子系統特性方面取得的出色性能。此外,其獨特的設計使其開發的方法比現有的ML技術快得多,同時還使其能夠以更高的準確性預測量子多體系統的特性。

Huang說:「我們的研究嚴格地表明,從量子測量獲得的數據中隱藏的信息比我們最初預期的要多得多。」 「通過適當地組合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隱藏的信息並獲得有關量子系統的更多知識。這意味著數據科學技術對於量子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該團隊進行的測試結果表明,要利用機器學習的力量,首先必須對內在量子物理學機制有一個很好的了解。Huang和他的同事表明,儘管直接應用標準的機器學習技術可以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將機器學習和量子物理學背後的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帶來更好的量子信息處理性能。

Huang說:「鑑於使用經典機器感知量子系統的嚴格基礎,我的個人計劃是下一步朝著創建一種能夠操縱和利用量子力學過程的學習機器邁進。」 「特別是,我們希望對機器如何學習解決量子多體問題提供紮實的理解,例如對物質的量子相進行分類或找到量子多體基態。」

這種構造量子系統經典表示形式的新方法可以為使用機器學習解決涉及量子多體系統的難題提供新的可能性。然而,為了更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機器還需要能夠模擬許多複雜的計算,這將需要在機器學習基礎的數學與量子物理學之間進行進一步的綜合。Huang和他的同事們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計劃探索可以實現這種合成的新技術。

Huang說:「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努力改進和開發新工具,以從量子實驗者收集的數據中推斷出隱藏信息。」 「實際系統中的物理局限性為開發更先進的技術提出了有趣的挑戰。這將進一步使實驗者了解他們原本無法做到的事情,並有助於推進量子技術的當前狀態。」

相關焦點

  • 驗證量子晶片正確執行複雜計算的新方法
    麻省理工學院,谷歌和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用於驗證量子處理器何時能夠準確執行傳統計算機無法執行的複雜計算他們在定製系統(如圖所示)上驗證了他們的方法,該系統能夠捕獲光子晶片(「 PNP」)計算出眾所周知的難題的精確度。圖片來源:Mihika Prabhu一種新的方法可以確定電路是否正確執行了傳統計算機無法解決的複雜操作。
  • 全量子力學方法定量預測分子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吸收與發射光譜
    然而由於分子聚集態系統過於複雜,因此對該體系的激發態性質進行全尺寸的第一性原理計算對於現有的量子力學方法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研究者們不得不使用一些近似模型給予研究。另一方面,近年來,基於分而治之理念的分子片量子力學方法(Molecular fragmentation method)得到了迅速發展。分子片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體系的電子態的局域性,將大尺寸體系分割為眾多小尺寸片段,分別進行量子計算,然後將其線性組合,從而獲得整個體系的性質,從而使得對大尺寸體系的全量子計算變為可能。
  • 看一下量子糾纏,就能改變量子系統的性質,量子世界太神奇了!
    許多著名的實驗表明,觀察量子系統的簡單行為就能改變系統性質,這種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例如當有人窺視薛丁格貓的盒子後,它要麼死,要麼活(但不再是兩者都活)。觀察破壞了貓狀態的疊加,換句話說,破壞了描述貓處於兩種狀態概率的波函數。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物理學家進一步研究了測量如何影響量子糾纏,在這種情況下,量子糾纏相當於一個系統處於疊加狀態的程度。
  • 人大物理系預測二維極化費米系統性質
    近日,物理學頂尖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報導了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張威研究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易為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他們研究了具有Rashba自旋軌道耦合的二維費米系統在大極化極限下的配對穩定性,發現了該體系中的分子態–極化子態轉變(Molecule-Polaron transition),並找到了一種質心動量不同的分子態。這些預測結果不僅對研究超冷費米氣體中的配對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也有助於理解帶自旋軌道耦合的一般費米系統的性質。
  • 複雜系統自動建模綜述:描述、預測與理論發現
    ,但無論是對複雜系統的刻畫描述,還是對複雜系統進行有效的預測,以及科學理論發現,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本文總結了張江老師在集智-凱風讀書會上的《複雜系統自動建模》專題,介紹了如何更好地利用AI來對複雜系統更好的進行描述、預測乃至於理論發現,最後,本文還對通過AI對複雜系統進行自動建模中的一些可能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和討論。
  • 顛覆物理學基本認知:量子躍遷可以被預測了
    這樣的好事當然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在難以觀測的微觀世界裡,闡明「量子躍遷」(quantum jump)的性質,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的重要難題。近些年來,由於技術的進步,物理學家能在精密設計的實驗設備中,更近一步觀察這個過程。 最為基礎性的突破或出現在1986年(目前對這一觀測仍存在爭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首次證實「量子躍遷」是一種能被觀測和研究的實驗現象。
  • 理論家展示哪些量子系統適合量子模擬
    來源: ar+/HZB由柏林弗雷大學詹斯·艾瑟特教授和柏林赫爾姆霍爾茨-曾特魯姆大學(HZB)教授領導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模擬複雜固態系統的量子物理特性的方法。這是藉助複雜的固態系統完成的,可以進行實驗研究。這項研究發表在著名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 可以用量子方程預測金融危機嗎?
    信息龐大的複雜系統複雜系統是變幻莫測的。例如,如果經濟系統變得簡單而有規律,人人都可以是經濟學專家了。例如假設房地產市場每周會在繁榮和衰落之間交替變化,任何人都可以根據本周是繁榮還是衰落,來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而且,記錄這個房地產市場的規律只需要一個比特的信息,即0或1。
  • 量子模擬器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獲得突破性進展
    量子模擬器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獲得突破性進展!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人員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求解,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首次模擬了規範場與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並由此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性。
  • 自旋清理方法使實用的量子計算機更接近現實
    圖片來源:大阪市立大學杉崎賢治,佐藤和信和拓井雄治量子計算機是先進研究技術的新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例如執行關鍵計算,保護金融資產或預測藥物的分子行為。大阪市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已解決了一個阻礙大型量子計算機實際使用的重大問題:精確的原子和分子行為預測。
  • 新方法使量子系統穩定時間延長10000倍
    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一組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種簡單的修改方法,該方法可以使量子系統保持運轉(或「相干」)的時間比以前延長了10,000倍。雖然這種技術是在一種特定量子系統上測試的,但他們認為該技術可以適用於許多其他種類的量子系統,從而可能徹底改變量子通信,計算和傳感。
  • 量子的拓撲性質,分形量子方案也是一種實用方案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利用量子比特來傳輸信息。量子通信實現理論依據來自於薛丁格方程,薛丁格方程表明,量子間存在一種疊加態,因此對等距離的量子比特通信,採用原子或更高能態的量子比特是最好的選擇。當兩個不同能級量子比特相互湮滅時,得到的兩個全同比特的信息量為零。
  • 薛丁格的貓有救了:物理學家通過新方法預測量子躍遷
    著名的「薛丁格的貓」是量子疊加性和不可預測性的象徵,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能夠「捕獲」和「拯救」這隻「貓」的方法,通過預測其跳躍動作採取實時行動,從而將其從厄運中拯救出來。在研究過程中,他們推翻了量子物理學界多年來的基柱性教條。
  • 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完整觀測首次實現
    近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張利劍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曾蓓、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潘耀東、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施能聖等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對三能級量子系統幾何特性進行了完整觀測。研究成果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幾何是人們理解物理世界的一種重要方法。
  •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建立混合量子系統
    研究人員通過連接或「纏結」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增強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能的控制,展示了一種通過構建可混合的量子信息系統來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數據的方法。NIST的新方法可以在不兼容的硬體設計和不同的工作頻率下,通過連接量子位來幫助構建大規模量子計算機和網絡。混合量子系統仍可以像常規計算機系統一樣提供多種功能。
  • 谷歌AI可準確預測化學分子性質
    在這篇文章中,谷歌與DeepMind以及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一同做出了突破——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他們能準確預測分子的性質!這對於藥物發現來說,有著重要的裡程碑意義。新的化學分子預示著新的無限可能,因此尋找新分子一直是化學研究中令人激動的一環。
  • 業界| 分子性質預測新突破:谷歌新型神經網絡助力化學研究
    要了解這些分子的性質,化學家往往要進行很多嚴格的實驗,隨著新分子的不斷出現,這樣的工作也是無窮無盡的。為了幫助化學家更快地預測出分子的性質並協助進一步的開發(比如發現新藥物或新材料),計算機科學家也在嘗試構建能夠基於分子的基本數據預測分子性質的算法和模型。近日,谷歌等機構的研究者發表了兩篇論文介紹了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達到了當前最佳的預測表現。
  • 成功構建混合量子系統,量子計算機更近一步
    來源:Burrus/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物理學家通過將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連接或「糾纏」,加強了他們在量子水平上對分子基本性質的控制,展示了一種構建混合量子信息系統的方法,該系統可以操作、存儲和傳輸不同形式的數據。
  • Physics Reports:統計物理和複雜系統理論的探索
    然而由於地球系統本身的複雜結構及眾多非線性相互作用,人們對這些災難事件的理解和預測困難重重。這是科學界和公共政策決策者極為關注的話題。近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陳曉松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物理學頂刊Physics Reports發表綜述文章,系統梳理了統計物理與複雜系統方法在地球系統科學中的應用。本文是對這篇綜述文章的解讀。
  • 量子計算成功實現2016年諾獎物理研究,開創量子模擬裡程碑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早期,理論物理學家 Vadim Berezinskii,J.Michael Kosterlitz 和 David Thouless 預測了一種以非平凡拓撲性質為特徵的新物質狀態。這項工作於 2016 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