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2021-01-15 利維坦
注意,本文中作者故意沒有使用「異性戀的」(Heterosexual)或「同性戀的」(Homosexual)這樣的詞彙,以避免讀者將人類的性觀念代入到無關人類的動物性行為領域。不僅如此,文中所使用的兩個替代詞彙「非同性別性行為」(Different-sex Sexual Behavior ,DSB)以及「同性別性行為」(Same-sex Sexual Behavior ,SSB)可以更準確地形容我們在生物個體之間觀察到的性互動——因為這樣的中性用詞並不會暗示該生物個體在與其他個體接觸時會延續某種性行為偏好。



科學家們早在很久以前就知道動物會和同性別的個體進行性行為。在生物界,這種同性別性行為包括騎乘行為、發聲或發出其他信號的求偶行為、舔舐性器官的行為,或通過某種方式射精的行為目前已觀察到存在同性別性行為的物種已超過1500種,且極具多樣性,從靈長類到海星,從蝙蝠到豆娘蜻蜓,從蛇類到線蟲類。

一些海洋生物,例如海星、海膽等棘皮動物,都是既有異性性行為也有同性性行為。© Doug Steakley/Getty Images

在最近的幾十年,無論是各種新假說還是各項新實驗,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往往集中在動物為什麼要進行一種無法實現種族繁衍的性行為。在最近一篇發表於《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文章中,我們(譯註:指代該文章的多名共同作者,下同)回顧了一下生物學家們提出的假說與理論,包括那些未經討論就已經被廣泛接受的假設。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9-1019-7)假設之一,所有針對生物同性別性行為的解釋都無一例外地把這種現象定性為一種「進化論的悖論」,生物學家們認為這種性行為對於種族而言代價高昂,於是他們進一步假設:要麼這種行為產生了巨大的價值還尚未被發現,要麼這種行為可以免疫於自然選擇作用,雖然原因不明但無法被自然選擇淘汰掉。由於大多數研究生物同性別性行為的科學家往往只關注其研究涉及到的一種生物,這種割裂的觀察方式就導致了假設之二,即:這種行為是在不同的多個生物物種之中分別單獨進化出現的。但是這些假設背後真的有嚴肅研究作為支撐嗎?我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這些假設更多來源於文化意義上的道聽途說,而非科研領域的嚴謹證明。這種道聽途說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生物同性別性行為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浪費。因為進行該行為的生物個體投入了大量時間、能量以及生存資源,卻沒有獲得生物適應性方面的顯著回報。當對比生物的同性別性行為以及非同性別性行為時,人們經常提起並誇大這種浪費。由於非同性別性行為顯然可以延續後代,並提高種族的生物適應性,因此通過比較科學家們推斷:非同性別性行為的效率極高。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生物通常要進行大量交配活動才可以獲得數量相對很少的後代,而且有大量的潛在因素可以導致非同性別性行為無法延續後代。換句話說,生物的異性性行為同樣是一種巨大的浪費。是的,幾乎沒有人能清楚回答:如果站在整個種族的高度考慮繁衍成本,比起同性別性行為造成的浪費,未能延續後代的非同性別性行為帶來的浪費到底哪邊更大?

© Africa Geographic

至於為什麼說某些假設不具備科學的嚴謹性,在此舉一例。在生物學領域,可以觀察到很多廣泛存在於大量物種中的行為特徵,就像同性別性行為這樣,而對於其他的行為特徵,生物學家往往會考慮進化中是否存在繼承、延續的可能性,即:某些同樣具備該特徵的物種,是從其共同祖先那裡一次性或階段性繼承了這樣的特徵,而非由這些物種分別且單獨完成該特徵的進化。然而據我們目前調查所知,對於同性別性行為這一生物行為特徵,竟然沒有生物學家考慮上述進化模型的可能性。上述兩個例子中的假設大量存在於現有研究的底層邏輯之中。不僅如此,這樣的科學假設還會得到社會文化中異性戀世界觀的肯定,從而導致人們進一步加強認識,把動物同性別性行為當作一種異常現象。而這種異性戀世界觀也許正是該領域研究中大量假設的來源,這可能就是學者極少對此提出疑問的原因。我們在論文中提出了這種觀念微妙轉變的重要性,這將幫助我們打開新的大門,理解生物豐富多樣、代代流傳的性行為,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同性別性行為。與其抱殘守缺,繼續盲信同性別性行為是某種異常、某種獨立於非同性別性行為的現象,我們在論文中明確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無論是個體還是種群,生物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性行為,這包括同性別之間的,也包括非同性別之間的,更包括其他的組合方式。基於這個全新的觀點,我們也提出了新的進化模型:同性別性行為有沒有可能早在生物進行任何性行為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呢?

© The Nature Conservancy

在我們的假說中,大量物種的祖先都是在不分辨對方性別的前提下進行性行為的。之所以原始生物的個體之間無視性別展開性行為,僅僅是因為它們沒有足夠能力在交配的同時辨識性別信息,或者說是與繁育有關的性伴侶信息——比如在體型、形狀、顏色、體味等等方面的差別。不辨識對象性別就進行性行為並非浪費,這種繁育模式帶來的益處其實大於其消耗。試想,為了識別交配對象,生物首先需要升級自身的生理構造及意識水平,並為此付出高昂代價。不僅如此,當生物獲得了識別、篩選交配對象的能力,該項能力同樣可能造成生物個體錯過交配機會,這對於種族適應性來說同樣是一種浪費。
因此我們假設:之所以今天可以在生物界觀察到多種多樣的性行為方式,追根溯源,它們都來自於祖先的無差別交配習性,無視性別的交配在遠古可能是一種主流。當然,在某些物種的演化路線中,同性別性行為的確造成了過多的生存資源浪費,並因此導致該物種被自然選擇淘汰。但是,對於那些同性別性行為並未造成過多資源浪費的物種來說,這樣的習性有可能同其他對該物種有益的習性一起被保留下來了。

© Daily Mail

今天的科學家們總是對動物的同性別性行為缺乏全面認識,就連這種現象在生物界的存在廣泛性也不甚明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歷史上科學界曾經把動物的這種習性視為一種不得體的、無意義的、極其偶然罕見的現象我們預測,如果針對動物界的同性別性行為進行系統科學的資料整理,並量化同性別性行為與非同性別性行為帶來的生存資源浪費,那麼研究者將發現同性別性行為遠沒有今天通常認為的那樣罕見,更沒有想像中那樣浪費資源。動物的同性別性行為也許可以追溯到其祖先的性行為習性,但是在研究這種可能性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提出該理論與人類性行為及其文化內涵並無關係我們可以在其他場合討論人類性行為的規範問題,但這並不在本課題的科研範圍之內。事實上,人類文化對生物學研究帶來的影響,可能遠遠大於生物學研究能對人類文化產生的影響。當然,影響人類文化也並非我們的科研目的,我們期望提出這樣的假說,拓展人類理解生物多樣性的科研視角。我們希望能鼓勵那些勇於提問的學者,當我們擺脫了文化規範的束縛,當我們摒棄掉多年來約定俗成的印象,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釋放出科研創造力,探索生物進化的更多可能性。在這方面,生物學家們還需借鑑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比如科學與技術的人文社會學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該學科就提供了一種審視科技發展進程的重要視角。如果該學科的學者與生物學學者在本文討論的領域建立跨學科合作,並且讓更多的科學家們了解到社會與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所有學科的研究中,就有可能讓今天的生物科學更加穩健地進步。【譯註:「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目前並無通用的中文翻譯,在此意譯為「科學與技術的人文社會學研究」。該學科旨在研究社會、政治、文化是如何影響科學研究,並推動科研革新的,以及科學研究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社會、政治及文化的。】(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_and_technology_studies)

© Science News

我們希望通過提問和懷疑來修正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然而必須注意的是,我們的提問與懷疑也無法擺脫我們目前對世界的認知。換句話說,們是誰決定了我們會提出怎樣的假設,以及我們會進行怎樣的推論。因此,在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解釋結果的過程中,科學家必須始終對一個關鍵問題保持警醒:自己是否已經潛移默化地將個人視角、偏見、假設代入到科研過程中。為了進一步提高科研實踐,並更好地積累知識,科學領域能否進一步吸納不同的觀點,以及多種多樣的文化,並允許多種聲音同時存在以消除來自單一聲音的偏見,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未來,誰知道未來的文化領域會把什麼樣的假設拋到科研領域呢?

文/Ambika Kamath, Julia Monk, Erin Giglio, Max Lambert, Caitlin McDonough

譯/馮·克雷

校對/安布裡奧·伊萬科夫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why-is-same-sex-sexual-behavior-so-common-in-animal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馮·克雷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點擊小程序,或「閱讀原文」進店

相關焦點

  • 動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
    放下意識的衡量與評判,縱觀整個生物界,迄今已發現約1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且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有哪一類動物不存在同性性行為。2001年英國曾推出了一部名為《動物世界的同性性行為 Out in Nature: Homosexual Behaviour in the Animal Kingdom》的紀錄片,片中訪問了幾位不同的生物學家,他們異口同聲都表示,在他們研究的生物種類當中,都有同性戀求愛、性交、結為配偶的行為出現,不單頗為普遍,且普遍為同類所接受。
  • 為何同性戀在動物和人類中如此普遍,始終沒有被進化淘汰?
    同性性行為(SSB)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被觀察到,即包括低等動物線蟲、海星、豆娘、蛇等等,也包括蝙蝠等哺乳動物,以及靈長類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所謂悖論,原因在於同性性行為表面上並沒有明顯地促進生物的生存或者繁殖,但無論是低等動物還是高等動物,同性性行為一直存在。由此看來,同性性行為必然在成本巨大的同時,也能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巨大的繁殖效益,從而將這一「悖論」延續下去,否則,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早應該被淘汰了。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自然界中,人類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且廣泛存在於主要的演化支,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不一而足。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文章跳出傳統解釋論框架,認為動物演化起始的性行為即包括同性與異性等多種性行為,而後在進化以及自然選擇的過程中,不同性行為佔據了不同的比例,挑戰了將同性性行為視為是異性性行為的異化的傳統觀點。
  • 動物間的同性性行為,到底有什麼用?
    對進化生物學家來說,同性性行為算是一個「達爾文悖論」:如果這種行為不能幫助繁衍,可能就難以寫入基因裡傳承下來。然鵝,目前已知有 400 多種脊椎動物有同性性行為;如果不限於脊椎動物,則已經有 1500 多種動物,且廣泛分布於進化樹中。
  • 耶魯科學家:同性戀在1500多種動物中都很常見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1500多種動物的同性戀行為,包括螃蟹、蛇、猴子和獅子等。研究顯示,所有現代動物(包括人類)的遠古祖先可能都是雙性戀者,或者存在同性戀行為,而不是之前認為的純異性戀。動物中的同性戀現象之所以如此普遍,可能是源自動物的本能行為。研究人員認為,同性戀行為是我們最早DNA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像先前認為的那樣在異性戀之後進化出來的。
  •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同性性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4:00:56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Brendan P. Zietsch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低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跟人類不一樣,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些動物的同性戀進化意圖提供了合理解釋。以下是容易發生同性關係的動物: 1.寬吻海豚 寬吻海豚是地球上最有名的兩性動物(bisexual animal),它們經常表現出同性性行為。大約有50%的雄海豚與其他雄性發生性關係,這種同性性活動有助於加強小團體之間的團結。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甚至無需真正開展性行為,僅僅是為基因組融合做好準備這一過程,便可使草履蟲更好地應對壓力。  當然,草履蟲和藻類都不是動物。對其它生物而言,性並不一定具有上述益處,就算生物最初進化出減數分裂是為了修復受損的DNA,如今性在生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不同於當初了。  不過,在真菌、植物或動物中,性仍可能有著某些並非與繁殖直接相關的益處,譬如修復受損DNA。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新答案公布
    甚至無需真正開展性行為,僅僅是為基因組融合做好準備這一過程,便可使草履蟲更好地應對壓力。當然,草履蟲和藻類都不是動物。對其它生物而言,性並不一定具有上述益處,就算生物最初進化出減數分裂是為了修復受損的DNA,如今性在生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不同於當初了。不過,在真菌、植物或動物中,性仍可能有著某些並非與繁殖直接相關的益處,譬如修復受損DNA。
  • 臺灣電影《河流》,一個真實的父子同性性行為的故事
    在搜狐中能搜索到。講述臺北一個真實的父子倆同性性行為的故事!年輕人小康在河邊拍電影,他下河水中親自假扮屍體,之後。他的脖子被汙穢河水浸泡後發病又癢又痛。他爸也背對著他睡,也想著剛剛和自已的兒子發生同性性行為。兩父子都難以入睡。都知道對方也是喜歡男人。小康也知道他爸為什麼和他媽關係不好。為什麼他媽一個在床上看黃色碟片。
  • 動物之間有同性戀嗎? 動物有哪些不可思議的交配?
    動物之間有同性戀嗎? 動物有哪些不可思議的交配?時間:2018-05-07 09:18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動物之間有同性戀嗎? 動物有哪些不可思議的交配?
  •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黑背信天翁,中等體型,冬候鳥,分布於太平洋北部。黑背信天翁婚後會堅守嚴格的配偶終生制,致死不改變配偶,夫妻間即使一隻死掉,另一隻也會終生不找配偶或獨自死去。但是近三分之一的雌性黑背信天翁保持著長期的同性性關係。
  • 動物世界裡普遍存在的「殺嬰行為」,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在動物世界裡面,有一種在人們看來很殘忍也很普遍的行為,那就是「殺嬰行為」,指的是成年動物殺死同種未成年動物的行為,1965年日本科學家杉山幸丸一篇研究論文首次系統性地向世人揭露了這一現象。黑猩猩「殺嬰」動物「殺嬰行為」的類型英國和法國一些科學家們對200多種動物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其中119種動物都存在「殺嬰行為」,可見這一現象在動物世界中是有多普遍。
  • 研究發現:面對壓力,性行為能讓你變得更強。
    卡塔尼亞在研究一種名為草履蟲的原生動物時偶然發現了這個想法。這些單細胞生物身上覆蓋著可運動的、毛髮狀的小突起,使得它們能夠在淡水中遊動。它們在壓力下也會進行有性繁殖。卡塔尼亞發現,當草履蟲發生性行為時,它們經常發生自體受精。他說:「有一些傳聞表明,(草履蟲中)自體受精相當普遍。」
  • 生物性行為到底都為了啥? 新答案公布
    甚至無需真正開展性行為,僅僅是為基因組融合做好準備這一過程,便可使草履蟲更好地應對壓力。當然,草履蟲和藻類都不是動物。對其它生物而言,性並不一定具有上述益處,就算生物最初進化出減數分裂是為了修復受損的DNA,如今性在生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不同於當初了。不過,在真菌、植物或動物中,性仍可能有著某些並非與繁殖直接相關的益處,譬如修復受損DNA。
  • 成年之後,我終於可以大膽地看動物交配了
    一位知友在回答中說:「我都快 18 了,我爸看到電視裡《動物世界》裡面動物交配的場景都會換臺。」今天,知乎君想彌補一下這位知友和大家看《動物世界》時的遺憾,專注於趙忠祥老師口中「交配的季節」,講講動物交配過程中那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事實。
  • 耶魯論文挑戰有關同性行為的歷史研究假設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記錄了從雪雁到普通蟾蜍的1500多種動物的同性性行為。長期以來,研究這些行為的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努力解決所謂的「達爾文悖論」:當這些行為沒有提供後代的機會時,它們如何如此持久?耶魯大學林業與環境研究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篇新文章中指出,現在是時候將問題從「為什麼動物從事相同的性行為(SSB)」重新解釋為「為什麼不這樣做」了?
  • 動物同性戀
    "同性接觸」  「同性爬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