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接觸」 「同性爬跨」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
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動物一般都有季節性發情期,這個時候動物個體已經發育成熟,能量的積蓄過程已經完成,受到體內性激素的刺激,會產生衝動,表現出求偶行為和交配行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種群裡或是等級序列非常嚴格的種群裡,優秀的雄性動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動物的青睞,比如,到了交配季節,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較誰的蹄子大,誰的體格強壯;野雞就會看誰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則比較誰的叫聲更悅耳動聽……
雌性動物選擇了那些優秀的雄性個體與之交配,剩餘的「單身漢」找不到配偶,沒有資格參與到繁殖群體中去,只能是發生同性爬跨行為,來釋放體內積累的能量。
「同性爬跨」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只要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往往就可以誘導同性戀行為發生。
有研究人員利用斑鳩做過這樣的實驗,雄斑鳩到了發情季節,就會對籠子裡的雌斑鳩表現出發情行為,如果你把雌斑鳩移走,放進一隻母雞,很快它就會對母雞表現出求偶行為。如果連母雞也沒有,它甚至會對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鳩在沒有求偶對象時,對另一隻雄斑鳩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動物的同性戀行為對物種繁衍沒有好處,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學和動物社會學意義。 李春旺解釋說,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有的時候只是一種學習行為。比如年幼的靈長類動物在遊戲時有時會發生一些爬跨行為。這時候它們還只是亞成體,還未成熟,沒有發育成熟的性器官,也沒有足夠的性激素的刺激,它們之間的爬跨不是一種性行為,只是小動物們在模仿成年動物之間的一種行為。但是這種學習對於動物以後的繁殖行為是十分有用的。
還有的同性性行為是為了緩解社群壓力,相互之間表示友好。社群動物中的個體常常發生對抗性衝突,尤其是同性動物之間,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種容易激動的動物,經常為了一些小事而爭鬥,可是它們爭鬥平息的速度似乎比發生的還快,其途徑之一就是通過性行為。
兩隻同性間互相摩擦生殖器,而異性間則發生真正的交配行為,它們以這種行為來示好、平息爭鬥,以減少家族和自己的損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有著維持動物種群穩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