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困惑不解:數百種動物存在同性戀—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在動物界中,很少有誰能比灰雁更加忠貞了。絕大多數灰雁都是一夫一妻制,成年後,它們常常只與同一隻灰雁廝守到老,在隨後的10餘年中共度餘生。只有在原配去世後,灰雁才會尋找新的伴侶。然而更加令人驚嘆的是,很多雄性灰雁的伴侶都是同性。根據一些研究的統計,20%的雄性灰雁都是同性戀。

事實上,不僅是灰雁,還有數百種動物也存在同性戀的現象。這令一些動物學家困惑不解:生殖是演化的驅動力,大多數動物都需要依靠兩性間的結合來產生後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同性戀對於物種的繁衍而言,似乎是非常不利的。但這一看似不利於物種延續的行為,為何在不同的物種中頻繁出現?這一行為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對於個體及種群有著怎樣的意義?

是必然產物還是偶然事件

如果用科學的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我們想知道:動物間的同性戀行為是自然界的某種穩定選擇,還是腦部發育不可避免的產物?同性戀是在演化這場盛大儀式中發揮了某些重要作用,亦或僅僅是突然出現的產物,並延續至今?

對於這些問題,科學家們無法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即使是研究灰雁數十年的維也納大學行為生物學家Kurt Kotrschal也不敢斷定。Kotrschal在一家以著名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的名字命名的研究站工作,而Lorenz最著名的研究,正是以灰雁為實驗對象。

在Lorenz看來,同性戀行為是有意義的。「我們確定,每一種天性對於生存而言,都有著獨特的價值。」他在1963年的著作中,解釋了當兩隻雄性灰雁結成伴侶時,為何常常能在種群中佔據優勢——這些同性戀雄雁的優越性反過來吸引雌性灰雁與它們快速交配,隨後它們再次回到同性伴侶身邊。按照這一解釋,同性戀反而促進了生殖率的提升。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解釋,其他科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同性伴侶可能履行了一些重要的社會職責,例如幫助其它灰雁撫養其幼崽,或是守護種群,防止天敵入侵。但在Kotrschal看來,這種解釋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在灰雁種群中,人們並沒有找到同性伴侶幫助自己親屬的明顯證據。當然,這種幫助也可能以其他更為微妙的形式展現。

人們注意到,同性戀行為出現較頻繁的物種具有一種共性:父母的職責多集中在父方或母方,而另一方則有較多的閒暇時間。有人認為,這或許是同性戀開始出現的原因。

此外,在灰雁種群中,同性戀的比例似乎與性別比例存在相關性。如果雄性數量遠多於雌性,一些雄性就會互相結成伴侶。在社會等級森嚴的物種中,單身的個體會被壓榨,處在社會下層,為種群覓食。在這種情況下,與同性結成伴侶要好過單身。按照這種解釋,同性戀是社會性與競爭的副產物。Kotrschal認為,不同性別演化出的擇偶目的,也可能是同性戀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於一些動物,一段關係的質量,要比性別本身更重要。

動物同性戀行為沒有統一解釋

動物界同性戀出現的真正原因,可能就隱藏在上文的某一條解釋中,也有可能是其他未知的因素。它們的適應性同樣具有多樣性:同性戀行為出現在動物王國的眾多角落裡,它們有著不同的起源,經過了無數次的演化。「在我看來,我們無法為不同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找到一個主要的,乃至統一的解釋。」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的Paul Vasey說,「考慮到不同物種獨特的演化歷史,我們顯然需要不同的解釋。」

在灰雁中,同性戀行為只在雄性中出現;而在另一類鴨科物種——加拿大雁中,雄性與雌性均能與同性組成伴侶。可能多達30%的加拿大雁個體都有同性戀傾向。

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的動物學家Claudia Wascher認為,與個體的顏色、身高等特徵不同,性取向不是簡單的遺傳,子代中同性戀個體的比例也不是固定的;和性格特徵一樣,成為同性戀的機率因個體而異,社會、環境都可能對這一機率造成影響。

當然,對動物個體而言,決定它們性取向的不是複雜的演化,而是吸引力。無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在某些情感、經歷的引導下,構成特殊的紐帶。正如Wascher所言:「愛,就是愛。」

撰文 Brandon Keim

來源 環球科學

翻譯 吳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眾多章魚聚集建造「城市」,科學家困惑不解
    奇怪的是,章魚在地球上存活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億年,但卻基本沒有進化,憑藉軟體動物的結構竟然繁衍到了現在,實在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最近,科學家們甚至還發現了由眾多章魚在海底搭建的「城市」,這裡被科學家命名為奧特蘭蒂斯。在澳大利亞東部的一處海域,科學家們找到了一個明顯有「人造」痕跡的物體,由貝殼和沙子組建而成,裡面甚至還有可以供章魚居住的洞穴。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新亞科。研究發現,兩者無論是在貝殼形態、齒舌特徵以及軟體部分的解剖特徵方面,均與已知的馬蹄螺科種類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確認其分類地位,研究人員利用多基因聯合建樹的方法對馬蹄螺科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它們並沒有與馬蹄螺科中任何已知的亞科聚在一起,而是單獨聚成一支。
  • 耶魯科學家:同性戀在1500多種動物中都很常見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很多人都認為,同性戀行為只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 動物世界十大熱衷同性戀動物(組圖)
    的史無前例的展覽,展示了51種存在同性戀行為的動物,記錄長頸鹿、企鵝、鸚鵡、甲蟲、鯨魚和數十種其它動物的同性戀行為。  展覽規劃人皮特·博克曼介紹,在1500多種動物物種中發現有同性戀現象,其中有500種動物的同性戀已有資料詳盡的記錄,而鳥兒和蜜蜂都可能出現同性戀現象。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同性戀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國內國外都有這樣一部分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由最開始的排斥和輕蔑變成了理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同性戀的婚禮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同性戀的原因。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評出十大同性戀動物(組圖)
    美國一家科學網站評出十大同性戀動物(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06:02 來源:     來源:新京報 近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戀行為,動物天生「愛」同性    正在戀愛中的一對雌性波諾波赫猩猩。
  • 動物同性戀:由父親養大的珍珠鳥更易同性戀
    像不少其它鳥類一樣,珍珠鳥中也存在同性戀傾向。不過,珍珠鳥的同性戀僅限於雄性之間,雄性同性戀的珍珠鳥會對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組成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但雌性珍珠鳥同性戀者卻非常罕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們知道,動物同性戀一般都有雌性與雌性、雄性與雄性兩種,很少有單一類型的。那為什麼珍珠鳥會出現單一類型的雄性相戀呢?
  • 生物學家發表「動物搞同性戀」文獻:綠頭鴨愛搞「基」?
    這個數字或許誇張了:它包含那些曾是同性戀而後又變成異性戀,或是那些曾是異性戀而後又變成同性戀的雄雁。即便如此,大部分的同性戀還是自始至終都未改變的。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這個問題讓一些科學家十分困惑——不止那些研究灰雁的,還有那些研究上百種其他出現同性戀行為的物種的科學家。歸根結底,繁育是進化的驅動力。
  •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黑背信天翁,中等體型,冬候鳥,分布於太平洋北部。黑背信天翁婚後會堅守嚴格的配偶終生制,致死不改變配偶,夫妻間即使一隻死掉,另一隻也會終生不找配偶或獨自死去。但是近三分之一的雌性黑背信天翁保持著長期的同性性關係。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在今年9月份出版的國際性專業學術研究刊物《動物行為》上,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Geoff MacFarlane發表了一篇關於鳥類同性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他們所研究的93種曾發生同性戀行為的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Ron   數百種鮮豔的藍綠色色調讓青蛙輕而易舉地「消失」在綠色的樹葉中——這多虧了兩棲動物歷史上多次出現的一種「分子戲法」。 綠色脊椎動物的顏色通常被認為是來自於其皮膚中承載色素的細胞。但許多樹蛙缺乏這些細胞。這些樹蛙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它們半透明的身體顯示出血液、骨骼和其他內部組織,而這些組織是由高濃度的綠色色素——膽綠素「染」成的。
  • 同性戀不是人類特有!!!動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
    圖片來源|Pixabay內容來源:玩數醫藥圈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在人類的認知中,同性戀是個矛盾的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理解同性戀這個特別的群體。放下意識的衡量與評判,縱觀整個生物界,迄今已發現約1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且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有哪一類動物不存在同性性行為。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 「這一新發現或表明我們發現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龍,其大小比蜂鳥還小,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並命名了一新屬新種。」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琥珀給了人們機會來了解恐龍時代的小型脊椎動物。很幸運在這些微小的脊椎動物記錄中發現了非禽類恐龍和鳥類。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動物同性戀
    "同性接觸」  「同性爬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