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是人類特有!!!動物界普遍存在同性性行為

2020-11-05 玩美數據

圖片來源|Pixabay


內容來源:玩數醫藥圈

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在人類的認知中,同性戀是個矛盾的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和理解同性戀這個特別的群體。

放下意識的衡量與評判,縱觀整個生物界,迄今已發現約1500種動物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且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有哪一類動物不存在同性性行為。

2001年英國曾推出了一部名為《動物世界的同性性行為 Out in Nature: Homosexual Behaviour in the Animal Kingdom》的紀錄片,片中訪問了幾位不同的生物學家,他們異口同聲都表示,在他們研究的生物種類當中,都有同性戀求愛、性交、結為配偶的行為出現,不單頗為普遍,且普遍為同類所接受。

片中有同性戀現象的生物包括:黃蜂、果蠅、非洲大象、非洲赤羚、加拿大高山山羊、獅子、日本獼猴、黑猩猩、狒狒、燕鷗、灰雁、皇帝企鵝、殺人鯨、南極海象、海豹、海豚,還有八爪魚!海陸空動物兼昆蟲俱有。

人類對自然生物的觀察發現:人類近親的倭黑猩猩50%是雙性戀者;寬吻海豚普遍有雙性性行為;兩頭雄性長頸鹿會將自己的脖子與對方靠在一起開始親暱動作;雄性美洲野牛的同性交配比異性交配更常見;有四分之一的黑天鵝是雄性同性組成婚姻家庭,且這種關係可以保持好幾年;雄性王企鵝伴侶會表現出與異性結合同樣堅實的關係,它們甚至會偷取其他王企鵝家庭的企鵝蛋並孵化、養大企鵝寶寶……

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很常見,但每一種動物的同性性行為又不同,有表現為雙性戀的,也有雄性間為主,也有雌性間為主,也有不同年齡層的不同表現。

礙於人類社會的偏見和束縛,在很早就有人發現了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但直到20世紀末動物界的同性性行為現象才被發表。

對於為什麼動物界廣泛存在同性性行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但有很多假說。

  • 同性性行為減少同性之間的爭鬥:倭黑猩猩的交配頻率很高,女性黑猩猩每兩小時左右一次參與同性生殖器摩擦,往往導致性高潮,她們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性接觸是與其他女性的,男性也雙向擺動。這些愛好和平的猿類幾乎都是雙性戀,常常以"做愛,而不是戰爭"的原則解決衝突。
  • 通過同性性行為學習交配:長頸鹿、海象的同性性行為大都在性未成熟時期,隨著性成熟,它們會和異性交配,繁衍物種。但這並沒有讓它們停止同性性行為。
  • 缺少雌性,促使它們發生同性性行為:由於雌性美洲野牛一年只與雄性交配一次,雄性間的同性性行為就更頻繁。
  • 動物最初是無取向交配,隨著物種進化才演變成異性交配:也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假設,無取向交配意味著交配減少了更多的成本。

在實驗室條件下,在各種自然生態裡,更多的動物物種被發現和記錄同性性行為。根據進化論,生物之間的異性性行為是動物進化的基本條件,那麼違背進化論不能生殖的同性性行為是如何發展和持續下去的?它的適應性何在?它的起源何在?某種程度上說,同性性行為是對異性交配生物繁衍的否定。

對比人類社會被道德和常理束縛住的婚戀觀念,可以說動物界的性愛更自由,更不受拘束,同性性行為更普遍。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9-1019-7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article/2011-10/can-animals-really-be-gay/

https://www.sohu.com/picture/428013361

相關焦點

  • 動物界也有同性戀?這正常嗎?
    動物中也有同性戀? 其實在這個星球上,很難找到沒有任何同性戀行為的物種!地球上的同性性行為有多普遍呢?雖然成年海豚發生的大多是異性性行為,但雄海豚幼年時,同性性行為更多一些。雄海豚之間的性接觸大約每小時有2.38次,是生物界官方認證的性慾過旺。為什麼會這樣呢?科學家認為同性性行為是為了使彼此的聯繫更加緊密,而不是為了爭奪資源之類的。雄性鸚鵡之間的同性性行為是另一種種群黏性現象。
  • 為何同性戀在動物和人類中如此普遍,始終沒有被進化淘汰?
    令人疑惑的是,在自然界,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繁衍後代,而同性戀及其性行為是無法誕生後代的。對於繁衍而言,同性性行為會消耗大量時間、精力和資源,顯然是一種浪費,但事實上,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都存在同性性行為現象,這也使得一眾進化生物學家備受困擾。
  • 耶魯科學家:同性戀在1500多種動物中都很常見
    作者 | 小小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很多人都認為,同性戀行為只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 為何同性性行為在動物中如此普遍?
    注意,本文中作者故意沒有使用「異性戀的」(Heterosexual)或「同性戀的」(Homosexual)這樣的詞彙,以避免讀者將人類的性觀念代入到無關人類的動物性行為領域
  • 世界十大同性戀動物,人類真是弱爆了
    「同性戀」在人類世界中,其實早已存在。自古以來,相關記載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歷代皇帝,甚至外國名流。漢武大帝甚好男色,幾乎盡人皆知。大文豪莎士比亞甚至也是同性戀者雖然此事並不為社會主流所認同,但是由於同性戀者越來越多,對於社會認同的強烈渴求與堅持,目前已有很多國家開放了同性結婚的法律約束。
  • 尚雯婕微博發「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遭到閆忠文炮轟,霸氣回應
    微博上寫著人民日報評論官微: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確實在很多國家都有同性戀不應遭受歧視,也可以結婚的國家。自2001年荷蘭成為第一個允許同性伴侶登記並認可就能有效性的國家以來,全球已經有15個國家全球性、美國13個州與首都、英國的2個地區及墨西哥首都等都均先後承認同性婚姻的權利並準予註冊。然而閆忠文卻發評論寫道同性戀是心理變態,違背了陰陽,違背了哲學的正反,都是錯誤的。
  •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想預測個體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是不可能的。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組成單元,在人類的 DNA 中,平均每一千個核苷酸就會有一個核苷酸發生替換。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基因組中存在大約400萬-500萬個SNPs。科學家們已經在全世界的人群中發現超過一億個SNPs,其中絕大多數對健康和發育沒有影響[5]。 回到這項覆蓋人數史無前例的同性性行為研究中來。
  • 動物同性戀
    "同性接觸」  「同性爬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專門從事動物行為研究的李春旺說,在動物界中,從鳥類到哺乳類都有同性戀行為的發現,他們一般稱之為「同性接觸」或者是「同性爬跨」。李春旺認為,動物的這種「同性爬跨」行為,受先天因素的影響。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
  • 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的新猜想
    自然界中,人類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發現了同性性行為,並且廣泛存在於主要的演化支,從靈長目到棘頭動物門不一而足。而對於同性性行為的起源與演化也是眾多學者一直研究的話題。從演化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異性性行為能夠繁衍後代。因而,經常有人會問:如果非異性性行為不能導致繁殖,進而造成個體與種群生存的「不適」,那麼為什麼這些性行為會隨動物的進化而演化,並且在發現有同性性行為的動物族群中沒有出現滅絕的現象? 傳統層面上對於同性性行為通常存在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兩種解釋。
  •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動物也有同性戀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黑背信天翁,中等體型,冬候鳥,分布於太平洋北部。黑背信天翁婚後會堅守嚴格的配偶終生制,致死不改變配偶,夫妻間即使一隻死掉,另一隻也會終生不找配偶或獨自死去。但是近三分之一的雌性黑背信天翁保持著長期的同性性關係。
  • 全球同性戀權利地圖
    同性戀權利圖解:五個國家可判死刑 通過全球同志權利地圖可以直觀的了解到世界對同性戀的政策和立法狀況。圖中灰白色部分的國家和地區同性戀合法但是同性戀的任何關係不被法律承認,這部分國家和地區佔了大部分,其中也包括中國。
  • 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但是使用這些龐大數據集的缺點是,這些研究並不是專門為尋找性偏好基因而設計的,所以研究人員受到參與者碰巧被問到的有關他們性行為的問題的限制。英國生物銀行和23andMe的參與者都報告了他們是否有過同性性伴侶。一個人的DNA本質上由數百萬個編碼字母組成,而這些字母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是不同的。
  • 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被人「掰彎」的?
    為了找到真正的同性性行為相關基因變異,科學家對來自英國生物銀行和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的477522人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相關性顯著的基因位點。除此之外,還有無數個相關性非常微弱的基因位點。
  • 我們應該支持同性婚姻,美國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存在同性戀基因
    (喜歡請多多關注作者,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在人類社會和男女兩性中,約有2%至10%的人表示與同性發生過性關係。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利用一種叫做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的方法,這些科學家對同性性行為進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遺傳學分析。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同性性行為確實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也會受到非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並不存在單個或者少數幾個所謂的「同性戀基因」。 歷史發現和缺陷 早在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就曾對同性性傾向和同性性行為進行過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 動物界十大性行為奇觀:海豚一天交配數次(組圖)
    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人類用各種「文過飾非」的手段來掩藏著自己的動物本性,以合乎一個文明人對於紳士與淑女形象的追求,但是動物們的存在卻時時提醒著活在美好夢想中的人們那永遠無法磨滅的動物性。「食色性也」,這兩種行為便是延續著人類生命的最原始、本質的動物行為。
  • 美研究發現動物同性行為或有助其社會行為進化
    低等動物的「同性戀」行為跟人類不一樣,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些動物的同性戀進化意圖提供了合理解釋。以下是容易發生同性關係的動物: 1.寬吻海豚 寬吻海豚是地球上最有名的兩性動物(bisexual animal),它們經常表現出同性性行為。大約有50%的雄海豚與其他雄性發生性關係,這種同性性活動有助於加強小團體之間的團結。
  • 鳥類的同性之愛:130種鳥類有同性戀行為(圖)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這對熱戀中的「情侶」很有可能不是異性,而是同性。  在今年9月份出版的國際性專業學術研究刊物《動物行為》上,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生物學家Geoff MacFarlane發表了一篇關於鳥類同性戀的研究報告,指出在他們所研究的93種曾發生同性戀行為的鳥類中,至少有5%的鳥類有著同性交配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