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2020-11-23 生物谷

2019年9月2日訊 /

生物谷

BIOON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都知道一個人的性偏好都受到他或她的基因組成的影響--不管他們更喜歡男性還是女性性伴侶,或者兩者都喜歡。最直接的證據是,同卵雙胞胎的性偏好更有可能是相同的,因為他們的基因組成是相同的,而非同卵雙胞胎只有50%的基因組成相同。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其中涉及哪些特定基因。199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的性取向受到X染色體上一種特殊基因的影響,媒體自然將這種基因稱為"同性戀基因"。但後來的一項研究並沒有重複這一發現,隨後的隨訪結果喜憂參半。


問題在於,這些研究規模太小,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的DNA中有數百萬個部分與其他人不同。這意味著尋找與性偏好相關的基因就像大海撈針。


而在一項於8月30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中,來自麻省總醫院、布羅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試圖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研究人員使用了有史以來同類研究中最大規模的樣本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得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結論,題為"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圖片來源:Science


簡單粗暴但有用的方法


他們的研究方法很簡單--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研究規模越大,研究人員對結果就越有信心。因此,研究人員使用了近50萬個樣本,而不是像以前的性別偏好基因研究那樣,對幾百或幾千個個體進行抽樣。


為了獲得如此大的樣本,研究人員使用了作為更廣泛項目收集的一部分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來自英國(英國生物銀行研究的一部分)和美國(關於商業血統公司23andMe對客戶收集的數據的一部分,他們同意回答關於性的研究問題)的參與者的DNA數據和問卷回答。


但是使用這些龐

大數據

集的缺點是,這些研究並不是專門為尋找性偏好基因而設計的,所以研究人員受到參與者碰巧被問到的有關他們性行為的問題的限制。英國生物銀行和23andMe的參與者都報告了他們是否有過同性性伴侶。


一個人的DNA本質上由數百萬個編碼字母組成,而這些字母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是不同的。因此,簡單地說,下一步是檢測每個人的DNA中的某些基因是否在報告有同性伴侶的參與者中比只報告有異性伴侶的參與者更常見。

圖片來源:MALTE MUELLER/GETTY IMAGES


不是一個基因,而是很多基因


研究人員發現並沒有一個獨立的"同性戀基因",而是有很多很多的基因影響著一個人擁有同性伴侶的可能性。總的來說,考慮到最終影響一個人性慾的數千種基因特徵,基因在一個人同性吸引力中所佔的比例在8%到25%之間。


單獨來說,這些基因中的每一個都只有非常小的影響,但它們的綜合影響是巨大的。研究人員可以從統計學上確定五個特定的DNA位點;研究人員還可以滿懷信心地表示,還有成百上千的其他位點也在發揮作用,但是它們目前還無法確定它們都在哪裡。


23andMe數據集的參與者不僅回答了有關他們性行為的問題,還回答了關於吸引力和身份的問題。綜合考慮所有的基因效應,研究人員發現同性性行為、吸引力和身份認同的變異都是由相同的基因造成的。


研究人員可以確定的一些基因為我們提供了關於性偏好的生物學基礎的線索。其中一個基因與男性的同性性行為有關,也與男性的禿頂有關。它也接近一個與性別差異有關的基因--分別是生物學上男性和女性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過程。性激素與禿頂和性分化有關,因此這項研究暗示性激素可能也與性偏好有關。


其他的發現進一步加強了潛在的性別偏好生物學的極端複雜性。首先,基因影響在男性和女性中只有部分重疊,這表明同性行為的生物學特性在男性和女性中是不同的。


其次,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有一些基因傾向於同性之間的吸引,也有一些基因傾向於異性之間的吸引,而這些基因是獨立存在的。


由於基因影響的複雜性,研究人員不能從DNA中準確地預測一個人的性取向--這也不是他們的目標。


可能的誤解


科學發現往往很複雜,很容易在媒體上被歪曲。性取向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和公眾誤解,因此,對這項研究結果進行細緻而準確的描述尤為重要。


但對於複雜的問題,人們往往想要非黑即白的答案。因此,人們對這項發現的反應可能是:"沒有同性戀基因?我猜根本就沒有同性戀基因"或者"很多基因?我認為性取向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實際上這兩種解釋都是錯誤的。

圖片來源:Science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斯坦利精神病學研究中心

遺傳

學主任Ben Neale表示,從一個人的基因組來預測他的性行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基因對性行為的影響還不到一半,但它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這些發現強化了多樣性作為性行為關鍵方面的重要性。


性偏好受基因影響,但不受基因決定。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雙胞胎也經常有完全不同的性偏好。然而,我們幾乎不知道非基因的影響是什麼,這項也沒有說明這一點。


這項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證明同性戀是人類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這一結論已經被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們反覆得出。LGBTQ人群的身份沒有爭議。這項新研究也再次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即沒有決定性的程度是先天或後天因素影響同性戀者的行為。(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
  • Science重磅 | 有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嗎? 50萬人調查得出...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想預測個體同性性行為的發生是不可能的。經過 GWAS 分析,研究人員共發現了5個與同性性行為顯著相關的 SNPs,其中2個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下圖中的紅色菱形),2個只在男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淺綠倒三角形),1個只在女性中存在(下圖中的深綠三角形)。相比於絕大多數已被研究過的特徵來說,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 SNPs 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跨性別的基因關聯度(across-sex genetic correlation)只有0.63。
  • 基因不等於我們 Gay是天生的?「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所謂「同性戀基因」的發現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我們埋葬它。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是什麼事。來自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如下模型。男同性戀非常可能有同性戀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而且,他們也更可能有同性戀舅舅和同性戀表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
  • 我們應該支持同性婚姻,美國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存在同性戀基因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於是,一場關於「同性戀基因決定性取向」的研究大戰掀開了帷幕!美國西北大學心理學系等研究機構聯合在(science)上發表題為:Robust evidence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後來來自對動物界的觀察和針對動物們進行的實驗,使大家更加傾向於認可「同性戀基因」的存在,因為在動物界中存在同性戀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大多數人類嗤之以鼻的現象在動物們眼裡卻習以為常。例如,大部分公獼猴通常喜好「霸王硬上弓」,追逐母猴進行交配,但公猴之間也會產生同性戀。
  • 號稱能檢測同性戀基因,這款App為何遭抵制?
    「測試你的基因有多Gay」,新款APP上線惹爭議 用戶只要花上5.5美元,上傳自己的基因數據,app就可以計算出同性戀傾向有多大。開發者聲稱,軟體原理是基於一篇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同性戀遺傳學論文(見《知識分子》文章:「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然而這一說法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原論文作者表示,這個app其實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
  • 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同性戀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國內國外都有這樣一部分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由最開始的排斥和輕蔑變成了理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同性戀的婚禮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同性戀的原因。
  • 「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新的研究表明,你所謂的「同性戀雷達」不僅錯得離譜,而且根本不存在。
  • 2019年8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
    為了證實這種新的見解也適用於人類,他們隨後將來自花生或呼吸道過敏症患者的血液樣本與非過敏性志願者的血液樣本進行比較,發現存在過敏症和相關IgE的人體的血液中具有升高的Tfh13細胞水平。3.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兩個外表幾乎一模一樣的兄弟對彼此的存在一無所知,直到他們在加拿大的同性戀酒吧邂逅。)貝利發現,男同性戀的原因不僅僅是基因,家庭、朋友、學校、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也明顯會改變性行為,以至於同卵雙胞胎中,一個是同性戀,另一個是異性戀的機會高達48%。也許需要外部或內部的觸媒,才會釋出不同性行為模式。
  • 「同性戀」基因,還是社會影響?Nature vs Nurture
    BBC最近報導了遺傳學的一則研究進展,探討了人類的同性戀行為的生物基礎。科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預測,比如有一個同性戀基因,打開就是gay,否則就是straight。這種(線性?)現在的生物學有一個趨勢,就是什麼東西都往基因上面靠,這可能與上面的思考方式有關。因為這樣的研究可以量化,可以探討生物體出現某種狀況的原因。這與在「基因趨勢前」的生物學是很強的對比,以至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曾稱DNA以前的生物學是在「集郵」。,可現實世界似乎比這要複雜一些,有些事情,基因不能完全確定。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同性戀與基因:這是一場美麗的相遇還是錯誤?
    通過已有研究結果分析,我認為同性戀由多基因控制,可能以累加效應或者基因互作的方式調控該性狀。我將依次介紹相關染色體區域。  Xq28區域:早期研究表明,X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影響同性戀的性取向,同時也能解釋男同性戀比例高於女同性戀的現象。
  • 同性戀是基因所致?還是環境導致?
    隨著現代社會開放程度增加,人們也敢於把匿藏在傳統倫理道德背後的同性戀話題拿到檯面上談論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開放,同性戀群體不再隱晦,人們更易關注到這一群體的存在!至於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人類對此的認識有著質的改變。
  • 漲姿勢「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你身邊是否有自稱擁有「gay達」的人?也許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同性戀雷達」(即你可以僅僅通過觀察一個人便得知其性取向)不僅毫無證據支持,而且這個概念是極其有害的。因為所謂的gay達,其實就是刻板印象。過去,曾有一些研究支持了同性戀雷達的觀點,而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一項2008年的研究。該研究表明,人們僅僅通過觀看他人臉龐的照片,便可精確地辨別出他們的性取向。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盤點全球八大「同性戀之都」
    > 第9頁: 第10頁:  「gay"在英文裡是同性戀的意思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同性戀者的各項指標完全正常,故同性戀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不同於大多數的人的一種性取向,並且猜測這種性傾向可能是由於基因不同導致的,但是這種猜測沒有得到證實。有些宗教組織認為,同性戀是一種選擇,可以得到治療,並通過一些療程改變他們的性取向,但是受到了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批評,因為它們帶來的壓抑感有時會導致治療者自殺,或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