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終於找到了同性戀基因!!

2021-02-13 科學解碼

研究發現,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

據每日電訊報12月8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這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性取向遺傳研究。

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1000多名同性戀男性的完整基因組(包括其中1人的全部DNA代碼),並將其與類似數量的異性戀男性基因數據進行比對。

結果顯示,在SLITRK5和SLITRK6基因周圍,同性戀和異性戀者的DNA存在差異。


SLITRK6是大腦發育的重要基因,在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的大腦區域尤為活躍。下丘腦對於產生控制性慾的荷爾蒙至關重要,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在男同性戀者中,其所佔比例高達34%。

來自美國伊利諾斯州的北岸大學健康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還發現了TSHR基因的不同之處。TSHR基因與甲狀腺相關,這是另一個與性取向有關的區域。


研究領導者艾倫·桑德斯博士(Dr Alan Sanders)指出:「由於性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來說都是如此,為此理解人類性取向的發展和表達都很重要。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尋找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基礎,從而最終增加我們對性取向生物學機制的認識。我們已經完成了有關這個性徵的基因組研究第一步,並希望後續更大規模的研究將進一步闡明其基因貢獻。」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根據自己的性取向和性感覺對性取向進行評分。男性被要求通過血液或唾液樣本提供DNA,然後進行基因定型和分析。

儘管之前的研究已經指出同性戀存在遺傳傾向,但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研究了個體的整個基因組,因此是關於性取向遺傳基礎研究的最全面評估。

解碼君推薦:《精子戰爭》是一部被中國讀者忽略的科普巨著,已翻譯成26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地18年比肩《自私的基因》,比《金賽性學報告》《海蒂報告》更有衝擊力。

如有需要,可點擊左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科學家找到同性戀基因,下丘腦某些部位比普通人大出34% 外媒稱,在針對性取向基因基礎的史上最大規模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與同性戀相關的基因。
  • 基因科學:同性戀基因≠基因缺陷
    同時,獼猴、羊、老鼠、牛等多彩的同性戀與雙性戀神秘國度讓科學家們對其充滿了興趣。接下來的2014年6月5日,《華盛頓郵報》也曾報導過一篇文章,稱同性戀基因不僅僅只存在確實存在同性戀基因,而且這樣的基因不只兩個,甚至更多。
  • 同性戀或與基因相關 韓科學家試驗控制老鼠性取向
    雌性老鼠「可通過基因敲除變成同性戀」。
  • 美國科學家:性取向與基因有關 同性戀系天生
    中國網2月18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2月16日報導,來自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對400名以上男同性戀者進行了檢查,這些男同性戀者都擁有正常性取向的兄弟。最終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在他們體內特定基因的影響下,他們成為了同性戀。芝加哥地區的科學家們鑑定的是與性有關的年輕男性的基因組。
  • 同性戀與基因:這是一場美麗的相遇還是錯誤?
    迪安哈默和亨利王子學院研究中心的研究將同性戀基因拉入大眾視野之下,也激發了更多科學家的科研熱情。在此情況下,衍生出了許多研究方法。  傳統方法主要有家系研究法與雙生子研究法。二者相互補充證明同性戀具有遺傳基礎。家系研究法。Bailey 等用精細確認的樣本估計了男同性戀的家族聚集性。
  • 同性戀: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同性戀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被大眾看作一群「異類」,並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性性行為和同性戀究竟是遺傳(或者說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儘管科學家此前針對這一問題也進行過研究,但由於樣本量少等原因,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定論。
  • 「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一個無聊科學家意外開啟的實驗旅程
    哈默搜尋了自1966 年以來所有科學文獻的資料庫,尋找關於「同性戀」和「基因」的文章,找到十四篇,但搜尋「金屬硫蛋白基因」,卻有六百五十四篇。不過,哈默還是找到了一些誘人的線索,即使它們被湮沒在科學文獻之中。1980 年代,心理學教授麥可貝利(J. Michael Bailey)想用雙胞胎實驗研究性取向的遺傳學。
  • 同性戀是天生的?聽說有種基因,能影響性取向!
    同性戀現象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國內國外都有這樣一部分群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由最開始的排斥和輕蔑變成了理解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同性戀的婚禮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同性戀的原因。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Science:到底存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其中涉及哪些特定基因。199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的性取向受到X染色體上一種特殊基因的影響,媒體自然將這種基因稱為"同性戀基因"。但後來的一項研究並沒有重複這一發現,隨後的隨訪結果喜憂參半。問題在於,這些研究規模太小,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的DNA中有數百萬個部分與其他人不同。
  • 「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
    此前已有科學家提出基因影響性取向(sex orientation)的理論,證據包括有觀察發現同性性行為具有家族特徵,而且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比異卵雙胞胎或者兄妹更為一致。 但是,由於這些與性取向有關的遺傳變異(genetic variants)研究往往樣本較小,與同性性取向和性行為有關的遺傳變異位點過去一直沒有被發現。
  • 基因不等於我們 Gay是天生的?「同性戀基因」真的存在嗎?
    所謂「同性戀基因」的發現正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我們埋葬它。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是什麼事。來自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如下模型。男同性戀非常可能有同性戀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而且,他們也更可能有同性戀舅舅和同性戀表兄弟,比你認為的偶然度要高。
  • 同性戀是先天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被人「掰彎」的?
    圖自Science這個問題,也困擾了許多的科學家,不少科學家都曾試圖找出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上世紀九十年代,分子生物學家Hamer鑑定出X染色體上的一段DNA (稱為Xq28) 有可能與同性戀形成有關,據此提出了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不久之後,DNA測試將可以告訴懷孕的母親她的肚子裡孩子是否同性戀。已經有科學家宣稱他們能夠辨別胎兒的性取向,而識別和幹預之間的距離正在縮小。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這個世界上將少一個同性戀——如果這是她希望的。                        這並不像聽上去那樣遙遠。已經有一些科學家宣稱,他們可以識別胚胎的性取向,識別和幹預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去年12月,兩所俄勒岡大學的研究者完成了對綿羊性取向的為期3年的研究,其中它們研究了荷爾蒙對同性戀公羊的影響。雖然改變綿羊性取向的嘗試失敗,單是這個點子已經讓同性戀權益組織憤起抗議。
  • 最新研究稱同性戀基因通常父傳女母傳子
    當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可能成為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
  • 同性戀是基因所致?還是環境導致?
    隨著現代社會開放程度增加,人們也敢於把匿藏在傳統倫理道德背後的同性戀話題拿到檯面上談論了!伴隨著網際網路的開放,同性戀群體不再隱晦,人們更易關注到這一群體的存在!至於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人類對此的認識有著質的改變。
  • 備受爭議的「同性戀基因」應用引發了人們對基因狂野西方的恐懼
    DNA測序結果差一個叫「你有多同性戀」的應用程式最近很有爭議。研究人員對幾十萬個基因組進行了統計上複雜的分析,尋找基因變異與疾病、行為或其他特徵之間的聯繫。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些研究發現的變異,去掉它們的警告和細微差別,並在網上銷售一個簡單的基因解釋工具。科學家和遺傳顧問說,這些不受管制的工具可能會導致個人和社會,造成焦慮,不必要的醫療費用,汙名和更糟。
  • 「同性戀基因」存在嗎?Science調查了50萬人,結果……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主流精神病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而對性取向進行研究被認為是一種「治癒方法」。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宗教領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宣揚:同性戀是來自基因的選擇,是一種罪惡。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問這一群體背後的行為本質。過去一些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同性性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這些研究往往由於涉及人數較少,且沒有使用現代基因組分析的方法,並不能驗證其有效性。
  • 動物界的同性戀,都有哪些操作
    動物園的17隻企鵝中,有一對同性戀公企鵝十分堅定,一直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它們去年就嘗試偷蛋,結果發現偷的蛋沒有受精。原因是那枚蛋來自一對同性戀母企鵝。  今年,它們終於在一對異性戀夫婦那裡偷來一枚蛋,並嘗試自己孵化。動物園管理者承諾會將孵化結果告訴大家。  為了安撫群眾對這對公企鵝的道德譴責,他們說,那對異性戀夫婦後來又生了一個蛋。
  • 「同性戀」基因,還是社會影響?Nature vs Nurture
    BBC最近報導了遺傳學的一則研究進展,探討了人類的同性戀行為的生物基礎。科學的一個目標就是能夠預測,比如有一個同性戀基因,打開就是gay,否則就是straight。這種(線性?)現在的生物學有一個趨勢,就是什麼東西都往基因上面靠,這可能與上面的思考方式有關。因為這樣的研究可以量化,可以探討生物體出現某種狀況的原因。這與在「基因趨勢前」的生物學是很強的對比,以至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曾稱DNA以前的生物學是在「集郵」。,可現實世界似乎比這要複雜一些,有些事情,基因不能完全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