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鳥,學名斑胸草雀,是一種漂亮、小巧的觀賞鳥。像不少其它鳥類一樣,珍珠鳥中也存在同性戀傾向。不過,珍珠鳥的同性戀僅限於雄性之間,雄性同性戀的珍珠鳥會對同性大力放歌,互相吸引,並組成伴侶,其忠貞程度不亞於異性伴侶,但雌性珍珠鳥同性戀者卻非常罕見。
    
    我們知道,動物同性戀一般都有雌性與雌性、雄性與雄性兩種,很少有單一類型的。那為什麼珍珠鳥會出現單一類型的雄性相戀呢?
    很多人會以為,這個謎題太容易破解了,無非是在一個珍珠鳥群體中,雌性珍珠鳥太少,導致「剩男」太多所致。而先前人們也常認為因某一性別數量缺少,才導致了動物同性戀的出現。但科學實驗並不支持這種結論。
    
    不久前,美國加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此展開了研究。他們把一群幼小的雄性珍珠鳥安置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這些雄鳥中有超過50%開始了同性戀。然後,研究人員把同樣多的雌性珍珠鳥放進來,使雌雄珍珠鳥的數量達到了平衡。奇怪的是,即使有了足夠的雌性可以被追求,但大多數已建立同性戀配偶關係的雄性珍珠鳥完全不為異性所動,其中繼續保持同性戀的比例高達70%。
    既然珍珠鳥雄性相戀的原因不是「剩男」過多造成的,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最近,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對珍珠鳥雄性相戀現象進行了專門研完。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的是,幼年珍珠鳥如果由單親撫養,通常是由父親來撫養。研究人員測試了由父親單獨或父母共同撫養長大的幼鳥們的配偶選擇。結果發現,單純由父親撫養長大的,有75%的雄性選擇了同性配偶,而雌性則沒有這種現象。相比之下,由父母共同撫養長大的雄性和雌性孩子則更喜歡異性。這表明,缺少母愛的雄性,容易出現雄性相戀。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雄性偏好同性戀而雌性拒絕同性戀的怪現象呢?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這種動物的「印隨行為」和「性印記效應」導致的。印隨行為是一些生物的一種本能,一些剛孵化出來的幼鳥和剛生下來的哺乳動物會認識所見到的第一個移動的物體,也就是「睜眼先認個媽」——這是動物出生後早期的學習方式。因為那些長大偏好同性戀的雄珍珠鳥從破殼到飛離鳥巢期間,看到的只是父親,所以只認識成年雄性及其特徵。而父親的特徵在後來就對它們產生了「性印記效應」。
    
    其實在動物王國中,「性印記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幼體熟悉父母個體的特徵後,會在成年後把父母的特徵作為選擇配偶的標準。先前的觀察發現,如果雌性珍珠鳥的父親擁有一根藍色羽毛,那麼它們就更喜歡選擇擁有藍色羽毛的配偶。由此可知,那些從小缺失母愛的珍珠鳥都把父親當做擇偶標準了,因此會出現雄性同性相戀,而雌性不會同性相戀,因為它們也只選擇它們心中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