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行為到底都為了啥? 新答案公布

2020-12-05 澎湃新聞

性大概是生物學中最難解的謎團之一。有性生殖的弊端不容反駁:必須要有兩個生物個體,並且每個個體都只能將自己的一部分基因組遺傳下去。性交過程中,雙方需要親密接觸,因此很容易受到對方的身體傷害、或感染疾病。而無性繁殖(即自體克隆)就沒有這些弊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還可以將自己的全部基因傳給後代。

然而,儘管有這麼多優勢,無性生殖在真核細胞生物中卻屬於「異類」、非常態。例如在植物中,只有不到1%的品種經常進行無性繁殖。在動物中,只有千分之一的已知品種只進行無性生殖。幾百年來,這個明顯的矛盾一直令生物學家們困惑不已。

1932年,遺傳學家赫爾曼·馬勒(Hermann Muller)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遺傳學終於解開了性的存在(即功能)之謎。通過基因重組,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基因變異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性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增加後代的基因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可以使後代更強壯、移動更迅速、對寄生蟲的抵抗力更強、或者更有適應能力。

馬勒並非第一位提出該觀點的生物學家,但他的影響力最強,因此他的名字與這一觀點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一直到今天,這一觀點在生物學界依然十分盛行。但這個觀點本身仍有待商榷。畢竟,為了增加多樣性的說法並不能解釋單細胞生物為何、以及如何進化出性過程之一:減數分裂,即基因組分成兩半、形成卵細胞和精細胞的過程。

性選擇和性假說的關注點往往都放在生物的後代上,在對性行為進化史研究發現的證據顯示,僅圍繞「什麼對後代和整個物種而言最為有利」的理論並不全面,研究總是忽略了性交給個體帶來的直接益處。

研究人員正在重新審視性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細胞和生理過程對生物個體的影響。而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物學家之所以找不到能夠解釋性行為的大一統理論,原因是根本不存在這樣的理論。相反,性行為可以為生物提供的益處可謂五花八門,生物會從最有益於自身的原因出發、開展性行為。

無處不在的性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性」可謂無處不在。幾乎每種真核生物都會進行性交,但每種物種都有著獨特的性體驗。對於植物、單細胞原蟲、果蠅和人類而言,開展性行為的方式可謂千差萬別。

但並非所有真核生物都將繁殖看作性交的目的。例如,有一種藻類就不會為了繁殖進行性交,它們進行無性繁殖的效果反而更好。這種團藻可以自行選擇是進行自體克隆、還是與其它團藻性交,而當它們選擇後者時,往往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

這些藻類按人類的標準來看,都只算有半個基因組。它們每條染色體都只有一份,因此屬於單倍體。在這種狀態下,它們可以進行有絲分裂,通過這種方式克隆自己。首先,它們的每條染色體會複製為二;接著,這些複製出來的染色體會沿著細胞中線排成一列,然後被拉入新形成的、與母細胞完全相同的子細胞中。

但當環境溫度過高、或缺少氮元素時,該藻類就會改變繁殖方法。一個單倍體團藻會與另一個團藻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每組染色體就變成了兩條,該藻類也就變成了像我們一樣的雙倍體。

不過,這種藻類只有當生存環境變得艱難時才會選擇有性繁殖。內德爾庫和同事們發現,如果能緩解它們的生理壓力,比如向水中加入抗氧化劑,它們就不會進行有性繁殖。研究人員據此總結道,對這些藻類而言,性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生育後代,而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更好地應對這些壓力。

對這種藻類來說,性最直接的好處便是使其變成抵抗力較強的多倍體,能夠經受住更嚴苛的環境挑戰,而當環境好轉後,雙倍體藻細胞便會通過減數分裂回到單倍體狀態。但減數分裂這一過程除了增加基因多樣性之外,還為基因組提供了一次獨特的改良機會。

就像所有多細胞生物一樣,這些藻類也可以設法修正DNA中的微小缺失或錯誤,但如果DNA破壞得太過嚴重,這套機制就難以將其精確修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第二條DNA鏈作為複製模板,便可力挽狂瀾。

而在單倍體細胞中,由於只有一條染色體,一般無法通過複製粘貼的方式修復受損的DNA。不過也有例外情況:在減數分裂期間,當新配對的一組染色體排在一起、尚未被拉入子細胞時,被破壞的DNA就得到了一個修復的契機。

進行減數分裂時,來自兩個單倍體母細胞的染色體會排列在一起,期間可能會彼此交換組成部分。這一過程名叫「重組」,可以大大增加基因多樣性,但更重要的是,它為染色體提供了一個複製粘貼其它單倍體基因的機會,可以完成憑自己之力無法進行的DNA修復。

早在幾十年前,科學家就已經了解到了減數分裂的DNA修復作用。還有一些早期研究提出,這也許能解釋為何有害變異比我們預想的要少見。但研究指出,這一功能在生物進化出性功能中或許扮演了重要作用。由於上述藻類屬於真核生物的最古老世系之一,這也許說明「性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繁殖」。相反,「生物進化出性,也許是為了增強對壓力的適應能力。」

植物、原生生物與人類

這已經不是個新觀點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亞利桑那大學細胞生物學和解剖學教授哈裡斯·伯恩斯坦(Harris Bernstein)和卡羅爾·伯恩斯坦(Carol Bernstein)就提出了這一理論。但該觀點提出以來,始終未受到主流進化生物學的重視。

科學家在研究一種名叫草履蟲的原蟲時遇到了這個問題。草履蟲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全身覆蓋著細小的纖毛,使其可以在淡水中遊動。它們在感受到壓力時也會採用有性繁殖的方法。並且當草履蟲選擇有性繁殖時,性交的對象常常是自己。

有證據顯示,自體受精在草履蟲中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行為,這也許是草履蟲基因多樣性非常低的原因之一。這一事實無疑與「性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增強基因多樣性」的主流理論相矛盾。

研究中發現,就像前面提到的藻類一樣,草履蟲似乎也能從性交的過程中直接受益。在壓力環境中,進行自體繁殖的草履蟲的生存率比其它草履蟲更高。最近剛剛達到性成熟的草履蟲也會變得更加強壯。這些發現表明,壓力不僅會誘發性行為的產生,並且激活性行為所需的過程也許還能幫助草履蟲更好地應對壓力。性不僅是個遺傳過程,還是個細胞層面的過程,期間會涉及到多種其它細胞功能的基因。

儘管還需開展進一步實驗才能完整地驗證這一想法,但針對性、以及針對壓力反應的細胞機制在本質上是相互聯繫的。除了自體受精和性成熟為個體生存能力帶來的益處之外,高溫壓力還會激活幾種使草履蟲達到生殖成熟的基因。甚至無需真正開展性行為,僅僅是為基因組融合做好準備這一過程,便可使草履蟲更好地應對壓力。

當然,草履蟲和藻類都不是動物。對其它生物而言,性並不一定具有上述益處,就算生物最初進化出減數分裂是為了修復受損的DNA,如今性在生物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能不同於當初了。

不過,在真菌、植物或動物中,性仍可能有著某些並非與繁殖直接相關的益處,譬如修復受損DNA。並且,就算性是動植物唯一的繁殖途徑,這些益處或許也會影響性的發生原因、方式、時間和頻率。

這些非直接益處也許遠遠超出了減數分裂的範疇。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從蟋蟀到小鼠的多種生物後發現,性交還可以帶來許多意料之外的好處。之所以說是意料之外,是因為與無性繁殖相比,有性繁殖不僅效率更低,還會對參與性交的生物個體造成能量負擔。合成卵子或精子、尋找配偶、進行交配……這些行為都需要耗費能量和資源。因此生物個體往往要在繁殖和其它有助於延長壽命的行為之間進行取捨,如擴大體型、或增強免疫系統等等。

但關於性的代價和益處,我們的許多認識都來自果蠅等現代生物,從實驗室動物身上取得的結果也可能具有欺騙性。自然界中的情況可能與實驗室相去甚遠,因為環境區別很大。

例如,大部分與果蠅相關的文獻都指出,交配是有代價的。但在研究野生環境中的果蠅時發現,實際情況剛好相反,保持「完璧之身」才會付出代價,交配過的雌性果蠅比未交配的果蠅壽命更長。雖然尚未通過詳細實驗證實這一點,但這可能是因為雌性果蠅可以從受精中獲得多種好處造成的。

美國克瑞頓大學研究生殖生理學和行為生態學的專家艾米·沃辛頓(Amy Worthington)在野生蟋蟀身上也發現過類似的現象。她原本以為,雌性蟋蟀在交配後要把大部分能量用來產卵,因此更容易感染疾病。但事實上,它們在交配後反而會變得更加頑強。「我們在許多物種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與未交配過的雌性生物相比,交配過的往往生存能力更強、免疫反應也更強。不過增強的程度有高有低。」

研究人員懷疑,一種名叫前列腺激素的化合物也許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前列腺素對卵子的形成很重要,但也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我們知道前列腺素主要存在於精液中,雌性生物也許會利用受精過程中獲得的前列腺素,既能提高繁殖成功率,又可增加生存機率。

「親密」的朋友

前列腺素並非蟋蟀或昆蟲所獨有,幾乎所有動物體內都存在這種物質。因此無論是「昆蟲、哺乳動物還是兩棲動物」,受精也許都能強化個體的免疫系統。

而神經科學家在研究雄性動物的過程中發現,事情的真相比這還要複雜。2018年,研究發現雄性小鼠在交配後,大腦的免疫力有所提升,這也許意味著,交配有助於它們對抗感染。此外,性也許還能改善它們的大腦機能。其他科學家發現,交配後的小鼠在特定的認知測試中會表現得更好,並且定期交配可以減緩衰老相關的腦功能退化。

針對性的益處的研究不僅在技術上難以開展,結論也容易得到錯誤解讀,造成文化或社會性影響。記者曾經問過,對藻類的研究是否意味著壓力會誘使人們做愛。而科學家對此的幽默回答是:「除非你是個單倍體藻類才會。」

當然,這些影響是雙向的,文化信仰和性觀念會影響我們對其它物種研究結果的解讀,而我們對性行為的偏見(比如哪些類型「正常」、哪些類型「不正常」等等)又會從根本上影響我們在動物研究中最重視的方面。

我們對性行為的認知已經影響了我們對動物行為的理解,比如「正常」的性行為應該是什麼樣子、某一個體應不應當發生性行為等等。對動物中同性性行為的研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你也許會注意到,圍繞同性性行為開展的研究經常會做出站不住腳的假設,例如「進行性交需要付出代價,因此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必定會帶來某些難以拒絕的好處,如可以大大增加個體一生中的繁殖數量,這樣才能在自然選擇中留存下來」等等。但在許多情況下,性交並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帶來的好處也可能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與其思考生物為何會進化出同性性行為,不如反過來想想,它們為何不能進化出這種行為。從這個角度出發後,他們意識到,同性性行為也許自古便已有之,只是因為不需要生物付出太多代價、所以沒被自然選擇淘汰而已。畢竟,兩性分化(不同性別的個體之間存在區別、且會產生不同大小的配子)可能是生物進化出減數分裂和配子融合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生物也許已經學會了做幾手準備、嘗試與同物種的任何個體交配,並從中嘗到了甜頭。

甚至還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如果性行為造成的身體代價足夠低、帶來的益處又足夠大,有時也許並不值得費力尋找一位異性交配對象。個體如果不拘交配對象的性別,便能更早、更頻繁地開展交配,這樣也許便能活得更長、能遺傳下去的基因也更多。而諸如此類的假說很可能得不到深入探究,因為我們對自身性行為的看法決定了對其它物種性行為的看法。

但隨著科學家開展更多關於性對不同生物影響的研究,也正在逐漸摒棄偏見,不斷發現性的諸多積極影響。其中任何一種影響都可能微妙地決定了某個物種開展性行為的方式。只要能為生物帶來哪怕一丁點的好處,比如增加後代數量、提升後代質量等等,便會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

可以說,性的進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這些益處的引導。性也許既能增加後代的遺傳多樣性,又可以給個體本身帶來直接益處,這兩者並不矛盾。如果性行為既能以直接方式、又能以間接方式(如延長個體壽命)促進繁殖,從進化角度實現「雙贏」,性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也就說得通了。

相關焦點

  • 陳小野:正視我們的動物性 社會性是生物性的延伸
    [導讀]「生物學上有一個『基因中心法則』,就是說生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其基因的傳代。比如,人們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擺上家人的照片,其性質與動物圈劃自己地盤的意義是一致的。」陳小野:我是搞中醫基礎研究的,中醫很講究「根」,根是生命之源,和生死,衰老有關,但到底哪裡是中醫說的根?《醫貫》說:「五臟之真,唯腎為根。」
  • 生物為何會進化出性行為? 新答案公布
    1932年,遺傳學家赫爾曼·馬勒(Hermann Muller)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遺傳學終於解開了性的存在(即功能)之謎。通過基因重組,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基因變異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性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增加後代的基因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可以使後代更強壯、移動更迅速、對寄生蟲的抵抗力更強、或者更有適應能力。
  • 太平洋三鯨魚嬉戲交配畫面被拍 圖揭海洋生物性行為,鯨魚生殖器長...
    延伸閱讀:圖揭海洋生物性行為,鯨魚生殖器長達3米床笫之事一直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話題,各類作家藝術家在作品中描述得津津有味,而性也早已超越了繁衍後代這一基本功能。不過,不要以為只有人類才能把性升華到這樣的境界,有一些動物比起人類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們就是——鯨和海豚!
  • 抄襲答案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行為
    抄襲答案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行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寫作業業是學生的本質工作,暑假作業讓你做,你拖拖拉拉不想做,我在家,從沒見你好好寫過,你說我不在家時你寫了,昨天我說看看你做的,一看你已經做大半本了,我翻著看幾頁,一看寫的竟和標準答案不差上下
  • 美國藝術是啥?惠特尼雙年展的新答案
    美國藝術是啥?惠特尼雙年展的新答案 美國藝術是什麼?每隔幾年,惠特尼雙年展就會給出一個新的答案。本屆雙年展的策展周期和美國總統大選的周期幾乎重疊,雙年展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多政治性的因素。
  • 拍了片還要做磁共振檢查 到底為了啥?
    &nbsp&nbsp&nbsp&nbsp拍了片還要做磁共振檢查 到底為了啥?&nbsp&nbsp&nbsp&nbsp相信不少外傷患者、特別是傷筋動骨的患者都在醫院經歷過拍片、做磁共振等雙重檢查。
  • 為什麼吃完神秘果以後,吃啥都是甜的?答案原來那麼簡單
    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沒有見過,這種可以改變人類的味覺,可以使酸的食物變成甜的水果吧?到底為什麼吃完神秘果以後,吃啥都是甜的?答案原來那麼簡單。它叫做神秘果,又稱為奇蹟果神秘果乍一看,它的外形非常像我們平時常見的小西紅柿(也叫聖女果)。但是神秘果的內部與小西紅柿可大有不同,神秘果內部果肉是白色,而聖女果是紅色。
  • 手機頂部顯示的「HD」,到底是啥意思?中國移動給出了答案!
    大家好,我是小六學長,今天我們科普的話題是:手機頂部顯示的「HD」,到底是啥意思?中國移動給出了答案!   相信平常比較細心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大部分的手機在頂部都會有「HD」這個圖標。於是就引發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究竟這兩個字母代表的是什麼呢?
  • 人的意識到底和量子力學有啥關係?
    前面我寫過一篇文章講解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差別,其中最核心的差別就是觀察對於宏觀和微觀的意義不一樣,觀察宏觀物體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我們的觀察行為沒有關係,但是微觀世界就不一樣了,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和我們的觀察行為是有強烈的因果關係的。
  • 未來人類到底會長成啥樣?科學家公布模擬圖:幸虧自己出生早
    未來人類到底會長成啥樣?科學家公布模擬圖:幸虧自己出生早。的確,未來的人類長啥樣,未來人類的生活又會是怎麼樣,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但很少有人會去研究這些問題,因為研究過去比研究未來要有價值的多,我們通常只會在小學生的日記裡看到「未來是什麼樣的」,實際上,在一些國家,也有一部分人士非常關心未來人類的模樣,但當科學家們公布出未來人類的模擬圖時,很多人都感到「慶幸」,不是慶幸未來人類有多好看,而是慶幸自己出生的早。
  • 聽診器最初被發明出來是為了什麼 9月16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公布
    聽診器最初被發明出來是為了什麼 9月16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公布 2020年9月16日,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問題是關於生理健康的知識的
  • 中國能看137億光年遠的天眼,到底有啥用?如今又發現了什麼?
    導語:中國能看137億光年遠的天眼,到底有啥用?如今又發現了什麼?自從阿雷西博望遠鏡退役,中國天眼FAST便成為了全球唯一的天眼,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天眼能夠接收到來自137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這是真的嗎?
  • 「設計概論」設計的目的 - 生物性
    前言:這篇文章讀起來會有一些難度,把知識較為精細的刨析,每一句話都是知識點,O 點擊播放視頻作為生物性的人Zuowei shengwuxing deren作為生物性的人,設計的目的在於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以人為本」的表現形式是以設計「物」來適應人的生理特點,表現在對物的結構、材料、造型、功能等因素進行合理的設計
  • 到底啥是「量子通信」
    要了解到底什麼是「量子通信」,讓我們從三個問題開始著手:
  • 土狼到底是個啥?
    電影中有一群經典反派被叫做「土狼」的,按照電影中的臺詞就是一群「留著口水,四處晃蕩的傻瓜」,當時腦子裡就蹦出一個問題:「土狼到底是個啥?」當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開始在腦子裡搜索我知道的非洲動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著「非洲二哥」稱號的斑鬣狗,這貨長這樣~~~~~~~~~      是不是生就一副猥瑣的小樣,別看長得不行,地位可不低呢。
  • 月球上面到底有啥?美俄打死不再涉足半步,專家:中國已給出答案
    圖為月球上的太空人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送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後來,美國也不甘示弱,於1969年7月20日實現首次登月,並在之後的11年中,先後送12名航天員登上了月球,可是,自從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後,美俄卻打死也不再涉足月球半步,不少人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月球上面到底有啥
  • 在休閒遊戲裡開掛到底是圖啥?
    畢竟養成遊戲的數據都在伺服器上,外掛改不了,而養成和競技都不重要的遊戲,開外掛好像也得不到啥。舉例來說,「連連看」似乎就是不那麼需要外掛的遊戲——如果給「連連看」加個外掛,全程自動連,那這個遊戲到底還玩什麼呢?好吧,有些「連連看」還有對戰功能,開掛好歹還有個戰勝對手的意義。那麼,在一個毫無競爭環境的遊戲中,外掛還有意義嗎?答案是有的。
  • 啥時候該做愛滋病檢測?答案可能比你想像的多
    啥時候該做愛滋病檢測?答案可能比你想像的多 2020-12-01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古代隱語「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到底啥意思?看完都被逗笑了
    在影視劇《智取威虎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當年我方偵查員楊子榮喬裝打扮,進入土匪窩查探敵情,對方為了試探他的身份,於是說出了一連串的「黑話」。土匪:蘑菇,你哪路?什麼價?(什麼人?要到哪裡去?盜墓行業最近幾年,盜墓題材的影視劇可謂火遍全國,特別是《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那麼裡面總說的「掌眼、粽子、倒鬥」到底是啥意思呢?
  •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到底在幹啥?
    上萬名工人「鑽進海底」,外媒:中國到底在幹啥?深圳別稱「鵬城」,是廣東省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也是全國經濟中心城市以及國際化大都市。深圳是一座人人嚮往的城市,由於深圳經濟發展很迅速,各行各業都處於頂尖領域,因此每年都會吸引大量人才湧入。隨著近幾年深圳的不斷發展,對基建要求和條件越來越高,所以深圳各方面基建設施也都陸續開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