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覺得自己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理智且正確的,你有沒有思考過自身的行為是否受到過其他因素的引導。這裡向各位推薦一本書《怪誕行為學》,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了一系列有趣的小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人類各種行為背後奇妙的原因。
一.我們喜歡攀比
59元的電子版資料,125元紙質版資料以及125元紙質加電子版資料你會選擇哪一種?或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三個,但是如果去掉中間的選項呢,選擇電子版的人一定不少。為什麼我們會產生這樣的選擇,這就涉及到了比較心理學,我們心中並沒有一個價值計算器告訴我們付出多大的代價最合適,因此我們傾向於在對比中選擇更有優勢的那一個。同樣這個理論也可以用在各位的單身聚會中,帶上一個和你特徵相似卻又在某些方面差上一些的朋友,你脫單的機會應該會大一些的。
二.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
你是否需要向嶽母支付晚餐費用?應該沒人會傻到在丈母娘家吃飯後默默掏出兩百塊錢。俗話說得好談錢傷感情,人類的心中總是存在著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在做事時常遵循著其中一種,社會規範是情感性質的,而市場規範是交易性質的,正如以上問題一但支付報酬就變成了市場規範,情感的因素就淡了。而在生活中人們更願意為感性的社會規範付出,這就是為什麼相比之下我們更願意花時間免費給朋友搬家,而不是一個支付報酬的陌生人。因此,又引申出了一個約會小技巧-儘量不要和約會對象談錢,這樣可以避免市場規範的產生,讓情感拉近的更快。
三.免費的代價
人們或許並沒有意識到零這一數字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你有沒有為了某些贈品而購買一件商品,哪怕商品對你並沒有什麼用處。免費獲得一張十元優惠券和花七塊錢買一張二十元的優惠券你又會如何選擇?有的時候免費二字甚至會蒙蔽你的大腦,改變你的購物方式,就如同現在的購物軟體中很多活動滿多少錢包郵,大部分人都會試圖達到包郵的標準。為什麼免費如此的誘人,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不利和有利的一面,消費時人們總是害怕遭受損失,而免費能讓大腦儘可能的忘記了不利的一面,使內心認為物品的價值遠高於實際,產生「反正都是白拿的,我也吃不了虧」的心理。
諸如此類奇特的行為學分析,書中還有-公司為什麼讓員工工資保密;我們不誠實的原因;如何將贗品賣出名畫的價格;現金是否可以阻止作弊等。作者分析了很多我們身邊常見但是又並沒有被深入了解過的現象。這些現象有趣又隱蔽,大部分我們自身都沒有意識到如此行為的利弊,切入點也以生活中的故事為主,生動且奇妙,吸引人不斷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