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人們做出改變?《怪誕行為學》作者談了談選擇設置中的激勵和...

2021-01-14 好奇心日報

「想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僅僅給他們信息、目標或者知識都沒有用,」丹·艾瑞裡說。他認為社會科學改變人類行為的方式應該像發射火箭一樣——「減少摩擦阻力和加更多的燃料(動力)。」

丹·艾瑞裡(Dan Ariely)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學術明星。這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的課題圍繞人類的不理性:包括不誠實、拖延症和利他行為等等。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在經濟學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學家都假設人類是理性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而近 20 年來逐漸興起的行為經濟學家不認同這種假設,他們提出在實際生活中,人的理性有限而且常辨不明認知中的幻覺。他們在意沉沒成本、會高估自己擁有物品的價值、 因為對比物不同而對同一個東西有不同的評價……

2017 年,理察·泰勒(Richard H. Thaler)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讓行為經濟學這一心理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再次獲得關注。

和理察·泰勒在內的行為經濟學專家類似,丹·艾瑞裡也致力於讓研究和實際結合,幫助人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比如合理的儲蓄、進行健康管理等等。丹·艾瑞裡將自己的研究通俗化,出了 5 本書。在國內,由中信出版社出了中文版,名字都叫《怪誕行為學》(副標題有所不同)。

丹·艾瑞裡 圖/wikipedia

丹·艾瑞裡進入心理學領域頗有故事色彩。丹·艾瑞裡 18 歲燒傷了全身 70%的皮膚,在燒傷病房 3 年的康復經歷讓他開始思考「如何讓病人那些必經的治療不那麼難受」。他說:「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重複地、可預測地做出錯誤的決策;而研究能幫助改變其中的模式——我對這個想法非常著迷。」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大學獲得了認知心理學的訓練後,丹·艾瑞裡在校友兼導師、行為經濟學開山祖師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的建議下,丹在杜克大學獲得了第二個博士學位——商業管理。

丹·艾瑞裡是 TED 的常客,在《華爾街日報》設有向「艾瑞裡提問」的專欄,和大都會人壽(MetLife)等公司有項目合作。他創業推出了一款幫助人管理體重的秤「Shapa」。

他在杜克大學開了「前瞻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向初創公司提供行為經濟學的諮詢。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機構(包括盈利或非盈利或政府)在把行為經濟學融入到自己的政策制定中。美國聯邦政府的科學技術理事會下有社會和行為科學小組(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Team)。

1 月 20 日,丹·艾瑞裡受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邀請,在上海做了一次「行為科技——創新·突破·下一站」的演講,我們選擇了部分內容——

增加激勵

丹·艾瑞裡認為環境影響著人們做出決定。他舉了許多行為經濟學家都喜歡用的例子:決定歐洲國家之間不同器官捐贈意願的,很大程度上並非文化因素或者個人觀念,而是車管所或者醫院的表格設計,「捐贈」這一項是同意勾選(Opt-in),還是拒絕勾選(Opt-out)。

在那些表格設計為「如果你願意捐贈器官,請打鉤」的國家(丹麥、荷蘭、英國和德國),選擇捐贈器官的人很少。在表格選項是「如果你不願捐贈器官,請打鉤」的國家(奧地利、比利時、法國、匈牙利、波蘭、葡萄牙和瑞典),願意捐贈器官比例很高。一些文化上相近的國家(德國和奧地利、瑞典和丹麥)在願意捐贈器官比例上大相逕庭。

行為經濟學家們認為這是受到選擇設計的影響。人們大多數會跟隨默認設置:即什麼也不做。

歐洲不同國家捐贈器官的意願 圖/ Eric Johnson and Daniel Goldstein

「對首次行動和反覆行動的激勵是不同的。比如說,你想讓一個人去訂閱(某個產品或服務),你給他一個激勵,這個是一次性行為。你希望大家每天都能夠保持這個行為,這個激勵措施不一樣……比如讓他(一次性)買某個產品或服務,可能提高更換項目的成本(switching cost)就行了;但如果要激勵人們健康飲食,每天都要做到,每天都是挑戰(激勵方式又不同)。」

減少阻力

人們最終的行為並不一定能反映自己的偏好,所以選擇的「初始設置」很重要,儘量減少人們做出某個選擇的阻力。

「有的人喜歡儲蓄,有的人不喜歡儲蓄。但是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如果讓大家說『不』,即不儲蓄變得更容易,會怎麼樣呢?比如籤儲蓄協議變得麻煩,或者要求你跑去另一個地方存錢,當拒絕變得容易,人們不儲蓄了。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讓儲蓄變得更容易的話,行為會發生很大的改變,更多的人願意去儲蓄了。這就是標準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差異。」

標準經濟學考慮的是所謂顯性的偏好——(經濟學家認為)大家想要什麼就等於他們的行為,人們的行為反映的是他們的願望。但是在行為經濟學當中我們認為並非如此:事實上,在人們的行為和想法之間有阻力存在。人們的行為既和他們的想法有關,但阻力也在起作用。」

一個案例

丹·艾瑞裡團隊和世界銀行、肯亞當地的支付類金融公司 M-pesa 合作,想推動貧困人口的儲蓄。

如何激勵貧困人口存錢呢?他們做了好幾組對照實驗:每周定期發儲蓄的簡訊提示;每周用孩子的語氣發儲蓄的提示;給儲蓄加息 10%;給儲蓄加息 20%;劃硬幣法(如果沒有存錢就在硬幣上划去一個數字)。結果,所有方法中最有效的刺激人們存錢的方法竟然是硬幣法。

特製的硬幣 圖/Dan Ariel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完整的研究報告。 丹·艾瑞裡強調了讓行為可以看見(Visible)很重要——

「硬幣的效果比其他的要高出兩倍,(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整個家庭能夠看到他們金融的活動……兩千年前人們怎樣儲蓄?他們有家畜,雞、狗、豬,用家畜作為儲蓄有什麼好處?你可以工作回來之後看到你的鄰居有多少羊,你也可以跟他進行競爭,看誰的儲蓄更多。我們發明了數字貨幣,有了這樣的儲蓄活動之後有什麼樣的做法?就是讓儲蓄變得更加隱性了。消費就是越來越顯性了。我們通常在思考儲蓄和花費的時候,可能我們看到顯性和隱性。」

如何改變人的行動

1、我們的言語不等於我們的行動。雖然說了,我們未必能行動;

2、僅僅是信息、目標或知識不能夠改變人們的行為;

3、要著眼小處。如果我們要改變行為,不能夠總是先看目標,需要看一些小的細節。

4、行為的改進有很多的阻礙,這些阻力讓行動改變比想像中困難。

5、 去嘗試不同的方法。

題圖 rawpixel on Unsplash

相關焦點

  • 《怪誕行為學》-奇特而有趣的人類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覺得自己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理智且正確的,你有沒有思考過自身的行為是否受到過其他因素的引導。這裡向各位推薦一本書《怪誕行為學》,在這本書中,作者通過了一系列有趣的小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人類各種行為背後奇妙的原因。
  • 教你行為經濟學之《怪誕行為學》「美」丹.艾瑞
    今天說的這本書叫做《怪誕行為學》,本書一共25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您講述書中精髓。怎麼用行為經濟學思維避免生活中的消費陷阱,做個精明的人?很多人在生活中啊,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本來你今年拿了10萬的年終獎,心裡還挺高興,結果聽說其他人都拿了11萬,瞬間就會覺得很委屈。比如為什麼無人問津的黑珍珠和其它價格昂貴的珠寶放在一起的時候,身價一下就能上漲數十倍?
  • 從「報復」談起,用理性的方式看待人類的各種怪誕行為
    所以,這些情緒足以我從另外的一件事情上選擇報復。我知道這樣的行為可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式,但我能想到的只有這些。後來,當我看到《怪誕行為學2》的時候,裡面有一個章節談到了報復行為,我才理解到這個世界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報復」幾乎無處不在書上列舉了一個例子,作者讓一位工作人員假扮成一間餐廳服務員。
  • 《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怪誕行為學》。丹·艾瑞裡,美國認知心理學和商業管理雙料博士,年僅31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在 TED 的演講,有超過780萬次的點擊。著有經典作品《怪誕行為學》,《紐約時報》的暢銷書,得到了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讚賞和強烈推薦。
  • 筆記 德西談自我決定論
    以研究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關係為起點,並基於有機辯證元理論來提出自我決定論。不同點在於:我們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的潛能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於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就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
  • 無悔的選擇 | 談家楨:心繫家國 破譯「生命密碼」
    談家楨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他曾懷揣科學救國的理想,遠赴重洋,在現代遺傳學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摩爾根門下求學;國家危亡之際,他毅然回國執教,為我國現代遺傳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興盛之路做出了卓越貢獻,更為遺傳學人才的培養奉獻了全部心血。而在談家楨的百歲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無悔地選擇,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生接續奮鬥,破譯生命的密碼。
  • 從雲計算談知識改變命運的原因
    這是因為人類目前的財富數量是一個外在計量單位,數量太多或許會破壞命運其它參數的平衡,從而導致在其它參數上出現缺陷。如同一個計算機軟體系統,在總體計算資源固定的狀態下,如果某個參數佔用了太多的計算資源,必然導致其它參數計算資源的減少,而某個參數由於缺少了計算資源,就可能導致系統運行出現故障。
  • 楊柳君|組織行為學:團隊創造力三要素模型
    史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讀書筆記。這是楊柳君研讀「組織行為學」系列原創之9。非常擅於理性思考和決策的人往往缺乏創造力。理性思考和理性做決策的思維模式和技巧能力當然很重要,但組織想要取得好的成果,創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非理性的積極力量:理解非理性之後,做出理性的決策
    每個迷宮通道牆壁的顏色都不一樣,危險和安全的區域標記以及電擊的強度也各不相同:在紅色通道裡,電擊強度很輕微;帶圓點的通道,電擊強度非常強烈;還有的安全區,地面上覆蓋著黑白棋盤格子。日復一日,你的任務就是學著如何選擇最安全的通道穿過迷宮,同時要躲避電擊(你安全穿過迷宮得到的獎勵就是逃過電擊)。你做得怎麼樣呢?
  • 行政管理考研之馮一銘老師談制度、體制、機制的區別與技巧理解
    如果大家發現有人抄襲本文章,請積極向我們舉報!違者必究!】1、制度:共同遵守的規範(核心層)記住是宏觀的、根本的、不容改變的應用場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這個一般是根本性的不容改變的。2、體制:機構設置、權力劃分等方面的組織制度以及結構形式總稱(應用層)宏觀應該場景:行政組織體制、行政決策體制、經濟體制、行政體制、政治體制主體:一般是政府及公共部門這裡面也有個制度這個詞,但與上面的是不一樣的,我們把它理解成微觀的制度,應用場景也在微觀具體的。
  • 翻譯就像和作者談一場戀愛
    日前,臺灣當代藝術家郭思敏雕塑展《形,和他的遊戲》在方所展出。臺灣知名翻譯家、學者和散文家林文月為給女兒捧場,特意從美國來到廣州做演講。林文月承認翻譯是件苦差事,翻譯《源氏物語》花去她五年半時間,「總感覺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後,像和作者談了一次很長的戀愛」。
  • 消費者行為學的典型營銷案例
    由於複雜而且動態,人類的行為學很早就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  作為營銷者,你的使命就是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上面描述的心理反應與過程發生的時間僅為0.2-1秒。不同的個體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每天每一個消費者要處理數以萬計的各種信息,並做出相應的反應。  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果汁的市場,那麼你的目標消費群是以億計算的。
  • 談家楨:國際遺傳學家
    6歲那年,談家楨在當地上私塾,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1921年,談家楨進入教會辦的寧波斐迪中學。1925年轉學到浙江湖州東吳第三中學高中部。1926年畢業並被免試保送蘇州東吳大學。他曾想攻讀平時基礎好的數學,但由於對生物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最後選擇了生物學專業。    童年時期的談家楨1927年,北伐取得勝利。
  • 師永剛談三毛:6歲被老師體罰是她人生改變起點
    這些故事,又如何告訴人們一個更生活化、更加真實的三毛?本報記者日前在京專訪了《三毛1943-1991》作者師永剛,聽他講述他所了解的三毛,和三毛那些少為人知的故事。  「當三毛自殺,有一種大時代的傷感,那樣熱烈追求真摯愛情,或者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時代是否隨她而逝?」此前,師永剛曾用如許感慨在自己的微博上表達了對三毛的深切懷念。
  • 從介入因素情形談客觀歸責理論的適用
    雖然王某自身的特殊體質也是致死原因,但如果沒有碰撞事故的發生,是不會誘發其自身潛在性疾病因素,最終導致死亡結果的產生。所以談某應該對王某的死亡結果承擔責任,因而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談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根據某司法鑑定意見,談某的倒車行為在王某的死亡結果中參與度為45%-55%,即談某的行為對老人的死亡僅應承擔相應責任。
  • 聰明人都是怎樣開口談加薪的?
    所以在公司業績不太好的時候,或者在一個剛起步的創業公司,談加薪可能是個很不識趣的事情。 反而,在這個時候應該跟老闆談貢獻,談期權,讓老闆對你心懷感激,恨不得以後兜裡有錢的時候加十倍奉還。 反過來看,為什麼一個人願意拿著比市場低的工資到一個窮哐當的公司呢? 無非就是:一他已經沒有選擇。二他喜歡。
  • 上海音樂學院招生簡章中的音樂學系怎麼樣,音教學子談備考上音
    上海音樂學院招生簡章中的音樂學系怎麼樣,音教學子談備考上音 2020-11-20
  • 一份新工作談Offer時,除了談工資,還要談什麼?
    但是,你一旦將自己本人的壞,摻進到了HR崗位壞的角色中,這對求職者就更加不公了。低薪被你忽悠進來、來了就想走,你作為HR就是成功?以上不談了,但這裡大家注意下這位HR的字眼,明明月薪3千出頭,為何她又跟你說:基本工資和「提成獎金加起來也有4500」呢?難道人事專員也跟銷售員一樣,有提成?
  • 《古人談讀書》古文翻譯和作者簡介
    古人喜歡讀書,也喜歡把自己讀書的方法和學習態度記錄下來,供後人參考。今天我們學習這篇《古人談讀書》,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孔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第二部分是朱熹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第三部分是曾國潘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作者簡介】①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教育主張。
  • 談家楨:仁者風範長照後人
    11月1日7時18分,在淅淅瀝瀝的秋雨中,百歲老人談家楨永遠告別了他為之奉獻終生的祖國,但是他的大師風範與卓然風骨,宛如太空中那一顆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指引後學,燦爛依舊。 談家楨先生纏綿病榻已有時日。